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那一闪一闪的马灯

三峡老人

<p> 作者: 笛 人</p> <p><br></p><p>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二十七名男女初高中毕业生,以时髦的"知识青年"的名义,来到当阳县育溪公社一个叫三星大队的小山村,插队落户。</p><p> 虽然,我们工作的单位,冠以"农科所"的大名,但印象中农业“科研"的事业,几乎没干过,大都是和当地农民一样,干着繁重的农活。</p><p> 刚下乡的那会儿,我们全体男知青(十四人),睡在牛栏屋旁的两大间房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开始了基建,这也是我们的第一房地产项目:建房。而要建房必用砖,于是我们便开始了艰难的挑砖,从一队挑到建房基地,大约6公里,每日定额200块,高铁军、笪云飞等块儿大的,可以收早工(下午五点钟左右),而我、管卫等,只能和汪淑芹、唐爱华等女战友一块,慢慢挑,往往要六七点才能完成定额,这时天黑尽了,笪云飞却伫立在三星小学路口最高处,举着一盏马灯,为我们照明引路。</p><p> 新房建好后,我和笪云飞、刘建新分在一间房内,逐渐了解到,他那盏马灯为什么总是那么明亮的原因。某天,我睁眼一看,云飞也在擦试那盏马灯,他小心地拧开罩扣,慢慢取出灯罩,出门取来稻草把子,</p> <p>用稻草伸进灯罩里,一边转一边擦,把里边的黑灰都擦下来,如此反复,然后,用半干不干的抹布上下左右摞,最后,再用干抹布,用嘴往灯罩哈一口气,擦一下,哈一口气,擦一下,至到灯罩一尘不染。组装好后,点燃灯芯,不能太大(有烟),不能太小(不亮),瞬时,整个房间,弥漫一层金黄色的亮光,温馨而暖和,大家拿出塑料壳笔记本,上面抄写的都是现在类似"心灵鸡汤“的东西,伴着灯光以籍蔚心灵,一同入眠。</p><p> 那一年,是个丰收年,农科所的二十七亩水田691(水稻品种)长的特别好,双抢入仓的中稻要交公粮,晚稻在风中摇曳,半透红(当地的一种梨子品种)挂满枝头。</p><p> 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们赶着牛车,还用一辆12匹的拖拉机到育溪粮管所交公粮,当时交粮有两个耽心,一是怕粮管所压级收购,影响集体收入,二是怕和育溪镇当地的"土油子"打架,影响自己的前程。那天,一切顺利,但因稻谷含水量过大,要就地再晒半天(否则粮管所不收),搞完己是晚上十点多钟了,还有一批木料要运回三星,笪云飞决定(他那时担任农科所副所长),他先把木料运回三星再来接我们,我们在粮管所交完谷子和办理结算手续,等我们一切搞完的时候,己快深夜三点了,等了很长时间,还不见牛车来接,我们便往白壕子窝方向走,有一个战友说,东伍(笪云飞小名)肯定不会来了,已快半夜四点了,正在热被窝里打呼噜了。话还未说完,就见远方的山路,一盏马灯,摇摇晃晃向我们靠近,所有的战友都欢呼向前奔去,果然,是笪云飞来接我们了,黑暗中,那一盏马灯似乎特别明亮,特别温暖。多年以后,我也见过各种各样的灯光,但每次内心感到灰暗时,闪亮的仍是那四十多年前的那盏马灯。</p><p> 回不去的是曾经,留不住的是风景。在人生走到我们这个年龄段时,分分合合已是常态,只不过,我们大多数只愿意相聚,不忍心相离,可仍不可能抵挡住因各种原因而分离的相识之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和接受,中途有人不再和我们并肩前行,而那些和一道走过不同岁月的人,那怕只是一小段路程,我们也应内心感恩!</p><p>(谨以此文,悼念笪云飞兄弟,并祝他在天堂安好!)</p> <p>再 续:</p> <p> 我们上山下乡同知青点的好战友,我们的好兄弟原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分局副局长笪云飞同志于今早(2020.5.3.)七时在惠民医院因病去逝,享年六十二岁。</p><p> 沉重而悲痛的心情无以言表,愿我们的好战友一路走好。在这暮春的时节,如同他的名字般,像一片白云、飞向远方的天际……</p><p> 此时此刻,思念如潮,特整理一组他生前的照片和诗作,供我们一同悼念和缅怀。</p> <p> 诗二首</p><p> 作者:笪云飞</p><p> (一)</p><p> 呯地一声脆响</p><p> 冲开温室的门窗</p><p> 二十七名青年</p><p> 来到火热的当阳</p><p> 白天从事农活</p><p> 晚上学习报刋文章</p><p> 从不感觉劳累</p><p> 只因心里明亮</p><p> (二)</p><p> 长板坡前擂战鼓</p><p> 沮河两岸红旗舞</p><p> 知识青年学大寨</p><p> 战天斗地不怕苦</p><p>(后记:印象中,云飞弟不是个舞文弄墨之人,四十五年前,三星农科所举办赛诗会,每名知青最低必赋诗一首,因和他同寝室,每晚见他苦想半夜,吟出他一生仅有二首革命性很强的诗,凭记忆回忆发表,以沉痛悼念之)</p> <p> 追悼会现场</p> <p> 战友们的关切 </p> <p>注:上述微信截图中笪云飞的头像均为他夫人郑翠玲代为回复操作。</p> <p>  我们的好战友、好兄弟一路走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