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p><p><br></p><p>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p><p><br></p><p>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毛主席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p><p><br></p><p> 中国人民十分敬重和热爱毛泽东主席,即使是已经去世四十多年的今天,这一热潮也有增无减。多少年来,出现了许多表现毛主席亲切形象的画作。为保证领袖画像的传神和准确,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曾几次组织全国的专家进行领袖像的绘制和评选,一些作品和画家被国家选定并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有:人民币毛主席像的原作者刘文西;毛主席像章浮雕像的原作者张松鹤;第三版、第四版毛主席标准像的原作者王国栋,等等。应该说,这既是我们国家领袖形象的延续,也是国家文化的延续。</p><p><br></p><p> 毛主席画像全国人民最熟悉,形象和神态准确最重要。为保证毛主席画像的准确性,大部分画家所参照的照片都由有关部门统一发放。这样为画好毛主席的形象特点、神态特点提供了保障。</p><p><br></p><p> 本篇收集整理的各个时期的毛主席画像应该说比较传神和准确,充分体现了画家以及人们对领䄂的理解和浓浓的爱意!</p> <p class="ql-block">“这幅(《毛主席与牧羊人》)是我1957年大学毕业时创作的。那时我毕业实习到陕北杨家岭,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我经常到延河边写生,会遇到一些老汉赶着羊在放牧。我想到毛主席也会常到这里散步和他们聊聊天、谈话。”</p><p class="ql-block">——刘文西</p><p class="ql-block">在刘文西的艺术创作生涯中,领袖题材的美术作品占有重要分量。其中,尤以描绘毛泽东主席艺术形象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早在1949年,刘文西的家乡浙江嵊县庆祝全国解放的活动上,主席台悬挂的毛泽东像和朱德像就是由刘文西画的,尽管此时画得还不成熟,却让刘文西受到莫大鼓舞。1957年,刘文西在浙江美术学院创作的毕业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可谓轰动一时,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件作品,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毛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毛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毛主席看了这幅画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领袖的赞扬与认同极大地增强了刘文西创作的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此画构思非常独特,意境深远,石鲁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核心的表述还是叙事性的,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壮丽山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者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者的联想。在石鲁的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天地一人、统领山河的气魄,衬托出毛泽东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远景的山水由浓而淡,给人以向远处无止境延伸的感觉,创造出辽阔的意境。据说这一构图形式的灵感来自于从飞机上鸟瞰延安宝塔孤耸于陕北高原上的形象。画家石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美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类绘画作品的经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