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的母亲节来临之际,美篇里搞个征文活动《我与母亲的合影》,看到这个命题,我开始翻箱倒柜,收集到几张与母亲的合影照片。</p><p>望着多年卧床的母亲,心里顿觉有愧疚之感,错过了多次与母亲合影的宝贵时光。因为母亲重新站立起来的机率几乎为零,如果我与病床上的母亲合影,就应该有多张母子照片,但实在不忍心让母亲多年卧床的病态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p><p><br></p> <p>这张全家福,那时母亲51岁。</p><p>母亲的生活轨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p><p>第一阶段,也就是在母亲50周岁之前。母亲一直生活在农村,地道的农民,典型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的文盲,但在儿子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在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挨冻挨饿,也要把我抚养成人(当然,也有舅舅、老姨等亲友的帮助)。是母亲坚强的意志力,感动了苍天,让我成为恢复高考后首届踏进淮师校门的人。</p><p><br></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活的第二个阶段,从农村转移到县城,从农民的角色转换为专职从事家政服务。自此,母亲以带孙子(少钰)为主,并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住在平房的时候,经常帮左邻右舍换个煤球,摘菜,晾晒衣服等等,深受邻居的好评;连邻居的几个孩子的作文里,都不约而同地赞扬王奶奶(我的母亲)。</p> <p>母亲生活的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八十岁以后,从2013年开始,母亲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p><p>为报母恩,我放弃了第二职业,专职伺候母亲。</p><p>在母亲头脑还算清醒的时候,为了让母亲开心,妻子经常对母亲说,老婆婆对家庭的两大杰出贡献:一是培养了一个走出黄土地的儿子,二是带出了一个相对优秀的孙子。全家人为此哈哈大笑……</p> <p>这张照片,二伯父二伯母(左三、左四)从海外归来时,在四河的渡船上拍摄的。</p><p>这张照片,已具有珍藏价值。因为大伯母(左一)与二伯父(左三)先后已作千古,侄儿写到此时,心头变得沉重,深深怀念两位长辈,眼前不觉浮现出两位长辈在不同场景时的画面……</p><p><br></p> <p>这是母亲66岁生日时,娘婆二家的侄儿侄女及其小孩为其贺寿时的照片。</p> <p>这是1999年,我与母亲的合影。</p> <p>这是2012年春节期间,亲友相聚时拍摄的照片(左二是舅妈、左三是老姨、左四是母亲)。</p><p>这张照片之后的日子里,母亲的生活处于稀里糊涂的状态。清醒时,还能认出亲友,糊涂时,连儿子都不认识。</p><p>母亲节前夕,我给妻子做个帮手,为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理发、洗头,擦身、洗脚,剪指甲,换衣被,整理床铺,房间里彻底清扫了一遍。妻子笑着说,我们的劳动,就是给母亲的最好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