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学物理 <p>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脍炙人口,文学艺术价值也很高,而且许多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在疫情期间进行了阅读学习,并用于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选取其中的两首诗词与大家分享。</p><p> </p> <p>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p><p> 岑参 </p><p>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p><p>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p><p>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p><p>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p><p> 中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p><p>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p><p>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p><p>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 <p> 全诗咏雪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的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用语绮丽想象神奇,不愧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力作。同时他也是我国古典诗歌里的咏雪的代表著作。全诗,充满着奇思妙想,有对生命真实的想象,又融合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音韵上全诗诗随韵转,韵随诗行,每个场景的转换都和韵的转换连在一起,让人读起来跌宕生姿,趣味无穷。</p> <p> 诗中出现了热现象,“孤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从出征将士的感受写出了塞外的严寒,诗人感同身受。瀚海阑干百丈冰,形容冰川的高峻,从侧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冰是凝固现象,雪是凝华现象,冰雪的描写反而能够衬托出守边疆将士的豪情壮志,原因在于诗人好奇的诗风和昂扬的激情。“纷纷暮雪下猿门,风挚红旗冻不翻”,更是塞外才能感受到的奇妙景象,连红旗都被冻住了,在狂风中一动不动,多么神奇啊!</p><p> </p><p> </p><p> </p> <p> 颜色之谜,诗中写了:白草、梨花、飞雪、红旗。白草呈现白色,由于白草反射各种色光呈现出白色。梨花和飞雪雪,用梨花来形容飞雪都是光的反射现象。红旗在光的反射下呈现红色,吸收其它色光。</p><p> </p> <p> 诗中的动与静,写了红旗与飞雪。由于天气的寒冷,红旗都被冻住了,在雪中一动不动,相对静止。而不动的红旗和狂风中飞舞的雪花,正好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动静相配,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p> <p>“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通过凛冽的寒风的把地上的白草都折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壮丽的雪景里回到送别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马蹄踏在雪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同时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p> <p> 敦煌曲子词浣溪沙</p><p> 五两竿头风八欲平,</p><p> 长风举棹觉船行。</p><p> 柔橹不施停却掉,是船行。</p><p> 满眼风波多闪烁,</p><p> 看山恰似走来迎。</p><p>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p><p> 这首诗词描写船行水上,船与水、船与风,船与棹、船与人、船与山的关系的一幅风景图画,也体现出诗人观察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这首诗的作者不知是谁,但无法掩盖这首诗词的文学风采和科学价值,诗词表现的力与美、动与静、进与退,行与停之间的关系十分精彩,耐人寻味,科学原理的艺术表达,这首诗词可以作为代表。</p><p> 力的描写:全诗关于力的描写有三种:风力、水力、人力。</p><p> 风力,从无风(船桅杆上的五两都不动了)到有风(长风),风力相对船的行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有风所以不用划橹和棹。</p><p> 水力:满眼风波多闪烁,说的是船乘风破浪激起水波闪烁,如果顺流而下,那船就更快了。</p><p> 人力,人来操作橹和棹是船形的主要动力来源,无风的时候要用橹和棹,有风的时候停掉用橹,以保持方向。全面不见人字,但处处体现在人。</p><p> 全诗是人在动作,是人在观察,人在体会,人在发出感慨。风力,水力,人力这些力的方向,工作中下使船在河流中前进,风帆行船,船夫,波浪,这是一幅力与美的图画。 </p><p> 动与静动举措,船行闪烁看山走来迎等等这些都是动的描述,静风玉屏,停棹,山不动等是静止不动。全诗就是这样一动一静的对立描写中体现出诗词的动态美。 </p><p> 相对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发展并运到这首诗词中,对于船的相对运动描写的十分动人和有趣。青山恰似走来迎人,在船上行船不觉,似青山扑面而来,但是仔细看山山不动,这才想起山不会动,是船在行。这一物理学上的相对运动描写多么生动,多么自然。这种描写,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抱头苦想是想不出来的。全诗词形式上看是写船与风,船与山的运动,实际上是写船夫的心理活动,通过船夫的眼和心看到和想到的船与水,船与山的相对运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