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菜园

学文原创

<p>  </p><p><br></p><p> 老家因城际铁路建设拆迁了,母亲住进了安置区。在乡下耕作了几十年,突然一日离开了那片土地,母亲显得无所适从,每天坐在客厅的窗户边,望着楼下的花园发呆。而乡下的那一片菜园,荒芜了很长一段时间。 </p><p> 第二年春天,惊蛰刚过,母亲荷了锄耙,一个人踽踽地往菜园去了。菜园已是荒草丛生,野蒿疯长成半人高了,随风飘散的蒲公英像片片雪花在半空中乱舞,地米菜开着星星点点的花,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去年的瓜棚还在,枯死的藤蔓缠绕在棚架上,一条风干的丝瓜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竟有些秋日萧瑟的味道。旁边的菜地里有几株半人高的冬苋菜,长势很好,硕大的叶片,直直的杆茎,突破周边野草的羁绊,倔强地指向天空。母亲用了几天时间,除草,松土,整理出了六块长条形的菜畦。 </p><p> 一场春雨之后,跟着母亲下地里干活,母亲教育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是最朴实的农民对劳动的诠释,对因果的敬畏。我挽起裤腿,脱掉鞋子,感受着泥土的芬芳和故乡的厚重。</p><p><br></p><p><br></p> <p>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谷雨过后,菜园里便是绿油油一片。最苦恼的就是没有粪源,因为拆迁,大部分乡邻都搬走了,母亲只得到一里外的一个亲戚家去担猪粪,母亲今年七十岁了,担一担粪已是明显有些吃力。母亲说,菜吃露水是长不好的,必须给它施肥,放足底粪。记得以前母亲把那些锄掉的带草的土,堆在一起,点上火,慢慢烧成火土灰,那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可是现在因为环保原因,政府不允许户外烧火,这种传统的制肥方法不复存在了。</p> <p> 到了立夏时节,母亲到山里砍些竹子,给豆角四季豆插上豆篱,给丝瓜苦瓜搭建瓜架,母亲每隔几天去菜园转转,菜园里一天一个样,那些藤蔓起初还只尺把高,过几天就蹭蹭窜到一人高了。看着这些长势喜人的蔬菜,母亲就像看到自己茁壮成长的孩子,那一份喜悦之情和成就感溢于言表。端午节前后,辣椒挨挨挤挤结得很丰富,豆角四季豆缀满了藤蔓,苦瓜丝瓜黄瓜累累地挂满枝头。夏天最难的一件事就是给蔬菜浇水,从安置区到菜园大概有七八里地,差不多要走个把小时。母亲经常是天未亮就出发,带上隔夜熬的稀饭,劳作到十点左右,日上三竿,阳光已是非常毒辣了,母亲这才收拾农具回家。</p><p><br></p> <p>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菜园里颜色也是最丰富的,红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金黄的玉米,碧绿的冬瓜,五彩斑斓的南瓜,大自然以各种丰硕的果实犒劳着母亲,回馈那一份勤劳的付出。</p> <p>  到了冬天,北风凛冽,菜园里菜品有些单一,只有包菜,芽白,萝卜,土豆和麦豌豆才下种,听母亲说,下种的时候要避人,遇见人了也不要说话,说是现在这些鸟儿非常聪明,听到了人的对话,第二天就会悉数把种子从土里刨出来吃了。于是母亲就会扎个稻草人,戴一顶破草帽,不知从那个项目开工的现场捡来的一面红旗,绑在稻草人手上,那些诸如麻雀之类的鸟儿便远远地在空中盘旋,鸣叫,硬是不敢靠近。</p> <p>  其实母亲一个人单住,吃不了什么菜,我多次劝她不要种了,主要是路途遥远,诸多不便。但是母亲执意要种,说是自己种的菜味道好些,吃起来也放心。为此事和母亲多有争吵,最后还是因为母亲的坚持而作罢。</p><p><br></p><p> 有一次节假日回去,看到安置区周边,到处都是周边村庄拆迁搬来的拆迁户开垦的菜地,突然就明白了,母亲不顾路途遥远,不辞辛苦,执意要种菜,其实是不舍得离开这一片深爱的土地,不愿去改变几十年养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近几年不断上马的各种重点项目建设,硬是活生生地把母亲这一代农民与生生相息的土地无情地割裂开来,逼农民洗脚进城,逼农民上楼,其实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摧残与毁灭,是对农民乡土情结的一种漠视和扼杀。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的是传统农民在被迫背井离乡后的那一份无奈和叹息,是一份对土地深深的眷恋和不舍的情怀。今天他们新辟菜园,是一种无言的抗争和对命运的不妥协,是对曾经失落的心灵家园的回望与坚守,他们是为了寻找一份情感的慰籍,寻找一份重新拥抱土地亲近自然的踏实感和安全感。</p><p><br></p> <p>  母亲在,家就在;故乡在,乡愁在。那一隅菜园就是母亲的乡愁,那一片土地就是母亲永远的心灵家园。 </p><p>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故乡渐渐远离了,模糊了,消逝了,我们的村庄渐渐地被拆掉,老家的大树慢慢被砍掉,肥沃的田地被占用,但是乡愁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它是门上贴的对联、院里那口盛水的大缸、墙边的那颗老枣树、鸡窝里生蛋的老母鸡、墙角打盹的猫咪……,这种对故乡的情愫一直留在心中,深深地藏在回忆里。那种村庄的静谧,那种时光的精致,那种与世无争,那种泰然自若,那份岁月静好,那份醇厚芬芳,就是我们永远的回忆,就是我们恒久的乡愁。不管我们在哪,现在或未来,当我们工作中遇见挫折感到无助时,我们还可以回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回到我们的故乡,母亲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故乡永远是我们可以寻求慰藉的最柔软的一处地方。</p><p><br></p><p> 但愿我们这一代人永远守得住家园,留得住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