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你知道“书院门文化一条街”的名称由来吗?还记得街西口高大牌坊上的那副对联吗?——“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没错,这条小街上“隐藏”着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书院遗址——“关中书院”。“书院门”这个地名就源于此。</p> <p>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创建者为陕西著名学者、工部尚书冯从吾。</p><p> 冯从吾,长安人。生活于明朝中后期。平生致力于读书、讲学、著书。他将北宋张载开创的“关学”发扬光大,以讲求性理之学为宗旨,成为一代理学大师。</p><p> 据历史记载,冯从吾因得罪阉党,罢官归里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设坛讲学。冯从吾讲学,始终坚持德教为先的原则,提出“讲学即讲德”,致力于培养“粹然之养,卓越之识,特然之节”的真人品。力倡“困而能学”、“学而能行”的习行学风。在他的主持下,书院名声日盛,各地学子负笈求学,纷至沓来,“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而寺院狭小,难以承众,于是,万历三十七年十月,长安府长官便下令另择宝庆寺之东划出一块地修建“关中书院”。由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任主讲。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明大儒,书怀一瓣香。</p><p> 关中书院建成之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关中书院也被殃及。冯从吾以绝食而抗争,终因年迈体弱,次年便饮恨离世。熹宗时(1626年),关中书院被下令拆毁。康熙三年(1664年),关中书院重建。光绪时改建成“陕西师范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更名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1985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在关中书院校址重新挂牌成立。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被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该学院的书院校区,“关中书院”名称保留至今。</p> <p> 走进书院大门,仿佛来到一方净土。不远处,便有一尊张载的塑像,彰显着关中书院的尊崇与传承。</p> <p> 书院环境优美,布局规整。院中植有槐、松、柏、梅等多种名木,林木荫翳,郁郁葱葱,其中最古老的是“允执堂”前的四棵唐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树干早已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此外,还建有假山、池、亭、桥、阁、井、泉等,古香古色,幽寂清雅。幽深狭长的回廊柱子上挂着黑底描金的楹联,徜徉其间,400年前的学府气息扑面而来。</p> <p>彭德怀总司令报告纪念碑</p> <p>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p> <p>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p> <p> 醒钟亭——古人讲究晨钟暮鼓,钟楼一定是建在东边的。当年的学子们,想必是听到晨钟便开启一天的学习的吧。虽然,晨钟暮鼓已成古迹仅供观赏,但依然可以警示后学不可荒废时光。如今的一代学子们,是否承袭了古代学子孜孜以学,发奋攻读的精神呢?</p> <p> 暮鼓亭——正对着“晨钟亭”。</p><p> 坐在庭院的长椅上,仿佛听到远处传来晨钟暮鼓的回响。</p> <p> “允执堂”前的孔子像。</p> <p> “允执堂”是当年关中书院的大讲堂,取儒家学说的“允执厥中”之句,即遵守中庸之道。据史料记载,当时堂前有半亩方塘,大师们在堂前开坛布道,弟子都临水而听,并互为答辩。</p><p> “允执堂”现为图书馆。</p> <p> 书院中楹柱和匾额书刻,很多是世代名流才子的题词。</p> <p> 走出“关中书院”,再次看到“站在”路边的冯从吾全身石雕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如今“关中书院”里继续传承着“德教为先,务戒空谈”的学风,老人家可以欣慰了。</p> <p> 最后,以“允执堂”门前的一副对联结束本文:</p><p> 木铎醒群生之梦,至今风韵犹存,欲觐芳模,洗耳听金声玉振;</p><p> 心灯开万世之迷,当日黎光倍朗,思亲道范,披襟看鱼跃鸢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