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前言</p><p>毛泽东(1893.12.26-1976.9.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诗人、书法家。</p><p>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他那洪亮的湖南口音,响彻云肖的底气,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留影)</p> <p>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的丰富革命理论和斗争经验,总结出了精典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理论。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此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p><p> (1949年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留影)</p> <p> 二.毛泽东的童年</p><p>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相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p><p> 母亲,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1919年10月5日),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文天祥的后代,湖南相乡棠佳阁人,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老七,所以人称她为文七妹。毛泽东32年后回韶山故居,望着母亲的照片,对同行人说:“世界分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损人不利己的人,损己利人的人,我母亲就是第三种人”。</p><p> (1919年9月21日文七妹在长沙留影) </p> <p> 父亲毛贻昌,字顺生,生于清同治九年庚午岁,九月二十一日,卒于民国九年已末岁,十二月初五,(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p><p> 文七妹18岁时,嫁给了距她家20多里路韶山冲的毛顺生。文七妹虽然没文化,但,大凡母亲的优点在文七妹身上都能体现出来,慈爱、善良、节检、慷慨、勤劳、接济穷人,在乡里口碑甚好,深得乡人尊敬。</p><p> (1919年9月21日长沙留影)</p> <p> 文七妹与毛顺生结婚共生育七个孩子,夭折四个,活下来三个,分别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潭,到毛泽东这是第三个孩子,为保住孩子不出问题,文七妹采取四项措施,一是,拜他七舅妈为“干娘”,(那个年代有说法,拜“干娘”好养活);二是,拜南岳石观音为“干娘”(所以毛泽东小名叫石三呀子);三是,向石观音许愿,长大后还愿;四是,从现在开始吃观音斋。</p><p> (1919年9月21日文七妹与儿子毛泽东、毛泽民、毛泽潭在长沙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毛顺生脾气暴躁,但,很有经商之道,年轻时欠了不少外债,还不上就去当湘军了,一去,就去好几年,等卸甲归田,回到乡里手头攒了一些钱,就买地,自己种不过来就顾短工,毛泽东6岁就虽父母下地干活,待秋收后留下全家的年口粮,剩余的粮食,全部拿到城里卖钱,回来还买地,全家都下地干活,忙时就顾短工,有时顾长工,每月15号都给短长工改善火食,炒鸡蛋下饭,自家人不给吃,就这样循环往复,不断的卖粮买地,逐渐从贫农到富农。</p><p class="ql-block"> (1919年9月,母亲文七妹去世后,毛泽东、毛泽潭与父亲和叔父长沙留影)</p> <p> 毛顺生有小学二年文化,记账原来都自己完成,后来全部交给毛泽东记账,管的非常严,账记完还的干活,不让闲着,梢有不慎,就大打出手。</p> <p> 那时毛泽东读的是私塾,主要是《四书五经》,《论语》,毛泽东天资聪颖,学的快,背的熟,所以。就偷看旧小说,《三国》,《隋唐》,《西游》,有些片段能倒背如流。</p><p>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照)</p> <p> 1911年春季,毛泽东到长沙考入相乡驻省立中学读书,受同盟会主办的《民主报》影响,撰文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治国纲领。10月响应辛亥革命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湘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p> <p>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预科。</p><p> 1914年-1918年,正式编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本科学习。</p><p> (1923年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毛岸青长沙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毛泽东与杨开慧</p><p class="ql-block"> 杨开慧(1901年生-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出身于长沙一家书香门第的闺秀,父亲杨昌济是留日归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当老师,是当时国内较有名气的国文老师,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肖子昇都是他的学生,由于,师生关系,毛泽东经常到长沙板昌老师家,向老师请教救国的道理。杨昌济非常欣赏毛泽东的这样的爱国、有志青年,这一切都被杨昌济的唯一女儿杨开慧看在眼里,也深深被毛泽东的青年才俊、爱国情怀、风华正茂的魅力所打动,已经爱上了毛泽东。1918年6月从长沙第一师范毕业,受北大杨昌济教授之邀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工作。</p><p class="ql-block">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贺子珍留影)</p> <p> 随着毛泽东、杨开慧的的不断接触,彼此都成为了浪漫爱情那一半的营照者。杨开慧也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交通、联络工作。</p><p> (毛泽东与贺子珍红军时期的留影)</p> <p> 1920年,毛泽东、杨开慧经过几年的爱情长跑,于冬季结婚,婚礼很简单,杨开慧穿着母亲做的花旗袍,坐着人力车到湖南第一师范员工宿舍,洞房既是宿舍。</p><p>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贺子珍留影)</p> <p> 1920年至1927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共生育三个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那时,毛泽东闹革命,虽然,聚少离多,但,还是常见面,可,1927年8月,毛泽东一走,杳无音信,并且,毛泽民、毛泽潭、毛泽建也没消息,一直到1928年10月,,杨开慧才收到从长沙六舅妈那转来的毛泽东的来信,信是用暗语写的,大意是:“我做个大买卖,开始不顺,现在好些”。后来通过报纸知道毛泽东在湖南搞了秋t收暴动,且,上了井冈山,她到湖南省委几次要求到井冈山参加革命,都被湖南拒绝,原因是她带三个孩子实在太危险。</p><p> (毛泽东与贺子珍延安留影)</p> <p> 1930年8月,围攻长沙的红军撤退后,国民党湖南剿共总司令何建,命人清乡,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员,悬赏1000大洋抓捕杨开慧,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杨家老宅板仓被捕,押往长沙监狱,国民党多次劝降杨开慧,只要杨开慧声明与毛泽东离婚,立马将其释放,但,杨开慧斩钉截铁的回答:“让我和润芝离婚不可能,我死不足惜,唯愿润芝革命成功”。杨昌济通过湖南籍老友章士钊、谭延闿等人搭救未果,1930年11月14日,国民反动派将杨开慧枪杀于长沙十字岭。杨开慧29岁的短暂的生命历程就这样在白色恐怖下结束了,她的牺牲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联。</p><p>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转移突围中)</p> <p>1983年3月,湖南省长沙在修善板仓杨开慧家老宅,意外在墙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件“我要吻你一百遍”。可惜,收信人终生没能收到信;幸运的是,信件得以保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爱为信仰而生的伟大女人!</p><p><br></p><p>附:信的原件</p><p>润芝:</p><p>“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我不要这样悲痛,孩子也跟着我难过,母亲也跟着难过。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几个孩子,怎能……五十天上午收到贵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p><p><br></p><p>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你的哟!不至于丢弃我吧?你不来信一定有你的道理。普通人也会有这种情感,父爱是一个谜,你难道不思想你的孩子吗?是悲事,也是好事,因为我可以做一个独立的人了。</p><p><br></p><p>昨天我跟哥哥谈起你,显出很平常的样子,可是眼泪不知怎样就落下来了。我要能忘记你就好了,可是你的美丽的影子、你的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你站在那里,凄清地看着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你,把你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p><p><br></p><p>天哪,我总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罢。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你。晚上睡在被子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你病了,而且是积劳的缘故……没有我在旁边,你不会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p><p><br></p><p>你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你,我不要你做事了,那样随你的能力、你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你一个不朽的成功呢!</p><p><br></p><p>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你,我怎么都不能……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真爱你呀!天哪,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p><p><br></p><p>云锦</p><p><br></p><p>1929年12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四.毛泽东与贺子珍</p><p class="ql-block">贺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原名桂圆,又名自珍,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人称“永新一支花”,井冈山10美女之一,贺子珍与毛泽东生活10年,怀孕10次,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用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的话来说:“贺子珍与毛泽东生活10年,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10年,但,对贺子珍本人来说,确是她人生最光辉灿烂的10年”。</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建国后,任杭州市妇联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同志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转移途中留影)</p> <p>井冈山之恋</p><p>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带兵走上了井冈山,由此引出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井冈之恋”。当贺子珍等人在指挥永新暴动的时候,毛泽东正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p><p>塘边村遇险后,贺子珍与毛泽东的感情迅速升华。毛泽东温存地对贺子珍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就这样,“湖南佬”和“江西妹”他们俩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热心的“红色土匪”袁文才、王左做了几个好菜,大家热闹一下,就算喝了喜酒。</p><p>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窑洞留影)</p> <p>婚姻生活</p><p>从大革命年代的“井冈之恋”,到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夫妇”,贺子珍和毛泽东二人在政治风雨中荣辱与共,在长征路上艰苦相依,却没想到会突然发生婚变,贺子珍在延安窑洞“神秘失踪”。从此,一对患难中的革命夫妻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彼此分离。</p><p>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居所门前留影)</p> <p>苏联养病</p><p>1937年,贺子珍同毛泽东怄气,伤病体弱的她到西安养病,又辗转随共产国际的代表从新疆去了苏联,没有理会毛泽东的召唤和中央的指示……母女俩和杨开慧所生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真情相处,享受着异国的一份亲情欢乐。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一桩接一桩地降临到她的头上。1938年,贺子珍在莫斯科生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那个男孩,只有俄文名字廖瓦,在十个月时染上肺炎夭折。</p><p>当贺子珍悲痛欲绝地告诉岸英岸青哥俩时,他们也禁不住泪如泉涌,同时抱着贺子珍劝道:贺妈妈,您别难过了,您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呐!我们也是您的儿子呀!贺妈妈,贺妈妈…… 这时,本来还是痛哭失声的贺子珍突然一把搂住岸英、岸青。“妈妈、妈妈”,“儿呀,儿呀”,三人哭作一团。几年来,这还是哥俩第一次向贺子珍喊出“妈妈”,这样的亲情悲情,怎不让人潸然泪下。</p><p>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留影)</p> <p>遭遇婚变</p><p>贺子珍正沉浸在相继失去了五个儿女的哀痛中,一个更让她痛苦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同江青结婚了。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失去了儿子,失去了丈夫,还有比这更大的打击吗?她为自己的行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此饮恨终生!</p> <p>伤痛回国</p><p>解放战争时期,到苏联来的周恩来同志给她带来了一箱书、一封信,信是毛泽东写的,大意是:“贺子珍同志,在异国好好读书,保重身体”过去毛泽东都称她为子珍,现称贺子珍同志了。1940年初冬,毛泽东送女儿娇娇(李敏)去苏联看望母亲,同去苏联的孩子还有朱德的女儿朱敏以及罗亦农和王一飞烈士的儿子罗西北、王继飞。</p><p>1948年深秋,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困苏十年贺子珍带着岸青、娇娇回归故国迁到了沈阳。在这里,贺子珍与分别了十三年之久到东北来疗养的妹妹贺怡重逢了。</p> <p class="ql-block">庐山重逢</p><p class="ql-block">1959年,毛主席在庐山开会,曾志见到贺子珍后告诉他:“主席,我下了一趟山,见到子珍了。”毛主席一听到是贺子珍,便沉默半刻,然后说道:“哎,我们是十年的夫妻。我很想她,想见见她...”</p><p class="ql-block">曾志听出了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便激动地答复着:“主席,应该见见她。”</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沉沉地点了点头,然后说道:“你去找汪东兴,叫他来办。”</p><p class="ql-block">曾志听到后连忙答应,随后就去安排这件事情。</p><p class="ql-block">其后,汪东兴找到杨尚奎一起秘密办理这件事情,并通知了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杨尚奎知道事关重大,便马上让妻子水静动身回南昌,并让妻子找朱旦华(毛泽民的妻子,毛泽民牺牲后嫁给了方志纯)一起接贺子珍上山。</p><p class="ql-block">杨尚奎还特别叮嘱,毛主席一再交代,在贺子珍见到他之前,不要让她知道是主席要见她,以防她过于激动而触发旧疾。</p><p class="ql-block">水静和朱旦华明白任务重要,急忙回到南昌,又以避暑的理由不动声色地邀请贺子珍到庐山一住。贺子珍只当是普通的邀请,便欣然答应下来,没有过多思考。</p><p class="ql-block">贺子珍到了庐山以后,水静马上报告给丈夫杨尚奎,同时和毛主席联系上,并让毛主席放心。</p><p class="ql-block">知道贺子珍已经到庐山的消息后,毛主席显然十分激动,“很好!”毛主席对水静说,“今天晚上9点钟,你坐尚奎同志的车,送她到这里来,门哨认得尚奎同志的车号,不会过问的,开进来就是了。这里已经安排好了,身边的几个同志都有事下山去了,只有小封留下值班。”</p><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9点,水静便陪同贺子珍到美庐。这时,贺子珍一见是毛主席,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有两行清泪默默流下,毛主席让水静和卫士离开,屋里便只有毛主席和贺子珍两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贺子珍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看着自己,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他问贺珍:“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吧?”</p><p class="ql-block">贺子珍晃过神来,她认真执着地打量着毛主席,微微一笑,怜惜地说:“我好多了,你的身体倒大不如前了。”</p><p class="ql-block">聊着聊着,两人回忆起曾经的青葱岁月,说到动情之处,毛主席叹息地感慨着:“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你到了兰州,我打电报给谢觉哉同志,请他劝你回头,可你就是不回头。”</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凄然。贺子珍眼睛里充满着惆怅和柔情,眼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她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p><p class="ql-block">聊着聊着,不知不觉间已经是一个多小时,毛主席让贺子珍早点回去休息,并告诉她明天再联系。</p><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天明,毛主席因为临时有事离开,离开前她叮嘱水静,“她抢走了我三瓶安眠药,说是毒药,她说她就不吃药,也不准我吃药。你要想办法从她手里把药拿过来。那药很厉害,吃多了会出事的。”</p><p class="ql-block">水静见毛主席考虑周到,便连忙答应着。</p><p class="ql-block">贺子珍前夜里听毛主席说天明再谈,便痴痴地等待着,而后水静告诉她毛主席有事下山了,于是也跟着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由于贺子珍听毛泽东亲口对她说,第二天还要见她,所以信以为真,翌日起床后便在自己房间里等待着,直到水静和朱旦华领来一个工作人员。进屋后,这位工作人员就很有礼貌地对贺子珍说:“毛主席有事已经下山,请你也马上下山!”</p><p>贺子珍听说毛泽东已下山,也就随着水静、朱旦华上车回了南昌。</p><p>22年阔别,22年等待,只盼得一个多小时的晤面。谁知,庐山这次匆匆一别,竟成了他们的永诀。</p> <p class="ql-block">五.毛泽东与江青</p><p class="ql-block">江青(1914~1991)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女。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1963年起,以“京剧革命”为名,在文艺界煽动极“左”思潮。1965年,指使姚文元炮制《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又与林彪联合写成《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江青.李纳延安留影)</p> <p>济南从艺</p><p>江青原名李云鹤,上世纪20年代,江青随母亲来到济南,住在济南按察司街。据那时的人回忆,江青来济南时十五六岁的样子,高挑的身材,大大的眼睛,人很恬静,也很随和。</p><p><br></p><p>1929年的夏天,15岁的李云鹤考入了赵太侔与王泊生创办的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戏剧表演。作为年轻学生的李云鹤运气不错,遇上了赵太侔这样具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她的生活道路一下子就改变了,她的人生也改变了。</p><p> (毛泽东与江青延安留影)</p> <p>赵太侔(1889—1968)是中国有名的戏剧教育家,山东大学第二任校长。当赵太侔在济南创办实验话剧院并开始招生时,李云鹤喜出望外,积极报名参考。当时实验剧院招生有个学历条件,必须是初中以上学历,而李云鹤当时怕连小学都尚未毕业,这可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但这难不住她,李云鹤有点京戏的基本功,也曾有点台上串演小角色的经验,关键是她胆子大,善言辞,敢行动。李云鹤亲自找到院长赵太侔,提出参加考试的要求。赵问她有什么特长,李云鹤回答说会唱京戏,并当场表演了《打渔杀家》中的一个唱段。李优美婉转略嫌稚嫩的唱腔,灵巧修长的身段,打动了赵太侔,他当即决定破格录取。</p> <p>青岛求学</p><p>后来,山东实验剧院停办,李云鹤毅然离开了按察司街27号那个小院,只身一人前去青岛,投奔才华横溢又心地善良的赵太侔。赵太侔为她在大学图书馆谋了一个小职员的工作,任务是填写借书卡片。好运又一次降临到李云鹤身上,她一边工作一边读大学预科。李云鹤在青岛的两年是愉快和充实的。知识上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她后来闯荡上海影艺圈、投身政治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p><p><br></p><p>1934年,21岁的李云鹤初入上海影剧圈,取艺名蓝</p><p>苹。</p><p>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转移途中)</p> <p>上海施展才华</p><p>在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江青于1933年2月,在青岛市由地下党员、时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黄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黄敬因叛徒出卖被捕,江青随即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于是,她奔赴上海寻找党的组织。到上海后,她以演话剧、演电影、教学、写文章等形式,为提高妇女地位,争取妇女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从总的方面讲,这一时期江青是一个爱国的、革命的、进步的青年。</p><p><br></p><p>1937年7月,江青已经是明星了,但她仍然从生活安逸的大上海,来到条件十分艰苦且很不安定、很不安全的延安。这一行动,不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是很难做到的。这进一步表现了她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当时,江青走的道路,也是许多革命和进步的青年共同走过的正确道路。</p><p> (毛泽东与江青延安留影)</p><p><br></p><p><br></p> <p>奔赴延安</p><p>一九三七年八月底,江青到了延安。没有多久,江青就接触到了毛泽东。到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就走到了一起。</p><p><br></p><p>由于毛泽东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结婚的事情要经过中央批准。不知什么原因,当时中央领导大多数持反对态度,由于毛泽东的坚持,最终,几位中央主要领导同意了毛泽东与江青的婚事。</p> <p>那时江青长得还是比较出众,头发乌黑浓密,系一根发带,发带前蓬松着一抹留海,发带后面,曾经留过辫子,曾经让头发像瀑布一样披挂到肩际,眉毛弯弯的,眼睛大而有神,鼻子挺秀,嘴巴稍稍有些大,但是抿紧了嘴唇的时候还是别有一番动人之处。她会唱戏,现在不少文章说她是三流演员。但在延安,在陕北,我们那时把她当明星看待。她唱戏唱得好,她表演的《打渔杀家》,中央首长很喜欢,毛泽东也喜欢。她字写得好,也能写文章,特别是楷书写得好。江青喜欢骑烈马,驯烈马,越凶越爱骑。江青不爱打枪,爱打扑克,织毛线,她织毛衣织得很好,能织出各种花样,会剪裁衣服,自己动手做,做得很漂亮。</p><p> 江青1938年8月到延安,1947年3月随中央离开延安,这10年间,江青基本没有涉政,就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兼革命伴侣,做了很多有益与党和革命的事情,深得延安老百姓的喜欢。</p> <p class="ql-block">六.毛泽东与他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是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一生,是全心全义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书写了灿烂无比的历史,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毛泽东在1935年遵义会议前,在党内是受“洋派”排挤、打压的,这部分人主要是留苏、留法的人,仗着共产国际撑腰,为所欲为,不分国情,大搞城市武装暴动,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p> <p>遵义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博古的一次长谈,实际上那天晚上,周恩来没有一句批评博古的话,他完全用现身说法告诉博古,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p><p><br></p><p>周恩来说,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p> <p>周恩来,“我曾对主席的决策表示反对,但过一段时间都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p><p><br></p><p><br></p><p><br></p><p>周恩来曾对薄一波说,“一波呀,在历史上,有几次,我曾认为主席的决策不对,表示反对,但过一段时间都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以后我就谨慎了,不轻易表示反对了。但后来又有一次,我确信主席错了,我坚决表示反对,但实践却又证明是主席对了。因此,对主席的意见和决策,你可以反对,但不要轻易反对。”</p> <p>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解放军,节节胜利,周恩来又对党内、军内一些主要领导说:“跟蒋介石斗,我们这些人捆在一起也斗不过蒋介石,唯有毛泽东”,革命实践证明了周恩来的论断,所以周恩来一生跟着毛泽东南征北战,矢志不移。</p> <p> 邓小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p><p><br></p><p>邓小平晚年曾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毛主席,我们的革命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p> <p>陈云,“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就是毛泽东同志。”</p><p><br></p><p>陈云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已二十多年,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有成功,有失败。现在看来,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个领袖,就是毛泽东同志。”</p> <p>朱德,“实践证明他总是对的。”</p><p><br></p><p>朱德元帅与毛主席在一起革命生涯将近半个世纪,他在晚年曾经这样评价毛主席:“在很多重大事情上,毛主席的决定总是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有很多人反对,但事情过后,实践证明他总是对的。”</p><p><br></p><p>1976年元旦,中央广播电台播了毛主席新发表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病中的朱德听到后立时来了精神,他赞叹道:“毛主席的词写得真好啊!”</p><p><br></p><p>这之后,朱德经常给身边的人讲解这两首词的内容,写下了《喜读主席词二首》,其中“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10个字,高度囊括了毛主席的伟大功绩。</p> <p>三朝元老”李先念:“毛泽东是我一辈子的导师”</p><p> </p><p> 纵观李先念的一生,人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建国后连续5届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先念,是中共党内为数不多的在数次政治风浪中一直保持高位的领导人之一。经历了第一、二、三代领导人交替与变更的李先念,是中共高层为数不多的“三朝元老”之一。</p> <p>彭德怀,“毛主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p><p><br></p><p>彭德怀临终前说:“毛主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p> <p>刘伯承,“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之下,才打了胜仗的。”</p><p><br></p><p>刘伯承说:“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之下,才打了胜仗的,是靠了许多革命军人英勇奋斗才取得胜利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p> <p>贺龙,“是说我们一党一国之帅,是毛大帅。”</p><p><br></p><p>在革命路程中贺龙把毛主席作为老师,非常崇拜他。他佩服孙中山,管他叫孙大炮。称呼毛主席为毛大帅,他说,“我们一党一国之帅,是毛大帅。”</p> <p>陈毅,“毛主席的生日,我吃过面条了。”</p><p><br></p><p>陈毅曾怒怼项英:“你不信润之,只能说明你没水平。”</p><p><br></p><p>1971年12月3日,陈毅元帅因结肠癌做了手术,手术后也吃不下东西,身体十分虚弱,面容憔悴不堪。12月26日清晨,病榻上的陈毅突然精神抖擞提出要吃面条。家人特别高兴,以为陈毅病情好转,赶紧煮好面条端上。陈毅费力地吞咽了几根,就搁下了筷子,高兴地对家人和医生说:“今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我吃过面条了。”10天后的深夜,陈毅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留给儿女们的遗产是一句话:“坚持毛主席路线,坚持原则,一直向前,战胜敌人。”年近八旬的毛主席穿着睡衣,亲自来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在陈毅骨灰盒前,深深地三鞠躬,送他这位老战友最后一程。</p> <p>罗荣桓,“毛主席的这个建议十分英明啊。”</p><p><br></p><p>红军攻克黎平后,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要部队继续向湘西挺进时,毛主席力主放弃会合红二军团、六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罗荣桓对电台队政委袁光说:“袁政委,毛主席的这个建议十分英明啊。在关键的时刻,是毛主席挽救了红军。”这是罗荣桓罕见的称赞毛泽东的话。他还说,“读毛主席的文章,累了也还想读。”</p> <p>徐向前,“毛主席具有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p><p><br></p><p>徐向前一生最后悔的事是没有和毛主席北上,而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到了晚年,他还认为“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徐向前对这段历史一直铭刻在心,他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p> <p>聂荣臻,“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永远是第一位的。”</p><p><br></p><p>聂荣臻对身边工作人员曾经说道:“我们这一代人,跟随毛泽东同志闹革命,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他,我们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永远是第一位的。”</p> <p>叶剑英,“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p><p><br></p><p>叶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p><p><br></p><p>叶剑英晚年一听见别人提起毛主席的名字或者谈论毛主席,就老泪纵横激动不已。“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叶剑英《八十抒怀》曾这样评价毛泽东。</p><p> 毛主席去世后,叶剑英元帅时常思念这位卓越的领导人,曾多次含泪谈到毛主席的光辉功绩,他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沉痛的说到:</p><p>我的事业做的少,如果不是跟着毛主席,我很平庸,也就是在南洋做生意呀!一想到毛主席的一生,我就很伤心,现在有人批评毛主席,竟然说他一无是处,如果不是毛主席,我们中央开会还在法租界、英租界呢!</p><p>如果没有毛主席,长征根本坚持不下去,到了陕北也站不住脚,后来打日本、打蒋介石,没有毛主席是不行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叶剑英传》第379页</p> <p>黄克诚,“谁要说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p><p><br></p><p>黄克诚晚年评价毛泽东:“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是超出个人恩怨的。”解放军报发表黄克诚的回忆文章时,他说:“修改稿中把称谓‘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毛主席’好!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p> <p>罗瑞卿,“跟着他才能活下去。”</p><p><br></p><p>罗瑞卿文革时曾含冤入狱,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穿得整整齐齐,到天安门的毛主席像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第二件事就是回家为毛主席设立了灵堂,臂上戴上了黑纱。女儿罗点点大惑不解,罗瑞卿大声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儿子罗原问父亲:“您是不是有一些愚忠?”罗瑞卿答:“你们可以批评我,这很容易。但是我们对毛泽东的信任,不是凭空产生的。你不要觉得我们都没脑子,那个时候我们对毛主席的信任是最直接的,就是跟着他才能活下去。”</p><p><br></p><p>毛主席追悼大会时,没有人通知罗瑞卿参加,他坚决要求参加。他说:“没有车,我爬也爬到天安门去。”追悼会开始了,罗瑞卿和所有的人一样站立,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是用一条腿肃立,他终于没能控制不住自己,最后失声痛哭,昏厥倒地。</p><p><br></p><p>罗瑞卿晚年评价毛主席:“毛主席对中国人民、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他的一生,生前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他是一个最伟大的人、最无私的人……”</p> <p>杨成武,“认识毛泽东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p><p><br></p><p>杨成武晚年评价毛主席:“认识毛泽东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p> <p>王震,“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p><p><br></p><p>王震晚年说:“毛主席绝对不保守,绝对不闭关锁国。高瞻远瞩,决定搞乒乓外交,许多国家纷纷与我们建交,我们重返联合国。”“1955年搞军衔,有人主张高工资,差别二十来倍。当时,我任全军薪金改革小组组长,我主张工资差别不能太大,彭老总、贺老总很赞成。”“将来我去见毛主席时,我要对他讲,你讲搞不好要改变颜色,过去我不懂,现在懂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你们这些将军,也就没有我这个将军!”</p><p><br></p><p>王震临终前留下三句话:“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婊子养的畜生。”“丢了毛泽东思想,丢了公有制,马克思主义者受难的时候就到了。”</p> <p>陈士榘,“我一生最爱毛主席。”</p><p><br></p><p>86岁的开国上将陈士榘生命弥留之际说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在他《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一书提到:他的父亲临终前呼吸急促,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他的母亲握着老伴的手,痛惜怜爱地问他:“你一辈子最爱的人是谁?”她为丈夫生儿育女,终日服侍和照顾他的生活,原以为他在弥留之际一定会说“是你”。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丈夫大口大口地喘息着,用微弱的声音说了三个字:“毛主席。”</p><p><br></p><p>陈人康泪流满面地感叹道:“父亲真的觉得自己又去另一个世界找毛主席,又要打游击上井冈。他是带着欣慰和理想乃至一丝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这就是我们的父亲,一个将军,一个农民。”</p> <p>彭真,“他高明,他站得高、看得远。”</p><p><br></p><p>彭真说:“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个盲目迷信的人,但我就是崇拜毛主席。打个比方,一件事情来了,如果主席与少奇或者总理有不同意见,我很自然地就赞成主席的意见;如果是少奇与总理有不同意见,那就不一定了。在这件事情上,我可能赞成少奇的意见,在那件事情上,我可能赞成总理的意见。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态?这是因为,在党的历史上,几次重大关头,毛主席的意见开头多数人不赞成,他是孤立的,但最终的事实证明还是他正确,他高明,他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一来,对他的个人崇拜就逐渐形成了,我也不例外。”</p> <p>杨尚昆,“确确实实没有动摇过对毛主席的信念。”</p><p><br></p><p>杨尚昆晚年评价毛泽东:“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关到1975年,确确实实没有动摇过对毛主席的信念……”“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光辉旗帜。”</p> <p>薄一波,“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学生。”</p><p><br></p><p>薄一波1986年赴南方调研,专程去毛泽东故乡拜谒。期间,秘书问薄一波如何评价毛泽东。他沉默片刻说道:“小平说得对,没有毛主席,我们党还在黑暗中摸索。无论少奇还是彭总,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学生。”薄一波预言今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比现在还要高。</p> <p>许世友曾说:“党内除了毛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而在毛泽东的记忆中,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张国焘”这个名字,有人可能很熟悉,有人可能很陌生。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昔日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最高领袖,也是中共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之一。</p><p>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对毛主席的高度评价</p><p>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有的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有的借丰厚的著述流传千古,有的凭精湛的技艺长存于世。但是,只有一个人,他以伟大的智慧和胆略,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培育了亿万人民,造就了中国的今天,还将继续影响中国的明天;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没有他,中国人民很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苦斗。他的功绩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人们将千秋万代景仰和怀念他。他,就是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对美国记者杜丽莎说:“不要老盯着毛主席文革的错误不放,毛泽东之所以是伟人,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的。而毛主席对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毛泽东思想。”</p> <p class="ql-block">七.后语</p><p class="ql-block">共和国缔造者们对毛主席发自肺腑的心声,让人泪奔钦佩、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伟大的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通过此次会议内容,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宣告了王明“左”倾教条和冒险主义统治时代的结束,从而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逐步开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进程,同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扭转并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革命实践的选择。之所以选择毛泽东,最根本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毛泽东同志具有独特的个人素质、能力、人格之魅力是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和当时党内的其他领导人相比,其个人特点体现为四个“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毛泽东是最熟悉中国农民和国情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够承担革命領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是否真正熟悉并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情,尤其是占据绝大多数农民的中国社会现状。在这一方面,毛泽东比那个时期当时的所有革命领导人最为清楚。首先毛泽东本身就是农民,在他少年时期就对不平等的压迫剥削不满,同情贫苦的农民。在长读书时,也特別关注农民。他和萧子升的“游学”经历就说明他这一点。1920年,许多新民会的成员打算到法国留学,毛泽东帮助了许多同学,可他自己却没有参加,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虽然我协助并组织了这个运动,且新民会也支持该运动,但我并不愿去。我对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很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上会更有益处”。毛泽东后来的相关著作充分说明这一点,他比当时的其他领导人更加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农民的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最喜欢读书,但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他在读书生活过程中,就开始投身到反剥削压迫的斗争实践中。参加革命军、驱张运动、组件新民学会、代表湖南参加共产党成立大会、反对赵恒惕运动、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并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多次大规模“围剿”,均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毛泽东擅长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一成立,毛泽东便把马克思列宁视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这种指导思想非书本上的教条,而是紧密的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尤其是《共产党宣言》,再他看来《共产党宣言》中只阐述了欧洲的阶级斗争,而沒讲中国的阶级斗争。中国与欧洲的阶级斗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想要投入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他非常重视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民状况的研究。他再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特別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具体分析了中国特殊阶级和阶级矛盾,以及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特点。他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紅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文章。这些充分表明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观点的熟知掌握,说明其能够擅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总结、提炼实践中问题的超凡能力和水平。这是当时党内其他领导人所不具备的,也根本无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毛泽东善于团结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革命实践中不仅善于发动群众,更善于团结大多数人。列如在初上井冈山时,处理袁文才、王佐山大王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时当中央被迫撤离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之后,毛泽东更是遭到李德、博古等人的排挤,尤其是剥夺了他对红军的指挥权,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据地的丧失。尽管毛泽东当时已不是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但面对着红军的危难,长征途中去到各军团,同时时常与周恩來、洛甫、王稼祥等同志促膝谈心,耐心细致分析失败的经验教训。最大程度地团结这些同志同李德、博古错误的军事路线做斗争。后来李德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毛泽东“不顾行军纪律”,“一会儿呆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呆在那个军团,无非是劝诱大家接受他的思想。”毛泽东敢于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很大程度团结大多数人的工作作风,也是远远高于党内其他领导同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是革命形式发展特点以及党内浓厚的民主氛围等客观原因所导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湘江惨败,开始促使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多数领导人对中国革命高度负责任的立场,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能够正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敢于抵制共产国际错误决定的独立自主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命运转折点,这次会议的结果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走向胜利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附记</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先后有六位亲人,血洒疆场。</p><p class="ql-block">(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毛泽东主席:1949年,从农村奔涌而出的洪流席卷城市,它将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领袖是一位巨人——毛泽东。他强势而又冷峻,是诗人也是战士,是预言家也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他建立了新中国......,中国才得以逐步地成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p> <p> 1.妻子,杨开慧1930年牺牲在湖南长沙十字岭,年仅29岁。</p><p>(毛泽东是如何对“革命情义”“有恩必报”的?</p><p>1920年,毛泽东在上海与陈独秀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建党问题。当时,陈独秀筹备组建共产党,毛泽东筹备湖南改造促成会和组织部分同志赴欧勤工俭学活动。这些革命活动急需一笔大额资金,他便凭着恩师杨昌济的关系找到了章士钊,寻求帮助。章士钊慷慨相助,发动上海工商界筹集了2万银元全部给了毛泽东。</p><p>其后的事情,章士钊的女儿时任毛泽东英文秘书的章含之回忆说:</p><p>1963年时,毛主席曾对她说,你父亲告诉过你吗?我还欠他一大笔债没还呢。从这年起,他每年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2千元,让秘书付给章士钊,到1973年,还完了2万元,又开始还利息,一直到章士钊逝世。</p><p>这就是毛泽东的人格,毛泽东的革命性格中的朋友情义。债是为革命活动而借的,但对革命的同情与仗义支持,却是个人间的信任与恩情,所以毛泽东以个人的身份报了这份“革命恩情”。)</p> <p> 2.弟弟,毛泽民,1943年9月27日,牺牲在新疆,被盛世才杀害,年仅47岁。</p><p> (1935年6月,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张国焘两次致电党中央毛主席,表示欢迎。</p><p>6月25日,张国焘来到懋功以北的两河口,毛主席等人在雨中迎接张国焘。第二天,中央举行扩大会议,讨论战略方针问题。28日,中央确定北上的方针。</p><p>张国焘得知红一方面军不到三万人时,态度转变,重提南下老调,并企图暗中收买中央红军的主要干部。这一手未能奏效时,他便公开向中央要权。</p><p>为争取张国焘的合作,中央讨论组织问题,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委员。由于张国焘的拖延,中央决定分兵左、右路向阿坝开进,到班佑会合。朱德、刘伯承随左路军,原四方面军的陈昌浩、徐向前跟随中央的右路军。</p><p>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开始按兵不动。中央及徐向前、陈昌浩劝张国焘东进,向右路军靠拢,很久也没等到张国焘的好消息。后,张国焘勉强同意北上,但行动缓慢。9月3日,张国焘以雨大河水上涨为由又返回阿坝。当天,张致电中央,反对北上。</p><p>朱德看到这种情况,多次劝张国焘北上,张国焘不听。毛主席多次做陈昌浩的工作后,徐向前和陈昌浩致电张国焘,恳请他北上。张国焘像吃了秤砣一样,决意南下,并向徐向前、陈昌浩下达了南下的命令。</p><p>中央得知后,召开紧急会议,会上陈昌浩表示同意一起致电张国焘继续北上。后陈昌浩改变态度,决定南下。徐向前不愿意红四方面军分开,也同意南下。</p><p>9月9日,张国焘给陈昌浩发出密电,命令其南下。陈昌浩此时正在开会,叶剑英看到密电,悄悄找到毛主席。毛主席立即决定,脱离陈昌浩北上,脱离险境的工作秘密而迅速展开。叶剑英为毛主席送去了详细的甘肃省全图。</p><p>接到报告后,陈昌浩命李特带起兵追赶中央。追上后,李特质问毛主席,总司令部没有命令,你们为什么走?</p><p>毛主席说,是中央政治局的决定。</p><p>李特斥责这是退却逃跑的机会主义。</p><p>彭德怀大骂李特是反革命,要枪毙他。毛主席十分冷静地说,你们实在要南下也可以,相信以后会有重新会合的机会的。捆绑不成夫妻。</p><p>毛主席给徐向前和陈昌浩发出电报,指出张国焘给他们的密电与中央精神不符,让他们北上。徐向前和陈昌浩没有执行中央的指令。</p><p>毛主席和红一方面军踏上了北上的征途。)</p> <p> 3.弟弟,毛泽潭,1935年4月26日,在瑞金被国民党杀害,时年29岁。</p><p>(“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这是毛泽东1935年12月27日对长征的评价。</p><p>时隔30年,毛泽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谈到长征,那么,毛泽东又是怎样评价的呢?</p><p>长征是党犯错误的结果。</p><p>1965年3月24日,毛泽东对巴基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说:“我们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外国人认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很光荣,我们也说光荣,没有被消灭掉。可那是犯错误的结果,三十万军队剩下二万五千人。这就有收获了,头脑清醒了。想一想,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犯错误。”</p><p>1965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席艾 施时,又说:“后来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下二万五千人。这时我们就得到了教训。长征走了一年,剩下的人不多了,但这些人是很宝贵的。”</p><p>这两段话,是长征30年后讲的,他说的都是事实。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也讲过:“我们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被迫进行的。”</p><p>长征无疑是党犯错误的被迫转移,一路寻求建立根据地没有结果,最后在陕甘找到了落腿点的结果。</p><p>长征时心情是十分沉重的。</p><p>1936年10月,毛泽东对来访的斯诺说:“部队几乎不断地在行军,并且进行了最剧烈的战斗。红军经历了无数次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危险的江河,越过中国一些最高和最险峻的山口。通过强悍的土著居民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雪雨,在全中国白军半数的敌人的追击下,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险阻,并突破湘、桂、黔、滇、川、康(西康)、陕、甘各省地方军队的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并在中国的大西北扩大了现在这个根据地。”</p><p>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给自己的诗词作注时,说的一番话真实反映他当时的心情。他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p><p>1960年10月22日,斯诺文毛泽东:在你一生中,当你观察中国革命的命运时,哪个时期使你感到是黑暗的时期?</p><p>毛泽东说:“我们是有过那样的时候的。比如,打败仗的时候,当然不高兴。我们打过败仗的。在长征中,我们的人员减少了,当然也不高兴了。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是有希望的,不管怎样困难。那时的困难主要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p><p>这三段话,足以说明,在长征期间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p><p>历练了党和红军,培育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p><p>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又谈到长征:“柯庆施同志讲,要想尽一切办法。这个话很好,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途中,在过大渡河以后,究竟怎么走呢?北面统统是高山,人口又很少,我们那个时候提出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什么是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加方;百计者,就是九百九十九计加一计……只要想尽一切办法,困难是可以解决的的。”)</p> <p> 4.妹妹,毛泽建,毛泽东的堂妹,从小过记继毛泽东家,1929年8月20日,被国民杀害于衡山,时年24岁。</p><p> 【泪奔!90后女孩哭述毛主席最早牺牲的亲人:铁丝穿透乳房,受尽酷刑】</p><p>在韶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出生入死闯险关,革命火种撒南湘。夫妻碧血染云霞,一代女杰留芬芳。”</p><p>这首诗歌歌颂的正是毛主席的妹妹毛泽建烈士,几十年过去了,她的英雄事迹仍然深深印刻在人民心里,每每听来,总是催人泪下......</p><p>近日,小编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位90后女孩动情讲述毛泽建的事迹,她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她传递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p><p>视频中的这个女孩,名叫彭婕姝,她的演讲深情款款,在她的讲述下,更多的人对毛泽建烈士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彭婕姝讲述革命烈士事迹,宣扬红色文化,她就是新时代最绚丽的红色花朵。</p><p>她的动情讲述,早已令我泪流满脸,把我的思绪带向几十年前,我的眼前浮现出她遭受酷刑的画面,耳际似乎萦绕着毛泽建那一句句振奋人心的口号......</p><p>在黑暗的监狱里,毛泽建受尽了酷刑。皮鞭一次次重重地打在她身上,即使是皮开肉绽,她也不曾软弱分毫;</p><p>她的指甲被敌人一个个拔下来,鲜血源源不断地流出,钻心的疼痛令她几度昏厥;</p><p>还有那令人闻之色变的压杠子、灌辣水,一道道酷刑总是摧残着毛泽建的肉体,残忍的敌人还用铁丝穿透她的乳房......</p><p>在毛泽建身上,敌人不曾获取半分我党的秘密,敌人得到的,只有这位女英雄的轻蔑和嘲笑。</p><p>一个20来岁的女孩子,硬生生扛下所有酷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p><p>我们不敢去想,不忍心想,也不愿意去想。</p><p>是什么让毛泽建如此刚毅顽强,至始至终坚定立场,不向敌人低头?</p><p>毋庸置疑,是她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是她那满腔对毛主席的信仰!</p><p>在冰冷的监狱里,毛泽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可是她从未动摇过心中的那份革命信仰。</p><p>她用鲜血写下“誓死为党”,“毛泽东是大有希望的,革命一定会胜利” 等血书,这是她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她对党的赤胆忠诚。</p><p>在去往刑场的路上,看着衣衫褴褛、浑身伤痕的毛泽建,路边的老百姓纷纷落泪。毛泽建始终从容不迫,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呐喊: 乡亲们,杀了一个毛达湘,千万个毛达湘会站出来!中国革命胜利的日子不远了......</p><p>1929年8月20日,英勇就义于湖南衡山县马庙坪。那一年,她仅仅只有24岁。</p><p>她的牺牲,深深刺痛了毛主席的心,也刺痛了亿万人民的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毛主席对毛泽建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p><p>她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激情澎湃的革命赞歌,她是一朵光灿夺目、永不凋零的花朵!她是永远的映山红。</p><p>毛泽建的生平事迹,绝不是电视剧里的虚拟故事,而是血淋淋的沉痛历史和现实。</p><p>而今,几十年过去了,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呢?</p><p>因为我们有千千万万和毛泽建烈士一样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p><p>回望祖国来时的路,革命烈士里,有太多太多的人只有十几、二十几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灌溉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流泪、流汗又流血,才换取了我们这一代人幸福快乐的青春年华。</p><p>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吃水不忘挖井人,毛主席以及革命先辈们的恩情,中华儿女当世代铭记!</p><p>在和平年代,过着富裕生活的青少年们,在十几、二十几岁的年龄里,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明星”才值得我们去崇拜?</p><p>毋庸置疑!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在中国的这片红色热土上,毛主席以及革命先辈们永远是最闪亮、最值得我们崇拜的明星!</p><p>在花样的年龄里,我们更应该向视频里的九零后女生彭婕姝学习,讲述革命烈士的事迹,传播红色文化。</p><p>只有讲述好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历史才不会被淡忘,英雄才不会被遗忘,人民的信仰才不会丢!</p><p>一个国家、一个民族</p><p>不能没有信仰,</p><p>信仰凝铸于红色历史,</p><p>信仰熔铸于红色基因。</p><p>只有宣传红色文化</p><p>讲好红色故事,</p><p>只有唱响红色主旋律,</p><p>只有高举红色旗帜</p><p>人民才能有信仰</p><p>红色基因才能代代相传,</p><p>红色江山才能永不变色!</p><p>烈士碧血染大地,</p><p>钟灵衡山换新天。</p><p>——毛泽建烈士永垂不朽!</p> <p> 5.侄子,毛楚雄,毛泽东的侄子,毛泽潭的儿子,1946年8月10日,被国民党杀害于陕西省宁陕县,时年19岁。</p><p>(从1913年春到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第四、第一师范学校度过了五年半的学生生涯。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们,而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当属他的的恩师兼岳父杨昌济先生</p><p>杨昌济,字华生,又名怀中,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板仓冲。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p><p>杨昌济在日本学习6年,在英国学习3年,在德国考察9个月,还去瑞士游览了一番,所以,杨先生是学贯东西的大学者。由于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在他1913春年回到湖南后,湖南都督谭延闿就邀请他出任湖南省的教育司长,被杨先生婉言拒绝。</p><p>杨先生的信条是:“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教书达五年之久。</p><p>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p><p>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大木“毛泽东。</p><p>杨先生对毛泽东的评价是:“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以勉之。”</p><p>毛泽东对杨先生的评价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师”,“一个道德高尚的人”</p><p>杨先生对毛泽东的高评绝非偶然。在教学过程中,杨先生发现毛泽东不断探求“宇宙、人生、社会”的大本大源,其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非凡的胆识,特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都令杨先生刮目相看。</p><p>有一件事情,让杨先生对毛泽东疼爱有加且佩服不已。</p><p>杨先生自编了《论语类钞》等讲义,翻译了一部《西洋伦理学史》,他将这些书籍和讲义送给前来求教的学生。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居然把《西洋伦理学史》的七大本全部抄了下来,大约有十万多字,这让杨先生又惊讶又感动又佩服。</p><p>杨先生常对毛泽东讲,“破坏习惯我,实现理想我”是人生的高境界,要臻此完美地步,就必须“立志”,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p><p>杨先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自律性很强,他把仁、义、礼、智、信、恕、诚、忠、敬、静等作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杨先生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处处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p><p>杨先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贯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他要求学生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p><p>要求学生做到的,杨先生首先自己做到。</p><p>“文明其精神”就是博览群书、扎扎实地研究学问;“野蛮其体魄”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研究学问、著书立说,这是杨先生的强项,自不必说。在锻炼身体方面,杨先生长期坚持静坐、冷水浴、长途步行等锻炼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毛泽东就是杨先生这些方法的实际践行者,而且还延伸开来,发扬光大。</p><p>毛泽东的锻炼方式有远足、登山、冷水浴、风浴、雨浴、日光浴、游泳等,尤其是游泳,毛泽东常年坚持,直到73岁高龄还可以横渡长江,且“胜似闲庭信步”!</p><p>1917年,毛泽东结合自己加强体育锻炼的实际,花了几天时间,写出了一篇7000余字、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经杨先生加工润色后,推荐给陈独秀,在1917年4月1日以“廿八画生”的笔名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p><p>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时的毛泽东</p><p>杨先生还组织学生们讨论有关哲学问题,交流读书心得,为了大家聚会方便,杨先生在浏阳正街李氏芋园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每逢星期日,大家都来这里,由杨昌济和王立庵二先生辅导哲学和数学。学生们还经常到杨先生家里,交谈完了就坐下来一起吃饭,不分彼此,亲如一家。</p><p>1918年4月14日成立的新民学会,就是在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组织起来的。这个组织,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像蔡和森、向警予、郭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何叔衡等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人物。</p><p>在与杨先生频繁的接触中,毛泽东认识了小他八岁的杨开慧。杨开慧是杨先生的女儿,聪慧伶俐,经常跟在毛泽东这一群大孩子后面,听他们讨论学问,和他们一起玩耍,与毛泽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p><p>1918年6月,杨先生受北大蔡元培校长的邀请出任伦理学教授,6月底,举家迁往北京。</p><p>1918年8月中旬,毛泽东率领湖南青年20多人从长沙启程去北京,约在9月上旬到达北京。</p><p>在毛泽东与杨先生频繁往来的日子里,毛泽东与杨开慧恋爱了。</p><p>1920年1月,杨先生病重。在弥留之际,他给他的好友,北洋军政府教育部长章士钊写信:“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p><p>毛泽东的同学蔡和森</p><p>1920年1月17日,杨先生去世,毛泽东以准女婿的身份为杨先生办理后事。)</p> <p> 6.儿子,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牺牲朝鲜战场,时年29岁。</p><p>(1954年9月15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上,毛主席主持开幕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金句、名言、妙语连珠———</p><p>“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各个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p><p>“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p><p>“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p><p>“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的、伟大的事业。”</p><p>“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p><p>“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p><p>“全中国六万万人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p><p>“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万岁!”</p><p>关于主席在开幕式上这个讲话,有个插曲。</p><p>开幕大会前,张治中将军得知毛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不准备发表讲话,就通过周总理和彭真同志向毛主席建议,希望毛主席讲话。</p><p>几天后,周总理、彭真同志告诉张治中:毛主席仍然不打算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p><p>于是张治中就直接去找毛主席: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不仅我,全体代表、全国人民都希望听到您讲话!</p><p>交谈之后,毛主席还是不同意讲话。</p><p>可是在大会开幕式上,毛主席讲话了,且讲话的内容振奋人心,赢得的掌声经久不息。</p><p>会间休息时,毛主席风趣地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大会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p><p>“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的、伟大的事业”!那个年代,在毛主席领导下,全国风清气正,人民干劲十足!)</p> <p class="ql-block">九.毛泽东轶事</p><p class="ql-block"> 1. 毛主席的胆量究竟有多大,我们无法用词语来衡量。当一代元帅林彪看不到井冈山红军生存希望、质疑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时候,毛泽东柳暗花明地曝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惊天曙光。</p><p class="ql-block">当五十万蒋介石大军铁桶似地包围中央红军的时候,群首无计,惊惶失措,唯有毛泽东心静如水,妙计奇生,他想出了事后连朱德不得不后悔莫及的天方妙略:跳出包围圈,奔袭浙江,打他一个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当胡宗南率几十万大军追剿毛泽东几百人的队伍时,连任弼时、周恩来都惊出一身冷汗,而毛泽东却指挥若定,牵着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倒捉迷藏,悠然自得。这是何等胆量与气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年轻时候的两首诗】毛泽东主席一生写过很多的诗词,有的公开发表了,有的则没有发表过。青年时代离开家乡时,写下了一首表达当时决心的七古;</p><p class="ql-block">孩儿立志出乡关,</p><p class="ql-block">学不成名誓不还。</p><p class="ql-block">埋骨何须桑梓地,</p><p class="ql-block">人生无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比这首诗更早的还有一首七古“咏蛙”;</p><p class="ql-block">独坐池塘如虎踞,</p><p class="ql-block">绿荫树下养精神。</p><p class="ql-block">春来我不先开口,</p><p class="ql-block">哪个虫儿敢作声。</p> <p>2.【香港回归的崎岖之路】</p><p>1974年81岁高龄的毛主席在长沙会见英国前保守党政府首相希思的场面时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希思当即代表英国保证说:“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当时毛泽东又接着指了一下70岁的邓小平说,“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去办”</p><p>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表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两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时间了。”</p><p>1984年5月25日,邓小平特意对记者郑重其事地说了下面一段话:“我国在恢复对香港的主权以后,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主权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领土!”</p><p>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京草签,宣布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p><p>1984年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签署联合声明,邓小平出席了签字仪式。</p><p>1989年9月4日这一天,邓小平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提名刘华清任副主席等人事方案。邓小平说:“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习了好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p><p>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在党的十四大会场休息室,邓小平完全退出领导岗位,把当时的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招来。邓小平想看一看接收香港问题的军队的方案,也就是驻军方案。刘华清把军队接收方案呈给邓小平审阅,邓小平看完就批了两个字:“软了。”</p><p>邓小平下面就讲了两句话:</p><p>第一句是:“军队只准备了和平接收,没有准备武力接收,不行。要准备武力接收,有准备才能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根据邓小平指示,军队方案全部重新调整。原来只准备和平接收。</p><p>第二句话:“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须回归。到了这天,不管英方以任何借口做拖延,如果出现这个局面,要拖延回归,部队就会开进去,一锤子砸死。”</p><p>1997年7月1日,香港成功回归祖国怀抱。</p><p>新中国不接受任何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一个都不能少!致敬所有为之奋斗过的英雄!</p> <p>3.毛主席在北戴河游泳的时候,周总理的一句话,就让他掉头上岸</p><p><br></p><p>毛主席虽然是国家的领导,但是在平日的生活里,他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太多的光环。</p><p><br></p><p>毛主席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在年轻的时候,就将这个游泳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经常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冬天的时候进行冬泳。不得不说毛主席的这个习惯也影响了很多的人,当时中国的许多人民都喜欢上了这项运动。</p><p><br></p><p><br></p><p>在毛主席六十岁的时候,虽然年龄有些大了,但是并没有阻止他游泳的想法,甚至认为,自己如果再不多游泳几次,等到年龄更大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在一次外出的时候,非要到钱塘江里来一次。这个钱塘江可是非常的危险,没有一定的身子骨,就算是常年住在这附近的人,都不敢下去。而毛主席虽然游泳多年,但年纪毕竟也很大了。但是毛主席的倔脾气在场的领导都知道,他想做什么,你根本就拦不住。他就是要战胜了给你看一看。所以在场的所有警卫都拦不住。毛主席铁定了心要下河。</p> <p>4.伟人颂(摘要)转发</p><p>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与“官国”传统彻底决裂的第一人。他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不是官僚主义、特权集团和个人利益集团的!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他以大无畏的气概坚决挑战封建社会世袭千余年的“官国”腐朽体制。无论是在井冈山、在延安、在西柏坡,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始终顽强的与各种形式的官特权(生活特权、政治特权、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享受)作不懈的斗争,带领党和人民群众严厉打击各种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的特权集团、官僚集团的滋生和蔓延……</p> <p>5.【毛泽东的魅力:集中全部心力,倾听他人谈话】作家李又然第一次和毛泽东单独谈话,就被毛泽东的魅力折服了。他发现,毛泽东和他谈话时,能立即把全部心力集中起来,好像身边只有一个人,而听这个人讲话是最重要的事儿。</p><p>李又然早年留学法国,加入过法国共产党,归国后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38年1月,李又然到了延安,享受很高的待遇。他希望尽快参加抗战工作,就鼓起勇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单独谈一谈。不久,他收到毛泽东的亲笔回信,“可以一谈”。</p><p>此前,李又然只见过毛泽东两次,都是在公众场合。这次要单独见毛泽东了,他有些紧张,几个晚上没睡好,竭力压缩见面时要说的话,最后只剩下十来句。</p><p>见面那天,李又然到了毛泽东的住所,见毛泽东坐在藤椅上,很庄严。李又然有些紧张,毛泽东见状,忙从藤椅上往下缩了缩身子,露出笑容热情地招呼李又然在自己面前坐下。</p><p>李又然刚刚坐好,正要开口说话。毛泽东秘书进来,对毛泽东说:“洛甫同志打来电话,请你去开会。”李又然知道,洛甫就是张闻天,当时的中央总书记。他闻听这话,赶紧站起来,准备告辞。</p><p>毛泽东却没有起身,只是对秘书说:“我和同志谈话,就不去了。”</p><p>李又然有些感动,心想:“我有这么重要吗?怎么连中央的会都不去参加了?就算是普通的会,毕竟也是中央的会啊。”他下意识地又坐下来,声音激动地叫了一声:“毛主席……”</p><p>毛泽东立刻转向李又然,认真倾听他说话。李又然后来回忆说,那一刻毛主席立即把全部心力集中起来,好像身边只有一个我,而听我讲话就是他最重要的事情。</p><p>李又然立刻兴奋地谈开了。他原本只准备讲十几句话,现在却完全顾不上了,把本来不预备讲的话也讲了,把原本不想说的话也说了,把原来没有想到的话也想了起来,说了出来……</p><p>毛泽东全神贯注地地听着。李又然想,这时候毛主席只要有一点点分心,哪怕是只往窗外看一下、听一下,他都会立刻停下来不讲了。但是,他讲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毛泽东没有一点分心的表现,始终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听着……</p><p>李又然回忆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心力能那么集中,又一直集中下去的人,这实在是惊人的!”</p><p>最后,李又然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长了,有些过意不去地对毛泽东说:“毛主席,我讲的太多了,该走了。”</p><p>毛泽东对他说:“你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准备上前方,一个是要求分配工作。我想,前方什么时候都可以去,你还是先在延安工作吧。”毛泽东安排李又然去找负责延安文化工作的作家丁玲,请丁玲介绍他到边区政府的文化协会工作。</p><p>李又然回到住地,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这次谈话,让他感到舒畅极了。</p><p>在与人沟通时,能够集中全部心力,倾听对方讲话,沟通就成功了一大半。毛泽东集中全部心力倾听同志,让李又然一下子折服,数十年后还记忆深刻。</p> <p>6.毛泽东的战争指导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演绎出一幕幕令人回味无穷的战争奇观。从书生到统帅,毛泽东集政治家的胆识圆通、哲学家的深邃智慧、军事家的气魄机敏、诗人的浪漫想象于一身,谱写出一部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导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p><p><br></p><p>无论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还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于他的对手,当面对他卓越的指挥艺术、精辟的军事思想和创造的战争奇迹时,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p><p><br></p><p><br></p><p><br></p><p>与毛主席斗争了几十年的蒋介石听闻美国在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后说:“中共有多少能者,我都不放在眼里,唯有他把我挤到这几个小岛上了。盟国也不是毛的对手,他打仗是艺术!各方面的领导都是艺术!”蒋在临终前又说:“蒋介石说过:“毛先生才是伟人,我一辈子也干了很多坏事,愧对国人,愧对毛先生。”。蒋介石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最后说:没有毛先生,中华就四分五裂了,我死后,请把我灵柩朝北京位置摆放,我要向毛先生请罪。”</p><p><br></p><p><br></p><p><br></p><p>精通哲学的毛泽东把战争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的艺术,他的战争指导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气象,他探索出了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全部奥秘,也使得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能准确把握战争的脉搏,驾驭战争,指导战争,夺取战争的胜利。</p> <p>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p><p>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p><p>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p><p>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p>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p><p>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p><p>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这首词是毛主席1936年2月间写于陕北。</p><p>1935年10月各路红军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陕北,1936年2月,陕北清涧县,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主席登上新雪覆盖的塬上,极目望去,白雪皑皑,好一个冰封世界啊!回到住处,依然思潮涌动,诗意喷薄而出,挥就千古豪词----《沁园春·雪》。此后的戎马岁月里,毛主席日理万机,指挥八路军对日作战,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主席赴重庆谈判,因柳亚子索句,一时之间,山城沸腾,人们争相传抄、吟诵,面对如此气势豪迈的文章,委员长气提大骂"娘西皮",这是怎么回事呢?</p><p>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面临战与和的重大历史抉择。</p><p>抗战初期,委员长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对红军进行各种围剿,又由于"不抵抗"政策,致使张学良的数十万东北军将士含恨撤至陕西一带,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到西安视察军务,愤怒的张学良联合杨虎成将军秘密将委员长抓捕(史称双12事变,又称西安事变),试图逼其走上抗日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协调下,委员长终于同意了我党的主张。由此,再次实现国共合作,共同对日作战。</p><p>8年抗战,我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得到了锻炼,我党的正义主张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抗战取得了胜利了,社会各界和平呼声高涨,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走向和平,在舆论压力下,委员长做出和平姿态,数次邀请主席到重庆谈判,协商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的大计。</p><p>然而,这并不是委员长的真实想法,他只希望自己的独裁统治,所谓谈判,也只是权宜之计,一种样子罢了。</p><p>和平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我党的主张,1945年8月28日主席从延安飞抵重庆,在重庆期间,除了主持谈判外,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了广泛接触,留下了许多奇闻佳话,其中影响甚广的当属《沁园春·雪》的公开发表与唱和。</p><p>毛主席与周恩来在重庆</p><p>柳亚子与主席早年间就有交往,所以请主席赠诗,主席抄《沁园春·雪》赠之,柳亚子读后,震撼不已,称其为"千古绝唱",谓"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沁园春.雪》词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一时之间,轰动山城。</p><p>毛主席与柳亚子</p><p>《沁园春.雪》在山城的轰动,也震撼了委员长,一时寝食难安,以他的阅历,是折服的,但他又不能表现出来。他命令陈布雷(委员长的老乡、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委员长的忠实拥护者)立即组织各界对"沁园春.雪"进行攻击,说词里提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有帝王思想,说主席到重庆不是来谈判的,是来当帝王的。要求写出更好的词,比比看。</p><p>毛主席手抄赠送柳亚子“沁园春.雪”(注意看红框上面的红字)</p><p>经过一番折腾,终是八股、空话、废话甚至谩骂,根本没什么文学价值可言,不仅如此,更是遭到了各方的耻笑。无奈,委员长召来老乡,大骂"娘西皮",气得陈布雷忍无可忍,顶了一句"那可是人家自己写的",委员长顿时无语,只有干瞪眼。</p><p>现在读这段历史,可谓一段千古佳话。主席的诗词,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凝练,是长期革命斗争的真实记录,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实感,是雄厚的文学功底的真实写照。</p><p>主席的诗词,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倾倒了多少人。主席雄才伟略,是真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亦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红太阳。</p><p>这正是:</p><p>"雪"词一首震山城,文字激扬称风流。</p><p>一指江山乾坤定,神州遍唱是英雄。</p> <p>8.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指点江山的伟人,内心也有细腻柔情的一面。</p><p>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p><p>婚后二人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堪称琴瑟和鸣。</p><p>不久,积极进步的杨开慧就加入了共产党,负责机要与交通联络等工作。</p><p>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地点定在上海。</p><p>毛泽东是一大代表,自是身负重任。</p><p>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作别爱妻,与何叔衡悄然登船远赴上海。</p><p>时值盛夏,旅途劳顿,夜里也是辗转难眠。</p><p>念及与新婚不久的妻子,脑海里涌出了相思之句,一首《虞美人.枕上》喷薄而出:</p><p>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p><p>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p><p>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p><p>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p><p>好一个“不抛眼泪也无由”,大丈夫的柔情蜜意可见一斑。</p> <p>9.领袖珍闻;毛泽东主席谈“进京赶考”的时末:</p><p>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开完七届二中全会,在三月二十三日离开西柏坡,准备进驻北平。</p><p>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 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 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出发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p><p>他们共坐了十一辆小汽车和十辆大卡车,毛泽东坐的是第二辆中吉普。车队下了山区, 就进入华北大平原。行车途中,毛泽东很高兴,在车上不断同警卫人员说笑。他说:“今天 又是三月份,为什么老在三月份咱们有行动呢。你们记得这几次行动的时间吗?你们说 说。”警卫排长阎长林说:“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号撤离延安啊。”“去年三月份呢?” “去年三月二十二日,由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出发,向华北前进啊!”毛泽东接着说:“今 天是三月二十三号,与去年三月二十二号只差一天,我们又向北平前进了。三年三次大行动 都是在三月份。明年三月份应该解放全国了。等全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p><p>他又问:“进北平是要进的,但是没有想到有这么快。你们想到了吗?”阎长林说:“我们也没 有想到撤离延安两年就进北平了。”毛泽东沉默了一会,说道:“咱们没有想到,蒋介石更没想到。他天天想消灭我们,反而被我们消灭了。”“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p><p>那天本来是准备赶到保定的,因为路不好走,天黑以前就在唐县附近的淑闾村住下了。 毛泽东住在村民李大明家里。他的卫士回忆:“这一夜毛主席没有休息,前半夜同村干部座 谈;后半夜坐在小凳子上,趴在用木板支的床上写材料。”</p><p>第二天上午车队继续出发,中午到保定休息吃午饭,傍晚抵达涿县,住在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部大院里。三月二十五日 清晨,他们从涿县改乘火车到达北平清华园火车站,随后坐车到颐和园休息。</p><p>下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到西苑机场,同各界代表一千多人,还有沈钧儒、郭沫若、李济深、 黄炎培、马叙伦、傅作义等见面,并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当夜,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在香山住下,毛泽东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他在这里住了半年,到九月二十一日才移居北平城内中南海的菊香书屋</p> <p>10.1927年1月毛泽东离开韶山时,对乡亲们说:革命要成功,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预计要20年、30年。</p><p>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家乡!</p><p>在革命已经成功,新中国即将迎来十周年国庆之际的一个傍晚,湖南湘潭通往韶山的公路上,三辆轿车正朝着韶山冲这个小山村驶来。行驶在中间的,是一辆银灰色的吉姆牌小轿车。</p><p>毛泽东的卫士田云玉回忆:</p><p>他老拨开窗帘看,往外看,在火车上的时候就往外看啊,看庄稼地,有时候在那儿站好久,等到回韶山的路上时,他也拉开窗帘看,这个动作在我们以前到外地去,比较少。</p><p>32年一别,32年重逢,人生能有几个32年呢?</p><p>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在邻居家</p><p>毛泽东终于踏上了这片令他魂牵梦萦的故土。66岁的他,那一天,兴奋得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p><p>白天,他与村干部座谈,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学校宗祠,赤身下水库游泳,宴请烈属亲朋,天南海北,谈笑风生。在人民群众中间,他抽着纸烟,打着赤脚,真的是回到了家里,没有了距离。</p><p>回韶山的当晚,毛泽东住在韶山宾馆一号楼。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会儿在卧室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视,通宵未眠,诗兴勃发,挥笔写下宏伟诗篇《七律·到韶山》:</p><p>别梦依稀咒逝川,</p><p>故园三十二年前。</p><p>红旗卷起农奴戟,</p><p>黑手高悬霸主鞭。</p><p>为有牺牲多壮志,</p><p>敢教日月换新天。</p><p>喜看稻菽千重浪,</p><p>遍地英雄下夕烟。</p><p>这首七律,毛泽东回顾了韶山人民革命的历史,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p><p>1959年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年轻的共和国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p><p>那就是:</p><p>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p><p>在任何时候都能够</p><p>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战胜一切敌人</p><p>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p><p>中国人民将无往而不胜!</p> <p>11.鲜为人知的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侄女杨展烈士 </p><p> 提及毛主席,一般人都知道他有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弟弟毛泽覃、毛泽民、侄子毛楚雄、儿子毛岸英等六位亲属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国捐躯。</p><p> 其实,除了上述六人之外,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侄女,杨开慧胞兄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杨展也是一名烈士。</p><p> 杨展因受家庭影响,很早就追求革命。她10岁那年,她的堂叔杨开明和姑妈杨开慧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当得知姑妈陈尸浏阳门外识字岭时,杨展非常愤怒,哭喊着说:“我去把姑妈背回来,我要为姑妈报仇!”仇恨的种子在杨展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17岁的她还在长沙周南中学读书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组织建立了周南中学党支部,成为第一任支部书记。因为她表现出色,很受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的赏识,他介绍杨展奔赴延安。</p><p> 到延安后,杨展被分配到干部训练班学习。当毛泽东再次看见她时,十分感慨,他眼中扎小辫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八路军女战士。毛泽东很是喜欢,常常称赞她:“这真是个好孩子。”</p><p> 1939年杨展跟随华北联合大学部分师生跋山涉水数十天,于当年深秋时节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达根据地后,杨展先后在联大政治部组织科和教育科工作。在抗日根据地的两年里,杨展与同志们一起出生入死,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p><p> 1941年秋,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野蛮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面对残酷的形势,联大校部被迫转移。</p><p> 一天,日军秘密偷袭了校部部分机关的隐蔽地——滚龙沟西坡,将杨展等200余名同志包围。</p><p> 为了掩护战友,杨展挺身而出,担任起引开敌人的重任。在高山密林里,杨展躲避着敌人不断射来的子弹,机智地将敌人越引越远。不料就在此时,她脚下的石块松动,杨展从十几丈高的悬崖上掉了下去,重伤不治。当队长和通信员摸到崖底找到她时,她艰难地说:“队长,你不要管我,去带领大队同志吧!”“我不行了,不能和同志们一起转移了。我死后,请你把情况告诉党和同志们。待抗战胜利了,请转告我的父母。”</p><p> 敌人撤走后,同志们和当地群众把她掩埋在她所牺牲的地方。</p><p> 杨展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美丽的女战士就永远长眠在河北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西坡山脚下。</p><p> 抗战胜利后,毛主席没有忍心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杨展父母。</p><p> 直到1949年8月5日湖南长沙和平解放,毛主席在8月10日即长沙</p><p>解放后的第五天,才致电杨展的父母杨开智、李崇德夫妇:“展儿于</p><p>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为国光荣牺牲。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请你们不必悲痛。”</p> <p>12.毛主席的“八大成就”,决定了他是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p><p>1、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从而解放了全中国,将私有化经济改成了造福于民的公有制经济。</p><p>2、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让陷入百年困境的中华民族,重新恢复了自信心。</p><p>3、毛主席将“马列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缔造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理论,与哲学体系。</p><p>4、毛主席领导人民,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就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工业体系。</p><p>5、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全国人口从5亿增长到了10亿,并且完成了文化普及工作,自此,中国拥有了超越西方的高素质人口。</p><p>6、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显著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国家的生产力。</p><p>7、毛主席领导中国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p><p>8、毛主席运用了高超的“智慧”,在美苏争霸的缝隙间,找到了撬动世界的支点,实现了大国战略突破。</p> <p class="ql-block">13.【既是同乡又是校友的汪精卫推荐毛泽东当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汪精卫也算是有渊源,毛泽东的同乡、恩师,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是汪精卫的挚友,早就向汪精卫引荐过自己的学生。通过上海这段短暂的共事经历,汪精卫对毛泽东的才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其才思敏捷、文辞颇佳颇多好评。1925年7月广东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之后,汪精卫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到10月5日,汪精卫以自己事务繁忙为由,特地指名推荐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长职务。10月7日,从长沙返回广州的毛泽东正式就职,成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突然出席陈毅追悼会,在陈毅遗像前三鞠躬。他对陈毅夫人张茜说:“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陈毅同志是立了功的。”他还指着在座的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说:“要是林彪的阴谋搞成了,是要把我们这些老人都搞掉的。”在谈话时,毛泽东还提到邓小平,并且把邓小平和时任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刘伯承并列为刘、邓,说邓小平是“人民内部矛盾”。)</p> <p>14.毛泽东的故事</p><p> 人民就是上帝</p><p> 1975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人民就是上帝。”据在毛泽东身边做拍摄工作的舒世俊回忆说:有一次到下面调查,毛泽东严肃地对干部说:“县太爷要为民办事,不能当官做老爷,不深入下层,只坐在家里听汇报,象牙塔里的干部是不了解民情的。”然后,他突然问地方官员:“你们信不信上帝?”大家只是鸦雀无声地呆坐着,毛泽东对大家说:“你们不信,我信!”干部们惊呆了,没人吱声。毛泽东望着大家深情地说:“这个上帝是谁?他就是人民!谁惹怒了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面的,他必定要垮台!”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时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了。然后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作帝国主义,一座叫作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人民大众。1938年8月5日,毛泽东在抗大的演讲中说:“马克思的主要先生是工农。”8月22日在延安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又说:马克思从无产阶级那里学习了东西,又去教无产阶级。1939年9月25日,他在一次讲话中又说: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第一是工人农民,第二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从工农那里来的,工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名英雄。毛泽东曾一再告诫党的各级干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p> <p>15.【毛主席和红烧肉的故事】1940年春节,毛泽东在延安和长枪连的官兵一起过除夕。开饭后,只有肉,没有酒,大家热情地向毛主席敬肉。</p><p>毛主席说:“这么大块的红烧肉,我还是第一次见。”有战士提出来要和毛泽东比吃肉,毛泽东满口答应。</p><p>长枪连一排长夹起一块三两重的肉,然后一口就吃了下去。毛主席看后佩服地说:“还是你厉害,我比不过你,我认输了。”他还说:“能者多吃,互相帮助。”</p><p>其实这是毛主席老人是想让这些平时吃不到肉的战士能多吃点肉。</p><p>1947年8月20日,经过整整三天两夜的激战,沙家店战役,终于以我西北野战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次战役共歼灭敌整编第36师6000余人。</p><p>这此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改变了西北战局,从而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p><p>傍晚,卫士长李银桥陪毛主席回到了窑洞。看过两三封电报之后,毛主席在帆布躺椅上坐下来,对李银桥说:“银桥啊,你去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来好不好?我想吃,要肥的。”</p><p>听了毛主席的话,李银桥心里酸酸的:毛主席已是三天两夜没合眼了啊!随即,李银桥将此事告诉炊事员高经文。时间不长,一碗肥肥的红烧肉做好了。</p><p>李银桥马上将这碗腾着热气的红烧肉连同一盘炒辣椒一起端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一见红烧肉,立刻来了精神,随即起身接碗在手,先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吸香气,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连声赞叹说:“香!啊,真香!”</p><p>从此,身边工作人员都知道,毛主席爱吃红烧肉。每逢大的战役或毛主席连续工作几昼夜时,身边工作人员就想办法给毛主席搞到一碗红烧肉。</p><p>1949年,济南解放。毛主席非常高兴,手里挥动着攻克济南的电报,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卫士们。一个卫士调皮地将打胜仗与红烧肉联系起来:“主席吃了红烧肉,指挥打仗没有不赢的。”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红烧肉就是补脑子嘛!”</p><p>全国解放以后,保健医生为了毛主席的健康长寿,曾就吃红烧肉一事与他“约法三章”:一、以吃瘦肉为主,改变吃肥肉的老习惯;二、以调换口味为主,不能一次吃得过多;三、以补足营养为度,不是天天吃。毛主席尽管嘴上同意了这“约法三章”,但一直到他1976年去世前,也没有改变爱吃红烧肉的饮食习惯。</p><p>毛主席虽然喜欢吃红烧肉,但是在1960年至1962年,中国连遭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又逼中国还债,猪、鱼等副食品运去苏联还债了。毛主席自己宣布三年不吃肉,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p><p>一次到杭州开会,警备区的战士们看到老主席很长时间没吃肉,腿都浮肿了,便将自己喂养的一头猪杀了,给毛主席做了一碗红烧肉。可怎么劝说,毛主席硬是一筷子未动。最后,警备区只好按照毛主席的叮嘱,把这碗肉送给医院里的那些急需营养的病人吃了。</p><p>对于吃红烧肉,毛主席有他自己的“理论”。有一次他对厨师吴连登说:“我喜欢吃红烧肉,证明我身体缺少这个东西,需要了,就能消化得好、吸收得好,吃得心里也舒服,如果你们勉强要我吃那些我不想吃的东西,你们说有营养,可我不爱吃,吃到胃里也不舒服。吃饭的事,你们不要勉强我,我想吃的就是需要的”。</p><p>二、程思远曾担任过李宗仁先生的秘书,他回国后毛主席在接见时幽默的问他说:“你为什么叫程思远呢?”程思远诙谐的回答:“因为我想的远啊,看到了未来,才回到了社会主义祖国。”</p><p>程思远是一个才子,还在中学时就弃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没有任何背景,背着一袋米就去参加李宗仁身边文书的招考,结果脱颖而出,成了第一名。后来他远赴意大利读书,学成后成为桂系中的“诸葛亮”,蒋介石的两次被逼“下野”都有他的背后推手。李宗仁之所以能一直和蒋介石斗的旗鼓相当,程思远出了很大的力。</p><p>1949年程思远辞去国民党的要职去了香港,在那里以写作谋生,原本他想做与世无争的生活,但1956年他回大陆参观时蓬勃建设的新中国时受到了感动,转变了看法。后来他受周总理委托,将李宗仁劝回国内,作为原国民政府代总统能主动回国,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其中程思远功不可没。</p><p>毛主席非常欣赏程思远,他还特地给程思远起了一个别字,叫做“近之”,之者,就是共产党,“近之”就是靠近共产党的意思,以此表扬程思远的爱国行为。</p> <p>16.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毛泽东出身于1893年,辛亥革命发生时,毛泽东18岁,还在读书。两人确实见过面,那时是1924年,孙先生去世前一年,毛泽东在广州曾与孙中山匆匆见过一面。</p><p>事件的原委是这样的: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孙中山这位曾是少年毛泽东眼中的英雄,那时已是风烛残年,且说话显得啰唆。“他不允许别人与他争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毛泽东曾回忆说。</p><p>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过,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对这点更看得透彻,眼中见到的迟暮老人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孙中山一生的评价:“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p><p>另外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也指出:“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惜英雄啊。</p> <p>17.1949年1月,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赴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去看望了毛泽东。交谈中毛泽东说:“我们很快要取得全国的胜利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毛泽东接着又说:“历史上,历朝历代不是定都在西安,就是开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中央虽有个考虑,但还没有最后的答案。”</p><p>“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王稼祥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实际上,他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侃侃而谈:“依我看,现在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虽然自称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知道,凡建都金陵王朝,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是短命的。这样讲,带有历史宿命论的色彩,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一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京离东南沿海太近,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缺陷,我们定都最好不选在南京。”</p><p>王稼祥接着说:“再看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因此西安在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点。这样一来,选西安为都也不合适。”</p><p>毛泽东表示赞同。王稼祥再论:“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等古都因中原经济落后,而且这种局面不是短期内所能改观的,加之交通以及黄河的水患等问题,也失去了作为京都的地位。”</p><p>毛泽东一笑相应地问道:“那么,哪里可以定都呢?”王稼祥沉稳地説:“我认为我国首都最理想的地点应选在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较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从战略上看也比较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师震动。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我认为首都应定在北平。”</p><p>毛泽东听了如此痛快淋漓的意见后甚感欣慰,连声称:“有道理,有道理。”毛泽东一边笑着,一边说:“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来,我们的首都就定在北平。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显然,王稼祥的远见卓识使毛泽东最终下定了定都北平的决心。</p><p>1949年3月中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p><p>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开了新中国的第一次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审议了关于拟定国都的意见后,开始表决,全体代表一致举手通过,确定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平,并自当天起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p> <p>18.毛远新:毛主席对周总理的客观评价!</p><p>在谈到毛主席对周恩来的看法时,毛远新说,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时候,主席从来不跟我谈中央的事。后来工作了,特别是到辽宁省委担任领导工作以后,我见主席已经不是单纯的子见父辈那样,而是下级党委书记向上级书记汇报工作。</p><p>这样他就要跟我讲一些这方面的事,主席也跟我讲到总理。主席确实批评过总理。我知道的事情是后来。</p><p>主席最早跟我讲总理的问题是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中央开批林整风汇报会,总理在会上有个发言,总理讲前六次路线斗争,从陈独秀到张国焘,到解放以前。</p><p>我参加了会,总理的发言,我都作了全部的记录。后来,我去看主席,讲到批林彪,讲到总理的发言。主席说是我要他去讲的。他说,我们现在很多中央委员、高级干部对这段历史都不熟悉。</p><p>但是在这里边总理讲话就有自我批评。讲两次王明路线他都犯了错误。</p><p>毛远新说,主席认为建国以后总理的功劳大,这是主席的原话。讲到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席说现在都把责任推到李德身上我就不赞成。</p><p>王明路线造成整个苏区丢失这个责任,政治路线责任应该由博洛来负,就是博古、洛甫,也就是秦邦宪和张闻天。军事失败主要责任要周恩来负责。这是主席的原话。因为当时军事负责主要是周恩来。</p><p>主席说,红军被迫撤离,说是北上抗日,对外宣传这么讲,实质上是逃命。不走就要被国民党吃掉了。</p><p>军事上的责任第一位是周恩来,这个他是明确的。</p><p>主席说,李德是一个外国人,跑到我们的江西山沟里帮红军打仗已经很不容易了,他还是个顾问,顾问,顾问,顾而问之,可问可不问。他的话可听可不听,为什么都听他的。李德出的馊主意,军事上拍板还是周恩来,命令是他下的,他是军委的最高负责人。</p><p>主席说,全怪总理也不合适。总理这个人是很守纪律的,莫斯科下来的命令他是要坚决执行的,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宁可犯政治错误也不犯组织错误!就是说哪怕我政治上错了,但我组织上没错,上边的命令我是坚决执行的。</p><p>总理组织纪律性很强,当时给中央苏区造成的损失,实际是莫斯科斯大林的瞎指挥。但是在这里执行政治路线的是博洛,军事上是总理,责任都推到李德头上有点冤枉。</p><p>但是,主席又说了,都要总理负责也不对,为什么呢?他是守纪律的,他要听莫斯科的。再一个就是湘江战役失败以后,总理也反思,而且总理起了很大作用,就是遵义会议,如果总理不转变,遵义会议就很难开。</p><p>遵义会议确定了总理、主席、王稼祥三人的新的领导以后,实质上还是总理是一把手。但是做起来,开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象土城战役等等。</p><p>后来红军到了鸭溪,主席讲的很清楚,就是贵州的一个地方,总理专门找了我,总理说:再这样下去不行了。</p><p>主席也说:是不行了。怎么办呢!</p><p>总理说,还是你来吧!我不行。</p><p>主席自己讲,要我来可以,你得给我全权,就是全部的权力。</p><p>总理说,就给你全权!主席说,那别人不服怎么办?</p><p>总理拍了胸脯,我去做彭德怀和林彪的工作,一军团、三军团是主要的、核心的主力部队。</p><p>从那次谈话以后,总理确实是让部队服从主席。遵义会上他也做了自我批评,总理他认识到自己确实不行后敢于检讨,敢于自我批评,敢于请主席出来。</p><p>主席还讲,到了王明从莫斯科回来,回到延安。我还到机场去欢迎,他是莫斯科派来的钦差大臣,左右两边,一边是陈云,一边是康生,哼哈二将,厉害啊!王明带着这两个人从莫斯科回来了,传达的是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p><p>主席说,我就不大赞成这一点。主席说,我在机场欢迎的时候,他(总理)(不是他,是我,指主席自己----毛远新)就讲了话,说热烈欢迎王明同志回来,给我们山沟沟里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p><p>因为那时侯王明讲,山沟里不能有马克思主义。主席说他(指王明)的话一说出来,中央大多数又跟着跑了,包括总理。</p><p>主席又很孤立,在政治局里没几个人,都觉得那是代表共产国际,共产党只不过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p><p>主席说,我找总理谈过,说你看看中国历史,历来结盟都是谁有实力谁说了算,现在我们跟蒋介石结盟,蒋介石的实力比我们大的多,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就是一切听蒋介石的,将来我们的脑袋都得搬家。</p><p>总理没有听进去,所以他回到武汉,后来到重庆,他主持的长江局,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对主席的文章只发前一段,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这一部分不发表。</p><p>主席说,在这种状况下,还是反面教员的作用比我大的多,蒋介石闹摩擦了,最后发生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以后,总理和那些人才彻底明白了,一切服从不行啊!</p><p>皖南事变以后,总理转过来了。解放战争期间总理都是出了力的。</p><p>总理最大的功劳是解放以后,整个国民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是总理一手建起来的。</p><p>建国以后,大的方针定下以后,具体怎么做,全是总理的事,主席根本不管。但是主席知道总理不是挂帅的人,只能当家,不能做主。</p> <p>19.杨成武和吴吉清回忆过草地时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情景</p><p> 1935年8月17日,担任红一军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接到通知,要他直接去中央军委毛主席那里接受先头团过草地的任务。</p><p> 杨成武回忆道:</p><p> 毛主席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地图,说:“要知道草地是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你们必须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p><p> 稍停顿,毛主席又说“北上抗日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是中央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后决定的。我们只有前进。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走横跨草地,北出陕、甘的这一着棋。”</p><p> 他又强调说:“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难向同志们讲清楚,把中央为什么决定要过草地北上抗日的道理向同志们讲清楚。只要同志们明确了这些,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挡得住红军指战员的。”</p><p> “要尽量想办法多准备些粮食和衣服,减少草地行军的困难!”毛主席恳切地、着重地嘱咐我这两句话,然后又谈了过草地的一些细节。随后,毛主席叮咛我到徐总指挥那里去一下,去接受具体指示。</p><p> 近黄昏时,按照指示,我又返回到主席的住处。邓发问我:“吃饭了没有?”经他一问,这才想起今天还没有顾上吃东西,而且还要走几十里才能回到我们的新驻地,我便说还没有吃饭。邓发听了,出去了一趟,又到了毛主席房里,不一会儿便端出来一个土盘子,盘子里盛着6个小鸡蛋般大的青稞面馒头。他一边递给我,一边说:</p><p> “毛主席说,你一天没吃饭,还要赶几十里夜路,叫我把他的晚饭给你吃,吃饱了好回去工作。”</p><p> 我一听说这6个青棵馒头是毛主席省下来的一顿晚饭,心里十分激动,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我知道,眼前粮食十分缺乏,部队都勒紧裤带,把数得出的一点粮食省下来,准备过草地之用。邓发找不到饭才告诉毛主席,现在,毛主席要邓发把他的那一份饭端给我吃,我怎么能吃得下啊!我望着这6个乌黑的小馒头发愣。是啊,这岂止是6个馒头,这是毛主席对下属的一片心啊!我不能吃!我想,毛主席操劳着全军的事情,工作那么忙,一顿饭才吃这么一点东西,本来就吃不饱,如果我再把它吃了,毛主席就要饿肚子。想到这里,我真后悔,不该在邓发面前说没有吃饭,便下决心不吃这6个小馒头。但又一转念,不吃,毛主席会不高兴的,只好吃了2个。邓发还要我再吃,我坚决谢绝了。</p><p> 这时候,毛主席从房里走了出来,笑呵呵地对我说:“怎么不吃了,不吃饱不好工作啊!”</p><p> “我吃饱了!”</p><p> 毛主席以慈爱的眼光看了我一会儿,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看到徐总指挥了吧。好,没有别的事了,望你们完成任务!”</p><p> 八月下旬,毛主席随右路军离开毛儿盖,向荒无人烟的大地进军。 </p><p> 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回忆说:</p><p> 一当走进草地,情况就完全变了。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留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如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为性子急,走进草地不远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儿,幸好被主席那宽大有力的手一拉,才摆脱了危险。一上来,主席就对大家打趣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p><p> 几天来,他不仅把担架和马让给伤病员乘坐,而且每天在行军八九十里途中,还要坚持工作。一路上,他不是和指挥员、战士们谈心,了解部队的思想情况,就是向伤病员询问病情,鼓舞医务工作的同志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医疗护理工作。并且一旦了解到伤病员因缺</p><p>粮而造成的危难,主席就立刻指示副官处,利用中途休息的时间,杀掉几匹马,把马肉分送给各连队的伤病员。</p><p> 马杀了以后,下边也给毛主席送来一块马肉。主席看了看说:“我不是伤病员,怎么把马肉给我呢?快给戴天福送去。”</p><p> 我按照命令,去休养连送马肉。结果到了那里,小戴已经因疟疾复发牺牲了。卫生员告诉我:“戴天福同志临死时,让把这块马肉一定要转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毛主席多多保重身体。还让我转告警卫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顾毛主席!”</p><p> 我拿着两块马肉回来。毛主席急问:“你怎么拿回来两块马肉?”我说:“戴天福不舍得吃,他要把自己分的这块马肉给主席吃!”</p><p> 主席连问:“小戴人呢?”</p><p> 我只好含泪告诉了小戴牺牲的消息和小戴临终前说的话。</p><p> 毛主席拿着那块马肉,看了又看,怔怔地站在那里,泪水夺眶而出。许久许久,毛主席面向南方,脱下了帽子,所有战士和毛主席一起脱帽肃立。</p><p> 经过七天六夜的艰苦跋涉,毛主席同指战员一道走出荒无人烟的草地。</p> <p>20.王光美参观毛主席故居,在题词留念时,写下七个字:深切缅怀毛主席!落款是:学生王光美。</p><p>1983年11月27日下午,62岁的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在子女的陪伴下,怀着对毛主席故乡深厚的情感,来到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p><p>在路上,王光美对陪同的当地领导和自己的子女说:“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历史选择了毛主席,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热爱毛主席。”</p><p>在随后参观毛主席纪念馆的时候,她又真诚地说:“我对毛主席一直很敬佩。毛主席讲过他自己不是天才,但决不是一个平常的人。现在我对这一点理解更深了。”“毛主席确实是一个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了不起的领袖。”</p><p>2004年初夏,83岁高龄的王光美老人亲自召集,毛主席的后人和刘少奇的后人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相聚。席间,大家互相嘘寒问暖,共话友情。那天的欢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毛刘两家聚会,成为王光美老人生前得以了却的一大心愿。</p><p>其实在这次聚会之前,毛主席和刘少奇两家的后人来往已经很密切。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后,李讷身患重病,生活非常困难。1979年,王光美就和家中的老保姆“赵姥姥”一起,找到李讷,帮助她安家、做家务。后来,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也经常去看望王光美老人。两家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p><p>在王光美家中客厅的正墙上,一直挂着那幅1962年毛主席登门看望刘少奇一家时的合影。</p><p>历史的烟云早已经远去,“一笑泯恩仇”。对经历了人生大风大雨的王光美来说,这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胸怀。</p> <p>21.毛远新谈毛主席批孔的真正原因</p><p>对于孔夫子的理论,毛远新说,主席认为,孔子当年,他那套东西没有市场,周游列国,到处被赶出来,为什么?战国七雄,唯独秦国是不允许孔夫子的弟子进去的,从商鞅变法以后,其它国家允许孔子的弟子(那时孔子已死)去讲学,可为什么那些相信过孔夫子的国家都灭亡了!唯独秦国,不听孔子那一套的秦始皇能统一,是不是这个道理!历代都行秦王政,从秦始皇死了以后,农民起义,楚汉相争,刘邦把项羽打败了又统一了中国,这以后,汉以后,从三国、魏晋,一直到南北朝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是骂秦始皇的,但是做起事来都是学秦始皇的,说一套,做一套,想想看道理是不是这样?都骂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们做起来并不比秦始皇手软,秦始皇坑了四百多个,后来的皇帝不是照样骂!文字狱一个比一个历害!都学这个,所以历代都行秦王政,实际上孔学名高实枇糠。</p><p>主席说,孔夫子的很多话都是好话,现在看起来也都是好的,但是拿到现实社会里,那种复杂的矛盾他都处理不了,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p><p>这都是主席的原话。主席说历代农民起来造反,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改换皇帝,他们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批孔,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把皇帝换掉,你得违背,违背孔夫子儒学理论,他必须得批孔,要不然师出无名,造反无理,特别是农民起义</p><p>毛远新说,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好,陈独秀、李大钊也好,“五四”运动就是批孔开始的,是不是这样?等到蒋介石坐上了宝座以后去尊孔、祭孔。蒋介石把孔家的后代请到台湾,现在还在那里。中国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当要起来造反的时候,都要批孔,用我们的话说,你是革命党的时候是批孔的,当成了执政党,巩固地位时又要尊孔。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为什么?这是什么道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席说到现在孔夫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孔丘本人,历代的统治阶级都给他梳妆打扮,根据统治者的需要,用鲁迅的话说,后边讲的孔孟之道,是御用文人经过梳妆打扮过的孔夫子,他们就是以这套思想来束缚统治人,是思想专制的工具,回顾中国历史是不是这样?</p><p>毛远新说,你说蒋介石真正相信孔夫子吗?对共产党员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孔夫子什么时候教过他这一条?孔夫子是和为贵,所以主席那个时候搞那个东西,为什么主席提出要批孔,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员要保持自己的革命性。主席还说,你看看历代,革命的时候都是对从批孔开始,等到他掌权的时候,都要把他请回来,干什么呢?把他作为对人民统治的思想专制的工具,所以主席的结论是什么的,他说孔子作为中国者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他们一样,都值得我们尊敬,纪念,值得研究,因为他们的思想实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尊重。</p><p>但是作为孔子的这套理论,它是唯心的,主张政治倒退的,不能接受的,至于说我们现在说批孔,(鲁迅说)已经各朝各代梳妆打扮以后的孔,不是当年的孔夫子,孔子不过是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可是到了南宋以后,你让妇女缠小脚,这是对人体的伤害,男尊女卑,不知道比孔子发展了多少倍,男女不平等,孔子那时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理论根据是孔夫子。</p><p>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来与老百姓的思想时,落入历史的这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p><p>毛远新回忆,主席还说,中国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占统治地位的一个宗教,不象西方。主席举例子,主席说西方耶酥和孔子差不多,他那个时候也是到处受人迫害,还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创立的这一套东西,在当时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教会是统治和奴役人民的一个最坏的工具。</p><p>主席说你看资产阶段革命,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首先就是对着教会,批判神,就象我们批孔一样,但是这个教会不是说耶酥本人怎么样,只有打破这个东西,资产阶级革命才能起来,那个时候教会是宗教裁判所,有时比法院还厉害,科学家好多都是被他们迫害死的,像哥白尼,伽利略,你必须自己改变理论,不改变就要处死!这能怪耶酥吗?不是耶酥问题。但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宗教,就用孔夫子的这套东西来统治中国的老百姓。在中国,是实用主义。有病了,生不下孩子就想神来了,孩子生下来病好了,早把她忘了。宗教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对它进行了一次批判,然后进行改造,改造以后他适应资产阶级的社会。所以现在的宗教和中世纪的宗教大不一样。</p><p>毛远新说,主席想的是,我们既然已经认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应该以这个思想来教育人民。孔夫子那一套虽然话都很好听,拿出哪一句话你也不能说他错,但他不能解决问题。</p> <p>22.1920年春,毛主席在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筹备旅费,向章士钊求援。</p><p>章士钊向沪工商界名流募捐了一笔巨款相助。</p><p>1961年,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有一次毛主席对章士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为她做过好事的爱国人士。</p><p>当初我经手向你借两万圆,一部分给了去欧洲的同志,一部分带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现在我有稿费可以还债了。”</p><p>打这以后,每年旧历正月初二,总有一位秘书送2000元人民币到章士钊家,直到1971年,整整10年。</p><p>后来停了1年,毛主席发现了,又对身边的同志说,这钱不能停,还要还利息呢!于是,1973年春节,一位秘书又送来了2000元。</p><p>章士钊对家人说:“主席想得真周到,他是要在经济上帮我,怕我钱不够用。主席怕我好面子,不肯收,故意说是还钱还利。”</p> <p>23.1957年9月6日,毛泽东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脚踏布鞋从汉阳方向走上大桥公路桥,视察将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p><p>在长江上建桥,这是中国人多少年的夙愿。早在汉建武十年(公元三十五年),在宜昌下游曾经建起过长江上第一座浮桥。</p><p>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p><p>此后,先后有过四次建桥动议,但始终未能付诸实施,滚滚长江分隔南北,交通受阻。</p><p>解放后,铁道部广泛征求意见,选定了龟山、蛇山方案,上报中央政府审批。</p><p>1953年2月28日,毛泽东亲临武汉实地考察,同意了这个方案</p><p>1954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工程正式开始。</p><p>毛泽东对大桥的建设记挂在心。</p><p>1956年5月31日他又一次视察大桥工地。</p><p>工程局局长彭敏问毛泽东是岸上看还是要水上看。</p><p>毛泽东回答:“水上看。”</p><p>乘坐“武康”号轮船,毛泽东近距离地观看了大桥建设情况。</p><p>毛泽东听着介绍,一面翻阅资料,不时还插话、提问。</p><p>彭敏详细汇报了中苏技术人员共同创造的世界桥梁史上还没</p><p>有先例的大型管柱基础和管柱钻孔法。</p><p>这种新方法解决了深水施工的困难,不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也改善了劳动条件。</p><p>毛洋东赞许地说:“困难中往往能产生新的东西。”</p><p>但他对汇报中提到的“新方从社会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方法”的</p><p>说法不以为然,“假如美国采用了这种方法,也是社会主义劳动</p><p>方法?”他说,“在劳动方法上,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比我们的劳动</p><p>方法还进步。而劳动方法只有科学不科学。”</p><p>毛泽东兴奋地说:“将来长江上要修二十个、三十个桥,黄河上也要修几十个,到处都能走。”</p><p>在武汉停留期间,毛泽东写下了气势恢宏的《水调歌头·游泳》:</p><p>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p><p>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p><p>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岁</p><p>今日得宽余。</p><p>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p><p>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p><p>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p>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p><p>高峡出平湖。</p><p>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p>今天,迈步走在大桥上,遥望武汉三镇,毛泽东细心地询问</p><p>工程情况:“修桥用了多少钢?花了多少钱</p><p>大桥工程局副局长杨在田回答:“用了五万吨钢,花了一亿三千万。</p><p>“不算多。”毛泽东自言自语道。</p><p>他指着江中问,“鹦鹉洲不是在江中心吗?</p><p>王任重答道:“从前是在江中间,现在汉阳江边就叫鹦鹉洲了</p><p>“啊,那就看不见鹦鹉洲了。黄鹤楼呢?”</p><p>“修大桥拆了,准备重修。</p><p>“应当修,这是历史古迹</p><p>一边走,毛泽东一边问杨在田:人最多时有多少?</p><p>有一万三千人</p><p>“技术人员呢?</p><p>三百多</p><p>来了多少苏联专家?</p><p>十四个</p><p>毛泽东又问:“有苏联专家可以修这样的大桥,没有苏联专家</p><p>现在可以修吗?</p><p>“可以修。”</p><p>“可以修吗?”毛泽东追问。</p><p>杨在田连连说:“能修能修,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p><p>夜幕降临,武汉三镇灯光闪亮。毛泽东站在栏杆边,出神地</p><p>凝视远方,不停地说:“灯火辉煌,好啊。”</p><p>他弯身俯视桥下,问</p><p>“水面到桥面有多高?”</p><p>有四十米高。”</p><p>杨在田答道。</p><p>有人开了句玩笑:“四十米高,游泳时可以当跳板了。”</p><p>王任重接口说:“当跳板太高了。</p><p>毛泽东附和着:“是不行,跳下去要插进岩石里了。”</p><p>走到武昌桥头,毛泽东已浑身是汗,但他的兴致不减。</p><p>杨在田递上一本《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画册,告诉毛泽</p><p>东,画册里有封信,是建桥全体职工写给毛主席的。</p><p>毛泽东高兴地接过画册</p><p>杨在田又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说:“这可要好好想想。”</p><p>几天后,毛泽东托人送来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词。</p> <p>24.1938年冬,延安传出一个出人意外的消息:毛主席要和来自上海的电影演员江青结婚。</p><p>在陕北这块贫瘠、朴素、原始的土地上,一位来自中国第一大都会上海的电影演员,跟环境实在是反差太大、也太引人注目了,农民阶级的审美眼光,似乎不大能欣赏得了流溢着摩登气息的江青的风度。在这些人当中,徐海东也是态度激烈的一个。</p><p>经过慎重商讨,一份由众多人签名反对毛泽东主席与江青结婚的信写成了。大概是因为主席对徐海东的特别赏识,也许是因为他那直言无忌的个性的缘故,徐海东被推举为向毛主席面交联名信的代表。</p><p>信,被毛主席很潇洒地接受了。意见,却被他同样潇洒地拒绝了。但是,他也许不能记住联名上书的每一个名字,却肯定不会忘记面陈异议的徐海东。</p><p>同样,徐海东很执拗地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也很执拗地保留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尽管他非常钦佩、尊重毛主席,但在贺子珍离开延安去苏联时,他用自己的残废金请贺子珍吃饭。并且,很坦诚地说:</p><p>“大姐,我只承认你,不承认江青。”</p> <p>25.胡宗南调动23万人马准备突袭延安,彭德怀知道情报后,劝说毛主席撤离延安,毛主席说了两句话,彭德怀吓坏了!</p><p>1947年,胡宗南调动23万人马,分五路进攻边区,在西安集中一支伞兵,准备突袭延安。</p><p>彭德怀知道情况后,急忙调一个团守卫延安机场,防备敌人空降,并劝说毛主席撤离延安。</p><p>毛主席说了两句话:“我是要最后撤离延安的。” “我还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呢。”</p><p>当时,警卫人员认为毛主席只是随便一说,并没有当真,彭德怀却非常紧张,声色俱厉的对警卫人员说:“主席一向说到做到,不顾个人安危。我们党要顾,你们要顾,不能由着主席的性子来,必要时,你们抬也要把主席抬走!”</p><p>事实证明,彭德怀的认真是有道理的,主席确实是说话算话的。</p><p>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14个旅兵分两路,向延安发动猛烈攻击,50多架敌机轮番轰炸。警卫人员几次请求毛主席转移,毛主席总是那句话:“我还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呢。”</p><p>当时,有一颗炸弹就落在毛主席的院子里,爆炸声山摇地动。等到爆炸的烟雾散去,毛主席一手端茶杯,一手拿笔在地图上画,地上没有一滴茶水洒出,警卫人员被毛主席的镇静惊得目瞪口呆。</p><p>警卫参谋拿来一块落在院子里的锯齿状弹片给毛主席看:“主席,你看这多危险,你必须马上转移!”毛主席接过弹片掂一掂,笑着说:“好嘛,能打两把菜刀呢。”</p><p>3月18日,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进犯到吴家枣园,彭德怀跑步赶到,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喘着粗气喊道:“主席怎么还不走?快走快走,一分钟也不能呆了!”</p><p>同志们都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龙飞虎来不及报告就破门而入:“主席,你必须尽快撤离。”</p><p>毛主席稳稳地坐在椅子上,问:“机关都撤完了吗?” “早撤光了。”好几个声音抢着回答。“群众呢?” “走了,全撤离了。”</p><p>毛主席满意地哼了一声说:“好吧,吃饭!”</p><p>毛主席有言在先,要最后一个撤离延安,现在已经是最后一个撤离,可他又要吃饭。战士们一想,糟了!毛主席还有一句话,他还要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呢!</p><p>枪声已经近在耳畔,一阵紧似一阵,中间还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战士们急得火烧屁股,饭菜早已装在饭盒里准备带到路上吃,这时候不得不拿出来,匆匆摆放在毛主席面前。</p><p>毛主席吃饭本来是有名的快,今天战士们越急他越吃的慢条斯理,他这是下决心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呢!</p><p>彭德怀心急火燎的又跑了回来,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就开始喊:“主席怎么还不走!龟儿子的兵有什么好看的?走走走,部队代你看了,一分钟也不要呆了,马上给我走!”</p><p>毛主席望着心急如火的彭德怀,固执的继续吃饭,彭德怀急得想要去夺他的筷子,终于还是忍住了,瞪着眼朝警卫人员怒吼:“还看什么?把东西搬出去!”</p><p>警卫赶紧清理东西,窑洞外面,汽车马达已经轰隆隆在响。</p><p>毛主席把目光转向枪炮大作的东南方,对站立在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本来还想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可是彭老总不干,他让部队代看,我惹不起他,那就这样办吧!”</p><p>毛主席走到吉普车跟前,上车的时候,突然转回头,发表宣言一样的大声说:“同志们,上车吧,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的!”</p><p>为了这句话,一年后毛主席亲自制定了宜川战役,歼敌五个旅,击毙29军军长刘戡。</p> <p>26.任弼时什么情况下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p><p>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由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三人率党中央和前委及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及全国各战场的作战。1947年6月7日,国民党胡宗南部刘戡率4个半旅从延安、安塞经蟠龙真武洞,由东南向西北扑来,离中央机关驻地王家湾只有几里路。与此同时,胡宗南部董钊也率军出延安经安塞高桥向保安进发。时下,西北野战军主力在陇东地区,距王家湾几百里之遥。毛泽东身边的全部兵力只有4个连,加上后勤服务人员算在一起,也不过300来人,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仅200余人。形势相当严峻。中央决定立即从王家湾转移。任弼时以支队司令员的名义通知部队向北转移,为保证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绝对安全,建议如有情况可向东过黄河。而毛泽东分析说,为了拖住胡宗南,不给其他战场增加压力,自己和首脑机关应该继续留在陕北。毛泽东说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有次毛泽东率队走到一座山下,仰面望望云遮雾绕的山峰,把目光转向任弼时:“怎么样?” 任弼时知道国民党几万追兵在后面追得很紧,会意地点点头,下令队伍:“上山!”他接着吩咐身边的刘参谋:“让后面部队把上山的痕迹擦掉。” 毛泽东正朝山上走,闻声折回身,将柳木棍往山脚草坡上一戳,“擦什么?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同志们劝:“还是擦掉吧!敌人跟脚就会追来。” 毛泽东戳着柳木棍说:“给我竖,我看他敢追?我看他刘戡到底有多大本事!” 毛泽东走到半山腰,忽听山下响了几枪。毛泽东闻声立脚,当时雨已经停了。他把草帽拿在手里扇凉:“是敌人来了吗?”他边说边找了块石头坐下,索性不走了,很轻松地说:“好吧,我等着,我倒要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敌人实在是让毛泽东打怕了。 过了一阵儿,侦察员气喘吁吁跑上来报告:“是对岸民兵打枪,误会搞清了。” 毛泽东缓缓立起身说:“没有事?没有事咱们再走。” 任弼时望着毛泽东背影无限感慨地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 <p>27.“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共产党在30年至40年的时间,就能统治中国。”这是毛主席在离开长沙出席一大的头一天晚上,跟他的好友萧子升提及的事情,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抛弃无政府主义,对马列主义充满了信心。</p><p>但一大代表中最有前途的其实是张国焘,五四运动领袖,一大主持人,副主席,鄂豫皖苏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四方面军领导,川陕根据地主席,多么重要的一个人,1938年叛变了。</p><p>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4人壮烈殉国: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p><p>5人脱党:陈公博、李达、李汉俊、周佛海、包惠僧,其中陈公博和周佛海在抗战期间还做了汉奸,周佛海更是仅次于汪精卫得二号汉奸。</p><p>刘仁静与张国焘被开除党籍。</p><p>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曾提及将一大作为党的生日,但当时参与一大且身在延安的只有毛主席、董必武两位伟人。</p><p>至于党的生日是哪一天?两位伟人给忘了……</p><p>他们只记得是在炎热的7月,所以将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直到多年以后,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日记中才知道,原来是7月23日。</p><p>28年后的十月一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大代表仅剩下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个人,历史属于坚守者。</p> <p>28.【若没分别十年后的这一次见面,陈毅可能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1944年3月,新四军军长陈毅和妻子张茜,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延安,见到了毛主席。</p><p>毛主席见到陈毅时,第一句就是“你这个陈毅,我们十年不见面了,老战友、老朋友,你怎么这个样子!有人说了什么,大家交心嘛?你这样子我还敢跟你说话吗”?</p><p>此时距离两个人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十年。</p><p>不过陈毅却显得有些惴惴不安。为什么呢?这事和华中局代理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有关。饶漱石资历比不过陈毅,却当上了华中局书记,底下人议论纷纷,而且还人说陈毅可能取得饶漱石,成为新的华中局书记。这些都让饶漱石感到压力非常大,对陈毅也很有意思。于是在1942年,饶漱石借口开展整风运动,说陈毅早就反对毛主席,一贯反对政治委员制度、排挤书记。并把情况报告了中央和毛主席。</p><p>陈毅随后也电告中央,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过毛主席在复电中指出问题的实质,不是所谓的陈毅“反毛”,而是陈饶不和,一针见血。</p><p>从1934年10月在中央苏区一别,陈毅和主席已经有近十年未见,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久别重逢,应该分外高兴。但陈毅因为被人告状,心中惴惴不安,见到主席时,他毕恭毕敬、小心翼翼,这与陈毅豪放诙谐、随意洒脱的性格大相径庭。</p><p>见到陈毅这样,毛主席忍不住发起了脾气:“你这个陈毅,我们十年不见面了,老战友、老朋友,你怎么这个样子!有人说了什么,大家交心嘛!你这样子我还敢跟你说话吗”?</p><p>陈毅听了毛泽东的这一席话,十分感动,立即放下了包袱。随后,两人像在井冈山时那样交流、谈话。</p><p>之后,两人越来越亲密。</p><p>这令毛泽东也十分高兴。1944年12月1日,他在给陈毅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p><p>在毛主席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远离党中央多年的陈毅终于在政治上变得成熟了。随后,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接着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多年在全党乃至在新四军地位都不高的陈毅,终于获得了他应有的地位。</p><p>后来,有人说,陈毅正是因为来到延安,才又开始一段新的征程,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三野大军的统帅,就不可能有解放战争的辉煌,甚至与之后的元帅军衔也可能失之交臂。</p><p>而他这个新起始,恰恰与毛主席有关。</p> <p>29.揭秘:一块陪伴毛泽东31年的欧米茄手表</p><p> 一、第一次见面</p><p>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毛泽东一直把他视为挚友,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始于1926年。</p><p> 1926年春天,在大革命中心的广州。一日,时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随后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前往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全国农民运动委员会主席林伯渠的寓所拜访林伯渠。适逢林不在,但在这里却遇到了一位瘦高身材、两眼炯炯有神的也是来拜访林伯渠的客人。客人主动迎上前去热情地作自我介绍:“我是毛泽东。”郭沫若一听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甚是高兴,赶忙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我是郭沫若。”两位不期而遇的客人都久闻对方的大名,却未曾谋过面,不意在这里邂逅,惊喜之情,在那两双紧紧握着而又不停地摇动着的大手上充分地表露出来。这就是郭沫若和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兴趣,使他们心心相印,从此开始了他们整整半个世纪的友谊和交往。</p><p> 二郭沫若送给毛泽东的手表一直陪伴他到临终</p><p> 毛泽东和郭沫若这两位历史巨人,长达50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可从一块手表上得到见证。</p><p> 那是1945年。</p><p> 是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莅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置生死于度外,毅然接受邀请飞赴重庆。</p><p> 8月28日下午3时37分,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飞抵重庆。</p><p>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消息,早已在山城掀起了一股“旋风”。当毛泽东乘坐的飞机徐徐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后,欢迎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山城一时间沸腾了!当毛泽东高大的身躯出现在机舱门口,站在舷梯上时,前来迎接的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蜂拥而至,将机身围成个弧形。身穿中山装的毛泽东微笑着,取下周恩来送给他的那顶盔式考克礼帽,向欢迎的人群挥动。人们从毛泽东的举动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和无所畏惧的力量,也看到了毛泽东此行的和平、团结的诚意。</p><p> 时在陪都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跟一批渴望和平的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张澜、黄炎培、雷震等人到机场迎接毛泽东这位令他思念已久的老朋友。当毛泽东和郭沫若两双手紧握时,郭沫若高兴和激动得两眼都潮湿了。还在毛泽东在舷梯上举手向欢迎的人群致意时,郭沫若便以他那诗人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手腕上没有戴表。</p><p> 那个年代,手表非常时髦,不光实用,且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来机场迎接毛泽东的不用说那些军政大员了,就连各方社会贤达几乎都有一块高级手表或带金链子的怀表,可是毛泽东竟然连手表都没有。一方面,郭沫若深感毛泽东的清贫、艰苦;另一方面也预感到毛泽东即将在重庆度过紧张而险恶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有安排,没有一块手表掌握时间那是极为不便的。郭沫若的脑海里翻腾着这个问题。</p><p> 9月3日下午,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到天官府来看望各界人士,朋友们立即奔走相告这一天大的喜讯。不巧,那一天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日,重庆全城举行胜利大游行,车辆无法通行,只得临时将聚会地点改在毛泽东的下榻处桂园。焦急等待中的郭沫若和于立群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步行赶到毛泽东的住处。那天,毛泽东接见的还有翦伯赞、冯乃超、周谷城等社会名人。座谈时,激动万分的郭沫若情不自禁地从自己手腕上摘下手表,双手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却未感到意外,欣然接受。似乎不用言语,心已相通。如此场合,公开地赠送礼物,且礼物价值之不菲,送者和受者都是那么坦然,这其中蕴含了非同一般的友情。</p><p> 这块欧米茄表,外壳为圆形,系机械表,表径4厘米,字型“12”数字下有“Q”符号和0MFEGA字样,表带为棕色牛皮制。产自世界钟表王国瑞士。关于这块表的来历,一说为郭沫若游历欧洲时所购,一说是在此之前不久的1945年夏郭沫若应邀访问苏联时,苏联友人赠送的纪念品。</p><p> 本来,毛泽东是不轻易接受人馈赠的,即使他接受了礼品也大多交公,可是这块郭沫若送给他的手表却被他视为至宝,一直陪伴他到临终。</p><p> 毛泽东逝世后这块表移交韶山纪念馆收藏。</p> <p>30.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带着求学救国的愿望,带着家人的殷殷期望,告别父母和弟妹离开了韶山冲,去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p><p>东山学堂是一座新式的高等小学堂,这里不注重讲经书,教育内容中有从西方引进的新学科,教育方法也很激进。毛泽东早就听表兄文运昌介绍过这所新式学堂,一直对它心驰神往。</p><p>入学考试的考题是《言志》。毛泽东想到国家民族面临外侮、内患,自己抱有一腔爱国热情,希望早日学成报效国家,顿时心中涌起一阵豪情,奋笔疾书,一篇文章一气呵成。校长李元甫看过毛泽东的文章后,大加称赞,对学堂中的教师说:“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才!”并因此而力排众异,同意破格录取这名惟一的湘乡以外的学生。</p><p>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第一次受到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学到了很多门类的知识,包括经书、中外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音乐和图画等。同时,也由于自己不是湘乡人,而且同学多半家境富裕,故被人瞧不起。毛泽东在向斯诺谈起自己这段求学经历时曾说:“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是地主的孩子,穿的是值钱的衣服;很少有农民能供得起他们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校。我穿得比其他人寒酸,……很多富家的同学看不起我,因为我平常总穿着破旧的衣服。我不受欢迎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是不是湘乡人很重要,而来自湘乡的哪个地方也很要紧。湘乡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三个地区的学生都歧视我,我心情很郁闷。”</p><p>好在毛泽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汲取知识中去了,只以求知为乐事。在学堂里,他的作文常常是第一个完成,而且质量也总是出类拔萃的。国文老师谭咏春对此十分欣赏,经常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并让同学传抄,有的同学抄了厚厚的一本。毛泽东的作文《宋襄公论》,得到谭老师的极力好评,他用红笔在文章后写下一段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毛泽东因善写文章而被同学们称为“文章魁首”,从小便显示出他具有优异的才华。虽然衣着破旧,才智却高人一筹。</p> <p>31.1918年10月,毛主席经湖南籍北大教授杨昌济推荐,终于如愿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后来他回忆说,他在北大遇到了一个大好人。</p><p>毛主席在北大工作,每月才8元钱,但是他觉得能有书读,有课上,还能挣钱,很知足了。</p><p>这一段时光,毛主席是十分愉快的。首先,他受到了李大钊的器重,在生活和学习上李大钊给了很大的关心和帮助。李大钊给毛主席联系老师旁听课程,还把他介绍到了北大哲学研究会。</p><p>北大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毛主席去听各种他喜欢的课程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他听了邵飘萍的课程,向其讨教办报技巧,让毛主席受益终生。毛主席文章写得好,于此不无关系。</p><p>后来毛主席回忆,“在北京我遇到了一个大好人,那就是李大钊。他可是我真正的恩师……”</p> <p>32.问道孙中山</p><p>毛主席早期的上海足迹(八)</p><p>驱逐张敬尧的斗争胜利了,湖南的改造要抓紧进行了,萦绕青年毛泽东脑海的一次拜访要实施了。他和李思安等人寻找到上海法租界环龙路44号。</p><p>听说有湖南青年来访,孙中山马上吩咐保姆,说:“湖南青年?快请,快请!”</p><p>毛泽东、李思安等人见到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还没等到他开口,倒是向来快人快语,被传称“孙大炮”的孙中山先迫不及待地问:“你们是湖南青年,那你们一定知道湖南自决会的宣言吧?”</p><p>李思安说:“先生,你说的宣言就是他写的,我们湖南的驱张斗争也是他发起的。”她抬手指着毛泽东。</p><p>毛泽东面向孙中山点点头。</p><p>孙中山说:“好啊,我提出地方自治二十多年了,这是我迄今</p><p>看到论述地方自治最有胆量最有魄力最有布局的文字。你们居然能够取得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湖南督军,也很具有特殊意义,为今后废除督军,建设民治开辟了道路。”</p><p>毛泽东谦逊地说道:“我们非</p><p>常赞同先生的话,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致,于省立一自治政府,湖南自治,公正民权,凡成年湘人,皆有选举权、罢官权等。”</p><p>对毛泽东的表述,孙中山感到惊讶和感动。寥寥数语,却涵盖了他20多年来地方自治的核心主张。</p><p>毛泽东与孙中山的首次见面和会谈,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从地方自治谈到废督、革命、读书、游历等,而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就坐在旁边,很安静的听着他们的讨论。</p><p>毛泽东27岁,而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是两个27岁相加,但这二人却有很多的相同和相异。同在都有游走的经历,不同的是,孙中山游走的是西方和外国的城市,毛泽东游走的是中国广大的农村;同在都饮食随意,填饱肚子就行,不同的是,孙中山常以水泡饭度日,毛泽东经常吃的是牛马饭(小鱼小虾鱼肠子煮蚕豆)。</p><p>孙中山说:“两个小面包,就</p><p>是一顿饭,少吃一顿两顿饭,都没有关系,但没有书读,不搞革命,那就受不了,非常受不了!”</p><p>毛泽东说:“是的,我从北京到上海的25天里,几乎是完全徒步完成的,有时候,就忘记了吃饭,一路思考、调查。”</p><p>孙中山说:“太好了,你是知行合一,希望你们新民学会的青年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挥酵母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共和主义上来,参加到国民政府中来。”</p><p>尽管宾主谈兴颇浓,但时已下午,处于礼貌,毛泽东便与先生夫妇告别。看着毛泽东等人离去的背影,宋庆龄对孙中山说:“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毫不犹豫,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选择的事业当中。这些人,有先生,有毛泽东,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合作,能够共同救国。”</p><p>果不其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与孙中山走在了一起。1924年1月,由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以共产党员和中共中央局成员身份加入国民党,被选举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代理文书科主任,组织部秘书。同年3月1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环龙路44号挂牌,毛泽东作为其官员在此办公,为黄埔军校招生等。</p><p>当天的拜访,毛泽东和宋庆龄仅有简短的交流,但彼此却印象颇深。他们是同龄人,更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毛主席后来称宋庆龄是宋家飞出的金凤凰,唯一书面称作的“亲爱的大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后来则成为了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最好的朋友,最坚定的拥护者、最热情的支持者。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宋庆龄忍着巨大悲伤,参加了9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追悼大会,10多天后,由于身体和精神的原因,她第一次请假缺席了9月30日晚在天安门城楼举行的国庆座谈会。</p><p><br></p> <p>33.1945年8月,延安收到斯大林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的大意是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道路,延安应当向国民党寻求维持和平的协议,而如果延安再跟国民党军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可能被引向毁灭的危险……</p><p>师哲把电报翻译出来拿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后非常生气,他震怒地说:“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p><p>当时斯大林对待延安的态度,甚至连美国人都大呼看不懂。因为斯大林竟然是希望由蒋介石领导中国的统一。甚至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80万军队在淮海战役中被我们60万军队歼灭,斯大林仍然不看好我们南渡长江统一中国的前景。</p><p>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渡江战役前夕率先跟随国民党行政院南迁广州的外国大使馆,不是驻南京的美国使馆,也不是驻南京的英国使馆,而是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罗申带领的苏联驻华使馆。并且,斯大林在那之前早已给西柏坡发电,要求国共双方停战和谈,最好是谈出一个划江而治。</p><p>这些事情让毛主席提起来就有一肚子气,他曾不点名地说:“有些外国朋友对我们的胜利半信半疑。他们试图说服我们,停止在这里,把长江作为与蒋的分界线,建立‘南北朝’。”在后来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他也曾念念不忘地说过:“我在死以前,一定写篇文章,准备一万年以后发表。”</p><p>以至于在1956年所写的《论十大关系》中,毛主席仍然愤愤不平地说:“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一九四九、一九五零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p><p>同样的怪事,也出现在了那个时期中的美国和蒋介石之间。相比于斯大林对敌国的盟友打赢内战能力的信任,当时美国杜鲁门政府却反而对蒋介石集团的前景并不看好,这就有了他们在一年多时间里对当时国共关系的调停。</p><p>显而易见,杜鲁门所采取的策略与斯大林的想法发生了奇迹般的投合,他们都希望国共双方进行协商和谈,不约而同地致力于使国共之间避免发生内战。</p><p>他们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仁慈和爱好和平,杜鲁门担心蒋介石在内战中失败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斯大林的担心则与杜鲁门有所区别,他担心国共内战的发展会使自己失去对延安方面的控制,更担心延安方面的行动会打乱美苏雅尔塔体系在华势力范围划分……</p><p>所以斯大林所谓“民族毁灭”这种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一个领土不独立、主权不独立的民族,才真正会在他国之间的势力范围争夺中被撕扯、被毁灭。</p> <p>34.毛泽东挥泪别妻志粤</p><p>一九二三年岁末的广州,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出现在街头。头发长而密。眉毛却稀疏。一双大眼睛大而明亮。他手提行囊,腋下挟着一把油纸伞,那模样颇似在“文革”中印行了九亿张之多的刘春华笔下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p><p>子曰:“三十而立”。毛泽东刚刚过了他30华诞,他从长沙来。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住着他的妻子杨开慧,长子岸英以及出生不久的次子岸青。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他,风里来,雨里去,走南闯北。这一回难得在家中住了两个月。对任劳任怨,独立挑起家庭重担的爱妻,算是莫大的精神慰藉。</p><p>无奈,中国国民党笫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相即,作为湖南代表,他不能不前往那里。毛泽东颇重感情,离别妻子之际,挥笔写下了一首情深意长的词《贺新郎》,托出了一颗赤诚之心:</p><p>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p><p>毛泽东的才、情跃然纸上,毛泽东不愧为诗中高手,后来博得诗人美誉并不过分。这首《贺新郎》情意绵绵,已显出他的诗词功底非同反响。毛泽东经衡阳,过韶关,一路风光,一路艰辛,终于到达广州。</p><p>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毛泽东加入了国民党,成了一位“跨党分子”,亦即即是中共党员,又是国民党员。此番,毛泽东是作为国民党代表,由湘入粤,出席国民党“一大”。</p> <p class="ql-block">十.评价</p><p class="ql-block">1.【44年前,毛主席这样为自己 “盖棺定论”!】</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挥毫写下:</p><p class="ql-block">自信人生二百年,</p><p class="ql-block">会当水击三千里。</p><p class="ql-block">这气魄恢宏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像是注定要他书写属于中华的史诗!</p><p class="ql-block">在44年前,</p><p class="ql-block">主席的暮年,</p><p class="ql-block">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p><p class="ql-block">为自己做了临终总结……</p><p class="ql-block">他要亲自向自己的接班人交代后事。</p><p class="ql-block">那时,</p><p class="ql-block">主席的病情已经加重,</p><p class="ql-block">他老人家说:</p><p class="ql-block">人生七十古来稀,</p><p class="ql-block">我八十多岁了,</p><p class="ql-block">也总想着后事。</p><p class="ql-block">在场的华国锋等人连忙劝慰,</p><p class="ql-block">可是主席挥挥手说:</p><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p><p class="ql-block">我虽未盖棺也快了,</p><p class="ql-block">总可以定论吧。</p><p class="ql-block">我一生干了两件事,</p><p class="ql-block">一是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p><p class="ql-block">抗战八年,</p><p class="ql-block">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p><p class="ql-block">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p><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p><p class="ql-block">就是发动“WG”,</p><p class="ql-block">这事拥护的人不多,</p><p class="ql-block">反对的人不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一番话,</p><p class="ql-block">令人钦佩又伤感……</p><p class="ql-block">主席一生八十载,</p><p class="ql-block">为了人民,</p><p class="ql-block">即使晚年身卧病榻,</p><p class="ql-block">也没有一刻休息。</p><p class="ql-block">他知道自己要走了,</p><p class="ql-block">可中国的发展他放心不下,</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亿万子民他也放心不下。</p><p class="ql-block">而我们,</p><p class="ql-block">又怎么舍得他老人家离开。</p><p class="ql-block">回望主席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与其说舍不得,</p><p class="ql-block">更不如说是害怕主席离开……</p><p class="ql-block">自从那年9月9,</p><p class="ql-block">每每看到朝霞似火,</p><p class="ql-block">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便响起了那首《东方红》!</p><p class="ql-block">“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p class="ql-block">那是上帝送给华夏大地的礼物,</p><p class="ql-block">送给东方的神!</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第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p><p class="ql-block">从工农革命到星火燎原,</p><p class="ql-block">从秋收起义到万里长征,</p><p class="ql-block">从驱除倭寇到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从民不聊生到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穷尽一生,</p><p class="ql-block">为百年沧桑的中国换了新颜!</p><p class="ql-block">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是一位伟大的领袖,</p><p class="ql-block">更是一位赤诚的中华儿女。</p><p class="ql-block">自湘潭走出的那年,</p><p class="ql-block">他手无寸铁,</p><p class="ql-block">可心中,</p><p class="ql-block">却装了千百万雄兵,</p><p class="ql-block">那星星之火,</p><p class="ql-block">也只有在毛主席的带领下,</p><p class="ql-block">才起了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是托起东方的智者,</p><p class="ql-block">文思如潮,挥笔如椽,</p><p class="ql-block">一首《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将沙场秋点兵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p><p class="ql-block">为了与毛主席相比,</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不惜大力悬赏,</p><p class="ql-block">只为找出一人,</p><p class="ql-block">望之写出比毛主席更有气势的文词!</p><p class="ql-block">然,</p><p class="ql-block">没有一人可与之相抗!</p><p class="ql-block">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是指引航向的舵手,</p><p class="ql-block">带领着中国革命,</p><p class="ql-block">创造了新的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他抛妻弃儿,牺牲至亲,</p><p class="ql-block">而这凄美的乐章,</p><p class="ql-block">却奏出了最灿烂的东方红!</p><p class="ql-block">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p><p class="ql-block">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抱负,</p><p class="ql-block">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p><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的无私,</p><p class="ql-block">论持久战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是毛主席的思想,</p><p class="ql-block">点燃了华夏文明的火炬!</p><p class="ql-block">他一生操劳,却从不居功!</p><p class="ql-block">他身居高位,却万分节俭!</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没有什么特殊追求,</p><p class="ql-block">只为将苦难的中华民族唤醒!</p><p class="ql-block">将遍地哀鸿的苍生救赎!</p><p class="ql-block">终于,</p><p class="ql-block">久病的中国再次抬头挺胸,</p><p class="ql-block">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p><p class="ql-block">可是,</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毛主席却要走了……</p><p class="ql-block">在主席临终总结之后的第二十多天,</p><p class="ql-block">朱老总永远的离开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叹道:</p><p class="ql-block">‘朱毛’‘朱毛’,不能分离。</p><p class="ql-block">现在朱老总去见马克思了,</p><p class="ql-block">我也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主席一腔深情,</p><p class="ql-block">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吟诵起:</p><p class="ql-block">昔年种柳,依依汉南;</p><p class="ql-block">今看摇落,凄怆江潭。</p><p class="ql-block">树犹如此,人何以堪!</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走了,</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直到现在,</p><p class="ql-block">人民没有将他遗忘,</p><p class="ql-block">也不会将他遗忘!</p><p class="ql-block">那是历史的沉淀,</p><p class="ql-block">是时代的光芒!</p><p class="ql-block">那是千古的不朽,</p><p class="ql-block">是万世的丰功!</p><p class="ql-block">那是情感的积累,</p><p class="ql-block">更是人民的敬重与感恩!</p><p class="ql-block">那悬挂在天安门前的画像,</p><p class="ql-block">凝聚着华夏儿女对您的思念与敬仰,</p><p class="ql-block">您那凝视着前方的慧眼,</p><p class="ql-block">仿佛还在为我们指航!</p><p class="ql-block">为祖国的未来指航!</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您的恩情,</p><p class="ql-block">中华儿女将世代铭记!</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很难下定决心,一件是1946年同国民党彻底决裂打内战;一件是1950年出兵朝鲜。</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假装要和平统一,实际上却是利用谈判的时间调兵遣将准备打内战,而共产党人却是真心想要和平不想再打内战,所以毛主席在打内战的问题上很难下决心,最后在蒋介石的炮火下逼迫迎战。</p><p class="ql-block">1950年金日成来信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朝鲜,毛主席开会商讨,好多领导同志都不同意出兵,因为当时刚建国,经济落后,百废待兴。而面对的却是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合部队,我们的各方面条件比人家相差太多。</p><p class="ql-block">为此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好多天都睡不着觉,不刮胡子。最后,毛主席在大会上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最终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决定出兵。</p><p class="ql-block">朝鲜战争历时将近三年,最终美军逼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美军代表克拉克上将在事后叹息的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此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美国再也不敢轻易欺负中国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不但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而且还使人民活的有了尊严,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毛主席!</p><p class="ql-block">2.西方政治家评价毛泽东的三大功绩:有一点对中国长远发展极为关键</p><p class="ql-block">在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后,西方著名政治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弗兰茨-约瑟夫·施特劳斯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毛泽东作为政界人物和政抬家,作为一个哲学家和诗人,是本世纪伟大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随后,施特劳斯在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信使报》上专门发表了《悼念毛泽东》一文,对毛泽东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由衷地表达了施特劳斯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施特劳斯指出:如果人们把毛泽东看作是新中国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缔造者,那么这种评价不算太高。毛泽东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乱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施特劳斯尤其强调毛泽东作为一位伟人具有三大功绩:</p><p class="ql-block">一是毛泽东成功地把他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被外国列强所左右的中国,不仅从政治上统一了起来,而且还使它摆脱了饥饿。同中国的过去比较,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连毛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第二大功绩就是通过按照他的设想改造中国的政策消灭了瘟疫和流行病。如果人们回想一下以前几十年的痛苦情景,那么这同样也是一项巨大的成就。</p><p class="ql-block">而他的第三大功绩亦即其最大功绩无疑是,他通过以他本人为象征的政策和学说,使八亿人民又获得了在独立自主思想基础上的对内对外的政治自信心,这一点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极为关键。</p><p class="ql-block">同时,施特劳斯还认为,从外交的角度讲,毛泽东的伟大还在于,中国主张必须摆脱两极状态。中国认为,这种两极状态,使世界政治的进程充满了危险的发展可能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多极体系,造成更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多种力量的体系。</p><p class="ql-block">施特劳斯强调,在这一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世界上中国的这种政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施特劳斯在文章中最后非常形象地概括说:“毛泽东曾是中国的心脏和发动机。这使他享有我们对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尊敬,尽管存在着意识形态看法上的原则分歧。”</p><p class="ql-block">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上,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政治家,他用贴切的语言对毛泽东主席作了高度而到位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五个“一辈子”】毛主席是一位充满激情、心系人民的世纪伟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伴随中华民族前进而不可或缺的符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拥有“五个一辈子”,让后辈人大为赞叹。</p><p class="ql-block">一辈子不贪钱:毛主席生前,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的全部稿费和工资收入都由党组织保管,连一分钱也不留给子女。儿子结婚和女儿出嫁时,仅办两桌很简单的酒席。</p><p class="ql-block">一辈子节俭度日:毛主席终生不吃补品,不穿时尚衣服,特别是袜子和内衣内,总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革命时期的艰苦让他终身铭记。</p><p class="ql-block">一辈子让敌人闻风伤胆:毛主席是个没学过军事的军事家,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推翻了独裁的蒋家王朝、战胜了侵华的日本侵略者、挫败了骄横的美国“联合国军”、狠揍了挑衅的印度狂妄者……</p><p class="ql-block">一辈子读书不已:毛主席读的书有多少,没人知道,但他有11间书屋,大部分书上都有毛主席阅读过的记号,书籍种类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所以毛主席的知识面极广。</p><p class="ql-block">一辈子与人民心贴心:毛主席一生一世为人民服务,件件、事事为人民着想,以至于他去世了44年后,全国人民仍旧怀念他。</p><p class="ql-block">【国际领导人评说毛主席】杜鲁门说:我敬畏毛泽东,是因为他在远东(指朝鲜)创造了令我意想不到的辉煌战绩,从而使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羞涩和尴尬!</p><p class="ql-block"> 艾森豪威尔说:我崇敬毛泽东,是因为他让我在远东几乎没有了话语权!</p><p class="ql-block"> 约翰逊说:我敬仰毛泽东,是因为他敢于向我们发号施令而让我们的行动畏手畏脚! </p><p class="ql-block"> 肯尼迪说:我崇敬毛泽东,是因为他从来就说话算数、从而令我们发怵于他的一言一行!</p><p class="ql-block"> 尼克松说:我崇拜毛泽东,是因为受道德意志的驱使,因为我无法抗拒他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奥巴马说:我崇拜毛泽东,是因为他让我领略到了什么叫伟大和强大!</p><p class="ql-block"> 戴高乐说:我敬仰毛泽东,是因为自从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西方就已经开始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左右世界了!</p><p class="ql-block"> 丘吉尔说:我之所以非常高看毛泽东,是因为他很了不起,是他让我们对东方人不得不有所顾忌!</p><p class="ql-block">蒙哥马利说:毛泽东,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乎空前的,集显赫的政治、军事、哲学成就为一体的伟大的民族领袖!</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说:毛泽东同志比我厉害得多,将来他一定能让美国人看他的脸色行事,美国人绝不敢在他面前放肆而为所欲为!</p><p class="ql-block"> 田中角荣说:毛主席是我最敬畏的国家领袖,见到他,总是有一种朝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苏加诺说:见到毛主席,总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是他让亚洲人民在世界面前变得昂首挺胸!</p><p class="ql-block"> 普京说:我崇拜毛主席,是因为觉得他就是国家的保护神,中国只要闪耀着他的名字,中国就一定会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 金正恩说:我崇拜毛主席,是因为他的思想能让弱者变得强大、能让愚者变得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布什在耶鲁大学研讨会向众人发问:“大家知道世界上哪本书发行量最大?看的人最多?”众人摸不着头脑,片刻宁静后布什从笔记本下抽出《毛泽东选集》向众人展示说:“就是这本书——《毛泽东选集》!</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我父亲当年从中国带回来的,已经收藏了几十年。”小布什继续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和伟人,一个没有英雄和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们美国的青年不仅要知道华盛顿和林肯,也应该知道毛泽东。我的父亲曾经跟我说,中国青年对于我们的华盛顿和林肯都非常了解,甚至超过我们的青年,英雄和伟人是没有国界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蒋介石评说】:韩战的结局让我看到了中共的强大,是他毛泽东让我在美国人面前没有了那种因所谓的无能而低三下四的表现。在毛泽东面前,我蒋某人和白宫是平等的,都是失败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