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常杨笔下的学生二十连

蓝天鹰

<h3><br></h3><h1> 摘自常杨先生《女学兵修铁路》一章,以飨读者。</h1> <h5>部队战士带领我连军训</h5><h3></h3> <h3><br></h3><h1>  “三线学兵”的故事惊心动魄,其中“女学兵”的故事更是可歌可泣。她们用稚嫩的双手创造了女人修桥、打隧道这些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用凄美的青春给以男性为主的三线战场增添了别样的色彩!</h1><h1></h1> <h5>部队战士带领我连军训</h5> <h3><br></h3><h1> 有幸写过一部包括“女学兵”在内的“三线学兵”的长篇纪实文学,并于2001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下摘选“女学兵”一章,以飨读者。文中的人与事绝对真实,所选照片均由她们提供。</h1> <h5>一班战友们真开心</h5><h3></h3> <h1>   <br>  开创女人打隧道的历史(六)<br>  <br>  试问古今中外,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有过女人打隧道?没有,绝对没有!<br>  是当年的女学兵填补了这个空白,开创了女人打隧道的历史。她们用超人的胆略、巨大的付出,在以男性为主的世界里筑起一道奇异的风景线。</h1><h1> </h1> <h5>二排战友合影</h5><h3></h3> <h1><br>  10团女学兵20连是第一个进隧道的女子连。<br> 铁二师10团仅有一个女学兵连,可谓男人圈里的宝贝,团里尽可能地照顾她们,但干起活来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她们见运送沙石的车辆紧张,干脆挑着沙石送往隧道。第一次走进女孩子心目中的神秘世界,不免兴奋和新鲜,她们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但龇牙咧嘴的怪石很快将她们的新鲜感吞没。越向深处越难走,脚下不平,眼前昏暗,吓得她们扔了筐子蹦着走。领队的蹦,后面跟着蹦,那阵势像一群受惊的青蛙。到了施工地点,她们被一种从未见过的场面震慑了,当兵的像机器人一样快速合浆,发狂似地打边墙,上面还站着一个人,拿着她们叫不上名的长棒来回戳动。干活的所有人身上全是水泥,衬着他们严峻的表情,真像雄壮的战士。历来崇拜英雄的女孩子不由生出一种倾慕之感,也渴望投身到这个真正的战场。</h1><h1><br></h1><h3></h3> <h5>三排战友合影</h5> <h1> </h1><h1>  她们向团部递上强烈要求进隧道的决心书。<br>  团长说:“那里危险。”<br>“能来三线,就不怕危险!”她们振振有词。<br>  团长知道拗不过这些倔强的女孩子,就退一步说:“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但只限于合浆运料。”<br>  团长的决定也许是随意的,但这正是开创女人打隧道的历史性决定:女学兵的决心也许出于好奇和冲动,但她们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打隧道的娘子军!</h1><h3><br></h3><h3><br></h3> <h3>  </h3><h3></h3><h1> 洞外运料算是打隧道的附属工作,但对女孩子来说则要付出比筛沙石大几倍的体力。三个人推着满载300斤沙石料的推车,迅速跑上15米高、20米长的斜坡道,然后运进洞内。力量小了不行,力量不齐也不行,速度慢了更不行。</h1> <br> <h1> </h1><h1>  一次,大部分女学兵都到洞内施工,刘小霞和杨玉琴俩人推一辆车,当她们鼓足力气推到坡的中央时,却怎么也推不动了,载重的车猛然向下退。略有松懈,要么前功尽弃,要么把人顶翻。这两种意外都不应在她俩的身上发生。别看刘小霞个头低,但她倔强得很!军代表进校选学兵时,嫌她的身高不够标准,不要她,她天天坐在军代表屋外的台阶上示威,硬是感化了军代表。到三线后扛柴,她从6米高的桥上摔下,头上缝了7针,伤口还未愈合,她就要求出院,大夫不同意,她已绝食示威。大夫无奈,给她出了道难题:“你若能把那堆煤运到屋里,放你走。”刘小霞凭筛沙练出的功夫半小时就运完了一吨煤。大夫本是好意,心想她绝对干不了,没料到看着不起眼的女子竟这么能干,只好无奈地兑现了承诺。</h1><h3><br></h3><h3><br></h3> <h1> <br>  杨玉琴也是个说一不二的倔女子,刚到三线,她凭着一股热情为大家读书念报、打洗脸水,日子长了就是对意志的考验,下工回来再劳累,她都没有停息过。她患胃痉挛,夜里常常疼得在床上打滚。她怕惊动别人,悄悄地在屋外坐到天明,照旧随大伙上工。一次发烧40度,她默默地为连队背桔子,30里山路飘飘荡荡地走完,不知摔了多少跟头。</h1><h3><br></h3><h3><br></h3> <h1><br>  共同的性格使刘小霞和杨玉琴成为进隧道的积极分子,那么,怎能让车在她们手中倒退呢?怎能在军工面前出丑呢?只见杨玉琴把腿伸到车轮下,死死刹住下滑的车。然而,倒退的车重力太大,根本不是一个女孩子的腿所能阻档,它继续向后退,杨玉琴寸步不让,使车轮压在她的腿上。再不加把力就前功尽弃了。只见刘小霞倏地跪下,用整个身子挡住车轮,杨玉琴腾出手,紧急撑住车帮。化险为夷的车在洞里出来的战友帮助下推进去,及时供应了施工。</h1><h3><br></h3><h3></h3> <h1>  </h1><h1> 人工合浆对部队战士来说都是重体力劳动,何况女学兵呢。但她们心细,肯动脑筋,采取传送式合浆法,即第一组8个人搅拌一遍,迅速翻到第二组,第二组搅拌后再给第三组,反复四遍后,绝对是稀稠均匀,质量达标的合格材料。而且,这种办法速度快,效率高。据当时统计,她们10个人每工班可搅拌水泥、沙石混凝土110盘,比搅拌机的工作量还大,与男学兵不相上下,共使用水泥180吨,沙石80方。而她们的生理条件与男学兵相差悬殊,体力无法和机械相比,可想她们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br> </h1><h3><br></h3> <h1>  </h1><h1> 她们常常身穿雨衣在水泥里来回滚动,以此保证搅拌的质量。一个班下来,水泥凝固全身,行动不得,靠同伴敲打一阵后才能走回去。<br> </h1><h3><br></h3> <h1>  </h1><h1> 夜里,她们浑身发烫、发软、疼痛难忍,实在不愿再进隧道了。但是,海口已经夸下,任务已经定死,没有后退的余地了......</h1><h3><br></h3><h3><br></h3> <h1><br>  下工时,女学兵都被汗水浸成了落汤鸡。一天,10团女学兵20连在回驻地的的路上,碰见来基层视察的师长,师长看到学兵一个个水淋淋的样子,劈头就说:“三令五申不许你们下河游泳,怎么不听话?”姑娘们真委屈啊,本想遇到首长,能听到几句慰问和表扬的话,没料到痛遭误解,全散了架儿,互相搀扶着抹眼泪。<br> “知道错了就行,哭啥呢?”师长又心疼起来了。<br> 副连长贾惠茹为姐妹们抱打不平,站出来向师长辩解:“我们根本没游泳,是汗水浸的。”<br>&nbsp; &nbsp; 师长一下子愣住了,眼睛湿润,喉头梗塞。戌马一生,从未说过反悔话的他第一次向别人道歉:“对不起孩子们,我错怪了你们。”<br></h1><h3><br></h3> <h1> 拍摄《三线学兵连》电视连续剧里重头戏是拍摄学兵修建的铁路和隧道。完全不用导演,学兵们自然会表现出十分生动的戏来。贾惠茹扒在铁轨上痛哭流涕,把一个女学兵曾经的奉献体现得凄美生动;丁益方等女学兵扶着隧道长久抽泣,场面震魂摄魄;学兵列队行走在铁路上彰显了学兵付出虽大但无怨无悔的豪情;还有一个个真实、细腻、感人的采访都为电视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h1><h3><br></h3><h3><br></h3> <h3><br></h3><h1><b>说明</b></h1> <h1>  常扬,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西安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90年代初开始调查研究三线学兵这段沉埋多年、鲜为人知的历史,调查走访三线学兵和与三线有关的人士达5000余人次,在《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等多种报刊发表有关三线学兵的报道数十篇。并以翔实的调查资料为基础,于1995年开始自任编剧和导演,带领一班人,历时三年拍竣9集电视纪录片《三线学兵连》,在陕西连续播出后造成了较大影响。 </h1> <h1>  2001年,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长篇报告文学《让历史记住——三线学兵》;2009年8月,在全国性的大型文学刊物《中国作家》发表长篇纪实文学《血色学兵连》。为把“三线学兵连”的影响推遍陕西、推向全国,为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使三线学兵的光辉形象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认可,做出了殚精竭虑的努力和不可磨灭的贡献。</h1> <h1>  </h1><h1>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三线建设是十分陌生和遥远的历史,但它是关乎中国当时命运和今天国际地位的一项战略工程,尤其可贵的更是我们这一代人青葱岁月一段特殊而悲壮的经历。</h1><h3><br></h3><h3><br></h3> <h1>  </h1><h1> 下面将我们连队战友在三线战地的部分生活花絮进行展示分享,希望大家喜欢。</h1><h3><br></h3><h3><br></h3> <h1>  在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之际,我收集整理这些记载那段生命历程的照片,希望能给大家在闲暇之余带来一丝清凉的回味,带来一点美好的念想,缓解一下我们退休以后的寂寞与孤独,心情愉悦地欣赏夕阳下的晚霞!<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 color: rgb(65, 65, 65);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4.836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h1><h3></h3> <h1>  根据我收集的老照片,编辑了这个美篇。本集以老照片展示为主,排序不分先后。因受篇幅限制,一百张照片现已排满。如果哪位没有在这里出现,有清晰精彩的照片,可以发给我进行调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