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摄影浅探

王洪磊

<p>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p><p> —— Ansel Adams </p> <p>  许多年前,我喜欢听一档广播节目《小凤直播室》,主持人与一些先锋艺术家对谈,内容是嘉宾最爱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以此阐述受访者的心路历程、艺术主张。四月影社最近组织了一期“画意摄影”讲座,老师们奉献了不少精彩作品,我也信马由缰写一篇小豆腐块,权作一家之言。</p> <p>  (一)</p><p> 提到“画意”,我最先联想到的是“诗情”。前段时间,穿越剧《庆余年》爆红,其中一段剧情让人印象深刻:在祈年殿宴会上,主人公范闲腹背受敌,形势岌岌可危。令所有入意想不到的是,他模仿诗仙斗酒诗百篇,吊打一众宗师,以一己之力将庆国文坛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剧中的一个高潮。诵诗之前,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那段记忆(那些诗词)如刀砍斧剁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对此,我深以为然。</p> <p>  正如《后浪》所言: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作为穿越者的范闲,他所吟诵的诗词是千百年来灿若星河的唐诗宋词中最精华的作品,上至八旬老者,下到八岁稚子,人人均可脱口而出,可谓贯通国人内心的文化密码,对后世包括摄影在内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绵延不息的影响。</p> <p>  (二)</p><p> 摄影术起源于西方。1837年,达盖尔创立了“银版摄影法”,由此开辟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之父”。然而,摄影发明之初是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使用的。“摄影是否能称之为艺术”成为久久盘踞在摄影这一媒介之上的阴霾。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德拍摄出在摄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意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极高评价。有评论家认为,这幅作品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是一门艺术功不可没。</p> <p>  摄影是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和传播视觉图象的新方式,画意摄影更像是摄影与绘画的联姻。在中国,谈到画意摄影,郎静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李树峰编写的《摄影艺术概论》中直言:郎静山超越于一般摄影家的地方就在于,他能找到中国传统国画里的“格”和“调”......是我们中国人画画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样式,而且我们的心灵中有一致性,是中国人都特别向往的。</p> <p>  (三)</p><p> 画意摄影在中国的跨界让我联想到音乐。徐静蕾曾改编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其搬上了大银幕。时至今日,剧情我已模糊不清,但是音乐家林海创作的电影配乐却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中---她的名字叫《琵琶语》。曲子的主打乐器是琵琶,辅以钢琴、吉他、贝斯等西洋乐器,混合笛子、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缠绵悱恻,悠扬缥缈,欲说还休,让人体会到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感受。</p> <p>  最近几天我才知道,曲子中有一段如天籁般的吟唱,歌者正是龚琳娜。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2002年结识对中国音乐颇有兴趣的德国籍作曲家老锣。怀着艺术创新的想法,他俩离开城市,下乡采集民歌、赴欧洲学习音乐,一同开始创作。几年后,《忐忑》《静夜思》《桃源行》《山鬼》《小河淌水》等神作横空出世。</p> <p>  (四)</p><p> 摄影,是一种观看世界和内心的方式,所以相机被称为人的“第三只眼”。摄影,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海德格尔曾引用并哲学阐发了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p> <p>  在我最难忘的诗篇里,字里行间总是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人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我们没有古人的诗词、书画功力,却一样憧憬“诗和远方”。在拍摄媒介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摄影作为一项大众艺术门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抵达。</p> <p>  尾声</p><p> 《诗经》曰: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五月正值春夏之交,风和日丽,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目之所及皆是澎湃昂扬的生命气息。2020年的五月是如此不同,当我们逐渐走出疫情的阴影,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向往和憧憬。</p> <p>  去摄影吧,记录眼前的美好,分享心中的感动。</p><p> 去摄影吧,哼着歌,拍下那些熟悉或新奇的场景。</p><p> 去摄影吧,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民族变成世界的。</p><p> 去摄影吧,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与世间美好环环相扣。</p><p> </p> <p>文:王洪磊,图:王兆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