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爹竟然有过一个短暂的求学之路。闻听我非常惊喜,我原以为爹识字是得益于新中国的扫盲识字班,原来孤苦伶仃的爹也上过学,好奇心促使我刨根问底。</b></h1><h1><b> 爹不记得上学是何年何月,也不记得自己几岁,但对于学习的内容和学校的环境、办学的人、老师是谁以及师道尊严的 故事却记得非常清楚。</b></h1><h1><b> 通过爹前后生活大事的推算 ,大约应是民国31年,也就是1942年后,那时爹大约11岁。</b></h1><h1><b> </b></h1><p><br></p> <h1><b> 这是爹上学时的学堂----本族祠堂。</b></h1><h1><b> 这座清代两层村民居。一层是学堂,二层是老师的办公室加起居室。</b></h1><p> </p><p><br></p> <h1><b> 那时先生的饮食是由全体学生家庭集体供养的。每家派饭,一周一轮换,餐餐送到学堂。每家总要把最好的饭菜供奉给老师。这印证了老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尊重!</b></h1><h1><b> 这是爹正在讲述他的同学张毛被年轻的先生马永福用戒尺惩戒的事。之前讲的是张毛默写错字50个,按老师规定一个错字两戒尺,该打100戒尺。此刻讲得应该是同学们的猜测吧?</b></h1><p><br></p> <h1><b> 爹记得我们这个自然村同时去上学的只有爹、山叔(大爷的二儿子)和邻居华叔三个人,翻岭到北沟的本家宗祠上学。爹说开学堂的是本族一个家境比较富裕的张山成(民国时期任我们这个大村铁山村的村长)出资从米河村请的先生。爹起清楚地记得先生的名字----马永福和---,巧的是三十五年后马元福竟然还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学生每家管先生吃饭,每顿家长送饭到学堂,每五天一轮换,爹记得大约有30多个学生。主要学习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和算数等,旨再识字学礼和算数为主。爹印象最深的事件是有个叫张毛的同学,调皮,有次默写字儿竟然写错50个!先生规定写错一个字要打两戒尺惩戒时先生坐着,受戒打的小手放在先生大腿上,先生刚打几下,大概是太疼了,受戒的手嗖的一下缩了回去,落下的戒尺打在了先生自己的腿上。结果年轻的老师怒了,再加上同学们揣测的:这位挨打学生家长送的饭不干净(白面烙饼老黑,老师扔了没有吃),可怜这位同学挨了200戒尺,手肿的都无法打弯握拳了。后经村长出面调停才算平息。</b></h1><h1><b> 这件事侧面反映了当时师道尊严!</b></h1><h1><br></h1><h1><b> 我问爹是否挨过打,爹说从来没有!我想,爹是太珍惜这学习机会了,一定是特别用心特别刻苦,从未出过错!</b></h1><p><b> </b></p> <h1><b>这是爹在回忆八十年前他学过的课程内容</b></h1><p><br></p> <h1><b>这是爹在背诵八十年前他学过的《百家姓》</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爹在背诵八十年前他学过的《三字经》</b></p> <h1><b>这是爹正在背乘法口诀</b></h1> <h3></h3><h1><b> 遗憾的是爹仅仅读了两年,就被大爷叫停了,必须给大爷当帮工了。当时爹相依为命的姐姐出嫁了,12岁的爹,得帮着亲大伯(我的大爷)养活一家五六口人了。只留下大爷的亲儿子(比爹小一岁)的山叔继续念书。 </b></h1><h1><b> 如果爹能一直上学,我坚信b爹一定会学有所成!因为80年前学的课文还能张口就来,可见记忆力了得!我肃然起敬的同时自愧不如啊。</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