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编者按:用书籍点亮人生,悦读书,悦生活。一段段文字,一则则故事,一个个面孔,鲜活生动的闪现在我们思想的时光里,行吟于书海江畔,手书一卷,享受“从前慢,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悠然。好书就像知己,你一字未说,她已全然懂得。</font> <font color="#39b54a">本次展示的读书笔记有:</font><div><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安超老师读林语堂《苏东坡传》</span><br></div><div><font color="#39b54a">史应涛老师读《安家》</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李晓娟老师文章《关于小城书店的回忆》</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张丹老师文章《唯爱与读书不可辜负》</font></div> <font color="#39b54a">安超老师近照</font><div><font color="#39b54a">安超:永城一高教师</font></div> <font color="#167efb"> 苏轼:一个敢于做回自我的人<br> 永城一高 安 超<br> 这几天,我正在讲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为了更深刻地认知苏轼,我再次认真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认为,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苏轼的特质。但是,我认为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不完全准确。苏轼乐观旷达,是因为苏轼是一个敢于做回自我的人。<br> 我认为苏轼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四十三岁以前的苏轼和四十三岁以后的苏轼是两个苏轼,我们去读他四十三岁以前写的《万言书》,在字里行间,你会发现苏轼一直在抱怨,有时沮丧,有时严苛,有时挑剔,有时对这个世事又满怀悲愤和怨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句子是抒发不满的,因为,他有抱怨的资本,他是科举天团中的佼佼者,他是文坛上耀眼的明星,他是处处被人宠着的玫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苏轼在无形中伤了别人,最终祸从口出,招致了“乌台诗案”。<br>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是恐惧的,恐惧地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他看到了生的重要性,他看淡了功名利禄,他明白了和自己挚爱的人坚守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所以他在《狱中寄子由二首》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和“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戴罪被贬黄州后,远离了政治中心,他依然心有余悸,所以,他认为自己是“飘渺孤鸿影”,官卑职闲的他,一开始并没有把黄州作为自己的归宿,所以,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心中充满的是“寂寞沙洲冷”。<br> 但是,苏轼并没有心死黄州了残生。因为,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敢于回来做最真实的自己。其实,修炼就是为了回来做自己,而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了不起;能告诉别人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所以,“顺境看李白,逆境看东坡。”正所谓“灾难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这正像蒋勋谈及后主李煜词的成就时说“好像是注定要一个文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句子。”这话听着或许残忍,但也不无道理。假如李煜不亡国,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轻浮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假如苏东坡没有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大概也就不会“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从而取得文学乃至书法上的成就。<br> 苏东坡这样坦荡,这样大气,这样超然,然后在风雨过去之后反省自己,乐观的走下去。是因为苏轼是一个敢于回来做最真实自我的高士。苏轼刚到黄州时也有无限愁绪,一个曾经名满天下的高士,被政敌打压,被朋友陷害,现在混得连吃个饭都差点付不起钱......他是多么的想刷存在感啊,是多么想“说尽心中不得志”啊。所以,有一次苏轼想去大街上借酒消愁,被一个流氓撞翻在地,窝火的苏轼是多么想与别人吵架,但是,他突然“渐喜不为人识”,因为曾经处处被人宠的自己,居然也被别人当成了最最普通的民众,所以,苏轼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傲娇荡然无存,下到民间的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清醒地意识到纵使千古风流人物也会最终被浪花淘尽,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才是王者。所以,他彻头彻尾地做回了真实的自己。<br> 苏轼正是敢于回来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才真正明白了越是厉害的人物,越懂得低调,把世界放大,把自己变小,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以,自己当官的职责就是处处为民着想,所以,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厚道的法官。他每到一处任职都能政绩卓著,体现父母官的价值。<br> 苏轼正是敢于回来做最真实的自己,才发现生活中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委屈的,没有事情是完全悲苦的,你只需认真做好自己,做最真实的自我,就会精神不苍白,灵魂不枯竭。<br><br><br> 写于3月28日</font> <font color="#39b54a">李晓娟老师近照</font><div><font color="#39b54a">李晓娟:永城一高语文组教师</font></div> <font color="#167efb">关于小城书店的回忆<br> 永城一高:李晓娟<br> 小城的樊登读书会举办了“我和书店”的征文活动,我早想提笔写篇作文,记录一下一个城镇“文艺”青年到中年和书店的源渊史,于是认真回忆,脑海中涌现出来的画面越来越多,不由得感慨万千,这是我的一部成长史,也是小城书店的变迁史!<br> 大家还记得一九九几年代老城南关中心汽车站前的小人书连环画书摊吗?虽然说是书摊,其实是几块靠在墙上的特制木板,密排着各种明目的小人书连环画,木板前散乱地摆几张破旧的小马扎子、长条小板凳,在天气晴好的周末,和小伙伴一起花几毛钱租几本连环画,读得津津有味,有时一坐就是整个下午,等天色渐晚红日西沉,摊主收摊了,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二十几年过去了,书摊主人已是面目模糊,但读过的书仍依稀记得,《智取威虎山》、《三毛流浪记》、《霍元甲》、《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甚至还有日漫《七龙珠》、《多啦A梦》、《圣斗士星矢》……书摊很早就消失了踪影,我也是回忆中突然想起来有过这么一段读书的时光,原来刻在脑海深处不曾忘记!<br> 还记得老城大隅口百货大楼西边的那家小书店吗?一间小店面,店外常年放着一张床,上面摊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杂志,店内也有张床,床上摞满的大都是教辅资料。记忆中的老板娘总是带着白色卫生帽,围着围裙,有点胖,笑眯眯的,有很深的抬头纹,她对各种流行的报纸杂志了如指掌,通过她的小店,一个小城镇的有些内向的女孩捧着油墨香的书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从《儿童大世界》、《郑渊洁童话》、《故事大王》读到《少女》、《少男少女》,《作文通讯》、《少年文艺》,再到风靡全国的《读者》、《青年文摘》、《科幻世界》,甚至是《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有这些报纸杂志的陪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喜欢一个人每月写一本童话坚持很多年的郑渊洁,曾经在父亲去北京时,特意央求他去北京的皮皮鲁专卖店给我买几本书,几件衣服,如今父亲早已去世,每每想像他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城寻找皮皮鲁专卖店的身影时都不禁潸然泪下。曾经在江苏版的大本《少年文艺》中读过同龄人韩寒最早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书店》,认识了青春小说家饶雪漫,在《作文通讯》中羡慕过全国最优秀中学的学生。曾经被《读者》、《青年文摘》上一篇篇文章打动,曾经拜读过《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虽然似懂非懂,却感到了一种力量。<br> 因为常去她的书店, 胖胖的老板娘对我颇有些亲切,和她也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我要的杂志到了会帮我留下一本,去外地上大学期间回家时也会过去一趟,选几本杂志,和老板娘聊几句天!一晃多年,老城大隅口的这间书店还在,却不知上了年纪的老板娘还在不在书店里,想去看看了。<br><br> 大隅口往东沿中山街走十几米,路南抬头是新华书店,一九九几年代的新华书店在我心目中是神圣的所在,店员似乎有些高高在上,很少和他们交流,只是这里的书很吸引人。在这里买过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当时年纪小,感觉他的书好有深度,很用心地在读,深切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也曾试图模仿他的风格写作文。在这里买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孙少安</font>、<font color="#167efb">孙少平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让我无比感动。在这里买过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买过《汤姆大伯的小屋》、《少年哥特之烦恼》,买过刘墉的散文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买过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郁秀的《花季雨季》、拍成电视剧的散文《十七岁不哭》,也买过《牛津中阶词典》,甚至买过正版的《七龙珠》、《哆啦A梦》……一个没有多少才华没有多少颜值的普通女生在这些书中找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日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小城的新华书店是我的一扇窗,也应该是很多永城人绕不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br> </font><div><font color="#167efb"> 顺着中山街再往东走,有在小城很出名的博雅书社,这是一家租书店,书的种类繁多,经典文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漫画书应有尽有,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九十年代,花几毛钱就能租本书回家看,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很多学生都是博雅书社的忠实顾客。办理租借手续,是在店里厚厚的有些油腻的笔记本上进行登记,每本书10块或者20块钱押金,一天两三毛钱,限日期。常常是几个同学各租几本,迅速看完再交换,租书屋的课外书籍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知识的大门。在这里借过金庸全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借过日漫《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借过琼瑶席娟于晴的言情小说,后来转向似乎更高级一些的亦舒师太的书,《喜宝》、《开到荼靡》,《我的前半生》、《玫瑰的故事》……高中毕业离开小城,再归来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小说网站的盛行,博雅书社的生意就渐渐清淡下来,维持不下去了,老城中山街的博雅书社也早已成为了80后的青春记忆!<br><br> 中山街向北拐向青年路,路尽头正对着永城一高大门,一高门旁的那间不起眼的没有名字的小书店,是一届又一届的一高学子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流连忘返的地方。店主人头发花白, 戴着厚酒瓶底的眼镜,常年穿着蓝布大褂,略显严肃,嘴上虽然常嚷嚷着“不买别乱翻啊!”,但也没有特别较真地阻止过,所以拥挤的摊位上总有些被翻旧卖不出去的书。<br><br> 这老旧的校门是一高的标志,校门和门旁的这间小小的书店凝聚着一届届学子无数的回忆,散落在各地的校友们还记得在这里买过多少本资料吗?还记得在这里翻过的一本本杂志吗?还记得《读者》、《青年文摘》上感动你我的一篇篇文章吗?<br><br> 当青春慢慢从身边溜走,老城亦淹没在我时光的长河中。2000年底到新城,当时犹显荒凉的永兴街上,拥有两间宽敞门面的席殊书屋出现了,店面干净整洁,书崭新漂亮,只是学业繁忙,能去看书的日子不多,多少有些遗憾。同在永兴街的新华书店那时已稍显没落,不复盛况。<br><br> 05年夏天回小城工作,大街小巷还是有很多报刊亭的,亭内空间狭小塞满各类报纸杂志、烟和饮料,亭外也挂满五颜六色的报纸杂志,门窗上贴满各类杂志的海报,那时河南本土的晚报《大河报》开始畅销,5毛钱买一沓厚厚的掂着沉甸甸的报纸,给人一种充实感,也是小城老百姓如我感知大千世界的一种渠道。<br><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随着电脑手机普及网络兴起,小城的报刊亭慢慢消失了,再也寻不到踪迹,随之消失的似乎还有一种文化氛围。曾经有两间敞亮大门面的席殊书屋也挪到了开源路广场旁的一间房子里,有时带孩子到人民广场散步,总会到席殊书屋转转,书店依然干净整洁,看店的老两口带着老花眼镜,背驼了。时光荏苒,一晃多年,好在书店还在,捧书在手,闻着油墨香,让人心静心安,要感谢小城还有这样一家书店!<br><br> 书店是一种文化象征,如今的文化的正以更为丰富多彩和斑斓缤纷的形式呈现和吸引着人们,并给大千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只是希望人人捧着手机凝神阅读、会心微笑外,也闻闻书本的墨香。2018年底,几个有情怀的老板,冒着亏损的风险在小城开了间樊登书店,线上线下组织了很多活动,这间书店正在成为小城靓丽的风景线,孩子们很爱去那里,我想樊登书店应该成为他们很多年后的美好回忆吧!<br> </font></div> <font color="#39b54a">张丹老师近照:</font><div><font color="#39b54a">张丹:永城一高教师</font></div> <b> <font color="#167efb"> 唯爱与读书不可辜负</font></b><font color="#167efb"><br> 永城一高:张丹<br>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题记<br> <br> 这是属于一个人的高山流水。<br> 一段段文字,一则则故事,一个个面孔,鲜活生动的闪现在我思想的时光里,行吟于书海江畔,便觉人间无我······<br> 这是属于一个人的丰富安静。<br>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掐断网络信号,把生活调成“静音”模式,置心灵于真空,手书一卷,享受“从前慢,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悠然。<br> 好书就像知己,你一字未说,她已全然懂得。<br> 溯流而上,穿越千年《诗经》的蒹葭,我手执木铎行走于乡间幽径,田间地头,闻稻香虫鸣,看风吹麦浪,听可爱的先民们吟唱最质朴的劳动情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觉得再没有比做一位采诗人更美妙的工作了,若能换得此,便如郁达夫先生所言:“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br> 敬仰于历史长河里的文化丰碑,较之“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的孔子,“无路可走”的屈原,“生存还是毁灭”的司马迁,我更喜欢那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的月亮树——庄子。读鲍鹏山的书,这句话最让我刻骨铭心:“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看守月亮的树”。<br> 就算全世界荒芜,总有一本书是你的信徒,让你历遍山河,仍觉人间值得。<br> 世上最朴实的幸福莫过于有人爱,有书读,有所期待。<br> 林语堂曾说,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br>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br> 二是吃父母做的菜;<br> 三是听爱人讲情话;<br>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br> “ 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没有漂泊无依的灵魂,没有相看两厌的夜归人。突入其来的疫情让让世间突然安静了下来,回头发现车水马龙、人潮拥挤才是国泰民安。但有时灯红酒绿的匆忙换成千家万户的烟火气息也未尝不是一种安然,曾经流浪已久的月亮又爬上了树梢,回到了窗前。<br> 这一天,你用纸墨笔尖换掉了觥筹交错,推杯换盏。<br> 这一天,你用陪伴孩子的读书声换掉了KTV里的震耳欲聋、嘶哑嘲哳。<br> 这一天,你进书房,下厨房,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家的心安!<br> 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里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目不识丁,也许还目空一切的商人,通过进取心和勤奋,而赢得了他所渴望的闲暇和独立,跻身于财富与时尚的圈子,他最终必将要转入那些更高级、然而却又仍然不可进入的知识分子和天才的圈子,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教养上的不足,意识到它的所有财富都是虚幻和不充分的,他要进一步证明它的判断力,于是要努力为他的子女获得他敏锐地感到欠缺的知识文化,这样一来,他也就成为一个家庭的奠基者。<br> 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的绿水青山······<br> “生活可以拒绝给你一栋别墅,一辆汽车,但不会拒绝给你清风、朗月和内心的安宁”。<br> 春风沉醉的晚上,流淌着似水流年的缱绻。夜灯阑珊,最爱捧书一卷,斜倚枕边。今夕何夕,遇此良书,感慨系之,故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之叹。不知不觉间,夜已深沉。忽闻“空山松子落”,这让我到底惦记起应未眠的读书人了······<br> 展开书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合上书即柴米油盐酱醋茶。春天来了!等一场姹紫嫣红,等风悠然在林中穿行,等和最亲的人在阳光里筑梦。等疫情结束了,去见你相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读你想读的书,愿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br> “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山中何事 ?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br> 愿有素心人,陪你数黄昏,愿爱与读书在你生活里永不被辜负!等疫情过后,春服既成,我们趁阳光正好,微风不躁,邀三五好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br><br><br><br></font><br> <font color="#39b54a">史应涛:永城一高语文组教师</font> <font color="#167efb"> <b>在拥挤的都市坚守良心与梦想</b><br></font><h3><font color="#167efb"> 永城一高 史应涛 </font></h3><font color="#167efb"> 徐文昌(姑姑)、房似锦,谢亭丰(爷叔)、王子健(王子)、楼山关(小楼)、朱闪闪、鱼化龙(985)——《安家》展示的这个房产中介的小圈子、小组合,让我们看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过于现实甚至寒凉的人际往来中、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中,还有一片令人神清气爽、流淌感动的所在。<br>这个群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昭示了善良真诚可以战胜虚伪奸诈,它宣告了残酷的竞争最终要靠良心和用心赢得,它告诉年青一代在湍急的时代之河面前,要珍惜情意、抱团取火,胸怀梦想、挽臂齐行。<br> 这个群像的周围有一个出轨的中年富豪(阚文涛),有一个出轨的年轻妻子(张乘乘),有一个小酒馆主人(瓜哥),有一对急于卖房子治病的老夫妻(宋爷爷、江奶奶)和他们的两个外甥,有赖着老主人恩赐的旧房子讹钱的一家人,还有一个祖孙三代为别人看守旧宅院的老夫妻(耿叔夫妇)及“海三代”向文森、“饲料大王”林茂根,有房似锦的爷爷、父母和姐弟们,有徐文昌的三位好哥们,有冷酷的翟云霄,有拜金的艾米丽(姗姗),有喝倒彩、看热闹的隔壁门店“小红帽”,有街道的王阿姨……如果以这帮房中介为圆,这些人都是与这个圆有一个交点的切线,或者是围绕他们的更大的圆。也或者说,这个剧是以这个房中介门店为视角,看芸芸众生、社会万象、忠奸善恶。</font><br> <font color="#167efb">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切线有切线的价值,大圆有大圆的作用。出轨的人让人明白自省和珍惜。冷酷的翟云霄在真诚温和的徐文昌面前自然一败涂地,若拿他整日灰色的算计与徐文昌跟旧友们的友谊之树常青一比,更是显得可怜无比——高高在上的翟总其实是迷失了的可怜的孤独动物;拜金的艾米丽更是昏聩,其不知与金钱和地位相比,一颗真心就是无价的钻石。<br>至于那两对老人和靠旧房讹钱的一家人,我觉得更值得深思:他们的之间有类比也有对比,和其他延伸而来的人搅在一起,这一切吵吵闹闹、是是非非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更明白,坚守善良、信义、真爱、宽容的人,生得正直泰然、死得决绝安然。他们的遭遇和结局尽管让人颇感人情冷漠、凄凉无助,但也是现实的一种,也是本剧一个无声的呼吁和呐喊,“于无声处听惊雷”吧。良心,确乎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席的长者,他提醒一代代人们要铭记于心、踏实践行。<br> 徐文昌在出手打了江奶奶的外甥后,惹祸上身,也因此因祸得福,走上了创业之路,创建“城家公寓”,又抱得美人归。徐文昌对父亲的怨恨也最终在房似锦的安排下涣然冰释。这个小圈子的灵魂人物给同事们营造了一个如家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包括同事和客户在内的大家的回馈。<br>这也扣住了“安家”的主旨。<br> 其实“安家”至少可以有这几层意义:一是这一群帮助别人买房卖房租房以“安居”的人以及这个方面的情节;二是这个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相互帮扶、真心待人的工作团队,以及深层的职场秩序和职业精神。职场不应该是机械、刚性的上下级关系和冷冰冰、掺杂着勾心斗角甚至奸邪恶毒的空间。优秀的职业精神不应该只是空喊“效益效益效益、业绩业绩业绩”,它不排斥真心交往、携手合作的精神,而是包括这些精神。门店如家、职场如家,进而才能对待客户如家人。在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手法,让员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大概可以概括为“安家”式的职业理念;三是几乎所有的客户背后都有是一个有欠缺、不完美的家庭,人人渴望安家、渴望家安,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个健康的家庭细胞;四是这帮人在安顿了自己以后,着手打造的更大范围的城市青年人之——“城家公寓”。这与其说是一个创业项目,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实践项目,是一个传播“安家”精神的基地。</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