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儿童立场的班级环境创设

心静如水

<p>今天学习了从主题墙到班级海报“儿童立场的班级环境创设”,我知道了传统的主题墙有自身的优势,但是 传统主题墙 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逻辑, 不是幼儿的发展逻辑。听了今天的讲座,我了解了儿童海报。讲座中从儿童海报的内容选择、儿童海报的设计逻辑、儿童海报的参与主体、儿童海报的制作策略、儿童海报的价值实现五个方面讲解了儿童海报。儿童海报的内容选择方面:儿童海报不一定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讲述一些精彩的瞬间。 儿童海报的设计逻辑:要包含儿童的问题,儿童的探索和儿童的策略,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 儿童海报的参与主体是儿童。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课程游戏化秉持的行动原则和三种课程建设的思路。在今后的主题墙设计我们要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集体海报,小组海报,个人海报为主要内容并秉持儿童海报的制作策略:一张教师海报+x张儿童海报。 也就是说,10%的 教师责任+90%的儿童责任=儿童海报。</p><p> -孙秋</p> <p>今天听了王海英老师关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 的直播讲座, 我们的主题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主题墙的设计不是教师的教学逻辑 而是要遵循儿童的发展逻辑 </p><p> 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儿童通过自己的发现问题 自己探索 从而解决问题 </p><p>行动教师做减法 儿童做加法的原则老师做一个高质量的陪伴者 去支持儿童 推动儿童的深度学习</p><p> -王娟</p> <p>直播中王老师对如何从教师一个人的主题墙到儿童为本的儿童海报进行了详细点解读,使我系统直观的了解了儿童海报就是遵循儿童的发展逻辑,是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反思。在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幼儿的一日生活即是课程,老师不应过度包办从而限制幼儿的发展,既要保持原来课程的方法,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追逐孩子的兴趣,延伸出幼儿更大的兴趣,老师不要用固定模式去限定孩子的发展个性。幼儿的持续探索从教师为本走向幼儿为本,但应适度保持原来的课程建设体系,而适度的留白能够给予孩子和教师反思的空间,自我反思是不是能追随孩子的兴趣。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是教师与幼儿角色的转换,儿童本位的儿童海报要更多的去信任孩子。</p><p> -张慧</p> <p>儿童海报遵循了教育理念,以儿童兴趣点为起点,儿童主体性角色,发现问题~探索过程~想出策略,孩子们有了问题意识后,用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发展儿童自身逻辑思维,记录儿童经验。教师的作用协助支持陪伴孩子成为小小观察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担当有能力的小老师。我们今后也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角的主题墙制作方式,把机会留给儿童,分享责任,改进方向,转变理念,真正体现以儿童为主的逻辑思维,充分展现孩子们的精彩瞬间!</p><p> -高伟伟</p> <p>通过今晚的学习我了解了主题墙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记录,是要有一个整体的构图,要有一个框架结构。主题海报内容的选择不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讲述一些精彩的瞬间。以及儿童海报的内涵:1、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 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2、儿童海报一般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获 得的经验为暗线,重点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策略反思。</p><p> -王敏</p> <p>今天听了王海英老师的讲座,认识到,儿童海报的形式有:连环画式,折页式,屏风式,小书式。内涵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儿童海报一般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为暗战,重点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测略反思。</p><p> -陈燕</p> <p>今天聆听了王海英教授的讲座《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感觉受益匪浅。</p><p>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儿童海报一般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为暗线,重点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策略反思。它的形式可分为:连环画式、折反式、屏风式、小书式。儿童海报的内容选择不一定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讲述一些精彩的瞬间。儿童海报参与主体一定是儿童,支持者可以是老师,家长和志愿者。</p><p>设计逻辑应遵循以下几点:追踪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探索,记录儿童所获得的经验。与教师的主题墙不同,儿童海报应遵循儿童的发展逻辑,是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和反思。儿童只有更多地参与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p><p> -朱红梅</p> <p>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获得为暗线,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策略反思。</p><p> -刘文倩</p> <p>儿童主题墙与儿童海报的学习,儿童主题墙: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运用孩子已有的经验和好奇心,儿童的问题是起点,作品展览是结束;</p><p> 儿童海报的内容:以儿童视角的儿童海报,以儿童自己的兴奋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儿童自己看的懂的,有经验的,有体会的才能使儿童记忆一生。</p><p> 教师海报:以教育者为叙述视角,用图像化的语言;以陪伴的过程,审议孩子的决策,扮演好教师角色</p><p> -赵培培</p> <p>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儿童海报一般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为暗线,重点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策略反思。它的形式可分为:连环画式、折反式、屏风式、小书式。儿童海报的内容选择不一定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讲述一些精彩的瞬间。儿童海报参与主体一定是儿童,支持者可以是老师,家长和志愿者。</p><p> -徐静雅</p> <p>通过学习“从主题到儿童海报”了解不是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讲述一些精彩瞬间,为儿童提出问题,寻找方法策略,作为教师要追踪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探索,记录儿童的经验。主题海报的制作策略为1+x模式,教师海报是以教育者为叙述视角的展现的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形象,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重点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策略反思,海报的形式多样化。</p><p> -李红利</p> <p>儿童海报就是积极向上,符合主题要求,色彩鲜艳,造型上 简单 符合儿童水平~海报的话可以加上文字</p><p> -王艳</p> <p>今天听了王海英老师关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 的直播讲座,我了解到原来的主题墙,是大人喜欢看的,大人看的懂的,而并不是孩子的审美,也不一定符合孩子的思维。我们传统的主题墙只知纯粹的教学逻辑,是一个完全的知识体系,孩子的权利意识淡薄,版块是分割的,只呈现了部分孩子的作品,儿童的参与度很低,不够信任儿童。主题墙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记录,是要有一个整体的构图,要有一个框架结构。主题海报内容的选择不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讲述一些精彩的瞬间。佛洛依德的意识结构图王海英教授讲解了我们每个人能说出来的问题都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只占了问题的一小部分,而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潜意识层面和无意识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支持让孩子运用一百种语言把它说出来,而孩子在和同伴的交流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索,所以孩子的是需要同伴学习的。主题海报是老师的一张海报加上N多张孩子的海报,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会给孩子留白。</p><p> -苏金玉</p> <p>关于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儿童立场的班级环境创设总结:首先要了解主题墙的主要特点:一米三以上;有固定的一面墙;还有就是展示性强。主题墙的设计逻辑:教师教学逻辑;儿童发展逻辑。儿童海报的选择:不一定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可以讲述一些精彩瞬间。儿童海报的设计逻辑:追踪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探索;记录儿童经验。在教育的发展长河中,幼儿园的主题墙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部分,环境是能够说话的,经过优良设想的环境能够起到暗示作用,能够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所以说,主题墙是推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p><p> -王鹏</p> <p>通过学习王海英教授讲授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儿童立场的班级环境创设。了解到幼儿主题墙突出的问题:孩 子眼前一面墙。有一种环境叫:我看不见。有一种环境叫:我够不着。</p><p>优势是:·儿童的问题是起点,作品展览是结束;</p><p>·儿童意识—— 戏剧意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p><p>·调查开始——分类——使用—— 创意 ;</p><p>·从认知——行动、探索——创造表现;</p><p>儿童的认知心理节奏;</p><p>·儿童的认知心理节奏;</p><p>·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作品丰富;</p><p>需要改进的地方:·纯粹的教学逻辑;·完全的知识体系; · 版块设计中的切割意识 ·选择性作品呈现—— 儿 童权利意识淡薄;·儿童参与度低——不够信任儿童。</p><p>儿童海报的内涵:1、儿童海报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 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2、儿童海报一般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儿童在主题活动中获 得的经验为暗线,重点呈现儿童的经验变化、策略反思。</p><p>儿童海报的内容:问题一: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问题二:关于这个主题,我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三: 关于这个主题,我怎么才能知道我想要知道的?问题四:关于这个主题,我知道我想要知道的了吗?儿童海报的形 式:个人、小组(小组最好不要超过7个人,小组学习是常态)、集体。儿童海报:儿童的主体性角色;儿童的发 展逻辑。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老师做好支持者,高质量的陪伴者。我们自始至终要相信儿童是奇迹,相信儿童能创 造奇迹,相信儿童能引领成人鉴赏他们的奇迹。</p><p> -孔梅丽</p>

儿童

海报

主题

幼儿

教师

逻辑

问题

孩子

讲述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