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文峰作家晨风序曲</i></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古都安阳令人向往</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首善之区清风飘荡</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峰作家神采飞扬</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精品佳作让人关注</i></p><p><br></p> <p> <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凌晨寄语</b></p><p> 金黎</p><p><br></p><p> 母亲节到来之际,首先向普天之下的母亲致以节日祝福!</p><p> 人们常常将母亲比作祖国与大地,来表达对母亲之热爱。实质上,文学上任何比喻,唯有对爱的表达,尤其是对母亲之爱的表达,任何语言与文字,也难于将自己内心深处之爱表达完美。也正是因为如此,写过无数人物,写了许多文字的我一直没有写自己的母亲,因为只要想到母亲,想到写对母亲之怀念与爱,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眼泪总会默默地溢出来。</p><p> 我母亲2013年因病逝世,享年91岁。因我一直与父母在一起,他们对天下人,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对我们兄弟姊妹的方方面面,我会在未来的一天详细地写出来。这里只是向在天有灵的父母说一声,您们是天下最伟大之人!我们会永远敬仰您们!</p><p> 其实,人生在世,本来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任何父母都有一颗“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人们对父母的孝敬为什么会林林总总而又千差万别呢?</p><p>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个人生活虽然也是千差万别,可是对父母亲之爱,对父母之孝敬,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动物还有羊羔跪乳之心,何况人乎?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天下之人总是有一些人,不要说孝敬父母,而是对待父母,禽兽不如,譬如最近看网上有的人竟然活埋母亲。社会进步了,人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呢?</p><p> 那么,现代人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呢?我以为,无论任何人,无论您有多么忙碌,有千般理由,只要父母健在,您如果还在学生时期,一定要努力学习,您学习成绩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您已经长大成人,无论干什么工作,一定要常常看望父母,或者常常给父母联系,现在网络时代手机如此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个视频,父母都会十分高兴啊!</p><p>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让我们祈福普天之下所有母亲节日愉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母的目光与天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长顺</p><p><br></p><p>母亲</p><p>一道永不停留脚步的大河</p><p>母亲</p><p>一条永远奔腾不息的大江</p><p><br></p><p>母亲的期望</p><p>永不满足</p><p>女儿的奖状</p><p>儿子的喜报</p><p>一张一张</p><p>端端正正贴在墙上</p><p><br></p><p>母亲的目光</p><p>永不知足</p><p>女儿下乡的冷暖</p><p>儿子边关的牵挂</p><p>女婿挑水的身影</p><p>媳妇下班归来的自行车</p><p>一个一个藏入眼中</p><p><br></p><p>母亲的精力</p><p>永远充沛</p><p>外孙子的顽皮</p><p>外孙女的聪慧</p><p>孙子的嬉笑</p><p>一把一把揽进怀中</p><p><br></p><p>母亲的收支</p><p>永远入不敷出</p><p>一场场的病</p><p>一次次的ICU</p><p>一年复一年的透支</p><p>心血耗尽灯油熬干</p><p><br></p><p>母亲的目光,儿女的天堂</p><p>母亲的期望,儿女的翅膀</p><p>母亲的呼唤,儿女的幸福</p><p>母亲的惦记,儿女的故乡</p><p>母亲消瘦的面容,子孙珠泪两行</p><p><br></p><p>母亲</p><p>87载的修行</p><p>铸成一座永世丰碑</p><p>化作</p><p>又一尊</p><p>众神之母</p><p><br></p><p>李长顺简介</p><p> 李长顺 《 奔流》签约作家。河南作协会员。安阳市文峰区作家协会荣誉主席。诗文刊于《奔流》《牡丹》《散文百家》《中原散文诗》《2019年度散文诗》《中诗网》等。获多项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织进毛衣里的爱</span>(22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樊进举</p><p><br></p><p>岁月从母亲那</p><p>布满皱纹的脸上取下来</p><p>缠成几个偌大线团</p><p>她把关爱织在时间的隧道里</p><p>这时候</p><p>她已是女儿心中</p><p>温暖的代名词</p><p><br></p><p>她把所有的日子都系在了</p><p>竹针上</p><p>这毛衣从女儿幼年</p><p>一直织到现在</p><p>越来越大越来越美</p><p>母亲那布满老茧的双手</p><p>成了不停止的编织机</p><p>母亲就是用它</p><p>才让女儿的身体</p><p>成为了</p><p>展示温暖的舞台</p><p><br></p><p>母亲的毛衣</p><p>扯起我远航的帆</p><p>风里雨里</p><p>书写着美好人生的诗篇</p><p><br></p><p>作者:</p><p>樊进举。微信号:高举。男,专科学历,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职高、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做过专职报道员。其随笔、杂谈、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乡镇论坛》、《中国诗歌网》、《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安阳日报》、《安阳晚报》等多家报刊和多家微信平台,约60多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征文大赛奖,其中《悼一代伟人邓小平》获全国诗文大赛金奖、《公交司机的情怀》获河南省最佳微故事奖。著有《飘逸的花瓣》文集。*</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暮春的雨</span></p><p> ――写在母亲节</p><p> 桑明庆</p><p><br></p><p>一场雨,就这样</p><p>在这个暮春的季节</p><p>又无声无息的</p><p>下了一天</p><p>为初现的浓绿</p><p>增加了一层色彩</p><p>田野滋润的如油如酥</p><p><br></p><p>街上的行人</p><p>真是知冷知热</p><p>把刚刚换下厚厚的衣服</p><p>又穿上了身上</p><p>有的甚至是羽绒服</p><p><br></p><p>房间里,母亲又打开了衣柜</p><p>把前几天才收起的棉被</p><p>又放到了儿子的床上</p><p>她说,天气预报</p><p>晚上还有雨</p><p>窗外果真是,淅淅沥沥的雨</p><p>又下了起来</p><p>估计又是一夜不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恭祝母亲好三首</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马彦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8日</p><p><br></p><p>其一</p><p><br></p><p>母亲好,</p><p>信仰境界高。</p><p>始终严教铭记深,</p><p>感念救命党的恩。</p><p>读书精气神。</p><p><br></p><p>其二</p><p><br></p><p>母亲好,</p><p>精神人未老。</p><p>独擎家庭傲霜寒,</p><p>往事春秋一笑谈。</p><p>儿祈康寿俏!</p><p><br></p><p>其三</p><p><br></p><p>母亲好,</p><p>勤俭特辛劳。</p><p>十分清瘦十足累,</p><p>万分感恩万滴泪。</p><p>儿得春晖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彦民</p><p><br></p><p>妈妈,</p><p>亲爱的母亲,</p><p>我们的好妈妈!</p><p>我要为您歌唱</p><p>我要把您赞美!</p><p> </p><p>妈妈,</p><p>我们的好母亲,</p><p>是您,</p><p>用甘甜的乳汁,</p><p>养育了我们。</p><p> </p><p>妈妈,</p><p>我们的好母亲!</p><p>是您,</p><p>用言行一致.</p><p>教育了我们。</p><p> </p><p>妈妈,</p><p>我们的好母亲!</p><p>是您,</p><p>用宽厚的胸襟,</p><p>关怀了我们。</p><p> </p><p>妈妈,</p><p>我们的好母亲!</p><p>是您,</p><p>用关爱的目光,</p><p>鼓励了我们。</p><p> </p><p>妈妈,</p><p>我们的好母亲!</p><p>是您,</p><p>与病魔搏斗的精神,</p><p>鞭策了我们。</p><p> </p><p>妈妈,</p><p>我们的好母亲!</p><p>是您,</p><p>给了我们</p><p>战胜闲难的信心和勇气。</p><p> </p><p>啊,亲爱的好妈妈,</p><p>您和伟大的母亲们一样伟大,</p><p>孩儿们永远孝敬您。</p><p>愿福伴身边,万事如意!</p><p>祝福您健康长寿!</p><p><br></p><p>农历五月十四日</p><p><br></p><p>【作者简介】马彦民,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检察官文联委员,安阳市检察官文联副秘书长,安阳市文峰区作家协会主席,《文峰作家》主编。出版文学艺术书籍十余册,荣获三十余次文学创作奖项,被授予“中华诗词德艺双馨著作家"。其名载入《中国小说家大辞典》《河南作家辞典》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节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瑛</p><p><br></p><p>母爱深深重如山,</p><p>提笔写诗颂不完。</p><p>十月怀胎养儿艰,</p><p>儿女长大娘腰弯。</p><p><br></p><p>白发老娘八十三,</p><p>牙齿脱落吃饭慢。</p><p>耳聋眼花手不懒,</p><p>爱干家务爱锻炼。</p><p><br></p><p>尊老爱幼政令颁,</p><p>照顾父母莫嫌烦。</p><p>养儿防老尽孝心,</p><p>中华美德代代传。</p><p> 2020/5/10</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岁月打磨的一张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伏婷</p><p><br></p><p>这些年</p><p>那张弓越来越弯</p><p>越来越锈迹斑斑</p><p>所有的箭都射出去</p><p>弦反而绷得更紧了</p><p><br></p><p>夕阳落山了</p><p>被无情岁月打磨的那张弓</p><p>却再也射不动那抹老屋的炊烟</p><p><br></p><p>那张孤寂的弓</p><p>将思念的尘涂抹了</p><p>岁月的色彩斑斓</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节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毕耕</p><p><br></p><p>都把祖国比母亲,</p><p>母亲节到感慨深。</p><p>霉国疫情堪痛苦,</p><p>华夏生活多安稳。</p><p>放眼神州真自豪,</p><p>纵目世界更欢欣。</p><p>人生如果有来世,</p><p>不辞永做中国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平乐 母亲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茉莉芬芳</p><p><br></p><p> 楝香处处,好雨知来路。周末返乡风且住,碧宇一朝晴怒。</p><p> 榴花明艳昭谁?高堂树下长催。但见苍颜红上,吾儿电告于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母亲</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洪军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每当我听到阎维文唱的这首《母亲》时,便禁不住泪水满面。1995年11月20日,生我养我的母亲离开人世,至今已经二十五年了。母亲侯凤珍,1923年农历七月十二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听父亲说,我姥姥是从黄泛区逃荒来到安阳,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嫁给了姥爷做偏房。姥爷的正房妻子生有一子,是我母亲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舅舅在年轻时被人劫走,生死不明。姥爷去世,舅舅杳无音信,妗子成了当家婆,她看不起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穷人家出身的偏房婆婆,自己住上房,让姥姥住在两间破旧柴房里,独自生活;也看不起嫁给贫穷人家的小妹妹,从不与我家来往。特殊的家庭环境,母亲成长为一个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朴素俭省的女人。她没有上过学,只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了几天扫盲学习班,认识几个常用字及自己的名字。为了支撑贫穷的家庭,养活六个子女,母亲和父亲同甘共苦,挪着一双小脚到处奔波,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蔬菜公司仓库装过萝卜、捡过白菜,在街道工厂糊过纸盒,沿大街小巷卖过冰棍。同时,还要为全家老少的吃饭穿衣发愁忙活。那时候,为了给我们筹学费,借遍了前后邻家,连三毛钱也借不到,她感慨的说:“没钱的滋味真难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也是家中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全家老少十口人,就靠父亲每月三十四、五元工资维持生计。开学的时候,是父母亲最发愁的时候,四、五个孩子的学费,能抵一家子半个多月的生活费。看着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报名,我们姊妹几个发了愁,没有学费,我们怎么也不愿去学校。母亲硬拉着我们去学校,一个班一个班的找老师求情,流着眼泪给老师讲家中的困难,恳求老师先让我们上学。看到母亲低三下四的求人作难的样子,我们的心像刀子割似的,懂得了做人难,求人更难。我决心发愤学习,长大后绝不求人。</p><p> 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小学六年级暑假,我去文峰区建筑队当小工。每天早上六点,步行到豆腐营、漳涧、梅园庄等基建工地上班。那时候,我才13岁,个子大,年龄小,干起活儿来十分吃力。搬砖和泥、站在脚手架上拔泥接砖,一天下来累得腰疼腿疼,浑身软绵绵的好像散了架似的。傍晚收工后,还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家。母亲心疼我,看我晚上累的不愿动弹,专门给我下碗面条汤,让我能吃上一口热饭。现在想起来,心里还热乎乎的。</p><p> 1972年我从农村回到城里,当了一名货场装卸工。每天扛着一、二百斤的大包上下跳板装卸车,一车60吨的煤炭3个人卸。由于工作紧张,体力消耗大,天天累得腰疼,腿疼,肩膀疼,胳膊疼,手上也起了泡,脖子被大包压得转不了弯,一回到家就躺在床上,不想动弹。母亲看到我的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在家什么活儿也不叫我干。那一年,我在单位的棉衣实在破得不成样子,拿回家叫母亲缝补,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上班穿得像个叫花子,一边补棉衣,一边掉眼泪。恨自己没本事,让孩子遭这样的罪。母亲关心自己的每一个子女,每到我们姊妹六个生日的时候,无论生活多艰难,她都要炒两个鸡蛋来庆生。三弟在牡丹江当兵,那一年中苏边境冲突,打起了仗,母亲害怕的几天吃不下饭。一九七九年中越边境开战,四弟所在的驻地不断遭到越军的偷袭,母亲紧张的晚上睡不着觉。熬到我们姊妹兄弟六个成家立业了,母亲该享清福的时候,她的身体却垮了。生活的重重压力,使母亲常年生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风湿病等多病缠身。1995年7月,我们到医院给母亲检查病情,医院确诊为食道癌。后来,母亲的病况日渐恶化,精神一天不如一天,1995年11月20日早上7点40分,母亲停止了呼吸,走完了她的一生。母亲临终时我因工作缠身,未能在身边尽孝,现在想起来,还会恸哭一场。曾经以为母亲是不会离去的,什么时候推开家门,都能看到母亲慈祥的面孔。在自己的心中,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曾经以为孝敬母亲就是给她好吃好穿,现在才明白最宝贵的不是物质,而是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和相依相伴的感觉。 可是,这种感觉我再也无福享受了。母亲的笑容,母亲的眼泪,一切只能在梦中相遇了。我想念您啊!母亲。</p><p> 2020年5月8日</p><p> 作者简介: 赵洪军,男,河南安阳人,出生于1951年6月,安阳古都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论坛专家顾问。2011年退休后,先后在《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安阳广播电视》《文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俺娘做派饭》</span></p><p> 冯道增</p><p><br></p><p> 我的母亲,虽然与我们分别二十多年了,但母亲的身影时时都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母亲让我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作人,勤奋工作,报效国家,与人为善,受屈人常在的教诲也成我一生的座右铭。值此母亲节之际,谨以《俺娘做派饭》点滴往事,与朋友分享,以示对我母亲的怀念。</p><p>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据中央安排,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如火如荼在全国农村各地展开,各个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都驻着工作队。每个工作队又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各生产队人口多少,派出两三个工作队员与生产队里的农民实行几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吃,就是吃派饭,除五类份子家庭不派,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的家庭都有负责给工作组做派饭的任务。工作组的成员集体住在生产队的一个屋子里,他们的宿舍,也就是我们社员开会的地方。</p><p> 当时我们生产队住着两个工作队员,一个姓马,一个姓刘。姓马的年龄比姓刘的岁数大点,我们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管叫他们老马和小刘。我们小南街一条自然街,除居民户外,有六、七十户农民,工作组两个人每天分两家,基本上月把地要到各家各户轮流吃一天饭,标准是一天四毛钱,一斤粮票,农民家里吃啥喝啥,工作队员吃啥喝啥。派饭不用队长安排,队里专门做了一个木牌,上面写了:派饭两个字,工作组有吃派饭各家各户的名单,每天晚饭后将派饭牌转到下一家。工作组由于常年住在村里,时间长了,各家各户都比较熟。我们院三家农民都管做派饭,一家成份高的,一家居民户不管做派饭。</p><p> 每轮我家给工作队员做派饭,俺娘总是早几天做准备,攒几天细粮,一只老母鸡不繁蛋,俺娘就从邻居家去借,没有白面,就让父亲回到家里吃几天饭,把单位的细粮省下来带回家,工作组来我家吃派饭,俺娘就给人家幹面条,烙饼,炒菜、炒鸡蛋……,我和弟弟、妹妹只能在门外边眼巴巴地看着,等工作组吃罢,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美歺了。当时确实年龄小,不懂事,不理解俺娘为什么要让工作组光吃细粮,我有时也给俺娘赌气。娘就哄我们说,人家工作组出门在外,来咱这里搞工作,不吃好,那能工作好?再说人家吃了传名的,咱自己吃了填坑的。俺娘的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也由于俺娘上待工作组,工作组也以为我家就比其农民家生活条件好,加之时任村支书记恨我父亲派他往前线送过炮弹,硬是把我家的老贫农改成了新中农、中农。由于家庭成份的改变,对我两个当兵的哥哥在部队的进步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六九年前后我的两个哥哥也相继转业……</p><p> 日月轮回,多少年后,我这个因在战备施工抢险中负伤致残、年轻的共产党员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也曾受组织委派,担任过驻村工作组长,下乡下村搞过三秋、三夏,整党,社教,换届选举,“三个代表”等中心工作,也吃过派饭,有的村民也给我改善过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七七年十月在马投间辛庄村搞三秋,兰成的妈妈,八六年在北郭店村搞整党,在村民张福儒家吃派饭时给我包素馅饺子,那份干群之间鱼水深情,时时想起都让我感恩在怀,记忆犹新……</p><p> </p><p> 作者简介:冯道增,祖籍山西上党。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伤残军人,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第十一期优秀学员,自1975年始在《解放军报》、《工程兵报》、《战旗报》、《中国民政》、《双拥》、《辅导员》、《中国烟草》、《河南日报》、《河南民政》、《安阳日报》、人民日报社《新闻理论与实践》等内刊、党报党刋主流媒体发表大量文稿,并荣获诸多奖项。</p><p>通联电话:15637226931 15637236631</p><p>.</p> <p>《文峰作家》</p><p>主 编:马彦民</p><p>责任编辑:张保福</p><p> 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