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教育,是一场修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始终怀着一颗虔诚敬畏的心对待教育!</p><p>“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学无止境”。站在三尺讲台,如若只局限于将课本的知识生搬硬套地授予学生,那我们做到的只是“授人以鱼”。为了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我们在努力成为一位“授人以渔”者,于是便有了学校教研组的第一次公开交流学习及研讨活动。</p> <p>本次教研活动由学校组织,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数学可谓是我们的教学瓶颈,数学成绩的提升对于整体水平的提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对于本次教研活动十分重视,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表,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目的是为了调动所有老师的教学教研积极性,也让毕业班的老师和同学们加速进入备考状态。</p> <p>在教研大旗和临考的双重感召下,担任毕业班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们身先士卒,积极响应,为我们献上了四堂精彩的公开课,分别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表面积》以及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圆锥的体积》。</p><p><br></p><p>第一堂课是贺利文老师的《圆柱的体积》,本课的重点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整堂课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结构较完整。但是在恰当的时候,应该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另外,课堂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多叫学生上台演算,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p> <p>第二堂课是邓梦娇老师带来的《圆柱的表面积》,邓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无盖铁皮桶、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节课上会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邓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p> <p>第三四堂课是周凤老师和覃黎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圆锥的体积》。</p> <p>这堂课的要点就是讲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明了地理解,两位老师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了实验,从而直观地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认为这个实验法用得恰到好处,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p><p> 整堂课的要点突出,内容充实,两位老师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堂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在习题环节,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去黑板上板演自己的答案。听课的老师也跟着计算,忙着做笔记……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不仅仅是学生,老师们也收获颇丰。</p> <p>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上的是同一节课,但也各有各的滋味。</p><p>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p><p>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p><p>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p> <p>课后,老师们在会议室及时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由雷副校长主持。听取彭校长的指导意见,我们本次评课议课活动省去了很多花架子,主要由六年级同级老师对课堂提出针对性意见,以及从课堂中学到的实际教学经验。我们的目的就是集众人之智慧,做更好的自己!</p> <p>每位老师都针对课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本次教研活动可谓收获颇多!希望我们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注重集体备课,打造优质教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参与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把握数学课堂的努力方向,受益匪浅。</p> <p>活动的最后,雷副校长总结发言。教研活动能让我们更加清晰自己作为老师的责任和态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自己努力搞好教学,让课堂出彩,这是每位老师应该做到的。在教学这条路上,我们砥砺前行,携手共进,铸就思蒙镇中心小学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