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与延津 张法祥

老农民

<p>&nbsp;&nbsp;&nbsp;&nbsp;&nbsp;读《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可以发现,距今1800多年的官渡之战,虽以其主战场官渡而命名,但这次大战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几次精彩战役,却大都发生在延津。三国时许多著名将领在延津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战斗故事。</p><p>一、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延津之战和官渡之战的决定性战役“火烧乌巢”均发生在延津</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白马战——白马解围</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200年2月,袁绍大军集结在河北前线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都。他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4月,曹操从官渡率兵北上解救白马。官渡北面即是黄河,那时的延津是古黄河的一个渡口,是指古黄河流经今延津西北至滑县以北的一段。那时也不叫延津县而称酸枣县,到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因境内的黄河渡口延津渡知名度高而改称为延津县。在此之前的公元199年夏,曹操已派大将于禁领兵屯守延津,同白马太守刘延共同防备袁绍的正面进攻。白马号称白马津,也是黄河的一个渡口,是袁绍进攻曹操的必经之路。</p><p><br></p><p>&nbsp;&nbsp;&nbsp;&nbsp;当时袁绍拥兵10万,实力雄厚,曹操的兵力不过3、4万人,且南有刘表,东有孙策与之为敌,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袁绍出身豪门世族,世代在朝为官,曹操出身卑微,但他在精明、勇敢、任用人才、决断机智等方面均胜过袁绍,所以发展很快。经过几年经营,成了唯一能对抗袁绍的军事力量。在解救白马的问题上,曹操就是采纳了随军谋士荀攸的建议,引兵先到延津,装作要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的模样,准备乘袁绍西来应战之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一部分军队往延津去迎战,曹操立刻率领骑兵,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轻装前进,赶到白马。距离白马仅剩十多里的时候,颜良才发觉,慌忙应战。关羽突入袁军阵中,于千军万马之中斩了颜良首级,袁军顿时溃败,遂解白马之围。战斗结束后,曹操把白马城中的百姓全部迁出,随着军队沿河向官渡撤退。</p> <p>&nbsp;&nbsp;&nbsp;这就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解围。曹操与袁绍首战告捷,关羽刀斩颜良,大长了曹军的志气,大灭了袁军的威风。单看现在,白马的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袁绍“果然派出一部分军队往延津去迎战”两句话,已经说明白马之战涉及到了延津。但如果我们再看看《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这本书的话,可以发现就连“白马”这个地方也在延津境内。这本书在《武将》篇中分列“曹操”“袁绍”两个条目,直接讲述二人在这里发生的这场战事。更在《遗迹》篇中列有《白马故墟》条目,把“白马之战”及本文下边接着要讲的“延津之战”讲得清清楚楚。这起码说明在清朝康熙时代,白马归延津管辖,不然,延津县志怎会记载?</p><p><br></p><p>&nbsp;&nbsp;(二)延津战——延津诱敌</p><p><br></p><p>&nbsp;&nbsp;&nbsp;&nbsp;如果说白马战的“白马”的归属还有延津、滑县之争的话,那么“延津战”又称“延津诱敌”就是标准的发生在延津境内的事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袁绍听说曹军斩了他的大将颜良之后从白马退去,又急又气,就亲自率领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军吞掉。手下大将沮授劝阻说:“现在最好还是驻军在延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进攻官渡。如能攻下,再来迎接驻留延津的大军,也不算晚。如果大军贸然南进,万一失利,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袁绍骄傲自大,断然拒绝了沮授的正确意见,命令主力部队渡河向南追击。在大军将要渡河时,沮授叹息说:“黄河呀黄河!我们还能再渡河回去吗?”袁绍见沮授斗志不坚,信心不足,就再把沮授率领的部队抽掉一部分划归郭图指挥,削弱了沮授的军权。</p><p><br></p><p>&nbsp;&nbsp;&nbsp;&nbsp;当袁绍的军队赶到延津以南的时候,曹操命令军队在延津南面土山坡下扎好营。瞭望哨发现袁军,立刻向曹操报告说:“袁绍追兵大约有五六百骑。”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袁军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得数也数不清!”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马,把辎重车辆都杂乱地停在路上。曹操的部下都认为敌军众多,恐难抵挡,主张退守营垒。只有谋士荀攸领会曹操的用意,对他们说:“这样正是引诱敌人上钩,怎能后退呢?”不一会儿,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这时投靠袁绍)一同率领五六千人马先后赶到。曹操的将领们感到情况紧急,催请曹操下令上马迎战,曹操还是非常沉着地对他们说:“还不到时候!”又过了一会儿,袁军后续部队大部分赶到,看到曹军的军用物资堆得满地都是,就争先恐后地去抢夺,乱成一团。这时曹操振臂一挥,高喊一声“可以了!冲啊!”指挥全军一齐上马冲杀,大败袁绍军,斩杀了袁绍的又一大将文丑,俘虏了文丑的全部人马,然后退回官渡。</p> <p>&nbsp;&nbsp;&nbsp;&nbsp;“延津诱敌”紧接“白马解围”,是官渡之战中曹军取得的第二次大捷。袁绍一连损失颜良、文丑两员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名将和许多人马,士气受到重大挫折,曹操方面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被动地位,奠定了全局胜利的初步基础。</p><p><br></p><p>&nbsp;&nbsp;&nbsp;(三)火烧乌巢</p><p><br></p><p>&nbsp;&nbsp;&nbsp;&nbsp;火烧乌巢又称“夜袭乌巢”,和“白马解围”“延津诱敌”一样,都是史书上的固定提法。“白马解围”又称“白马战”,“延津诱敌”又称“延津战”,而“火烧乌巢”却没有“乌巢战”的说法,所以这里不能再用1、2小标题的句式。</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白马、延津之战”虽然连斩袁绍两员大将,取得两次大捷,打破了河北名将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并没有改变袁强曹弱的局面,只是挫了袁绍的锐气,使他认识到曹操虽然兵力弱小,也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因此,从5月到9月整整五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只是发生一些局部战争,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相持阶段。</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直到了这年10月,袁绍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屯积在大营以北40里的故市、乌巢(都在今河南延津县境——《中国通史全编》注)还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驻扎在那里保护。在这之前,袁绍派韩猛监押粮车几千辆前来官渡途中,已被曹操大将徐晃、史涣带兵烧掉一次,一度给袁军造成给养上的极大困难,鉴于此,沮授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一员大将率领部分军队驻防在淳于琼外侧,以防曹军抄袭,袁绍又没有采纳。</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出轻骑部队偷袭曹操的后防许都,袁绍高傲地说:“不必!我一定可以在这里擒住曹操!”正在这时,许攸的家族中有人被拘捕,许攸感到袁绍骄傲轻敌又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而曹操一听说许攸前来投靠,高兴得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光着脚跑去迎接,并拍手称快说:“子元(许攸字)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接着又告诉许攸“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虚心地征询许攸的高见。许攸看到曹操如此尊重人才,就把袁绍在乌巢堆积军粮的情况完全告诉了曹操,并劝曹操率轻骑前往偷袭,把袁绍的粮食、辎重全部烧掉。</p> <p>&nbsp;&nbsp;&nbsp;当天夜里,曹操留下曹洪防守官渡大营,亲率步骑兵5000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里拿着一把干柴,口里衔着一根筷子般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马嘴都束起来以防出声,从小路奔向乌巢,顺利地通过了袁军的防线。到了乌巢后把袁军的粮屯团团围住,然后放起火来。黑夜中,只见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袁军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天亮后,袁军守将淳于琼发现曹军并不多,急忙把军队调出营门,攻击曹军,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p><p><br></p><p>&nbsp;&nbsp;&nbsp;&nbsp;袁绍听说曹操进攻乌巢,并没引起高度重视,反而认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主力的最好机会,结果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当袁绍的增援骑兵临近乌巢时,曹操部下报告说:“敌人援军就要到了,请分兵抵抗。”当时正是能否攻下乌巢决定胜负大局的紧要关头,曹操严厉命令:“等敌人到了背后才报告!”在曹操坚决果断的指挥下,不但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而且攻下了袁军营屯,杀死了袁的大将淳于琼,袁军的一万多车粮草也被烧得一干二净。从此袁军大势已去,曹军胜利在望。</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官渡之战以上三个精彩战役之所以说“精彩”,是因为,不仅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们把它作为经典战役一讲再讲,而且戏剧家们一个个都把她搬上了京剧舞台:白马战被编成京剧《白马坡》又名《斩颜良》,延津战被编成京剧《战延津》又名《诛文丑》,火烧乌巢被编成京剧《战官渡》又名《乌巢劫粮》。</p> <p>&nbsp;&nbsp;二、官渡之战的三次战役既然发生在延津,为何不称“延津之战”?</p><p><br></p><p>&nbsp;&nbsp;&nbsp;&nbsp;如果我们把官渡之战的整个过程列个时间表,那就是:</p><p><br></p><p>&nbsp;&nbsp;2月,袁绍大军集结黎阳,围攻白马;</p><p><br></p><p>&nbsp;&nbsp;4月,曹操从官渡北上救白马,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延津诱敌,斩文丑;</p><p><br></p><p>&nbsp;&nbsp;5——6月,袁、曹两军暂时相持;</p><p><br></p><p>&nbsp;&nbsp;7月,袁绍大军集结到官渡北面的阳武,准备继续发动进攻;</p><p><br></p><p>&nbsp;&nbsp;8月,袁军进军官渡,堆土山,挖地道,曹军如法炮制,抵抗袁军进攻;</p><p><br></p><p>&nbsp;&nbsp;9月,双方大军相持官渡;</p><p><br></p><p>&nbsp;&nbsp;10月,曹军夜袭乌巢,水溃袁军,张郃、高览降曹,袁绍逃跑。</p><p><br></p><p>&nbsp;&nbsp;显然,官渡是曹操屯兵的地方,是大本营,是袁绍进攻的目标。整个官渡之战中,除了4月的白马、延津之战和10月一夜之间的“火烧乌巢”之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双方在官渡的相持,在延津的三次战役虽然很出名,很叫响,很有轰动性,对袁军的打击很大,但毕竟都是短时间的,所以不能称为“延津之战”,而只能称“官渡之战”。</p><p><br></p><p>&nbsp;&nbsp;&nbsp;&nbsp;那么,发生在延津的战役“白马解围”“延津诱敌”“火烧乌巢”是如此地脍炙人口,曹操白马解围,曹操延津诱敌,曹操火烧乌巢,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如此地被人们啧啧称赞,口口相传,而发生在官渡的战事又都是什么呢?笔者仔细查了史料,也分别命题如下:</p><p><br></p><p>&nbsp;&nbsp;(一)相持官渡</p><p><br></p><p>&nbsp;&nbsp;&nbsp;&nbsp;白马一战,袁绍的第一张王牌颜良被斩;延津一战,袁绍的第二张王牌文丑被杀,极大地打击了袁绍的锐气。因此5、6两个月,袁绍好像暂时斗败的公鸡,把数万大军驻扎在那里和官渡的曹军整整相持两个月。直到7月,袁绍不但没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仍旧仗着他在军队数量、装备和物资储备上的优势,盲目冒进,把大军集结到官渡北面的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准备继续发动进攻。沮授再次向他分析战争形势说:“我方军队虽然人数多,却比不上曹军勇敢善战;曹军的弱点是军粮少,物资储备没有我方充足。”据此,他建议用持久战来消耗曹军力量,以便最后战胜曹操。</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袁绍一意孤行,仍旧不听沮授的意见。他命令主力部队到官渡前线安营下寨,军营东西长达几十里。曹军也针锋相对,摆好阵势,同袁军对峙。</p> <p>&nbsp;&nbsp;(二)相持中的冲突</p><p><br></p><p>&nbsp;&nbsp;&nbsp;&nbsp;9月,曹操向袁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没有获胜。他就改变方针,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等待有利时机。袁绍见曹军坚守不出,命令士兵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砌起高高的壁楼,在那里用箭射击曹军。《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记载:“津渡处,在县南一里,袁绍筑壁以拒曹操处。”即指此。不过由于没有其他资料印证,由于行文的方便,不再单列一条发生在延津的战例,也归于“发生在官渡的战事”吧。</p><p><br></p><p>&nbsp;&nbsp;&nbsp;&nbsp;当时,袁军射的箭密得象下雨一般,曹军士兵来往行动都得用盾牌遮住身体。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了一种发石车,发射石块,把袁军的壁楼击破。发石车发射石块的时候,声响如雷。袁军这一手没有成功,又暗凿地道,直通曹营,打算由地道里打过去。曹操针对这种地道战术,命人在营墙内挖掘长沟,进行防御。双方就这样在官渡相持了三个多月。</p><p><br></p><p>&nbsp;&nbsp;(三)张、高降曹</p><p><br></p><p>&nbsp;&nbsp;&nbsp;&nbsp;正当曹操火烧乌巢,攻打淳于琼的关键时刻,袁绍不派重兵火速救援,却命令大将张郃、高览率兵加紧攻打曹操的官渡大营。袁绍对儿子袁谭说:“只要我们攻下曹操的大营,即使他打败了淳于琼,也没有退路了。”而事实是,淳于琼支持不住,乌巢一旦有失,大事也就完了。张郃看到了这一点,一再请示袁绍先派兵去救淳于琼,但袁绍在郭图的迎合下,仍旧坚持以主力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由于曹操在官渡的营垒很是坚固,战士们在曹洪的指挥下拼命死守,袁军久攻不下,袁军的主力部队反而被吸引了。这就给曹操拿下乌巢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曹操拿下乌巢,淳于琼战败被杀的消息传到官渡前线时,张郃看到大势已去,失去斗志,同高览一起把攻城器械全部烧掉,向驻守官渡的曹洪投降。曹洪怀疑,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郃的计策没有被袁绍采纳,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我们,您怀疑什么?”曹洪才接受了他们的投降。</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水溃袁军</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曹操带兵夜袭乌巢的同时,曹操还部署留守官渡大营的曹洪、荀攸带领士兵,用挖沟饮水的方法,漫灌袁军地道。这样,袁军前线地道被灌,后方粮仓被烧,张郃、高览两员大将投降曹操,袁军上下慌作一团,一下子全部溃散,袁绍和儿子袁谭仅带领800名亲兵,狼狈逃回黄河以北。历时九个月的官渡大战,以仅有3、4万兵力的曹操战胜拥有10万大军的袁绍而告结束。</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官渡之战中几位著名将领在延津的战斗活动</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官渡之战中,除了曹操、袁绍、颜良、文丑这些“当事人”外,还有许多三国大将、名将,特别是魏国的“五子良将”(于禁、徐晃、张辽、乐进、张郃)在延津全都有活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在延津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曹操派驻延津的唯一大将——于禁</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开始征讨袁绍时,袁绍势力强大,于禁自愿作为先锋。曹操鼓励他,给他两千兵马由他率领,驻守在延津抗拒袁绍,曹操则率军返回官渡。袁绍进攻延津,由于于禁防守坚固,袁绍没能攻破。后来于禁又和乐进等人率步兵骑兵5000人攻打袁绍的另两支军队,从延津西南出发,沿着黄河到达汲县(今卫辉)、获嘉两县,焚烧袁军据点30多处,杀死获嘉当地叛乱者几千人,招降了袁绍的将领何茂、王摩等20多人。曹操又令于禁率军进驻原武(今原阳),在杜氏津攻破了袁绍的又一处营寨。于禁因此被提升为裨将军,然后也回师官渡。袁营、曹营相距不远,于禁命士兵堆土山与袁军对抗。袁军射箭到曹营,士兵多死伤、恐惧,于禁负责守卫土山,奋力拼搏,气势旺盛。袁绍失败后,于禁被提升为偏将军。</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派于禁率军援助曹仁讨伐关羽,虽然被关羽“水淹七军”而降,但从曹操从“兵多将广”的曹营中点出于禁讨伐关羽来看,说明当时于禁是能够与关羽抗衡的为数不多的大将之一。</p> <p>&nbsp;&nbsp;(二)有“周亚夫之风”的徐晃</p><p><br></p><p>&nbsp;&nbsp;&nbsp;&nbsp;曹操曾称赞徐晃说:“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听说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还没有谁像将军这样长驱直入冲进敌人包围圈的。将军的功勋,超过了孙武、穰苴。”曹操后来巡视军营,见徐晃的部队军容风纪异常整齐,感叹说:“徐将军可以说有周亚夫的风度。”</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孙武、穰苴、周亚夫都是古代著名军事家,曹操把徐晃与他们作比可见徐晃在当时的威望。据《三国志》(徐晃传)记载:徐晃“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与曹洪击隐强贼祝臂,破之,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于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陈寿用极简略的文字,写出徐晃跟随曹操打败刘备,又随曹操打败了颜良,攻下了白马城,随后进军延津,大败文丑,被提拔为偏将军。又与曹洪攻打隐强县的贼寇祝臂,和史涣在故市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因立下的战功多,被封为都亭侯。</p><p><br></p><p>&nbsp;&nbsp;&nbsp;(三)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的张辽</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1997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一书,曹操手下那么多大将,被选入书的只有两个人,一是上文所述的徐晃,另一名则是张辽。书中介绍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张辽与关羽率军解白马之围。”《三国志》(曹操传)记载“使张辽、关羽前登(命张辽、关羽率先攻敌);《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作为先锋进攻颜良)”。可见,“白马之围”在张辽一生中也是光彩的一页。然而,由于关羽亲手斩了颜良,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谈关羽而忽略了张辽的功劳。事实上,当时关羽作为曹操新来的降将,曹操对他尚有个考验过程,命其为“先锋官”时,也只是个“副先锋”,名字排在张辽之后。因此,研究官渡之战,不可忽略张辽。</p><p><br></p><p>&nbsp;&nbsp;&nbsp;(四)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的乐进</p><p><br></p><p>&nbsp;&nbsp;&nbsp;&nbsp;乐进是曹操手下的又一虎将。他在官渡大战中出场虽然不多,但却是一鸣惊人。《三国志》(乐进传)记载:乐进“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寥寥20余字,把乐进渡过黄河攻打获嘉,回师参加官渡大战,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力拼杀,万马军中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的高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p> <p>&nbsp;&nbsp;&nbsp;(五)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张郃</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派“才气过人”的马谡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与马谡在街亭交战的魏国大将是谁?谱写这一千古绝唱的魏国大将是谁?是张郃。他在官渡之战中,就初露锋芒,初显才华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他在袁绍手下为将,当袁绍派淳于琼驻守乌巢,曹操率兵急攻淳于琼时,张郃劝袁绍说:“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意思是说,曹操兵将精悍,到达乌巢后必定打败淳于琼。一旦淳于琼被打败,将军也就大势已去了,所以如今应当马上派兵援救淳于琼。张郃对战争形势分析得可谓入木三分,却遭到袁绍手下谋士郭图的反对,他建议攻曹操的大本营,不必援救淳于琼。张郃又说:“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曹操营防坚固,很有可能攻不下,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只有成为俘虏了。结果袁绍仍然没有听从张郃的正确意见,只派少数人马援救淳于琼,而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大本营没有攻下,曹操大败淳于琼,袁军大败,郭图自觉羞愧,更加起劲地诬陷张郃。张郃担心受迫害,看到大势已去,毅然选择弃暗投明的道路,与高览一起投奔了曹操。</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于那些腐朽、没落的落后势力,对于那些是非不分、黑白不辩、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是愚忠、守节,还是大胆背叛、弃暗投明,张郃的选择是明智之举。</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六)“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延津人讲到延津历史上的轶闻趣事,总是津津乐道地讲“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其实,关羽斩颜良确有其事,至于关羽诛文丑,历史上从无记载。</p><p><br></p><p>&nbsp;&nbsp;&nbsp;&nbsp;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真实事件,十分明确地告诉后人:关羽斩了颜良,乐进斩了淳于琼。而对于文丑,始终没有指明是何人所杀。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把颜良、文丑均写成关羽所杀,用的是烘托的艺术手法,目的是塑造关羽的高大形象,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立场。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公元200年这样记载:“曹操救白马,关羽斩颜良。操军沿河而西,袁绍渡河追之,操复机斩绍将文丑。关羽逃归刘备。”可以看出关羽参加了这次延津战,但没有亲手斩文丑。而作为一军统帅,武艺平常的曹操是不可能亲手斩文丑的,所以,文丑究竟是何人所杀,至今仍是个谜。</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然而,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关羽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早已成为一个固定词组而不可分割,没有人再去傻呼呼地考究关羽既然没有诛文丑,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写等等。甚至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宁可信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不愿再去听信什么“关羽只是斩了颜良没有斩文丑”的话,值得研究的是,关羽作为一名武将,战场上杀人无数,为什么单单一个“斩颜良诛文丑”却被人们代代相传,百谈不厌呢?这是因为,关羽一身正气,威武不屈,贫贱不移,降汉不降曹,无论曹操如何盛情款待给好处,始终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心中始终惦记着大哥刘备,一旦有机会必寻刘备共创大业,不失诺言,诚实守信。对于曹操的知遇之恩又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必报。对于颜良文丑河北名将的大名不为所惧,正所谓无私无畏,在实际行动中又讲究策略,采用奇袭手段乘颜良不备而取胜。关羽这一系列优秀品德正是后人学习的榜样,需要继承发扬光大。曹操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一个“俘虏”百依百顺,大胆启用,终于得到好的回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曹操成就了关羽。颜良文丑在“名将”的光环下傲视群雄,高高在上,不谦虚谨慎,麻痹大意,一代名将被闪电般的割去首级,再次印证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正是这些人生智慧蕴含其中,才使“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传承了一代又一代。</p> <p>&nbsp;&nbsp;&nbsp;(七)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刘备</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名鼎鼎的刘备的足迹也踏上了延津这块土地,不过有人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因为在这之前,曹操把刘备打垮了,接着攻下下邳,捕获了关羽和刘备的两个老婆,刘备投靠到袁绍手下为将。“延津战”中袁绍派刘备和文丑一同追赶曹军,结果,文丑被杀,刘备却充当了一个逃兵,溜之大吉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对于刘备的这种负面认识,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其实这种认识是很浅薄的。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投靠袁绍,原来的一方人主屈居下位,降格到一介武夫文丑的级别,带领士兵上前线拼杀,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那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气魄啊!难怪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总之,三国时期的第一大战役官渡之战,名为官渡之战,但其脍炙人口的精彩战役,被人啧啧称赞的战斗故事,却都发生在延津!魏国的“五子良将”,“桃园三结义”的老大和二弟,三国三巨头其中的两巨头(曹刘),都在延津留有战斗足迹!这不能不说是古老的延津的一个传奇!</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张法祥,延津电视台编辑,记者,新闻部副主任,已退休。延津县作协副主席,河南作家协会优秀会员。新闻作品曾获全国三等奖\省一等奖\先后四次进人民大会堂领奖,和王光英,程思远,铁木尔达瓦买提,布赫,卢嘉钖,严济慈6位副委员长合影留念,主编\参编6部书,专著《写延津,四进人民大会堂》一书,去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近600页的《延津乡村记忆》一书,目前正畅销延津城乡。延津县委县政府命名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l998年当选连任至退休。延津县五届政协委员。现仼延津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县文联副秘书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