5月10日:教育,是墨守成规,还是勇于突破

孙学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育,是墨守成规,还是勇于突破</b></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临沂第四实验小学&nbsp;&nbsp;&nbsp;&nbsp;&nbsp;孙学桢</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月10日上午,我们聆听了“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云论坛视频会议。名家的分享让人受益匪浅,其中,也有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些暂且不讲。本文仅想谈一谈在听课过程中,一个让我触动的点。张志勇教授在交流中讲到了临沂四中团队学习的经验,并用几句话做了简单的解释。我突然发现,四中线上教学的做法竟然与我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在上学期临近结束的时候,在办公室里,我鼓起勇气和同事们交流了我脑海中曾多次冒出的一个想法——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共有13人,可以组团作战。每人精心准备2篇课文教学,就像上公开课或者参加语文比赛课一样,下一番大力气去钻研教材。然后轮流给所有的班级上课。我相信这样备课,上课,效率一定很高,孩子一定受益,老师也会收获不少。既能锻炼老师,又会解放老师的时间。为何不尝试一下呢?那天,我大胆地分享了我的想法,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我与大强老师说,下学期,咱俩再动员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试一试。他热情回应,我跃跃欲试。我对这一做法,充满期待。我甚至幻想过,如果可以,我们兼职的其他学科,也如此。那时,这么设想,也是想着学生发展,想着减轻老师的负担,想着解放自己。备课少了那么多,教师能力却上去了,学生更受益了,多好。</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谁知一场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的想法。由于疫情的缘故,我们至今没有开学。这,只是设想而已。疫情期间,指导学生线上学习时,我脑中也曾冒出过团队作战的想法。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一线小老师,学校已有安排,不可乱冒想法,开学再说吧。于是,就另辟蹊径,抓住“读写”二字做起文章,鼓励学生读书写作,力争攻克作文难题。我引入了“美篇”,师生以及家长在这里呈现作品,相互阅读相互留言。后又引入了“喜马拉雅”,鼓励孩子做小主播,坚持录制课文,录制自己的习作。后又将我们师生作品开发为阅读课程,在每天创作的文章里设置阅读思考题,引领孩子阅读,感悟写作的道理。老师坚持外出写生,给孩子示范,写下水文引领。就这样,每天坚持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队伍,爱上了写作,爱上了当小主播。这,竟成了部分孩子的习惯,真是意外之喜。</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做了一番假设——如果我班线上学习没选择读写引领,而是团队作战,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成长,肯定是另外一番情景。至少,我不会写作。至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另外的样子。至于去自然界中观察写生,这些绝对不会发生的。如此设想后,我有了结论:团队作战,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未必是我班的最佳选择。如果是线下学习课文,绝对值得试一试。</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不过,对于高中孩子来说,学习知识是其重要任务。教师团队作战,或是很好的选择。这既减轻了老师负担,又利于学生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临沂四中的老师放弃了单打独斗,选择了团队作战。他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大胆创新,他们真的了不起。这,让我再次意识到,有了好的想法,就应尝试着去实践。我们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直固步自封,千年不变。</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顾这些年,我作为老师,感觉自己越来越忙,越来越疲惫。需要应付的事太多了!以致于自己都没时间静心备课了!阅读,成了奢望的事!每天忙着学校的事,累。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又是忙碌得很。人如此忙碌,却毫无寸进。这,真的奇怪得很。据我观察,身边的老师们大多也是如此。这样的日子一直重复着,自己都清楚,这样度过人生肯定不妥。</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时间究竟去哪了?我们究竟在忙什么呢?为何我们已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教材了?活动越来越多,心却越行越远。</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在,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老师还有吗?肯定有,但不多吧。但愿这是我的错觉!这真的是一种错觉吗?望望身边,有谁在主动地学习成长,如哲学家一般思考生命与教育的本质?有谁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需求,想尽办法,引领学生感受知识的甜,学习的愉悦?又有谁如战士一般,敢于直面教育中出现的痛点,对于无效劳动勇于说NO?</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你也许会说,我们不是思想者,不是教育家。我们只是一线教师,教师只是一份职业,大家认真教书就可以。以前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们真的会教书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有怎样的成果?长大后的成人,有谁喜欢阅读,喜欢写作?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怎么做?</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不禁想起备课来。作为教师,每天都要上课。备课是一项常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中大家又是怎样备课的呢?大多数人只是把教案上的教学流程誊抄一遍吧。我曾见过一些勤奋的教师,开学初不久时间,就已把全册的教案写完,准确的说是抄完。我不知道这样备课有何益处。</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此备课,省心省力,领导也满意。上级来学校检查备课薄,这样备课,是不会出现漏洞的。相反,上级领导是满意的——你看,这些老师多么认真!备课本上的字誊抄得多么漂亮,二次备课也是有的,红字密密麻麻,真了不起。这真是一些敬业的好老师。我想起十几年前发生的一幕,那一次,领导是发现了典型的。教师会议上,大张旗鼓地表扬。领导苦心,我们是懂的,他在为老师们寻找学习的榜样。但我不明白,我们备课究竟是为了什么!仅是为了迎接学校或上级的检查?我见到,真实的情况是老师用心抄写的教案,上课从来不看。只是检查业务时,才起作用的。这么多年,一直如此。这,真的好奇怪。而大家早已见怪不怪。</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实说,工作20余年,我是讨厌这种备课方式的。最初的很多年,我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喜欢在课前翻阅一些教案,从网络上查找一些名师教学设计或实录,学习借鉴。经过一番比较思考后确定授课方案,然后誊抄,上课。我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设计的流程进行的。但是这样做,却让我吃了一次又一次的亏——学校检查备课时,人家早已把教案备好,而我只是赶着进度进行的。这怎么可以!检评老师应是误会了——这个家伙竟在偷懒。你看,二次备课这么少,纸上了了无几的红色符号。他永远不知道,为了准备这节课,曾经有人阅读了多少教学设计,才最终形成这个方案。即使备课本上写得简略,但有些内容是记在心里的。而这些,只有自己知道。至于备课内容,谁会翻阅呢。所谓检查业务,也只是打个分数罢了。字好,量大,就好。我甚至发现,教育,竟然开始围绕着区教体局制定的评分标准开展教学了。本末倒置有没有!教研室,应是服务教师的,不知从何时起,竟然演变成了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各个学校都甚在乎那些分数,那些排名。这,真的好奇怪,但大家乐此不疲。追逐分数与排名,让学校和师者疲惫得很。</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备课时,本是用心设计了教学流程,最终在业务检查的时候,得分却很低。这样的事情,我不愿自己太过在意。二等就二等,问心无愧就行。但领导要召开会议反馈那些检查业务的老师所列举的问题的。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心也会郁闷。慢慢地我也学聪明了——直接抄袭教案。有一次我突发奇想,抄写同事的备课,应更省心,那可是一等的。同事是热情的,立刻将备课本给了我。我只是抄完了一课时,便无法继续了。这种教学设计,全是教参上的,因省略过多,我已无法领会其中的精髓。于是恭恭敬敬地还了回去,老老老实实抄写起教案来。至于有没有效果,我不愿意再去多想。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我能感觉到我的棱角正在消失,我正被渐渐地磨圆,越来越光滑。说老实话,我能察觉到自己失去了初心与坚守。有时,心里很是不甘,我不喜欢那样的自己。但我会安慰自己,不给学校添麻烦,大家都这样做,于是就越来越心安理得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一年,领导反馈业务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开学前将全册教案抄好,绝不再让领导为难。那个假期,我的态度是虔诚的,我一丝不苟,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我花费了好多的功夫,完成大半。我是认真的,将反思也提前抄好了,备课本上满满的红字。辛苦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那一次,我的备课成绩由二等跃为一等。这成绩,令我感到荣光。毕竟一等的成绩,于我来说,尤其稀罕。但我上课的时候,从不翻看这事先抄写好的教案,我知道它毫无价值。我要重新构思,重新设计。它,只是摆设而已。检查业务时,再任它大显神威。令人遗憾的是,检查过后便会将它遗弃在角落。唉!</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让教师抄写教案,分明只是浪费纸张,浪费老师们的时间。这么多年,为何就不敢有人尝试着去改变!都什么年代了!教育,不应几十年不变!与时俱进,百家争鸣,姹紫嫣红,热情似火,多好!</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时我会幻想,备课,可以简单些,教学,应该高效点。大家分工合作,每人负责1至2篇课文。下足功夫,认真钻研,踏实教研,最终形成教学设计。主讲老师每个班去实践,他边授课边完善!其他老师观课,了解孩子表现,有什么建议,真诚交流。大家,志同道合,共同成长。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这,不仅学生受益,老师也会成长。教师轻松点,精神饱满,投入课堂。好像挺不错。但这些年来,也只是私下想一想罢了。毕竟,全国大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备课,这样上课的。大家,以“各自为战”为主,几十年不变。</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家都已经习惯。至于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改变?仿佛很少去想的。或许,想过却不愿多说。毕竟言多必失。好像大家都很谨慎。生怕一句话不合适,惹人生厌。我也时时提醒自己谨言慎行。这种谨小慎微,自己都讨厌。</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多年来,许多学校的许多工作就是如此开展。备课的改革,仿佛只是多了红笔标写二次备课和一张目录而已。至于备课的内容,没有见人关心过。这种本末倒置的事,真的不好,也真的不少。</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我想起教室做阅读笔记的事情。各个学校,为了引导教师阅读,会安排教师做读书笔记。我所见到的,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在凑字数而已。正常的学习,应该与实践结合,让我们的教育日新月异,更加充满活力。目前的学习,应还没有做到这一点。</p><p><br></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做学习笔记,最初的时候,是没有想这么多的。那时的我,喜欢读一些经典,比如《弟子规》《论语》之类,每次读到里面的文字,总是感触很深。但你是知道的,像我们这个年纪,再去背这些小时候并没有背过的经典,难度是不小的。我愿意自己摘抄一些语句,感觉这样做也挺有意义。但规则是不允许的,仿佛担心这种摘抄仅是应付而已。按照上级的规则,笔记中要写几篇原创文章。这让我顿感无奈,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有时会才思泉涌,一鼓作气,写下上千字。但至于说了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这,让我又是哑然失笑。</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是评估的方式出了问题吗?好像有点。这些评估的方式,几十年来,没有多大的改变。当一切向评估分数看齐的时候,评估已变成一种束缚,对学校的束缚,对校长的束缚,对教师的束缚。这,是悲剧。我认为理想的评估方式,应能唤醒师生内心的成长,给人喜悦与力量,而不是对教育的干扰。我愿意上级领导对于评估多一些思考与探索,至少要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让人能够呼吸。少一些表面的标准,也许,效果会更好。</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不是产品。教育者要目中有人,给孩子尊严,给孩子滋养。这份尊严与滋养,犹如生命成长所需的水、空气与阳光,孩子成长需要,教师成长也需要。</p><p><br></p>

备课

老师

教案

教师

教学

学校

学习

孩子

这样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