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我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再次被鲁迅笔下的童年妙趣生活,深深吸引。字里行间,让人无不体会到百草园的“乐”,趣味无穷;三味书屋的“趣”,谐趣横生。于是我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低段的语文课堂上,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仅有“所获”,还能有“乐趣”感呢?多年以后“朝花夕拾”,还能“意犹未尽”。我萌生了上一堂特殊的语文课的念头。</b></p> <p><b>复课以来,我执教的二年级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五单元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单元里,孩子们学习了很多的故事,并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愿望。就低段而言,绘本是图画和文字的完美融合,是最适合儿童的“精神大餐”,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于是,我想到了由这个单元的故事复习引入到关于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的绘本故事阅读,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让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同时,在童年就种下一颗爱母亲的种子。在教学设计中,我将这堂课的设计做了延伸拓展,重点从绘本故事的“悦读”,到儿童诗的“享读”,再到古诗词的“诵读”。让孩子们在“读”中“示”爱。</b></p> <p><b>首先,我们一起对第五单元的故事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b></p> <p><b>接着,我们一起进行了绘本故事《送给妈妈的爱》的欣赏和阅读。孩子们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尝试了“分角色”朗读和演绎故事,于是这次绘本故事阅读中,他们还勇敢的进行了分角色扮演,把自己融入故事的角色,为妈妈献上母亲节的礼物。在表演中孩子们虽然略显稚嫩,但是还大胆的加上了动作,手势的等肢体语言。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用心去阅读,放开去感受,非常值得赞赏!</b></p> <p><b>我们班的很多孩子还不知道“母亲节”,于是我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关于爱的节日。虽然“母亲节”源于西方,但是我想“母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而节日的意义,简单的来说,也无非是让我们在这一天记住特殊的人,铭记真挚的爱。</b></p> <p><b>绘本阅读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童真童趣,而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则被作为“心灵的粮食”。我带领孩子们一起诵读了关于母爱的一首小诗《心》。这美妙的,小小的诗,让孩子们在爱里栖居。</b></p> <p><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也有很多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广为流传。我非常自豪的带领孩子们诵读和赏析了爱的古诗词。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被母亲的爱牵绊着,感动着。</b></p> <p><b>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手指操”“手势舞”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这堂课的尾声,孩子们跟着视频动了起来,边唱边舞《我有一个好妈妈》。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努力跟学的动作,让我深受感动。</b></p> <p><b>一枝康乃馨,一堂语文课,一首诗歌,一段舞蹈,这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但是这都是我们勇敢“示爱”的一种有仪式感的方式。</b></p> <p><b>于我个人而言,从这堂课的一开始的灵感,构思,设计,或多或少都有“闭门造车”的“短板”,但是在课件制作中我也及时和教务主任李亮老师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他的很多指导和支持。课前我还诚挚的邀请了校领导和同事观课。真心的希望在每次的尝试中能有所获。大家都挤出了时间,走进了课堂。亲临课堂的康义校长,在课下对我这堂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比如这堂课的位置放在第五单元学习后是否欠妥,是否可以将这堂课的定位放在“诵读”课上。恰巧他提出的这一点和李倩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否可以将第五单元的故事复习简略化,一带而过,从而起到很融洽的过度作用,达到了共鸣。郑峰老师觉得我这堂课中古诗词的“诵读”篇幅太多,重点不突出,这一点和我自己课下的反思不谋而合。杨悦老师认为我这堂课在“诵读”方面,齐读太多,缺少个性化朗读。这恰巧也是由于我选择的古诗词篇幅太多和这节课一开始的第五单元的故事复习太长,造成课堂时间不充分,一直在“赶”进度,“不敢”停留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上个性化展示有所缺失。我的好搭档王兰老师全程为我录课,记录下这堂课我和孩子们的美好时光。鄢雨老师前前后后的为这堂课拍照,帮助我更好的收集整理课堂资料……领导和同事们对我有很多鼓励的话语,将化为我在语文教学中前进的动力,而真心的难能可贵的“忠言”,将促进我不断反思,帮助我不断成长。我深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因为有集体,我不胜感激!</b></p> <p>文字:成妺</p><p>图片:鄢雨</p><p>视频:王兰</p><p>审稿: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