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畹滋兰育生香----读《红蕖留梦》有感

丁雪

九畹滋兰育生香 <p>“九畹滋兰”是我教学的愿望。现年96岁的叶嘉莹女士如是说。屈原曾在《楚辞·离骚》中用播种秋兰、栽植香蕙比喻培养人才。他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叶先生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她所钟爱的诗词教学研究,为诗歌在世界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口述自己过往的真心话儿深深打动了我。</p> <p>同为女性看叶先生的生活事业的过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她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传承……一个人生命的传承是靠子女,而一个文化传统的传承是靠下一代的青年学生。”</p><p><br></p> <p>叶先生在对诗词的评价中提出了“弱德之美”。“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以富于深微幽隐的言外之意蕴为美!她把词的演进分成几个阶段:最早的花间词和北宋的小令称为“歌辞之词”,其后苏东坡、辛弃疾的词称为“诗化之词”,南宋的词称为“赋化之词”。她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对中国诗词做了开拓性的评赏,以期借着诗词教学来提高我们国民的品质和素养!</p><p><br></p> <p>“岁月不居,年命如流。”叶先生用自己的炽情在絮说着她过往的人情风物:她对恩师顾随的感念让她用先生的别号为南开大学设立“驼庵奖学金”,当自己的大女儿言言和女婿永廷在1976年3月因车祸离世后,她下决心离开加拿大用回国教书的觉悟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在南开大学又设立了“永言学术基金”,用对诗词的热爱与研读来疗救自己内心的伤痛和苦楚。叶先生母亲早逝,与因政治因素而变得无理而狂暴的丈夫心存隔阂,这一桩桩一件件人生坎坷事她用诗词内化排解着。</p><p>当母亲在她十七岁因病离世之时,她悲痛欲绝写下了《哭母诗八首》。婚后面对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她用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中的诗句开导自己:“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说:“你也不用恨这个瓦,这个瓦也是不由自主的……是社会的因素和他生来性格上的因素造成的这种状况。”当长女言言和女婿外出旅游罹难之后,叶先生在处理完孩子的身后事后把自己关在家中,用十首哭女诗来疗救自我。诗歌让她的悲苦得到抒发和缓解,从而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人生境界----用自己的余力来回报自己的国家,在教学之路上投入了大部分的生命!</p> <p>1996年叶先生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培养出一批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著有大量诗词作品及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有《迦陵文集》十卷。这卷帙浩繁的著作是她对古典诗歌的礼赞!是她用心血铸就的辉煌!她希望我们中华文化的根脉能扎根汲取更多的养分,她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用自己的经验体会诗词的大美,而叶先生所做的就是带领大家能打开走进诗词之境的一扇门,这就是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叶先生完全可以在风景如画的异国享受人生,也有很多人问她:温哥华的气候那么好你跑回中国去干什么?她用自己的言行做了最好的诠释和回答!</p><p>叶先生的小女儿建议她诵读古诗从童幼时代开始才好,于是叶先生针对儿童写了《与古诗交朋友》《论语百则》,为人师的我们真应把它们摆在案头,用我们的身体力行去传承先生所倡导的“弱德之美”。让师生的心灵与古人交汇,体验感受他们的生命和生活,共同感受我们当下的存在!</p> <p>叶先生说生命悲苦无常,“夜深细把前尘忆,回首当年泪沾臆。”今年是先生的本命年,我也和先生同属相,我和先生隔着48载的岁月,共愿中华海晏河清,文脉长存,愿先生“红蕖留梦月中寻”。让鲜活的记忆在时空的长河中熠熠生光,九畹滋兰培育更粲然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