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记忆抹不去

玟洁

<p>不知不觉中又是人间四月芳菲尽,每年四月朋友圈里总有很多人发着九四二四的纪念图片或文章,又有朋友发了份关于梅山故土的文章给我,想想我也算是真正“梅二代”了,历史的车轮总是往前的,纵然记忆抹不去,终究九四二四已成过往,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的钢厂必然屹立。</p> <p>梅山距离南京城25公里,一直以来被当做上海的一块飞地。1969年4月24日一大批上海“四个面向”干部、江苏盐城复原军人、大丰农场知青、梅山周边征地农民等汇聚在这里,为的就是争口气,抢出我们国家自己的铁,当时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主要交流语言是上海话,所以被南京人称为“小上海”。</p> <p>我从小长在城市,每次寒暑假到梅山总是千万个不情愿,认为去了乡下。不说那时没有滴滴、没有轿车,只有一条南京市区的新九线开往梅山,等车时间长不说,车来了还未停好就有勇敢的等车人扒上车门,有的干脆就从车窗爬上了车,满满一车人像鲨丁罐头似的,摇摇晃晃,每当昏昏欲睡中,隐隐传来泥土的腥味,知道梅山要到了,那时特别讨厌泥土的腥味,可多年后再想闻闻这芳香已无处可觅。那时住在老式的六层公房,没有电脑、手机、洋娃娃,玩的多的是跳房子、跳橡皮筋、踢毽子、扔沙袋、躲猫猫和捉猪罗。</p> <p>盛夏的午后只能呆在家里,8寸的摇头电扇成了宝贝,闲来无事,我们兄妹常常叫上邻居姐妹发小一起四人玩起了扑克牌,谁是猪谁是羊战的正欢,厨房里传出饭烧焦的味道,为逃避被父母责骂,掩盖饭的糊味,我们想出各种招数,把锅放在水里散发焦味、加点水小火慢炖,只是不知道当时是否瞒过了父母,我想是没有的。</p> <p>夏季的天空彩霞常常变幻莫测,火烧云是常有的事,云朵在低空中飘行。傍晚最好的去处就是与发小去田埂上散步,我说天上的云朵像匹马,你说像一个老人,云朵不停变换着样子,留下了串串笑声。从南京到芜湖有段铁路从梅山经过,小站的周边都是农田,和发小走在宁芜铁路的铁轨上,展示各自的平衡能力,看看谁先掉下来,远远的传来火车汽笛的声音,赶紧跑下铁轨,等火车开过再次跑上去。有一次在田埂里走着晚了,没留神一脚踩进了牛粪中,热乎乎的牛粪沾满了一只脚,满田埂找水,有了这次好几天都没再到田埂,现在想看一坨牛粪都难啊......</p> <p>还有一次,与2个小伙伴一起去铁路玩,铁路旁是农民各自的房屋,穿行在小径中,不知谁家的看门狗闻着我们的脚步近了一下子窜了出来,吓得我们仨扭头就跑,一个小伙伴的裙子被农民家围的木栅栏上的钉子勾住撕破了,记不清另一个小伙伴的鞋带是不是断了,虽然裙子勾破了,想想还是大笑不止,一路狂奔后还是档不住继续陇上行。</p> <p>很多父母的青春献给了梅山,他们把子女也带到了梅山,成为梅二代。我也是毕业后硬生生被父母召唤来到了梅山,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从吃的到用的还要讲计划、配给。家电凭票购买,可梅山职工每月排骨、带鱼、虾子等副食品轮番着发放,让梅山人购买冰箱的热情高涨,家家户户的冰箱里塞的满满当当,估计有些老人家的香雪海冰箱还在用着。那时在其他城市夏季吃根冰棍、喝杯酸梅汤都是种享受,可在梅山是稀松平常,梅山的福利让梅山人在南京地区有着明显的优越感,梅山走过了一段辉煌的时期。当时有句玩话,梅山人的垃圾都一样,从进口到出口都一个味儿。</p> <p>经历了数次变革的梅山已不是以往的九四二四了,工厂里环境更美,人员更高效,大多数的梅二代都已回到了儿时来的地方,还有的创业者和梅二代早已习惯了梅山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自己融入到这片土地,这可能就是生命的轮回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