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药祖圣地”桐君山位于富春江、天目溪汇合处,兀立江边,与桐庐县城仅一水之隔。有“小金山”、“浮玉山”之称。桐君山高60米。[1]此山两水交带,一峰突兀,平潭澄碧,茂林葱郁,修竹蔽荫,为富春江名胜之一。背后是深谷和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的原野;脚底下是滔滔大江,地势既险又美。登桐君山极目四望,可以看到富春江烟雨景色。清末梁启超称之为“峨眉一角”,而康有为则誉之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p><p>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之为药祖圣地。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p><p>桐君,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其所定处方格律君、臣、佐、使,沿用至今,为中国中医药鼻祖。桐君,是中国有文化记载最早的一们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隋书》、《旧唐书》、《本草序》、《本草纲目》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都有对桐君的记载:桐君,黄帝时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著有《桐君采药录》。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p><p>经考证,桐君确有其人,黄帝时人,距今已4000多年了,著有《桐君采药录》,是中国医药史上卓有成效的中医药学家。</p><p>桐君山建筑甚早,宋景祐元年(10=34),名臣范仲淹以佑司谏礼阁校理知睦州军,上任过桐庐,写有“钟响三山塔,潮平七里滩”的诗句。三山塔为桐君山上桐君塔、船底山上圆通塔和安乐山上安乐塔。桐君塔为县城标志。元丰(1078-1085)年间,始建庙于山顶,祀药祖桐君,名桐君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