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嵩口镇围埔村又称“围家埔”,是革命老区村和库区移民村,位于清流县域中心,317省道贯穿全村。从嵩口至围埔须经一座大桥--“围埔大桥”,该桥于1973年建成通车,曾是我县最长的一座公路桥,也是清流现仍通行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大桥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47年前围埔大桥的建设是清流交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原大灵线的重要节点,它的建成贯通了清流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从此结束了围埔村民依靠摆渡过河的历史。作为围埔人,当年我也参加了围埔大桥的建设,回顾往事,有艰辛,有泪水,有感动,有振奋,而今天的围埔大桥又将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人们面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围埔村全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摆渡过河的艰苦回忆</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围埔村是一座近千年的古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东、南、西面系九龙溪水,北面依山,地形四周高山,呈锅状),有农户400余户,人口1800余人。山林面积1.4万亩,耕地面积1301亩,库区水域面积1207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村民沿九龙溪单边建房居住,村里60%的农田(近800亩)和80%的山地都座落在大河对岸,村民生产劳作须靠渡船往返于渡口两岸。旧时,围埔村临水三面设有上、中、下三个渡口,尤以中渡最为繁忙。但老村和渡口在1974年安砂水库蓄水后都被淹没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过去村民摆渡过河,如遇突降暴雨,或水流变急,或操作不慎,极为危险,也因此发生了多起惨痛的事故。1966年农历6月6日和1967年农历4月4日的两年里各有一位围埔村男性强壮劳力独自一人乘船到对岸参加生产队劳动,在撑船当中不慎落水身亡。1968年农历2月12日上午8点左右,发生了一起7人8命的重大交通事故。当时,围埔村民乘渡船到河对岸参加生产队劳动,渡船上坐满30余人和9头耕牛,严重超载。因下暴雨河水猛涨,水流变急,渡船从村边渡口横撑到对岸靠岸时,船头碰到岸边岩石后产生振动,站在船头的几头耕牛同时向后倾斜,造成船体左右摇摆,船舱内进水即刻倾翻。全船人员落水,除会游泳和被救的人员外,共有7位村民不幸遇难,遇难者中有3男4女,其中有一名孕妇已怀身孕8个月。从1966年到1968年的3年间,为了乘渡船去劳动生产,围埔村共失去9条人命,实为悲惨。当时,围埔人迫切期盼能建一座大桥,结束摆渡过河的历史,方便村民安全来往两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放干部的积极支援</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时有一批省直机关干部下放到围埔村,其中有原担任过福建省委书记秘书的顾铭,以及郑艺、郑善等6位下放干部。他们都居住在村里参加生产队劳动,并经常深入农家了解村情民情。当了解到村里60%的农田和80%的山地都在大河对岸,几百年来农户到河对岸耕山种田及所有农作物收成都是靠一条渡船往返承载,尤其是了解到九条人命事故的情况后,他们极为震惊。他们深入调查分析在围埔村建桥的各项有利条件,并由顾铭同志执笔撰写了强烈要求建设围埔大桥的报告,逐级向上级反映。1970年秋季,围埔大桥经福建省交通厅批准建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此后多年,每当提及围埔大桥建桥之事,围埔村民都说要感谢顾铭等下放干部,是他们的努力争取,将大桥建在围埔村,这批省下放干部为围埔村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齐力建桥的同心壮举</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围埔大桥的建设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1970年秋,清流县成立了建桥指挥部,县交通局派出邱东生担任建桥总指挥,张群英任副总指挥。工程师陈英负责技术总监,福州下放干部郑善任财务,共同负责大桥的建设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围埔村按每个生产队抽调青壮劳动力长年投入大桥的施工。参加建桥的民工每日补助人民币贰角、大米半斤,由县指挥部支付。据统计,整个大桥工程共投入民工合计1.6万个工日,投入的工日转到民工各自生产队计算工分,待年终结算报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0年秋,建桥工程队开始进场开采石料,在大桥附近的甲坑垅罗坡窠山场和凿子树下河边,以及大山田尾开采大量的花岗岩石块运至工地进行加工。由于当时无机械化操作,石料的开采、切割、搬运全凭人力手工,又需避开汛期,因而耗费了大量时间。直至1971年秋,才开始桥墩围水清基和浇灌桥墩基础。1972年上半年,完成四个桥墩和两岸码头的筑砌。其中一个村对岸的码头清基深挖近8米仍未有牢固的基底石,最后采用几十根直径40公分左右,每根长约8米以上的青松木进行加工,把松木一端劈成尖桩套上锥形铁套,另一端套上铁圈打入码头基础中,再浇灌水泥混凝土形成码头的基础,该码头基础至今仍坚固如初。建桥清基围水需做竹篾笼子的毛竹和打码头基桩的青松木均由邱寨大队无偿提供,在该村陈细坑山场砍伐,请下和伐木场的汽车运至围埔。1972年下半年安装拱架,开始筑砌桥体拱石,所用的拱架大部分从清流南门桥建成后拆卸下来运至围埔,两桥共用拱架节约了木材和加工成本。当年底,整座桥拱筑砌完成。1973年初开始桥面铺设和桥体两面护栏的安装以及浆砌两岸码头两侧的护坡,当年3月竣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围埔大桥是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建设的。国家拨款30万元,建桥实际支出28万元,剩余2万元上缴国家。在整个建桥过程中除建设工程队外,主要投工是以围埔村劳动力为主。需突击施工时由指挥部抽调部分外村民工支持,三年多共投入1.6万个工日,为国家节约几万元资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围埔大桥全长168米,桥面宽6米,4墩5孔,各跨跨径25米,高度15.3米(高度以桥墩的基座面至桥面计算),最大荷载汽车15吨、挂车80吨,桥墩及河两岸的两个码头均用花岗岩石彻成,石拱卷上部空腹,下部石抬挡。桥面基层混凝土加泥结碎石路面,为永久式石拱公路桥。1993年,将原泥结碎石桥面改建成贯入式沥青桥面。从远处眺望,大桥整体建筑造型极为雄伟壮观,成为围埔村口河面上一道亮丽之景。大桥的建成通车,解决了围埔村有史以来交通只靠一条渡船摆渡的落后困境,而且为后来贯通我县南面的田源、邓家等六个乡镇的公路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桥飞架南北,我们围埔人感恩党和政府当年及时批准并拨款支持建设大桥,同时也感恩当年为大桥建设出力流汗甚至流血的所有建设者们。如大桥的技术总监陈英,为福州闽侯人,负责大桥的图纸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大桥建成后定居围埔直至2019年去世。当年插队围埔的知青刘民国,在参加大桥建设锯模板时右手食指被电锯割掉一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为围埔人,我也有幸参与了围埔大桥的建设,在大桥建设中流过汗、熬过夜,至今难以忘怀,引以为荣。如今,每当经过围埔大桥时,看见络绎不绝的汽车、摩托车从桥上驶过,村民劳作迈着矫健的步履从桥上归来,我心中常常涌起一股喜悦和自豪,更有无限的感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加固改造的时代新姿</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岁月时光悠悠而去,一晃眼之间,围埔大桥已经建成使用47年了。经47年风雨,大桥整体质量虽然坚固,但桥面和栏杆等破损严重,给行车和行人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大桥进行加固改造成为重要议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为保障广大村民安全出行,嵩口镇党委、政府本着为民办实事的理念出发,积极向上争取筹措项目资金,于2019年启动实施了围埔大桥加固改造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33.8万元,重点对整体桥面和栏杆进行整体修复,原桥面左右两侧各加设1.5米人行道,并安装复古式栏杆及路灯。该项目已于2019年12月9日正式开始施工,现已完成行车道路硬化,马上着手进行护栏、路灯等施工,并将于2020年内完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届时围埔大桥将以更靓丽的新姿横跨围埔九龙溪上,展现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更好地造福于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5月3日于围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黄德机,男,1955年9月出生,围埔村人。1973年曾参加围埔大桥建设,1990年12月参加工作。退休干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