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li>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li><li>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li><li>学习写作品梗概。</li></ul><p><br></p><p> 上面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本单元呈现了三篇外国文学名著节选――《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鲁滨逊漂流记》,先呈现梗概,然后才呈现节选内容。这个梗概其实就是单元习作的一个范本,教学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去关注了梗概的结构、重点事件叙述。</p><p> 上习作的前一天,布置了学生看清华附小老师上的直播课。</p><p> 这节直播课设计的内容比较繁多,就学生填写梳理要点的表格都好几个。在我们当前的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是做不到的。另外老师选择的名著的版本目录是少见的“章节体”(我取的名字),也就是一章下标明了几个小节的。这样的目录,学生一看就明白内容主次。我们的学生所带的书籍可不一定是这样主次分明的目录哦。我随手翻了家里的几本课外书,竟没有一本是这种形式的目录。</p><p> 因为教学参考书还没有到,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只能结合书上的习作指导、摘取这节直播课中能为我所用的地方,再加上我自己的教学积累和写作体验来自主设计教学过程了。</p><p> 书上的习作指导关键点是方法指导。</p><p><br></p><p> 可以这样来写书的梗概:</p><ul><li>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li><li>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li><li>锤炼语言,连贯表达。(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li></ul><p><br></p><p> “ 把握要点”,“保留主干”是写好梗概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对于没有目录提示作品主次内容的书籍来说,怎样让学生把握住重点呢?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判断方法就是“合上书后,脑子里还有印象的地方”就是于个体来说的印象重点。然后浏览目录,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特征、精神特征的章节就是要点内容了。</p><p> 因为学生读过的很多课外书,虽然我在推荐,但我并没有全部读过,有的还是他们自主购买的。怎么才能知道他们的梗概把握住了要点呢?幸而语文书上有提示:“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书的大意,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没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这也是我批改习作的金钥匙啊!</p><p><br></p> <p> 课堂上,孩子们拿出来的书真是不一样,也没有一本是在目录上就能分辨内容主次的书籍。引导大家根据目录理清基本框架,确定各自的“主干”时,有个女孩子举手问:“我写的是《西顿动物故事》,里面都是一个个动物故事,不是连贯的故事,怎么去确定“主干”呢?”“就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至少选择三个来写,结尾注意照应。也可以自然结尾。”</p><p> 另外,我还引导孩子们,再次浏览《鲁滨逊漂流记》梗概的要点,发现其叙述不是平均用力,也有详略之别,以及叙述语言剪掉了所有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原文细致入微的语言,只保留事件主干。然后让他们在选择好的要点上标注详略分配。之后,我们又回到《鲁滨逊漂流记》梗概继续发现其自然段的衔接方式。因为要跳跃原著内容叙述,自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得体问题就必须要解决。</p><p> 动笔之前,我强调了在直播课中老师提到的主人公“我”的人称变化,在写梗概时一律使用姓名。但我心里有疑惑:作为小说,有虚构成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可不能就说是作者呢。像《鲁滨逊漂流记》,一读就知道“我”指的是鲁滨逊。但这样很明确的“我”的身份的小说只是一部分呢。虽然我这样疑惑着,但没有说出来,想看看孩子们的成文,他们的判断运用。</p><p> 最后,我告诉大家:看到目录确定主次,构思好习作结构后,都把书关了再写。只有用自己的话去写,才能不受原著文字的束缚。可以合理使用书上的词语,有节制地翻阅,浏览相关内容,整合后又把书关了接着写。</p><p> 因为有几个男孩子没带课外书来,我逐个问,都避开我的目光,有的低着头,有的侧过脸,不自然地小声说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课外书。这倒在我的意料之中。一年级到六年级,我推荐了那么多课外书,一本都不买的有几个。学校图书室看书呢,他们也是心不在焉,今天拿一本翻翻,下次又拿另一本,学习于他们是毫无生趣的事情,哪能利用一周一节的阅读课读完一本书呢?凡是布置读书的作业,不管是预习课文还是读课外书,亦或是查找资料之类的题目,他们都不会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督促。我的业务修为也有限,没有能力让他们在小学六年爱上语文。责备毫无意义,于是,我布置他们几个抄写课文上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p><p> 如何在农村学校培养起全体学生的阅读爱好,是个永恒的话题吧。</p><p><br></p> <p> 写草稿时,挺顺利的。</p><p> 批阅时,大致能读明白孩子们写的梗概。只是发现有一个孩子写的余华的《活着》,把第一人称“我”写成余华后,感觉怪别扭的。余华虽然以第一人称写作,但后面几乎都是福贵的述说。转念一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没什么不合理,随着初中、高中的学习,他们自然会明白。</p><p> 批改中,有一个喜人的发现,书籍重复的概率很小。中外名著,都有涉及;内容浅显、深奥都有。大多数的书籍是我没读过的,通过读梗概,我大开了眼界。这点,还得感谢孩子们。</p><p> 我想让孩子们在梗概里插上主题图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用图画纸来创作。尝试让作业成为“作品”,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因为我们有过做手抄报的经验,完成这个“作品”算不上难,难的是“耐心”和“静心”。前一天语文的课后服务时间,就用来布局排版,剩下的回家做,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p><p> 意外的是,有几个孩子居然对画格子很陌生,原因是做手抄报时,版块一划分,就估摸着写字的,这下要在一张大纸上画格子了,难住他们了。边框定点,嫌麻烦,估摸着画了几行,又是歪的。定一边点吧,直尺又够不到纸的宽度,续接起来的线也是歪的。又擦了重来,东耽搁,西耽搁,眼瞅着就要下课了。我建议大家用一本大书来当直尺,左右边框定点后,一次画线到位,弥补了直尺短的缺陷。</p><p> 走着看着,我发现有的孩子动作麻利。边框线一画,对折一下,捋出中间一道折痕,边框线、中线定好点,三点一直线,直尺左一下,右一下,一条格子线画好。还有一个女孩子,竟然不用定点,语文书一横,估摸着一厘米的格子,刷刷刷,就把格子画好了。我看了一下,宽窄还差不多。她的这一手,看得出平时做手抄报没少画格子,熟生巧了。一节课下来,她所剩不多了。</p><p> 第二天收到作品,那几个抄写《鲁滨逊漂流记》梗概的男孩子也是态度端正的,远远胜过平时的家庭作业质量。我把孩子们的作品拍照后,做成美篇,发到班群里。这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吧,孩子们的用心,在文字中可见,在插图中可见。</p><p> 誊写中,难免会出现错别字,贴改正贴就影响美观了。于是我提出建议:写下后马上发现是错别字,就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如果是写完后才发现的,就不用去修改了,自己心里有数就好。排版布局、画格子、插图、誊写文字,要做到自我满意,令读者赏心悦目,每一道工序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道坎儿。翻越一道道坎儿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过程。</p><p> 《5月35日》这本书,是假期上四川省网络直播课时,李莉老师推荐阅读的一本课外书。不曾想,有孩子听课后就主动购买了,这次选择它来写梗概,令我欣喜。</p><p> 读着孩子的作品,欣赏着作品插图,虽然眼睛有压力,心情却格外舒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