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最后谢幕

梁东北松花江畔

<p>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p><p> 我的母亲张慕莲,1923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张氏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抗日战争中随家人逃难到湖南竹篙溏,考入国立第十一中学,读完高中。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1947年24岁时才考入武汉的湖北医学院,努力读书,刻苦学习。</p><p> 1953年夏,母亲毕业于湖北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医学院六年学制)分配到哈尔滨市省立医院五官科,开始了悬壶济世生涯。(1953年大学毕业前留影于武汉)</p>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桐城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桐城派是清康熙年间崛起的一支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人,故世人将他们和追随他们的作家群体称为桐城派。它推崇秦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秉承了程、朱理学,创立了系统丰富的散文理论,自立门户,独树一帜。一扫八股文沉闷、压抑的文风,以新颖的散文让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桐城派极大地丰富了封建社会文学创作和清新文风,使中国文学创作出现了鼎盛和繁荣,享誉文坛,引领中国文学史发展两百多年,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桐城市张氏家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祖上从六世祖张淳起、七世祖张士维、八世祖张秉彝、九世祖张杰、十世祖张廷珖已读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历代相传,光大发扬,桐城清河张氏成为当地第一望族。张氏后世遵循祖训,耕读兴家、敦厚做人。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文风相承,才俊辈涌,仕宦层出,门第清望列桐城世族之首,为海内外贤达所推崇。张氏先祖在清朝康雍乾三朝出了九世祖张英、十世祖张廷玉父子宰相,辅佐明君同朝理政,开创了康乾盛世,为世人津津乐道,口碑传响。</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爷爷,十六世祖张传寿,秉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潜心专研医术,成为当地悬壶济世的名医。在桐城羊子巷、故乡卅铺镇张家大院名声鹊起,享誉桑梓。传寿公的姐姐张德静,为帮助弟弟安心悬壶济世、兴旺家业,终身未嫁,全心全意留在张家操持家务。她的奉献、牺牲精神传到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先生耳中,感到是中国妇女的楷模,亲自题字《至性过人》褒扬,这是我们家族的荣耀和骄傲。(十八世祖张慕荃的孙子黄河临摹。)</p> <p>  张传寿开始子嗣不旺,长子张家仁1886年出生后就一直未再有男孩出生,连续生了六个女儿后才迎来第二个男孩家晔于1903年出生,相隔了17年之久。而后子嗣兴旺,接连生了四子,家晔、家昽、家昕、家曙。张传寿的哥哥传良仅有的两个儿子均在童年夭折,断了子嗣。把张家仁过继到传良门下,家仁一人兼祧传良、传寿两门。</p><p> 我的外公,张氏十七世祖张家仁,字爱公,生于1886年,卒于1958年,张传寿之长子。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学院,1919年回国后供职于津浦铁路局。一直在该局总务处(相当于局长办公室),主事文牍规章的起草并兼顾法律事务,一个终身标榜不党不群,笃守仁爱大道的桐城士绅。</p><p> 张家仁东渡日本求学于明治大学商学院,他较早地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对旧中国封建礼数多有抵触,积极支持弟弟妹妹们外出求学。家仁大哥支持大弟家晔到北京考入北平医学院,在读书期间接触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早期的共产党员。</p><p> 家仁大哥还将三弟家昽带到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兄弟三人成为民国时期前卫的有志青年,时代精英。</p><p> 1919年4月6日张家仁先生在南京留影。</p> 四妹张振华为了逃避家乡的封建包办婚姻,逃婚离开故乡。大哥家仁支持她考进北平医学院求学,在求学中结识了有为青年钱壮飞,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妇。(母亲的四姑妈张振华和女儿黎莉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北京家中。) 经家弟张家晔的影响和介绍,四姐张振华、钱壮飞、胡底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献身共产主义事业。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成为插入敌人中统特务组织心脏的三把尖刀,周恩来称之为“龙潭三杰”的杀手锏。 张家仁的正房原配夫人王燕瑛,字琳圃,(1986~1944)。为庐江的大家闺秀,二品衔在任候选道,江苏扬军厅同治王飞翘之女。因为是名门闺秀,知书达理,知识女性,喜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管家理财没有兴趣,也不愿意操持。但是家中主妇位置在那里摆着,必须管家。(王夫人与儿子张先路在桐城羊子巷。)<div><br></div> <p>  家仁也是子嗣艰难,虽娶有侧室袁德英,两位夫人连续生了六个女儿,直到40岁时才喜得贵子,取名先路。此后再无子女出世。</p><p>  1944年日军进犯湘西,学校仓促逃难。外婆王燕瑛随家人在逃难途中,因流离颠簸,食宿不定,劳累、惊吓过度,饮食不洁,腹泻缺医少药,不幸病故于广西与贵州交界处一个叫六寨的小镇,享年58岁。(张家仁先生为妻子王琳圃与儿子先路合影照片题字,原照片背面,1930年元月初二于桐城。)</p> <p class="ql-block">  妈妈排行第六,上有五位姐姐,下有一位弟弟。因为外公的开明和进步,冲破封建社会的传统束缚,积极反对女孩子裹小脚,支持女儿读书受教育,六个女儿都进了学堂,成为了民国初期新的女性,受益终身。那时在封建文化统治下,认为女孩子是泼出去的水,终要嫁人的,受教育就是把钱投到水中,连个响声都听不到,瞎糟蹋钱。外公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坚持送女儿们受教育,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后代的敬重和仰慕。母亲生长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的大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家教,知书达理,恭谦礼让。同时又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多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姐姐们的呵护,有点大小姐的脾气也是难免。(张慕莲15岁在故乡)</p> <p class="ql-block">  张家仁先生的长女张慕兰、次女张慕菊、五女张慕荃师范学院毕业,儿子张先路安徽大学毕业,四人成为了教师,桃李满天下。三女张慕蓉、四女张慕蘅、六女张慕莲医学院毕业,继承了爷爷的事业,一生悬壶济世,成为了医学专家。张家昽的五女儿张慕芝也成为了医生。</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7日,张家六姐妹团圆在桐城故乡,在张家大院的小花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展现了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的优雅气质和端庄风采。随着我的母亲张慕莲于2020年10月14日98岁高龄仙逝,照片上的人全部谢世,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最后谢幕。</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新中国的有志青年。因为抗日战争的影响,母亲到24岁才考进湖北医学院,毕业时已经年整30岁。在那个年代能顺利读完大学,实属不易。母亲读书的费用由她的三姐张慕蓉女士资助,张慕蓉女士已经在江苏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了武昌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医生。</p><p class="ql-block">  1953年身穿学士服、大学毕业的母亲。</p> 湖北医学院1953级医学学士毕业照,前排左七是我的母亲。 <p class="ql-block">  随着我慢慢地长大,妈妈经常向我讲起她的姐姐和弟弟们。妈妈说:“大姐慕兰生于1911年,和蔼、睿智,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嫁同乡方伯齐,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国民党军官。</p> <p>  二姐慕菊生于1913年,漂亮、聪明,师范毕业后相夫教女,贤妻良母。嫁吴卓生,国民党宣传部官员,掌管着进口影片的审查工作。1949年全家去了台湾,失去了联系。改革开放后得知二姐一家全部移民美国,最后客死他乡,葬在了美国。</p><p> 三姐张慕蓉女士(右一)三姐夫孙荃先生(左二)医学院毕业,医学学士。是他们的善良和仁厚,资助了我读完了6年大学,成为了医学学士。1955年4月三姐一家合影于武昌。</p> 四姐慕蘅生于1921年,开朗随和,性格好,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在北京海军大院门诊部眼科工作。嫁甘肃张成,邮电部电讯专家,多次出国援助外邦。 <p>  五姐慕荃生于1922年,师范毕业从事小学教育。丈夫因为政治因素解放后身陷囹圄,为了保护儿子不受牵连,慕荃与其离婚。慕荃因为受前夫的影响,被下放到农村,失去了教师的工作,被迫从事农业生产,历经艰辛,九死一生,命运多舛,道路坎坷。五姐的一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红颜薄命多磨难’,五姐的一生是担惊受怕、艰苦贫寒的一生。晚年有两个孝顺的儿子黄谦若、刘小泉精心照料,有疼爱她的丈夫刘大旺细心呵护,幸福、平安。</p> <p>  弟弟张先路生于1926年,毕业于合肥大学,芜湖市中学教师。娶妻王胜男,公务员。1957年大鸣大放时,被邀请参加座谈会,在主持人一再鼓励下,提了几条建议。后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投入劳改农场监督劳动改造。1971年因为战备需要被遣送回乡,监督劳动,妻离子散。为了保护儿女能健康成长,在大姐慕兰、三姐慕蓉的主持下,王胜男与其离婚。离婚保护了孩子,却给苦难中的先路带来灭顶之灾,万念俱灰。一位张家少爷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打击和苦难,前途无望,家破人散,缺衣少食,贫病交加,年仅50岁就撒手人寰,化为故乡青山岗上的一个坟包。</p> <p>  1938年日军全面入侵中国,桐城沦陷,母亲随家族逃难到湘西洞口县竹篙溏镇,与四姐慕蘅、五姐慕荃一起考入国立第十一中学,三姊妹成为同学们眼中瞩目的三朵花,1944年一起高中毕业</p> <p class="ql-block">  1947年春节几位姐姐回家过年团圆。三姐慕蓉带着一双幼子女返乡回武汉时,三姐带六妹照顾幼子一起去武汉。24岁时母亲才考入武汉的湖北医学院,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母亲上大学多得到三姐的资助,虽然自己不是很富裕,却愿意帮助贫困的同学。同学张洪恩家庭贫困,母亲常常接济他,使他也能顺利地完成了学业。</p> <p>  潘学固、张家昽、潘习常、方伯齐1946年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供职,周末会齐聚黎莉莉、罗静予夫妇家团圆,黎莉莉家很大,为聚会提供了条件。此时张振华也在南京黎莉莉家,带外孙女罗小玲、外孙罗丹。</p> 张慕莲(右)与好友陈明玲1950年1月2日于武昌霞光楼 梁祖翼、张慕莲与好友陈明玲、王亚威在武昌,1950年。 热恋中的梁祖翼、张慕莲1950年9月12日在广州留影。 我的父亲梁祖翼先生,192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1941~1947年就读于河南大学医学院,受日寇进攻河南的影响,医学院辗转豫西、陕西宝鸡艰苦求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医学院回到省会开封,1947年完成6年学成毕业,获得学士学位。<br>  1948年父亲在武昌工作时,认识了正在读大学的张慕莲小姐,由相识、相知到相恋。1950年初,父亲为了自己喜爱的外科工作,南下进入广州铁路医院。<div>  1946年大学毕业前获得学士学位留影。</div> 1951年3月在广州铁路医院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同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随工程总队战地医院进入朝鲜参战。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抢救伤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53年凯旋回国。(梁祖翼、张慕莲与祖翼大学同学徐言缄合影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1950年夏。) <p>  1952年底父亲作为人民功臣参加志愿军英模汇报回国宣讲,广州铁路医院院长悄悄地将正在武汉读大学的母亲接到广州,乘着父亲在广州做志愿军战斗英模汇报时,由单位主持为父母亲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母亲嫁给了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可爱的人”。新婚后于1952年12月在北京天坛留影。</p> <p>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朝鲜战争结束。年底父亲随铁道兵团凯旋回国。部队直接开到陕西宝鸡市,志愿军集体转业变成了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准备参加修筑宝成铁路。</p> 梁祖翼、张慕莲与祖翼大学同班同学王健梧合影于北京,1953年1月。 梁祖翼、张慕莲与祖翼大学同班同学郭庆来合影于广州,1953年7月8日。 梁祖翼、张慕莲1953年7月在南京中山陵石牌坊下。 梁祖翼、张慕莲1953年7月在杭州花港观鱼。 梁祖翼、张慕莲1953年7月在杭州三潭印月。 梁祖翼、张慕莲1953年7月在杭州岳王庙岳坟。 1953年夏母亲毕业于湖北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哈尔滨市省立医院五官科,开始了悬壶济世生涯。1954年6月10日,身怀六甲的母亲告别哈尔滨省立医院五官科的同事,工作调动去陕西宝鸡与丈夫团圆。三个月后我出生于宝鸡。 <p class="ql-block">  1954年9月8日母亲有了儿子,为了纪念在哈尔滨工作、孕育的长子,给儿子起名梁东北。初为人母,喜上眉梢,产后40天带着儿子去照相馆留下了儿子第一张照片。为了照顾儿子,特地从河南农村老家将我的奶奶梁赵氏和堂姐梁性纯接到宝鸡,奶奶带孙子。从此把侄女性纯看做是自己的孩子,送入铁小读书,继而铁中,包头铁道学院毕业,成为了铁路工程师,彻底改变了侄女的命运。当性纯的弟弟学清读大学遇到经济困难时,也出手相助,出钱帮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的侄儿,一直供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父母亲善良、淳朴,对亲友们的困难尽可能的帮助,多为雪中送炭。</p> <p>  1954年10月18日,在我出生40天时,父母亲带着我和奶奶、堂姐梁性纯第一次拍下全家福。</p> <p>  1954冬我的伯母彭季娴女士从新疆回江西老家探亲,母亲抱着三个月大的我,与我的堂姐梁性纯合影于宝鸡。</p> 我8个月了,1955年5月于宝鸡。 母亲与我,还有我的堂姐梁性纯,在宝鸡。1955年10月15日 母亲与我,1955年12月12日于宝鸡。 我一周岁了,可以站立、走路了。 母与子,1956年于宝鸡。 我三岁了,1957年9月于宝鸡。有妈的孩子是块宝,在妈妈的精心照料、呵护下,我健康成长。 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医院位于陕西宝鸡市,1956年1月5日合影于医院。当时正在参加修筑宝成铁路。 陕西宝鸡上马营铁路医院,张慕莲(左二)与同事们。1956年6月8日。 1956年11月6日母亲在宝鸡又添了女儿,为了纪念在宝鸡修建宝成铁路,取名梁西北。1957年10月10日在宝鸡合影。后左一是我的姑表姐彭雅卿,中间是梁性纯。 父母亲带着我1958年1月26日在西安市革命公园 <p>  1960年妹妹四岁时拍得照片。因为妹妹小时候害怕拍照,一照相就哭,所以她的照片很少。</p> <p>  1958年8月合影于西安,东北四岁,西北两岁。后站立者为八姨张慕芹,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是著名演员。当时主演话剧《自有后来人》后来叫《红灯记》的李铁梅。正值30岁青春年华,挑大梁的主角。</p> <p>  西宁湟水旁扛着三脚架,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节,父母亲的同事陈达昌叔叔和沈家楣阿姨带着我在西宁市湟水边。那时父母亲随铁道部第六工程局铁路医院加入修筑兰州到西宁的铁路。我随父母亲一起来到了西宁,一个蛮荒的不毛之地。</p> 1959年六一儿童节,我们西宁铁路幼儿园小朋友合唱,我是第一次登台献演,十分的认真、卖力。前排左一是我。 父母亲带着我在西宁修筑青兰铁路,1960年春节。 <p>  左起大人:八姨张慕芹、姨父李大有、大姨张慕兰、父亲、母亲、奶奶。1962年在西安钟楼前。</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五一节,远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工作的伯父梁祖耀主任医师(右一)、伯母彭季娴(左二)护理部主任,带着岳母(前右二)和小女儿(前右一)回江西老家探亲,途径西安,父母亲为哥嫂接风,拍照留念。左一是我的表叔王琛,西北纺织学院的教授。</p> 1962年五一节的全家福,于西安。 母亲在北京北海白塔前,1962年8月。 1962年母亲在邢台进修眼科时,到北京与大姐慕兰(后排右二,黄石市教师,出差来京。)四姐慕蘅(右三,北京海军总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四姐夫张成(邮电部高级工程师,援外专家。)外甥女张小燕、外甥张小星团聚。四姐张慕蘅热情接风,张氏三姐妹在北京团聚。四姐夫张成请大家吃北京烤鸭,而后合影留念。母亲这两位同父同母的姐姐都长寿到了95岁,善老而终。 1962年母亲与大姐、四姐一家游览颐和园佛香阁。 母亲与大姐、四姐一家游览颐和园石舫。 1963年7月在西安兴庆公园,我小学二年级,戴上了红领巾。与妹妹合影,半个月后,父母亲调动工作到福州铁路中心医院。 1960~1962年在浮夸风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国民经济建设停滞,粮食短缺,全国人民饿肚子。很多建设项目纷纷下马,第六工程局也被解散合并。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为了加强海防铁路建设,1963年8月父母亲被调往福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途径武汉,三姨张慕蓉一家陪同游览长江大桥。这是母亲195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后离开武汉,十年后与三姐、姐夫重逢。三姨的长子孙大千(左二)在武汉大学核物理专业读大学。二女孙小千(右一)在师范学校读书。 在武汉一起游览东湖,此时这座雕塑为屈原石像。 1963年8月,父母亲调动工作去福州,途径武汉,我三姨的小女儿孙琪(大我一岁)与我们合影。 1963年9月我们一家新到福州留下的全家福。 1963年国庆节,刚到福州一个月,铁路局组织游览鼓山,母亲带着儿女第一次游览鼓山名胜。 1965年8月17日福州解放纪念日那天,母亲有了第二个女儿,生在福州东南沿海,取名梁东南。1967年夏三兄妹在福州合影。 1968年起父母亲被派到樟湖坂五等火车小站卫生所,那是“十年浩劫”时期,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被圈在樟湖坂小站搞学习班,接受批斗。父母亲也被下放到樟湖坂卫生所,为大批的被迫害人员服务。家里的小女儿年仅3岁,由哥哥姐姐照料生活。1969年底三兄妹在福州留下这张合影,我和大妹妹的眼神蒙上了一层迷雾和彷徨,前途渺茫,忧心忡忡。 <p class="ql-block">  在“十年浩劫”中,父母亲长期被下放到铁路沿线樟湖坂车站卫生所工作,家中孩子无法照顾。1969年12月受迫害父母亲被调离省会福州铁路中心医院,被下放到福建山区永安县铁路医院,离开省会福州前在福州西湖公园留影纪念。这是福州铁路中心医院唯一一家被下放到山区的。</p> <p>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一晃28年过去了。祖国大地早已春风抚绿,百花齐放。1997年5月31日,在当年照相的位置又来了一张。</p> 1971年四月下旬,我因为长期鼻子出血,经鼻咽部活检检查,报告鳞状上皮增生,有癌变疑似。妈妈不想儿子有什么不测,立刻带着我到上海,苏州做骨髓穿刺,颈部淋巴结活检等检查。在等待结果的那一周,心急如焚。表姐孙毅陪同我们游览风景点,分散我们焦虑的心情。(我与母亲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1971年5月。) 检查结果出来了,排除了癌变疑似,一场虚惊,云开雾散,母亲开心的笑了。这两年是我们家的多事之秋,几次危机袭来,母亲都用她那坚强的身躯迎击,化险为夷,渡过难关。我与母亲在苏州虎丘寺,1971年5月。 张慕蓉夫妇和女儿孙琪欢迎六妹张慕莲夫妇到武汉,在武昌东湖公园留影,此时屈原塑像已经被工农兵塑像所替代。1973年12月。 第一张彩照全家福,1979春由回国探亲的华侨唐先生拍摄。 1981年的全家福 全家游览永安桃源洞,1979年夏。 1982年4月我迎娶本院谈振芬护士,母亲有了儿媳妇。 1983年3月20日,母亲有了孙子。我的岳母(前左二)来照顾了两个月。 父母亲有了孙子,看到了新希望。 <p>  1984年3月20日,我借来了一台135型照相机,第一次尝试使用彩色胶卷拍照,获得了成功。母亲抱着孙子,笑逐颜开。</p> 孙子周岁与全家在永安铁路医院留影,1984年3月20日。 孙子周岁,全家吃蛋糕。1984年3月20日。 <p>1985年春节,我花了500元买了一架二手日本理光135照相机。我的月工资是51元,买彩色胶卷加上冲胶卷,印照片大约需要45元,这可是很奢侈的消费了。全家在永安龟山公园留影,1986年2月。</p> 孙子四岁时的全家福,1987年3月。 为父亲庆贺六十六岁寿辰,在永铁医家中,1987年4月15日。 母亲有了大女婿聂卓健,全家合影于病房大楼背面,1987年。 我的姑姑梁素莲带着三女儿彭红玲来永安探亲,合影于家中。1988年3月20日,丹丹五岁。 承德避暑山庄大殿前同事们合影留念。 1989年10月17日我们夫妻陪同父母亲去承德、北京游览12天,同行的还有永安铁路医院门诊部的10余位同事。那个年代能结伴出游相当罕见和不易,多亏了门诊部主任罗信驱同志的宽厚仁心,为大家创造了这样不同寻常的机会。母亲的学生,门诊部五官科医生蔡莺金到永安铁路地区办事处开来出差免票,解决了大家免费出行的条件。在承德避暑山庄大门内同事们合影留念。 承德避暑山庄小金山前爷孙三人留影 承德外八庙普乐寺与父母亲留影,1989年10月17日。 在北京大观园公园大门口留影,1989年10月19日。 陪同父母亲游览故宫后在角楼前留影,1989年10月21日。 陪同父母亲游览颐和园,在大门口留影,1989年10月23日。 在颐和园佛香阁前留影 在颐和园昆明湖、万寿山前留影。 天安门城楼前与父母亲留影,1989年10月20日。 陪同父母亲游览西山碧云寺,在喇嘛塔旁留影,1989年10月25日。 东北兄妹三家与父母在永安铁路医院家中过年,1991春节除夕。 永安铁路医院前全家福,1991年1月。 永安全家福,祝贺父亲七十寿辰。1991年1月 东北兄妹两家与父母亲在永安铁路医院家中。1992春节,丹丹九岁。 梁东北,谢银水、梅桂英夫妇(中排右一、右二)三位知青阔别20年后再次回到永安市贡川镇南山下生产队旧居前,与农民李顺均一家合影。我们身后平房右边第一间是我和谢银水的居室,二层楼房是李顺均的家。这是我带着父母亲回到我知青时代的家,1995年2月3日。 全家在永安龟山公园,1995年春节。 永安龟山公园全家留影,1996年春节。 永安家中全家福,1996年春节。 1997年5月31日在福州西湖公园合影。 1997年5月31日福州于山公园,我们三兄妹与父母旧地重游合影。 1997年5月31日在福州于山公园,三兄妹与父母亲在戚公祠合影。 1997年12月,在阔别福州魁岐铁路医院28年后,儿子、儿媳妇、孙子和女儿梁西北(左三)陪同父母亲回到了魁岐故居。 1997年12月在回到故居后,我在东街口肯德基餐厅请父母亲吃洋快餐,那时肯德基刚刚进入福州不久,挺新鲜的。母亲吃得很开心。 1997年5月31日左海公园,我们三兄妹与父母在湖旁合影。 福州五一广场全家合影,1998年1月31日。 福州西禅寺罗汉堂前全家合影,1998年1月31日。 陪同父母亲在福州登鼓山,在石牌坊前留影。1999春节 东北三兄妹陪同父亲西行新疆前在小妹东南家合影2000年8月3日。 陪同父母亲在福州五一广场花篮前全家留影,1999春节。 2000年9月8日,我陪同父母亲回到了母亲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卅铺镇金山村,这是母亲阔别故乡53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半个多世纪的隔离让母亲思乡心切,魂牵梦绕。家乡的三位堂弟张先墉、张先圻、张先坊、堂妹张慕茜先后设家宴欢迎张家六小姐回家探亲。9日中午张先圻舅舅设宴欢迎我们,大家举杯庆团圆。 9日晚上,张先墉舅舅设宴欢迎我们,大家举杯庆团圆。 左起前排:刘秀兰、张先坊、张先圻、梁祖翼、张慕莲、张先墉、罗干成。后排:梁东北、张泽玉、张扬、杨秀英、张泽霞、张娟、罗月萍、张慕茜合影于故乡先圻舅院中。9月10日。 在金山村张氏十六世祖张传寿墓前,东北及父母亲和舅舅舅妈们祭拜后合影留念。2000年9月9日 桐城六尺巷碑旁,东北及父母亲和三位舅舅合影留念。2000年9月10日。 桐城文庙东北及父母亲和三位舅舅合影留念,2000年9月10日<div><br></div> 离开桐城故乡回程去九华山游览,张先坊舅舅夫妇陪同我们一起前往,在九华山大殿前留影。2000年9月11日。 九华山地藏菩萨寺前东北和父母与张先坊舅夫妇,2000年9月11日。 九华山护国月身宝殿(月身就是高僧去世后,尸体不腐,长久保存的肉身。) 九华山古拜经台寺 九华山海拔最高的天台寺旁,父母亲与先坊夫妇留影。2000年9月12日。 庆贺父亲梁祖翼八十寿辰,堂姐梁性纯、堂哥贺学清、谭志勤带着儿子贺岩从河南前来祝寿,大家一起在福州登鼓山。2001年7月28日。 在鼓山涌泉寺大雄宝殿前合影 游览福州马尾昭忠祠 游览福州马尾昭忠祠,大门口。 游览福州马尾罗星塔 游览福州西禅寺 游览福州西禅寺 游览福州西禅寺 儿女们在福州酒店设置寿宴为父亲庆贺八十寿辰。2001年7月29日。 寿宴结束后与全体嘉宾合影留念 2002年7月迎来了母亲八十岁寿辰、父母亲金婚纪念。 有16位张氏后代亲友从祖国各地汇聚福建永安,为老寿星贺寿。儿女们在金龙大酒店设寿宴庆贺,喜气洋洋、欢欢喜喜庆贺母亲八十大寿,父母亲金婚纪念。2002年7月27日。 在老寿星的家中合影留念 儿子在家中为父母亲设置了寿堂,祝福父母亲举案齐眉,相亲相敬。 陪同来永安祝寿的亲友们游览名胜桃源洞。 陪同来永安祝寿的亲友们游览名胜桃源洞。 2004年8月我们一家陪同父母到新疆探亲。左起前排:梁虹、谈振芬、彭季娴、梁祖耀、梁祖翼、张慕莲、梁艳、王秀叶。后排:梁东北、李建华、梁衡、李昱、梁旭、梁木齐、梁山。 <p>  纪念甲申年初秋,祖耀、祖翼兄弟欢聚,三代团圆。血源亲情,一脉相连。亲人喜泣,讴歌边关。老骥伏枥,壮心暮年。后生努力,拼搏向前。孙辈雄起,卧薪尝胆。与时俱进,续写宏篇。七绝六首,恭贺团圆。侄东北撰文、弟祖翼书写。祖耀、祖翼两家合影。</p> 乌鲁木齐大清真寺外景 东北全家陪同四位老人游红山公园,2004年8月4日。 东北全家陪同四位老人游红山公园,在林则徐雕像前合影。2004年8月4日。 东北全家陪同四位老人游街景,2004年8月4日于乌鲁木齐。 四位老翁游红山 <p>  梁氏亲友团圆在天山脚下,在乌鲁木齐设宴庆贺,为年逾八旬的梁祖耀、彭季娴夫妇,梁祖翼、张慕莲夫妇四位老寿星集体祝寿。2004年8月7日。</p> 四位耄耋老人牵手同游天山天池。 边疆团聚盛空前,东海天池碧波蓝。<div>漫步博峰飞笑语,回旋震荡武夷山。</div> 2004年8月14日在西安与王琛表叔一同游览古城墙南门。 2004年8月17日我陪同父母亲回到了父亲的故乡,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看望表叔王汉宗、表婶等亲友。 2004年8月17日我陪同父母亲回到了宜阳县韩城镇马朝沟村,一起祭祀梁氏先祖。 我爷爷这一支后代在祖坟墓碑前合影留念。 与故乡的亲友们合影留念 在我们家旧居大屋前合影留念 2004年年初,罗小玲表姐、孙小千表姐不约而同都提出了回故乡的愿望,希望由我来牵头组织,具体实施。各地亲友们纷纷回信、回电话积极响应。尤其是故乡的三舅舅张先坊,率先表示支持,负责安排解决亲友们的住宿、吃饭、交通,为我们解决后勤保障工作,要我放心大胆的组织大家回故乡。三舅舅的话使我大受感动,信心倍增,决心一定要组织好此次回乡活动,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我给回乡的亲友们起了个团名《故乡行恳亲团》。在美国的表姐吴瑶来电话表示祝贺,她真羡慕我们能组团回故乡,这是她母亲几十年的向往和遗愿。<div>  我们张氏家族这一支为九世祖张杰、号西渠,是老宰相张英的三哥。在康熙朝任苏州府学训导。我们这一支张氏世居桐城北乡,虽不及“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一门显赫,却也是诗书相承,官宦迭出。十世祖张廷珖,附贡生。母亲家族21人从祖国各地回到故乡探亲、扫墓、祭祀、联欢。2004年9月4日晚上三舅舅张先坊设家宴热情款待亲友。左起:孙大千、张先坊、张先圻、张先墉、梁祖翼、张慕莲、罗小玲、任小民、钱泓、黄谦若。<br></div> 十五世祖张祁年是监生,加运同衔,分发江苏补用知县。十六世祖张传寿由军功保举参将。后回乡行医,悬壶济世。生育五男七女,长子张家仁(我的外公)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学院。次子张家晔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三子张家昽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四子张家昕,安徽省立高级师范学校毕业。(这次在上海没有找到他的后代,实为遗憾。)三女张競群嫁当代书法家潘学固。四女张振华嫁革命家钱壮飞,夫妻俩成为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谍战尖刀。<div>  此次组团回故乡的均为张传寿的后代。传寿公三孙女慕蓉的长子孙大千、黄金玲夫妇,次女孙琪。五孙女慕荃的长子黄谦若、范淑英夫妇,次子刘小泉。六孙女慕莲、梁祖翼夫妇,其长子梁东北、谈振芬,二女梁西北。孙子先路的女儿王青。张传寿四女张振华、钱壮飞的长女黎莉莉的女儿罗小玲。次子钱江的长子钱泓、任小民夫妇。张传寿三子张家昽的三女张慕茝,四女张慕苓,外孙女刘红佳、刘红燕,五女张慕芝、秦天骥夫妇共计21人。(举杯庆贺团圆。左起:谈振芬、梁东北、罗小玲、钱泓、王青、黄金玲、范淑英、梁西北、孙琪、刘小泉。墙上挂着四篇祭文大中堂。)</div> 为扫墓、祭祀先贤,我分别写了《祭医魂》颂先祖传寿公救死扶伤;《怀念钱壮飞烈士》《祭忠魂》颂先贤廷玉公功德千秋;《祭冤魂》泣怀冤狱屈死的先路公四篇祭文。炎热的夏季,父亲不畏高温,伏案挥毫,奋战几天,亲自书写成大中堂,装裱好后带回故乡祭祀先人时使用。 9月4日早饭后,大家一起走回金山村老家,在村口集合后,二十多人步履轻盈,心情爽朗,兴高采烈,扬眉吐气地走在故乡的道路上。这路是这么的亲切,这么的踏实。<br>故乡梦绕数十年,难叙苦衷悄默还。<br>盛世思乡组团返,百年期盼祭先贤。<br>  小泉弟点燃了万响大鞭挂。山响的鞭炮告诉村里人,曾被扫地出门的张家后人又回来了。大家昂首挺胸,喜气洋洋地走进了家乡的小村庄。先参观三舅张先坊家,再进大舅张先墉家,最后到二舅张先圻家。在二舅家清静的小院里,全体亲友在故乡第一次合影留念。<br>  以往也有一些亲友回桐城,但因不知家乡的情况和亲人的动向,多数是在县城看一看,转一圈就走了。不知道故乡在哪里?亲人在何方?随后大家走到了张家大院的遗址,现在能看得见的原物只有地上躺着的那条门槛石。灰色的花岗岩石门槛默默无语,它看见过昔日张家大院的辉煌,也见证了大院的屈辱。它看见过愚蠢的人们手握钢钎、锄把,野蛮地拆毁了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大院,欲哭无泪。它看见了盛世回乡亲友们眼中的困惑和惋惜。它心知肚明,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说而已。石门槛啊,今天你看见这么多的亲人回家园了,你要为兴旺发达的张氏后代而高兴啊!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br>稻穗芳香回故里,难寻昔日大宅园。<br>风雨沧桑崎岖路,鞭炮声声贺团圆。 4日下午拜谒祭祀张氏十五世祖张吉士墓地。墓碑上刻着: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安徽审判厅厅长姻世再侄马振宪题。碑正中用阴文刻写着:授中宪大夫张公吉士、封恭人张母刘太恭人之墓,(清朝四品官员之妻称恭人,之母称太恭人。)立碑人署名是:男传良、传寿,孙家仁、家晔、家昽、家昕 。曾孙先路、先畴。 2004年9月4日下午拜谒祭祀张氏十六世祖张传寿墓地。大家来到墓地后先展开横幅,将它固定在竹杆上。将《祭医魂》卷轴大中堂悬挂在正中。这时天上落下纷纷小雨,王青姐说到:“老祖宗,我们今天来祭拜您,知道您落泪了,您要保佑我们。”说也神了,王青姐的话音刚落,雨就停了。人们常说扫墓时落雨表示后代的孝行感动了祖先和上苍,是吉祥之兆。这时候亲友们陆续来到墓地,见墓地布置得庄重、肃穆,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br>横幅白纸黑字,格外醒目:救死扶伤 润泽桐乡<br>祭联:煎草扎针悬壶济世誉桑梓;行医送药乐善好施惠黎民。<br>  大家在墓地碑前按辈份高低,前后排好队。大家胸前都别着一朵纸花。墓前燃亮了蜡烛,点起了供香。孙大千哥主持祭祀仪式,黄谦若哥宣读祭文。<br> 离开十六世祖墓,前行不远就是先路、先畴两位舅舅的墓地。大舅舅砍去杂草,露出墓碑。我用竹杆挂起《祭冤魂》大中堂,插在墓后。我们全家和王青姐在先路舅墓前合影留念。大家在墓前排好队,墓碑前点燃蜡烛和祭香。黄谦若哥主持祭祀仪式。他上前一步,肃穆、沉痛地说到:“张氏后代《回故乡恳亲团》与故乡亲人同祭十八世祖,向张公先路(1926~1976)默哀三分钟。”大家一起低头默哀致意。“礼毕,宣读祭文。”由表哥孙大千宣读祭文《祭冤魂》。 9月4日傍晚为年逾花甲的11位亲友集体祝寿,寿星们台上端坐,祝寿的大蛋糕由倪凯、张泽玉制作。红纸黄字的大寿字正中高挂,横幅、贺联使寿堂中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br>横幅:花甲群星璀璨 好人一生平安<br>寿联:千里远行梦系桑梓亲朋好友贺高寿; <br> 百家好聚情归故乡欢歌笑语庆团圆。<br>  共有左起前排:张慕茝、张慕莲、张慕苓、罗小玲、秦天骥、后排孙大千、钱泓、梁祖翼、张先墉、张先圻、黄谦若十一位寿星在寿堂上分两排高坐,他们的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是那样的甜美和灿烂。面前摆放着倪凯制作的特大的祝寿蛋糕,上面插着十一支红蜡烛,中间一个红色大寿字突出了主题。 寿星的前面站立着为他们贺寿的亲友任小民、范淑英、黄金玲、孙三千、王青、谈振芬、梁东北、梁西北、刘小泉、刘红佳、刘红燕、倪凯、张泽玉、桂芬、张天山。在《今天是您的生日》音乐声中,东北宣布祝寿仪式开始。东北致祝寿词:“亲友们今天欢聚一堂,共庆寿辰。数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却为漫漫旅程。寿星们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坚韧不拔,勇敢坚强。挺过风雨,再见彩虹,夕阳无限,霞光辉煌。让我们祝愿寿星们乐观开朗!健康长寿!笑口常开,生日愉快!<br>游子远行聚故里,一路欢歌入家门。<br>人游四海魂系梓,树高千尺叶归根。<br>淳朴贤德广积善,寿星喜庆跨六旬。<br>轻越古稀迎耋耄,百岁预期享天伦。<br>豁达开朗口常笑,亲友叩首贺寿君。<br>祝贺寿星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br>  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大家整齐地弯腰三次叩首为老寿星们祝寿,寿星们乐得嘴都合不拢。祝寿活动达到第一个高潮。<br> 随着《祝您生日快乐》的音乐响起,被点燃的十一支红蜡烛跳动着红红的火苗。大家边拍掌边唱起:“祝您生日快乐!”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歌声、笑声、掌声、祝福声响成一片,气氛热烈,活动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寿星们喜不自禁地默默在心中许下美好心愿后,一起吹灭了生日蜡烛。全体亲友一起拍掌祝贺,有节奏的掌声持续不断,整个祝寿活动推向了第三次高潮。刘培林和梁东北担任摄像,将祝寿和联欢晚会的盛况收入镜头。<br>流年坎坷历一生,端坐厅堂群寿星。<br>三叩欢歌齐祝寿,晚霞绚丽见真情。<br><div>  妈妈那天坐在两个堂妹之间,格外高兴,笑容满面,喜逐颜开。这是我陪同母亲第二次回故乡,看到了这么多亲友欢聚一堂祝寿,别提多开心了。</div> 《激情故乡大家唱》联欢晚会紧锣密鼓接着登场。黄谦若表哥为晚会的总监和主持人。他手拿话筒深情地说道:“美丽的秋天,金色的季节,我们特意安排了晚会《激情故乡大家唱》。我们今天能组团回到故乡,首先要感谢梁东北先生为组织这次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激情,正是由于他不懈地联络,才使我们大家能欢聚一堂。行前我和儿子黄河特地创意、制作了一个全体《故乡行恳亲团》成员和家乡亲友签名柬和《荣誉证书》,证书里写着:感谢梁东北先生为《故乡行》活动作出的卓越贡献。《故乡行》全体成员,2004年9月。签名柬上已经签上了所有回乡亲友和故乡亲友的名字。这是为我们此次活动的总策划、总指挥、董事长、团长东北弟准备的特殊嘉奖。请接受大家礼物和一片心意。”<br>  望着大红的荣誉证书和亲友们友情签名的签名柬,我非常感激也十分感动,我为亲友们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份内事,但大家却这样高度评价我的付出,使我受之有愧,忐忑不安。我惟有更加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故乡行的预计活动,才不辜负亲友们的厚爱和期待。<br> 9月5日参观六尺巷、文庙、小宰相陵园。六尺巷南面是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故居五亩园,昔日的张氏相府。相府的古建筑解放后被拆除,早已改做桐城市“荣军疗养院”。走进院内,我想带大家去看看相府中还保留的古水塘。谁知到地方一看,塘已被填平改成了花圃,唯一残留的一点历史遗迹也被毁了,毁在二十一世纪,只有池塘西头那棵皂角树还是那样挺拔、苍翠。<br>   迎面可见东西走向的六尺巷,巷子南侧就是当年的相府,巷子北侧是吴氏宅第。(吴氏也有人在京城做官,任礼部尚书)。六尺巷东端新立了一座两柱单间汉白玉牌坊,两层仿木结构,上书两个红色大字“礼让”。整座牌坊通体洁白,这大概象征着父子宰相高雅、清廉的人品。<br>  桐城博物馆馆长张泽国先生全程陪同。 六尺巷的西端新建有大照壁,以安徽特产安徽青石建成。正面(西面)是描写父子宰相治家教子,恭谦礼让,恪慎奉职,辅佐圣皇的线描画。背面是桐城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令。<div>  照壁西面新建四柱三间三层花岗岩石大牌坊一座,顶上飞檐翘角,甚为精巧。中间两根柱子下蹲着四只威武、凶猛的坐狮,张着大口,虎视眈眈。旁边两根立柱下匍伏着四只俯冲的雄狮,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虎虎生威。坊梁上刻写着“懿德流芳”四个红色大字,下面横梁上雕刻着四条张牙舞爪的祥龙。整座牌坊显得高大、雄伟、大气、精湛,很有气势。<div>  六尺巷的故事在故乡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大学士张英在京城任作官时,一天接到家乡来信,说相府北边的吴氏准备扩建花园,做手脚将围墙向南移了三尺,多占了相府宅地,请老爷帮助家人。</div></div> 张英随即修书一封让来人带回,家人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br>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br>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br>  家人读后深感一代贤臣的胸怀何等宽阔,深受教育,主动将自家围墙向南后移让出三尺。吴氏闻听此事,自觉惭愧,也将围墙向北后移让出三尺,两围墙间反而多出一条六尺巷。一件为争夺土地的邻里纠纷,在张英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度地化解下,迎刃而解,留为千古佳话。细看“六尺巷”长不过百米,高不过二米五,黑墙白顶,十分普通,但它体现的恭谦礼让和高官重臣不以权欺凌的精神,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封建社会的权贵尚且有此觉悟和肚量,今人不应该效仿吗。<br><div>亲友远行回故乡,追思先祖赞辉煌。<br>恭谦礼让贤丞相,千古传扬六尺墙。<br></div> 2004年9月5日上午张氏《回故乡恳亲团》全体成员与故乡亲友们一起登上龙眠山,拜谒祭祀十世祖小宰相张廷玉。张廷玉墓地面积1200平方米,墓前有九级拜台,呈扇形展开。十米宽的神道中贯墓园,道两旁从下向上竖立着御祭石碑一对,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石武将,石文翁仲各一对。我看见两座巨大的御祭石碑有明显断裂后拼接的痕迹,伤痕累累,一只石羊是后补重造的。石虎、石马、石翁仲身上也是残痕斑斑,很多肢体是后补的,十分可惜。<br>  大家拾级而上,爸爸最先登上了墓圹。墓冢、墓圹均为汉白玉石覆顶环砌,墓前置石供桌、石香炉等祭具。妈妈在终亲友的搀扶下也登上了墓圹。站在墓圹向前展望,视野开阔,西依“金交椅”,北傍“狮形地”,龙眠河从山脚间逶迤南流于其前,溪风抚松,松荫拂雾。整个墓地格局堂皇,气势磅礴,非同凡响,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大家在墓前第四次全体合影留念。我不停的照相,将这座复修后的小宰相墓园留为永久的纪念。我们站在第九级拜台上,展开祭联。 横幅: 名齐管乐誉苍宇 功高双房耀桐乡<br>祭联:康乾盛世披肝沥胆五十秋黎民同赞贤相;<br>管乐强国鞠躬尽瘁耄耋寿后人齐颂子房。<br>  《祭忠魂》大中堂高高挂起,面对陵墓,大家列队而立。主持祭祀人黄谦若哥庄严、肃穆说到:“张氏后代《回故乡恳亲团》向先贤张公廷玉默哀三分钟。”“礼毕,由梁东北宣读祭文。”我上前一步,怀着崇敬的心情庄重诵颂:《祭忠魂》颂先贤文和公功德千秋。谦若哥接着说到:“先祖衡臣,忠孝双全,机敏睿智,胆略超人。临危不惧,赤胆忠心,痛斥乱党,力挽狂澜。大智大勇,威名显赫,名垂青史,激励后人。三朝元老,玄龄子房,后代仰慕,颂怀忠良。缅怀先祖的历史功绩,激励后辈,建功立业。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br>  在谦若哥口令指挥下,大家三次鞠躬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贤相致敬。<br><div>  这是解放后张氏后代第一次组团回故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必将载入史册。</div> 2010年初要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消息越来越浓,母亲想去看看世博会,向我提出了这个愿望。我答应母亲一定带你们去。两个妹妹知道后对母亲说:“您今年都88岁了,走不动,谁能带您去啊,快不要瞎想了。”母亲诺诺地回应说“我有儿子,儿子会带我去。”为了这句我有儿子的骄傲,我必须要带父母去看世博会。<br>  母亲的堂弟张先强、弟媳单文英居住在上海浦东新区,得知母亲想看世博会的愿望,对我说“你带着父母亲来吧,我这里吃住都有保障。”有了先强舅舅和舅妈的大力支持,解决了世博会期间住宿的大问题,母亲的愿望可以实现了。2010年6月1日下午,我们夫妇陪同父母亲从福州长乐机场飞到上海。4日陪同父母亲走进了世博园,先强舅舅想得很周到,借来了两辆轮椅,可以推着母亲逛世博园。这一年父亲89岁、母亲88岁,如此高龄的老人能游览世博园,应该是很罕见的。这一天从早上8点开园一直看到天黑,母亲精神饱满,格外珍惜儿子的努力,始终兴致勃勃,喜不自禁。(参观意大利馆,在古罗马雕塑墙前。)<br> 在伊朗馆外合影留念,孙子梁衡特地从北京赶来陪伴爷爷奶奶。 意大利的制鞋业举世闻名,在巨大的鞋模前来一张。 法国馆的外墙被绿色植物所覆盖,彰显绿色环保理念。 上海的张先志姨妈、张先强舅舅、单文英舅妈、张先伟姨妈、郑涛姨父设宴为六姐庆贺“米”寿。你看看父母亲笑得多开心啊。 2008年我买了轿车,拉着父母亲跑遍了福建及周围几个省。2012年5月21、22日,我陪同年逾九十的父母亲两天中游览了福建莆田市、泉州市全国重点文物景点宁海桥、三清殿、广化寺文佛塔、木兰陂水堰、龙华寺双塔、天中万寿塔。清净寺、开元寺双塔、伊斯兰教圣墓、蔡氏古民居、郑成功墓、安平桥、洛阳桥。省级重点文物景点梅妃故里、东门石坊、蔡襄陵园。还有重点寺院关岳庙、泉州南少林寺、郑成功塑像、郑成功纪念馆一共20个景区,其效率相当高,就是年轻人旅游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估计这也是一个孝心记录吧,是父母亲和我一起创造的。 夕阳中柔和的光线辉映着妈妈对生活更加向往的面庞,我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多带他们去体验自然,享受生活。我和母亲站在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头,身后是宋朝名臣蔡襄石像和古塔,夕阳把最后的余晖尽情地泼洒在我们母子身上,真是身披彩霞红艳艳。这张照片是老父亲拍照的,相当好。 1948年三月间,父亲河南大学医学院高两届的河大校友朱炎熙带着老婆、儿子去衡阳路过武昌暂停脚步,告诉父亲他经过同学介绍准备去湖南省零陵省立医院,那里缺少医生,需要人,问父亲愿意去吗。父亲表示愿意,就这样和朱炎熙大哥一同到了零陵,一同进入了零陵省立医院,做了一名内科医生。以后陆续还有史正民、徐言缄、金鳞等河大医学院同学参加进来。66年后的2013年,还在零陵的史正民先生邀请父亲前去聚会,这一年他90寿辰。<br>  2013年8月28日,我们开车带着父母亲行驶了12个小时,行程800公里到达零陵。<br>  父母亲天生就是旅行家,当我问他们坐车累不累时。他们说坐车就等于是休息,一点不累。你看母亲笑得多开心。<br> 史先生热情接待,陪同我们游览了柳子庙、回龙塔等名胜古迹。离开柳子庙后,驱车沿着207国道一路南下30公里到富家桥镇(原何仙观)的周家大院。子岩府是一座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晚清的建筑群,由清同治七年的永州进士周崇傅(翰林院,官至二品资政大夫)的七位子侄合力建筑。经过八年建筑于1902年竣工的大宅院——子岩府(又称翰林府)。周家大院由三座这样规模的建筑群组成,可以说是一朵民间建筑的奇葩。零陵之行满足了父母亲看望老同学的愿望,虽然历经长途跋涉,父母亲没有感到一点困倦和疲乏,始终精神抖擞,笑容可掬。(左起:唐林霞、保姆、刘晶晶、梁祖翼、蒋睿涵、史兆庆、唐瑜阳、史正民、张慕莲、蒋晓蓉、谈振芬。) 1969年12月在“十年浩劫”中父母亲被迫从省会福州下放到山区永安县,离开了居住了六年的福州魁岐。魁岐是美国人1922年利用庚子赔款在福建建造、开办的第一所大学“福建基督教协和大学”。它的理学院、文学院大楼一直是福州最高达的建筑,地标。1997年春节我们一家和大妹西北陪同父母亲回到了阔别了28年的故居——魁岐。魁岐还和我们离开时一样基本没有改变,我们走在铁路路基上,遥望着远处的铁一小容貌依旧,二、三、四分会的十余座三层楼房依然挺立。铁路医院大楼旁的木质二层楼图书馆,三座小洋楼家属宿舍都还在。陪伴父母亲站在四栋的房头。 2002年春节我们陪同父母亲第二次回到魁岐,这次父母亲有了孙子、外孙、外孙女一起陪同。铁路医院后面的小别墅楼曾经是高干病房,这里有一条小路可以直达四栋东头。 2012年3月我陪伴父母亲第四次回到魁岐。今年是母亲九十岁寿辰,还是父母亲钻石婚庆,双喜临门。母亲的身躯比两年前明显驼背了,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夕阳中我带着父母亲回到魁岐。 2010年5月我陪同父母亲第三次回到魁岐,老榕树依然郁郁葱葱,树后的木质两层楼的图书馆被拆除了。后面的一分会三栋巍然屹立。当我看到父母亲站在这棵饱经沧桑的老榕树前,他们何尝不是一路坎坷,久经风霜。 2013年2月23日我们兄妹三人陪同92岁的父亲、91岁的母亲第五次回到了魁岐。父母亲很高兴,晴朗的天气,愉快的心情,再回故居,其乐融融。终于看到了四栋进行着维修,历经沧桑的旧楼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都感到很欣慰,只要它一天存在,我们就会回来和它倾诉。 2013年11月17日我第六次陪同父母回到魁岐。四位老人结伴儿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故居,不免思绪万千,浮想联翩,非常开心。母亲91岁,父亲92岁。邹洋叔、赵阿姨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 17日中午从魁岐回来后设午宴招待福州铁路中心医院的老同事,共有12位高寿老人参加,这些50年前为铁路一线职工、家属服务的医疗战线老兵们欢聚一堂,父母亲是最年长的。 2012年7月1日在福州黄金大酒店庆贺母亲九十岁寿辰暨父母亲钻石婚。有近四十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祝福老寿星携手相伴,迎接百岁康福。 2017年3月6日我从北京带回来两条围巾,这是山东济宁军分区医院上校军医谢兴武送给老人的礼物。围巾很漂亮,父母亲很喜欢。我们是在海口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7年3月我买回了房车,4月16日开车带着父母亲旅游,先后游览了三明北动车站、沙县峡谷、永安霞鹤山庄、永安沁园养老公寓,参加铁路医院老同事聚餐。 可惜此时母亲因为在卧室跌跤股骨颈骨折,已经3年多不能走路了,坐在房车里看风景也很开心。左一是妈妈的学生蔡莺金医生。 2017年4月16日中午与永安铁路医院老同事聚餐,欢聚一堂。借此机会我准备了生日蛋糕,与大家一起为老寿星,我的父亲96岁、母亲95岁庆贺寿辰。同事们都争着分食蛋糕,说是要沾沾老寿星的仙气。 2017年10月18日父母亲入住永安沁园养老院,这是原铁路医院病房大楼改建的,曾是父母亲工作的病房。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已经6年,目前只认得老伴儿和儿子,其他人一概不认得了。2018年4月15日母亲连续几天感冒低烧咳嗽,卫生院口服药物治疗无好转。我和振芬去看望母亲,我听诊母亲的肺部有干湿性啰音,是老年性肺炎,当机立断马上在床边为母亲静脉输入抗生素“头孢噻肟钠”,振芬还能一针见血,顺利输液。经过连续输液7天的治疗,母亲痊愈了,又度过了一次危机。 2018年7月孙子梁衡、侄子梁延川从北京专程回到永安,一起为母亲祝贺96岁生日。墙上悬挂着寿幡,中间是绣了一百个寿字的百寿图,希望母亲能活到百岁。两旁是一幅寿联:悬壶济世口碑响:乐善养心德行高。这是对父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当之无愧。 2019年6月30日,我邀请在魁岐时的老邻居高秀琴大姐(左四),徐枳炯、孙林妹(左三)夫妇,我的知青插友姜淑玲(左二)一起去为母亲庆贺97岁寿辰。 高秀琴大姐给母亲喂蛋糕 记不得母亲说了一句什么笑话,引起了我们哈哈大笑。2019年是平静的一年,这一年母亲没有生病,红光满面,安享晚年。 2020年遭受新冠肺炎的摧残,养老院对外封闭,不允许探视。5月10日是母亲节,我将几朵鲜花和一本我制作的《母亲颂》美篇书,还有二块蛋糕通过护工送给母亲,表达节日的祝贺。虽然不能与父母亲见面,但是牵挂他们的心始终相连。<br> 2020年7月14日在养老院庆贺父亲99岁、母亲98岁寿辰。因为新冠肺炎的原因,没有邀请好友参加,想着明年还有机会。一直牵手相依相伴的老伴儿感情笃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母亲最后一次过生日,以后再没有机会了。 2020年8月1日,孙子梁衡专程从北京回到永安看望爷爷奶奶。此时的奶奶已经智力完全丧失,不能识字,无法交流沟通。 2020年6月3日母亲因为肺炎住院治疗,核酸检测阴性,经过治疗10天痊愈出院,出院后陆续出现吞咽障碍,吃饭困难。人一天天消瘦下去。 9月7日我五姨的小儿子刘小泉从湖南岳阳专程来永安看望六姨、六姨父,他握着六姨的手,心中感叹六姨一生幸福,没有什么遗憾了。 2020年10月8日起母亲精神疲惫,不能言语,进食很少,只能将食物打成糊糊,慢慢地吃一些。此时我的堂姐梁性纯,表妹彭红玲分别从北京和郑州来到永安,每天为父母亲做些可口的饮食送去喂母亲。虽然亲人们希望母亲能好起来,但是母亲已是风雨飘摇,油干灯枯。<div>  10月13日深夜近12点,睡梦中接到养老院的电话,说母亲血压、脉搏均测不到。我们立刻赶过去。14日凌晨0点40分我们赶到养老院,此时母亲的血压、脉搏均测不到,我仔细摸妈妈的手腕脉搏,已经摸不到了。再摸颈动脉也摸不到,此时妈妈只有微弱的呼吸。父亲牵着老伴儿的手,紧紧握住。</div><div> 1点10分母亲的呼吸停止了,父亲弯下腰,在爱妻的前额深情一吻。在儿子东北、儿媳妇谈振芬、侄女梁性纯、外甥女彭红玲的注目下母亲渡往天国。彭红玲陪着父亲去阳台隔窗相望。我和振芬、性纯为母亲换上寿衣,整理干净。母亲的最后一程走得安详、平静,没有痛苦,无疾而终,也算是圆满谢幕,享年98岁。妈妈是张氏家族中最高寿者,这是她一辈子与人为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精心奉献分不开的,好人一生平安,善有福报,乐享高寿。</div> 看着穿戴整齐的母亲安详地闭着双眼,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不在了,我再也没有妈妈了。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奔泻而下,我们的母子情到此终结,以后我就是没妈的孩子了。对我而言世上再没有那根“慈母手中线”,再没有“临行密密缝”了。呜呼,痛哉。<br>  细细想来母亲是有福之人。第一福是有一个开明、睿智的父亲,支持女儿们读书改变命运,得以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了知识新女性,这是那个年代民国时期的幸运儿,真是凤毛麟角。第二福是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五个疼爱她、帮助她的姐姐,得以顺利读完大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姐姐们的关心和帮助。第三福是遇到了真爱,有一个爱她、关心她、宠她的好丈夫,处处让着她,从不让她受委屈,使得她没有遭受太多的苦难。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牵手同行,晚霞灿烂。第四福是有三个听话的儿女,没有让她过多的操心,家庭中让她烦心的事不多。她是张家姊妹中最幸福的一个,有老伴儿相守终身。她在晚年四次回到故乡,给先祖扫墓、祭祀,愿望满足。比她的姐姐们都长寿,而且无疾而终,平静、安详中走完了人生之路,儿女们在身边目送。<br><div>  母亲善良、淳朴的品格影响着我的一生。乐观、开朗的性格是我学习的目标。勤奋、执着,精益求精悬壶济世的精神激励着我继承了她的事业,攀登医学高峰。</div> 2020年10月15日,在永安殡仪馆举行向遗体告别,儿子东北致悼词,说给妈妈最后的话《怀念母亲》。在儿子梁东北、儿媳谈振芬、小女儿梁东南、大女婿聂卓建、侄女梁性纯、外甥女彭红玲、孙子梁衡、外孙聂磊的护送下,妈妈渡往天国。(儿子、孙子行三跪九叩大礼,送别妈妈。)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时代精英不断离去,2005年黎莉莉91岁谢世;2005年张慕兰95岁谢世;2007年张慕荃86岁谢世;2015年张慕蘅95岁谢世。妈妈是我们家族中最后一个谢幕者。随着妈妈的仙逝,驾鹤西行,再难看见这一代大家闺秀优雅的身影和贤淑的品行,一个时代结束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br>  妈妈虽然走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儿子的心中,必将伴随我的终身。亲爱的妈妈安息吧,您的一生是值得的,此生无憾!<div>庆贺母亲八十寿辰时,儿子敬献七律一首:</div><div>桐城文化印心灵,抗战求学望洞庭。<br>武汉学医勤刻苦,冰城施治奋求精。<br>宝成西域留足迹,闽海山城治眼明。<br>耋耄英姿登九峻,弄潮电脑享高龄。<br>儿子梁东北敬献、2020年10月21日母亲头七制作于永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