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母亲》</p><p><br></p><p> 没有经历过十岁之前就失去父母而寄人篱下的人,是体会不到其中的辛酸痛楚的。我的母亲就是五岁死了娘,十岁时爹又失踪不知去向。她只有和两哥一弟寄养在她伯父家里了。</p><p><br></p><p> 母亲的祖母二十几岁守寡养大了两个儿子。儿子倒也争气,在农村置办了田地,请了长工;在小镇上开有店铺,主要经营一些蘑菇木耳之类"干货",生意兴隆。土改时被划成地主成份,母亲几姊妹也跟着遭殃,家庭出身成了"地主"。母亲总说黄陂划成份是根据当地生活的平均水平,矮子里面选长子。放在别的富裕地区,她家最多只能划个"中农"而已。</p><p><br></p><p> 在农村,勤劳聪慧的母亲啥活都"拿得下来",而且还旁听堂姐夫哥的私塾课,认识了几千个字,还学会了算盘。这些,对日后我们三姊妹的学习都起到了帮助作用。</p><p><br></p><p> 母亲教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身稳嘴稳到处好安身"。她一生总是乐于助人,不知帮邻居们做了多少衣服,自己贴线贴时间;母亲做的咸菜只要邻居们喜欢吃,谁要都给;她个是闲不住的人,只要外面有一块空地,她就可以种上各种蔬菜,吃不完就送给邻居们吃。</p><p><br></p><p> 母亲常说"难中好试人"。按说我们家的条件如果不管一些穷亲戚,日子可以过得很好。娘婆二家的穷亲戚来了,母亲总是慷慨解囊。一生从不主动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临终嘱咐我给她“装老"的上衣是那件穿了快六十年的蓝呢子短大衣;下面穿那件用父亲的破黄色呢子裤子改成的女式裤子。那件短大衣是母亲的"人情衣服",每年过年穿几天后就放进樟木箱子里,夏天拿出来晒一下;衣服上面总有一股好闻的樟脑丸味道。</p><p><br></p><p> 上小学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把几个同学带到家里来做作业。母亲见两个男同学穿着露脚趾的单布鞋,就拿出哥哥弟弟的旧棉鞋帮他俩穿上。穿之前还给他们洗了热水脚。看见有残疾的老人在街边行乞,她一定拿点零钱丢进别人碗里。六十年代,有一次她表妹来串门诉苦,母亲连忙拿出五十个鸡蛋给她表妹。那是刚好父亲回老家给乡亲们看病一家一户送的鸡蛋。</p><p><br></p><p> 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她表弟家串门,临走时硬是塞了一百元钱在她表弟枕头下……母亲的言行对我们子女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前几年,我单位一个老同志的老伴没有工作,买居民社保没有钱,一时毫无办法。我知道后立马借给那个老同志5千元。再加上几个老邻居一凑,老同志帮老伴买成了居民社保。几年后这位老同志病逝,他老伴生活才有了保障,比抚恤金高多了。母亲直夸我做得对!当时已经八十六岁的母亲说:"别人有困难是要帮别人一下!"前两年我去看望我家原来的老邻居,已经九十高龄的吴阿姨,她说我母亲"人品好"。这位吴阿姨还是大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亲大妹哩!</p><p><br></p><p> 母亲一生没有工作,不是她没有机会和能力,是父亲不让她出去工作,要她做全职妈妈。这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我们三姊妹在母亲的影响下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了,而且都是勤劳善良之人。哥哥在单位是高级工程师,弟弟是高级经济师,我是医院总护士长,都立过功,受过奖。</p><p><br></p><p> 用大地作纸张,用长江做墨水,搜尽我脑海中最美好的词藻,也表达不尽我对母亲的爱。今年母亲已去世七年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总在眼前浮现,在耳边回响。如今我亦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想起母亲一生的不易,打心眼里说一声:"妈妈,来生我们还做母女!"</p><p><br></p><p><br></p><p><br></p><p>2020一02一02</p><p><br></p><p>李丽芬的母亲</p> <p>母亲和我儿子</p> <p>我二十岁左右</p> <p>我三岁</p> <p>我和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