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慈碑纪事》散文集序言与后记

新山雨亭

<p>序言</p><p><br></p><p>李永新</p><p><br></p><p>同为农民后裔的我或我们,面对日渐变形日渐陌生的故乡,大多数人只简单地选择逃离,选择一走了之,以一种眼不见为净的驼鸟心态,以一种卑微的侥幸,满足于自己的慵常生活,从未曾真心想过要回眸打量那块曾经生养过自己的土地,未曾问过她如今过得好不好?读完《邑慈碑纪事》,作者饶雨亭生对乡土的那份赤子情怀深深触痛了我内心的麻木与卑琐。</p><p>邑慈碑,和中国无数个村庄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地理经纬、民俗禁忌、方言俚语、骨血经脉和历史记忆。作者记录下依然保留在村里人口碑中的往昔,书写邑慈碑的自然、文化与情感,为邑慈碑立传,便成为这个走在返乡路上的写作者的重要使命。</p><p>打开《邑慈碑纪事》,一股浓郁的田园气息,吸引我进入他广袤的精神原野和细腻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描绘的那四季轮回的足音、村前清澈的溪流、山中的草绿鸟鸣、村庄的炊烟犬吠、田野上乡亲忙碌的身影,读来温暖、明亮,充盈着他对土地、对乡亲、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领略到作者的心灵苍穹的彩虹与情感世界的景观。</p><p>在饶雨亭的笔下,邑慈碑的传统村落建设如火如荼,门前铺上了五彩的石板路,村边建了卫生厕,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祸患无情,人间有爱,重病缠身的白小伍、失父丧母的叶子赢有爱心人士关怀帮助。</p><p>为了传承撒摩阿哩文化,各村成立文艺队,培养杨雄、杨秋果这样的未来之星,老琴师杨宝森、杨福又、方三宝刀不老、倾囊相授,扶持后辈。阿哩调唱响彝山,唱进玉溪最高学府,北京上海的音乐家寻声而来,歌唱家阿朵深情演绎,听者泪垂。</p><p>在邑慈碑这一方赤红的土地上,从来就不缺英杰。古有为富能仁的白正才,桃李遍天下的白星甲;今有初心不改的八十高龄老党员杨兰尾,救死扶伤的村医李琼芬,割肾救夫的曹丽萍;更有无数的基层干部以身作则,舍小家为大家,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到处看得到他们忙碌的身影。</p><p>饶雨亭生一直生活在滇中这片热土上,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地域文化,赋予了他浓郁的乡愁。他以灵动的笔触,在平淡中挖掘生活的诗意,摄取人生的风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悲悯与同情。他在诗文中把对人生理想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交汇在一起,融进自己的视野和情感,形成一个色彩绚丽、变幻多姿、多层立体的诗意空间。他喜欢用最优美简洁的文字来表现思绪,这是难能可贵的。</p><p>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他诗意地写意、点染、静美、恬淡地呈现生活,因而他的作品里常含有一种化解不开的浓浓的乡情和亲情。</p><p>从饶雨亭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诗文并未流于娇情和虚饰,而是充满丰富的热情与赤诚,在沉静睿智背后燃烧着火热的真情;在简洁凝练里,蕴藏着丰厚的内涵。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自己美丽纯洁的灵魂来表达着对生活,对乡土的热爱。简洁灵动的语句,读来诗情飞扬,带我们走进邑慈碑,一起走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p><p>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读饶平的作品,我被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围绕所浸润。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我们要诗意的居住在地球上。由于种种原因,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诗意的居住。</p><p>饶雨亭的诗与文贴近生活,融合和谐,合二为一,他时刻发现并体味着生活的诗意,我想也许这就是一种诗意的居住吧。这其中蕴含了他对生活的热爱、理解、包容与超越的姿态,这也许是一种非凡扩大的胸怀吧!</p><p>我们一直在路上,邑慈碑每天在变样。</p><p>必须有人记录下这一切,以唤起更多的人回望故乡,回望乡村,唤起更多的人对乡村精神失落的深度关注。</p><p>饶雨亭以对乡村的真情书写走在返乡的道路上。&nbsp;</p><p>正是基于如此的美好愿望和故乡情结,这些年来,他努力去探索现代文明渐次推进中乡村心灵的奥秘,竭力捕捉人们视若不见的乡村常态中的惊心部分。《邑慈碑纪事》,以邑慈碑为支点,接近我们所处的时代中乡村的真相。</p><p>他写乡村疾病、死亡,凛然的生存和依然存留的诗意及暖意,追问被迫亡命天涯的人的去向。他渴望建立一份时代的乡村档案。&nbsp;</p><p>匆匆走过邑慈碑,忙碌的人群中,只有老汉们;闲着晒太阳的,只有耄耋奶奶们。然后就是几只鸡在咯咯叫,三五只鸭在池塘边游,还有一只狗忠诚的守在门口望着你,对你这个外乡人保持高度警惕。</p><p>可即使这样,饶雨亭依然偏执地恪守着他的乡村记忆。</p><p>我们中华文明史,其实大多数是一段农耕文化史,广袤的农村,是展现各路中华英才的地方,也是能锤炼我中华英才的地方!热爱这一片土地的人民,只有把广大的农村建设好,发展好,把广袤的农村变成花园式农宅,才能让我中华儿女彻底过上尊严的生活。</p><p>乡村永远是我们内心无比温柔的、带着几乎所有中国人童年体温的、我们称为“精神家园”的那部分,也许她会散落四方,但她永不消逝。由此,我们也许永不能抵达,但我们愿意日日走在返乡的道路上。</p><p>是为序。</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3月21日于永新书屋</p> <p>后记</p><p><br></p><p>两周前,因到老白期入户调查时不慎崴着脚而住院治疗。病稍愈,闲得慌,便在病床上补写了之前想写而一直没有时间来写的十余篇散文,加上之前写的七八十篇诗文,计十七万字、近百篇,名之曰《邑慈碑纪事》。</p><p>虽说是写邑慈碑,其实范围不止邑慈碑,还涉及到罗垤、坡垤、都堵等地。内容不仅包涵了我所遇到的人及事,还有一部分是数百年来的碑刻及民间神话传说。因为平常忙时,来不及用颇费心神的散文来纪事,而是以快捷简便的诗体来纪事。</p><p>如此一来,作为一本书,文体上无法统一,变成了各种文体的合集。我私下认为,其实也不用统一,因为邑慈碑是博大而空透的,有着方方面面的厚实内容,正好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来展现流动在邑慈碑上下的精气神。</p><p>即便在写完本书最后一章最后一个字时,我依然觉得还有遗憾,心里想写的东西还没有完完全全写出来,有的人和事还没有去深挖采写。比如罗垤的兄弟司令(绰号,真名一时记不起来了),曾答应他到那儿小住时日,去写写他们普拉人祖祖辈辈的动人故事,记下他们千百来传唱的小调,却至今没有成行。我相信,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流动在这里的盛宴还可继续写下去……</p><p>这不是用笔来写的一本书,而是用脚来丈量的一本书。书写它的时候,得到过山里许多农民朋友的帮助,诸如方学志、何保文、方三、杨光寿、李六四、何家兴、何四宝、杨英会、白玉婼、李翠英……可惜是的,没有能够把他们全都写到书里去。</p><p>当然了,几位好友不得不提到他们:创作《邑慈碑小调》音乐作品的祖政权,画下《邑慈碑速写》并出版发行的龚其发,拓下洼垤所有碑文的李崇凯,为邑慈碑写下许多诗歌的丁润华和李永新,让我读到有关先民神奇历史的彝族学者普开福和白仲和两位先生。还有元江县政协的黄文康先生,先后四次上邑慈碑来找我,商量《邑慈碑纪事》一书的问题,深为感动,无以言谢,只好尽己之力,写好它而已……</p><p>时光流淌,人生幻化,万物更替,百事变迁,不变的是守护在时光中的那颗心。有此心,足矣。</p><p>&nbsp;</p><p>2020年5月8日于邑慈碑静山楼记</p> <p>目 录</p><p><br></p><p>序 5</p><p>琴师何保文 9</p><p>莫佐山上踏歌来 20</p><p>白挖垤与洼垤的来历 23</p><p>撒摩散在史料中的记载 26</p><p>好雨知时节 30</p><p>邑慈碑的名字 32</p><p>玩沙的孩子 34</p><p>佛海居士与洼垤之缘 37</p><p>背箩与老人 45</p><p>有一种情感叫做爱情 47</p><p>白起我:一家四代吹号人 50</p><p>兄弟 53</p><p>琴师李福珍 57</p><p>兄弟的孤独 60</p><p>小菜与拐杖 64</p><p>一块古碑,几段往事 66</p><p>黄泥冲寻碑记 70</p><p>大厨黄阿官 76</p><p>退伍老兵杨捌生 80</p><p>寻找阿哩调的灵魂 82</p><p>潘泉老师带来豆腐和白菜 92</p><p>垤且龙行记 95</p><p>山里的母亲 100</p><p>普阿四:踏遍青山采草药,走村窜寨似华佗 104</p><p>古道石房与古道热肠 110</p><p>曹翠芳与洼垤神曲 115</p><p>一代毕摩何四八甲与木刻经典《色尾处莫》 120</p><p>阿哩文化 131</p><p>猫与豹及牛的故事 134</p><p>洼垤“扎拉昨” 137</p><p>白星甲:誉满红河两岸的师者 138</p><p>少年擒蟒记 141</p><p>罗垤小记 144</p><p>杨宝森和他的洼垤小调 146</p><p>洼垤龙马山的传说 151</p><p>元江琴师张留昌 154</p><p>洼垤地名来源之秘 157</p><p>为什么阿哩会传唱不衰? 160</p><p>一只可爱的猪 165</p><p>邑慈碑及其他村名的来历 167</p><p>洼垤杨氏家族的来历 175</p><p>百年洼垤小学 177</p><p>洼垤神医李四甲 182</p><p>铁人徐阿拥 185</p><p>匠心独运育英才——记邑慈碑黄自强先生 188</p><p>开得之死及老父之痛 206</p><p>落霞满天情满弦——《邑慈碑速写》序言 211</p><p>山对门有个村叫邑慈碑 214</p><p>垤且龙妇女曹丽萍割肾救夫 217</p><p>迤席玉都坚提水工程碑记 219</p><p>斗奔哼及《壹饮万全碑》 220</p><p>在都堵听到的历代神话传说 223</p><p>熊阿婆与普萨姑娘及其他 226</p><p>张安绑与张焕文及白佑三 233</p><p>早春第一街 235</p><p>橄榄情 236</p><p>抱病在家的白小伍 239</p><p>聪明的阿索 241</p><p>如翼琴记 244</p><p>扎巴石城 246</p><p>两个小姐妹 251</p><p>你的眼泪…… 254</p><p>男人之哭 255</p><p>洼垤天书《们查》 258</p><p>坡垤彝书 262</p><p>勺落垤彝书 270</p><p>古道维新碑 275</p><p>传下彝族文字的尼施 276</p><p>洼垤的三块“饮浥天波”匾 279</p><p>南四冲桥碑记 281</p><p>邑慈碑的土地 282</p><p>梦中曲 285</p><p>由邑慈碑石缸碑想到的 287</p><p>白正才与罗垤桥 293</p><p>普力冲的古道石桥 302</p><p>雨·花·琴 305</p><p>每年铸犁千把的张犁铧匠 312</p><p>阿珍小传 314</p><p>陶然斋小记 314</p><p>邑慈碑孤儿叶子赢 317</p><p>一棵向上弯曲的树 321</p><p>一个乡村医生的夜晚 322</p><p>夜阑无声 324</p><p>梦见…… 325</p><p>用石头写成的诗——记它吉克丫口石头寨 326</p><p>给少年诗人的信 328</p><p>琴师杨福又 332</p><p>普它维本娥 339</p><p>有人问你 344</p><p>迤席歌 345</p><p>译洼垤古歌:勒勒来过些 348</p><p>译洼垤古歌:阿哥阿妹咳 349</p><p>白晓翠小传 350</p><p>清水斋喜逢一丁居士 350</p><p>赠邑慈碑琴师方三李福珍何保文方学志诸友 351</p><p>邑慈碑 352</p><p>雨,雨,雨…… 353</p><p>五月花开 354</p><p>一个土地般质朴的灵魂一一缅怀邑慈碑白中荣老人 355</p><p>一粒种子落到邑慈碑的土地上 359</p><p>弦子欢会 361</p><p>晚餐 364</p><p>站在风口,等你囬来 364</p><p>山里的父母…… 366</p><p>赠马浩苏羽二学子 367</p><p>读元江前贤诗札记 369</p><p>哀牢山人歌 369</p><p>山行 370</p><p>洼垤豆腐 371</p><p>惊闻邑慈碑老人杨继得痛失爱子 372</p><p>忆陈传云兄弟 372</p><p>依山畔水坡垤村 373</p><p>抚琴 382</p><p>秋吟 383</p><p>每一条路都可通往世界的尽头 383</p><p>怀王宝森老人 384</p><p>夜晚,所有的风 385</p><p>入村见蝉鸣 386</p><p>最后去浇水的杨起克 386</p><p>蔓延的时光 387</p><p>洼垤月亮湖 387</p><p>熟睡中,你感觉她…… 388</p><p>品杨顺兰自烤高粱酒小吟 390</p><p>听阿家文弹琴兼怀之 391</p><p>答海军兼寄故里诸友 392</p><p>赠熊长青兄弟 393</p><p>邑慈碑写春联小感 393</p><p>寄海涛友 394</p><p>开春,走在东方即白的…… 394</p><p>守夜人 395</p><p>花与火 396</p><p>赠四弦小五子杨雄 397</p><p>致棕树 397</p><p>她来了…… 398</p><p>每天要喝酒的你…… 399</p><p>邑慈碑琴师方玉坤 400</p><p>小白之死 404</p><p>手不拾卷的徐思明老人 406</p><p>由黄金屏的二胡及书画所想到的…… 409</p><p>身残志坚的少女李健芬 415</p><p>从邑慈碑到猫哆哩庄园 419</p><p>后记 44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