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飞云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平坦的原野,一望无边。飞云街出西门有个村子叫西高寺村。叫西高寺,必定有寺,可现在只留其名,未见其寺,有寺却不知建于何时,毁于哪年。我从小就对对西高寺有深刻的印象。主要是村口有一个露天建起的巨大的吴起头塑像,因为位于西兰公路边,行人在两三里外就能看见,年幼的我,看着很可怕,我一直没有敢去跟前观看。六十年代不知啥原因,吴起头被破坏消失了,现在六十岁以下的人都没看见过这个吴起头。</p><p class="ql-block"> 吴起头,当地人称其为“吴起爷头”,又恰在西兰公路旁,是飞云一大景观,西高寺的标志。车马行人,看到吴起爷头,便知到了飞云。 吴起头像为泥塑,面朝西。高约莫3—4丈,下径约2-3丈,头戴黑色风帽,红脸黑须。地平线上仅见嘴巴以上部分,下巴和颈部均在地平以下,与历来资料上记载的吴起画像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塑造得不很“专业”,泥塑外表用白灰粉过后,再用黑、红二色(估计是油漆)勾画出摸样。面部神态不够生动,未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不知来历的人,会误认为是“关老爷(关云长)”的头像。不管怎么说,这尊吴起爷头像包含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值得去追朔、去挖掘。</p><p class="ql-block"> 这样在平地上露天建起神像,而且只是个头像,在城关共池村也有一个。泾川县两出平地露天头像,在全国还是首屈一指,绝无尽有。</p> <p>小时候爷爷给我说过,古时有一股狂风从西方刮来,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眼看着西高寺就要被埋没。这时吴起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阻挡住了风沙,西高寺一方百姓得救,吴起却被黄沙掩埋,只漏出头颅,窒息而亡。为纪念吴起,后人便在庄口雕塑头像,逢年过节村上举行祭奠仪式,供以香火,尊为镇庄之“神”,能保一方平安。方元几十里的人都会前来企求保佑,吴起爷头长年香烟不断,顶礼莫拜者络绎不绝。</p> <p> 查阅资料,传说与史实大相庭径。也许此吴起非彼吴起。</p><p> 据史书记载,吴起(约公元前440—381年)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东北),处在在群雄争霸的战国初期。由于弱小的卫国经常遭受强国欺凌,家境又由富庶走向败落,造就他求强争功,却又狭偏易狂的心理。他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为了谋取仕途,因送礼而耗尽家产,结果一官未得反遭同乡嘲讽。由此激起吴起狂怒,竟然杀害了讥笑自己的三十余人,逃往鲁国,临行扬言不做卿相誓不还乡。到鲁国后,他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又因母丧不归,被注重孝道的曾子逐出师门。求官若渴的吴起,便横下一条心,走乱世从军之途,并潜心攻读兵法,在鲁国军中崭露头脚。刚好齐国来进攻鲁国,鲁君想拜吴起为将,抵御齐国的强大攻势。可是吴起的妻子恰恰是齐国人,又因岳父家是齐国名门且有恩于他,鲁君迟疑不决。情急之下,吴起便不顾夫妻情义,斩下夫人首级,换来鲁君封他为将, 统军抗齐。由此也留下千古骂名,《史记》评价吴起是“猜忍人也”,就是猜忌残忍的人。但是,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并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因而鲁君疑虑,便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又去投奔魏国。魏文侯听说吴起善于用兵,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吴起不负重托,连克五城。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部一带)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之后又攻下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次年,攻秦至郑(今陕西华县)、筑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区(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区),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特别是《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p><p> 西高寺向东还有个东高寺村。东高寺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东高寺,我亲眼看到过东高寺的石碑上记着“敬德监修”的字样。由此我认为西高寺和东高寺必是同年代所建,说不定也是敬德监修。唐王朝为了防范凶奴,派敬德就在华亭和崇信之间的地頓兵。西高寺就在来回首都西安的路上。</p><p> 西高寺吴起头消失已经六十几年了,一切都成为了历史。我相信,民间传说必有原因,有識之士应该调查研究,揭开西高寺村吴起头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