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埠故乡行

旭日东升

<p> 2020年5月8日</p> <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我的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关埠镇地处汕头市潮阳区西北部榕江下游,南有小北山,北临榕江。据《潮阳县志》记载,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直浦都门辟村前建门辟关,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以关前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称关前埠,1867年(清同治六年)起用“关埠”,这大概是关埠名字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其实,与潮汕其他乡镇一样,故乡关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属于偏僻农村乡镇。况且我因上学工作少回家,对故乡印象也不很深刻,甚至感到好像“我的故乡并不美”。</p><p class="ql-block"> 但是后来呀,每当有空全家回老家看看,或者跟一二老友就近逛逛,越来越被故乡的一草一木吸引了,觉得故乡其实挺美的,一有空就常回老家看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你漫步在故乡美丽新的农村,欣赏清新明艳的田园风光;到榕江边看日出,听听港湾的阵阵涛声,这些美景都会让你流连忘返的。</p><p class="ql-block"> 当你来到名人故里上仓古寨,参观了吴南生先生的旧居;当你游览“美丽乡村”下底古村,听听清代提督黄武贤大人的故事,你的内心一定会受到启迪和鼓舞,然后更好地珍惜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你来到富有传奇色彩的京北古渡口,在渡船上,还能听到桃花与渡伯的对歌吗?当你登临石井岩,峰梅洞里,还会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吗?这些都会让你有无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对故乡特色物产有兴趣,你可以到河腰村看看潮汕老行当耕草蓆,把它当作潮汕手工艺术品,顺便买一两领带回家;故乡特色美食要数石井的炒跳鱼饭了,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一草一木、风景人文,怎么让我不爱它?</p> <p>  关埠戏院,见证30年前的喧闹与繁华</p> <p>  </p><p> “有那么一个地方,它没有雄伟的名山大川,也没有宏伟的奇异建筑,却是那么令人魂牵梦萦,那就是我的故乡。”</p><p><br></p><p> 庚子初夏,新冠疫情暂平。天朗气清,蓝天白云,阳光明艳。我约上好友永和堂林君,带着对故乡的一片深情,终于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关埠故乡行。</p><p><br></p><p><br></p> <p>  关埠小镇颇具风味的老骑楼建筑</p> <p>“老正和”关埠剪刀,曾经名扬潮汕</p> <p> 关埠镇政府</p> <p> 关埠一条街</p> <p> “港湾听涛”为关埠书法名家林盛俊老师所书</p> <p> 港湾听涛声,豁然开朗</p> <p> 江畔看日出,赏心悦目</p> <p> </p><p> --02--</p><p> 老家路内村 田园风光好</p><p><br></p><p> 自家村子是必定要看看的。</p><p>  老家路内村在榕江之滨,创寨于明朝初年,来自潮州宏安寨,距今五百多年。古称京头村,村之东面仍有一座“老爷宫”称“京头古庙”。后因村在关埠往砲台“官路”之内而得名。村民或外出务工经商,或在家乡种植水稻。</p> <p>  在潮汕,每一个村子,都会有“老爷宫”。崇拜神明,敬畏自然,是潮汕特色民风民俗。</p> <p> 宫门上“京头古庙”老牌匾</p> <p>  大寨门,可惜对联贴错了。</p> <p>  美丽的路内门口新乡,整齐对称的“下山虎”格局潮汕民居,体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诠释了什么叫“潮汕厝,皇宫起”。</p> <p> 柴枋桥边的别墅</p> <p> 有钱人的世界</p> <p>  村政治中心,以前叫“大队”,后改“村委会”,现叫“党群服务中心”,名字越来越长,官员越来越多。</p> <p>  寨中心大榕树下的“伯公宫”。无事保平安,有事求帮忙,村民心中真正的“服务中心”。</p> <p> 炮楼脚古老的寨墙</p> <p>  新建路内小学,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题写校名</p> <p> </p><p> 在榕江南岸南砲台,从路内村到京北,仍保留着一大片稻田。几千年传统农耕在这片土地延续着,水稻田园风光弥足珍贵。</p> <p> 早春的秧苗,柔软而蓬勃</p> <p> 希望的田野</p> <p>  </p><p> 水稻一年两熟,每年大约到了农历6月和10月,稻子开始熟了,如果到那时你再看看,黄橙橙的像一地金子,美不胜收。</p> <p> 谁不说俺家乡美?</p> <p> </p><p> --03--</p><p> 吴南生故里上仓古寨</p><p><br></p><p> 游览了自家村子,就来到上仓村。上仓村是故乡名人吴南生先生的故里,又是很有特色古村落,更值一游。</p><p><br></p><p> 吴南生先生(1922—2018年),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书记。1979年初,负责筹办广东省三个经济特区,任省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共深圳市委第一书记、深圳市长。1985年后为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主席。</p> <p>  1989年秋,吴南生在南澳岛视察工作(图片来自网络)</p> <p>2005年,吴南生、许英夫妇参加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时合影(图片来自网络)</p> <p> “吴南生故里”标志牌就立在古寨桥边</p> <p>  吴南生先生支持兴建的“上仓学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校名</p> <p> 新建的文化公园</p> <p>  江南水乡,南生故里,秀美上仓</p> <p>  上仓古寨,革命老区,红色领航,不忘初心</p> <p>  </p><p> 上仓古寨,由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结成“品”字的吴、林、曾三寨组成,尤其处于“品”字上方的吴氏老寨,是一个典型的圆寨。传说元代末年,吴氏先祖清江公从江西抚州来此创乡,见此是“鼎”形地,遂以溪流为护卫建成俗称“玉带围腰”的圆寨与之相配,内中建有七壁莲等大型府第,状如“浮水莲花”,故有“浮水莲寨”的美称。</p> <p> 上仓古寨门</p> <p> 很有特色的拱形石寨门</p> <p> 历尽沧桑的古寨墙</p> <p> 古寨前半月形水池</p> <p>  上仓古寨地灵人杰。吴南生小时候就是居住在吴氏古寨中,革命年代,吴南生先生又利用老家上仓古寨掩护革命同志,所以,解放后,上仓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p><p> 据记载,1942年,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广东制造“南委事变”,抓捕了八路军驻港代表廖承志、中共南委副书记张文彬等同志,南委书记方方及时撤退,幸免于难。“南委事变”发生时,吴南生同志负责掩护一批南委机关的同志撤退。把他们一批一批,男女老少都有,先后安置在家乡上仓古寨居住,后来才陆续转移去重庆或别的地方。当时,日军刚占领香港,吴南生先生就对村民说他们是香港的朋友逃难回来,村民很好,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p> <p>重新修缮为洗石墙面的“吴南生故居”,现为村“老人之家”。</p> <p>吴南生故居,原来是一样平矮的瓦房,听说几十年前修建增高,窗户“千子万孙”吉祥图案,很有特色。现在又略显破旧,还有很大的打造提质升级空间。</p> <p>  上仓水乡红色旅游宣传标语</p> <p>  吴南生既是一位思路敏捷,富有远见的党政领导人,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p> <p> 吴南生先生书法作品欣赏</p> <p> </p><p> --04--</p><p> 河腰村:渐行渐远的潮汕老行当</p><p> ——耕草蓆</p><p><br></p><p> 榕江下游双溪嘴东畔,关埠镇河腰村,自元代创村开始祖祖辈辈相传耕草蓆,有称“草蓆之乡”。河腰草蓆厂曾称“潮阳县草蓆一厂”,名扬潮汕。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耕草蓆这种工艺已很少人愿意做了,濒临失传,村里只有徐伯一户人家在坚守这项手工耕蓆的老行当。</p><p> 草蓆,主要的原材料是一种生长在榕江边被称为“咸草”的长杆植物,学名莞草或蔺草。在成熟时一杆撕分为二,晒干后利用棉麻绳耕织而成。</p><p> 据介绍,耕织一领草蓆需要咸草、细麻绳以及十多种织蓆工具。要经历撕草、晒草、截齐、纺线、经线、耕蓆、晒蓆、推实、修剪、印花、蒸炊、晾晒等十多道繁琐而细腻的工序。道道讲究,环环相扣。工序虽然繁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就是耕蓆,以麻绳为经,以咸草为纬耕织,需要两个人默契配合,一人穿草,一人扣紧折边。这道“核心技术”需要技巧才能耕出光滑平整的草蓆。主要织法又有单耕和双耕之分,双耕蓆厚实耐用。据说,耕织一领双耕草蓆大约需要两个人工作一天,所以每领工本费约四五百块钱。</p><p> 在潮汕,草蓆不仅是一种软硬冷暖适中的寝具,更是联结着一份关于故乡的情愫!</p><p>  在潮汕,这些还在最后坚守耕草蓆等老行当的普通工匠,他们是最平凡最伟大的艺术家!这种工匠精神正是当今普遍所缺乏的,这正是我们一行所以探访的缘由。</p> <p>  这就是草蓆主要材料“咸草”</p> <p> 麻绳为经,咸草为纬,一经一纬一草蓆</p> <p>  你穿草来,我扣蓆,一草一蓆共一生</p> <p> 一丝不苟,工匠精神</p> <p>  雕版印花,双凤朝牡丹等吉祥图案,一般有四五色,最多可以有十多种色彩</p> <p>  古老的“桑拿房”,蒸炊固色</p> <p>  每一件都是艺术品,徐伯和他的耕草蓆技术可不可以申请“非遗”呢?</p> <p> 河腰出品•中国制造</p> <p><b>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05--</p><p> 传奇色彩的京北渡口</p><p><br></p><p> 我们一行离开河腰村,不一会就“到此京北渡口”。</p><p> </p><p> 关埠镇京北乡(今巷内村、巷口村和庄厝村)与揭阳砲台相隔一榕江,自古村民往来都要乘坐渡船,渡口名称“京北渡口”。</p><p> 据载,京北渡置渡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古时是潮普惠三县通往“府城”潮州“官路”上的一个“官渡”,为潮阳通揭阳之要津。现在已从撑渡改进为机渡,每天渡船仍载满乘客,主要是北岸村民上砲台市购物,频繁往返,热闹非凡。</p> <p> 京北渡口</p> <p> 繁忙的京北渡口</p> <p>  </p><p> 京北渡因潮剧《苏六娘》而远近闻名。相传,明朝中期,揭阳雷浦村苏员外有一女儿苏六娘,与潮阳西胪表兄郭继春私订婚约,曾派婢女桃花从京北渡坐船前往送信,著名的潮剧折子戏《桃花过渡》就是据此改编而来的。桃花在过京北渡时与渡伯的斗歌,运用有潮汕特色的风土人情典故进行对唱,情趣诙谐,百听不厌,广为流传。</p> <p>“到此京北渡口”这是潮剧传统剧目《苏六娘》的台词</p> <p>渡伯与桃花的斗歌,京北渡头也就在四乡六里更扬名起来</p> <p>  </p><p> 京北渡也是一个红色渡口,红军曾从这里渡江,红军的足迹在渡口留下了光辉的印记。</p><p><br></p><p>  1927年10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由贺龙、叶挺两将军率领红军战士南下,途径饶平、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等县市,当时国民党为堵截红军,绞尽脑汁不许红军前进一步。榕江阻隔,汕头、揭阳榕江北岸一带所有的船只均被国民党全面封锁,仅有京北渡口几只渡船仍在摆渡。但渡口只有四只渡船,未能解决渡江的难题。后由先头部队萧克等同志渡过南岸,与京北同承善堂联系,争取支援,得到善堂的大力支持,联系船主发动群众,把全村所有的戏船、蟹囊船、单踏小舟等共三十多只轮流摆渡,日以继夜不辞劳苦地奋战,经过三天两夜的苦斗,终于在3日日落时把红军战士安全地渡过榕江南岸。</p> <p>夕阳落在新建的榕江大桥上,倒映于榕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p> <p>  据说80年代萧克将军莅临汕头地区,到各地视察,重踏渡口故地,记忆犹新,建议京北渡口树碑建亭以作为纪念。我想,既然将军开了金口,如果当时政府能抓住这个契机,树碑建亭,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古老的渡口定会焕发出革命的新光芒。</p> <p>  </p><p> 虽未见红军渡江纪念碑,倒是在京北渡口凉亭墙上,镶嵌有一块“潮州府正堂示”的大石碑。这是一份特别的石刻“判决书”,碑文记载了京北渡一桩京北林姓与砲台吴姓的诉讼案。</p><p><br></p><p>  京北官渡自古就是由京北乡人主摆的官渡,远近都称为“京北渡”。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揭阳铺前乡(今砲台)士绅吴占先等借以筹资办学为由,提出了榕江属揭阳管辖,该渡应归属揭阳铺前乡。强词夺理双方引发官司诉讼,先后诉讼五年之久,共经过三任知府之手。第三任知府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在南砲台花园搭台公审此案,公断以“京北渡”正名,判为京北管属,特把批文立碑定案;至于铺前乡以兴办学校为由,判京北乡出资白银六百两以支持办学。至此双方得益,此案终结。</p><p><br></p><p> 潮州知府明镜高悬,公正判决,兼顾脸面,更立碑刻石,免生后患,可谓用心良苦。吴姓倚强凌弱,林姓委曲求全。人情世事,古今相同,读后令人嗟叹。</p> <p> 潮州府正堂示石碑</p> <p>附录碑文:</p><p> 潮州府正堂示</p><p>赏戴花翎、调补潮州府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 陈 </p>为 给示勒石晓谕事:<br> 照得潮阳县京北乡渡船,向归该乡林姓开摆,备载已历数十百年,相安无异。嗣据林姓报效渡资一千一百元,给充该县奎光书院经费,并由该县示禁勒石有案,卷牍俱在,历历可考。<br> 当时揭阳县吴姓近在咫尺,从未出头过问其为“京北渡”而非“铺前渡”。毫无疑义,乃揭阳县附生吴占先等,因藉县志“水利归揭”一词,谋图分润,赴县控争。该前署揭阳县虞令汝钧,办学具有热心,遂不穷其实际,亦未夥商,该县遽行批准转详。据一时之意见,夺隔属之利权,殊欠平允。官经数任,讼累五年,案悬未结。节次控经历前府节县勘讯,并据李前府委员会勘讯断,亦未审结。<br> 兹经本府提讯明确,断令明后:该渡永归林姓渡船开摆,仍以“京北渡”为名。平时过渡每人每次应收渡资钱贰文,婚嫁花轿过渡应收红包钱陆拾文,不得额外勒索分文。亦不准铺前乡吴姓再行藉端谋争。即由府给示勒石,俾资遵守而垂久远。<br> 吴占先等以隔属控争渡资,讼经数年,所资已属不赀,本属自贻伊戚。姑念筹提学费,事属因公,断令林姓补偿吴姓讼费七兑银陆佰元,限一月内照数缴清给领,以慰其办学之心,而消其不平之气。<br> 似此委曲求全,各宜永敦和好,不准再行节外生枝。两造均各输服,情愿遵断完案。除取其两造遵结存卷,并分行潮、揭两县备案外,合行给示泐石晓喻,为此示。<br> 仰潮、揭两属绅民、诸色人等知悉:尔等须知京北渡船,永远断归林姓轮流开摆。所有过渡价资,均照断定数目给收。不得觊觎搀夺,滋生事端,致干未便,具各凛遵毋违。<br> 特示<br> 奇芳 建昇<br> 一给示 林 以足 振璧 等勒石渡头<br> 瑞春 声炳<br> 光绪叁拾肆年拾月拾陆 日示<br><p> </p> 【注释】<br>1.赏戴花翎:一种清代对官员的封赏,官员帽子上戴的花翎。<br>2.加十级纪录十次:加纳官职十级,记录在考核簿籍中十次。 加纳一次官职,就记录一次。<br>3.照得:查察而得。旧时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br>4.嗣据:嗣:之后,后来根据……<br>5.附生:古时初考入府、州、县学,没有公家膳食的生员。<br>6.虞汝钧:号和甫,福建侯官人,举人。光绪二十九年任揭阳 县令。<br>7.夥商:夥:同伙,商议。<br>8.遽行:迅速执行。<br>9.转详:将案情呈报上级官府。<br>10.不赀:指无从计量,表示多或贵重。<br>11.自贻伊戚: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 烦恼,自招忧患。<br>12.七兑银:清末民国潮汕比较有信用的一种地方纸币。<br>13.两造:指诉讼的双方。<br>14.合行:应当,应该施行。<br>15.仰:旧时公文用语。下行文中表示命令。<br>16.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br>17.致干未便:古代公文用语。干,相当于“关”;即“以至于 事关不当”的意思。<br> <p> </p><p> -06--</p><p> 古村落下底村 黄武贤提督府</p><p><br></p><p> 下底村西临榕江,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村。村寨古木参天、寨墙、寨门、古桥、祠堂、书斋、私塾保存完整,古建筑皆潮式红色屋顶,古色古香,村内河水环绕,有榕江水连通。2012年被评为“广东十个特色古村落”,2013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p> <p> 江南水乡下底古村落</p> <p> 江南水乡,绿水环绕</p> <p> </p> <p>  古榕树、古寨围、小桥、溪流等,步步皆为美景。</p> <p>  古村三面为田园所包,民居是典型的潮汕老厝,现有不少明、清、民国建筑,“下山虎”成排连片,“四点金”随处可见,“四马拖车”都保留完好。</p><p> 下底古村人文积淀丰厚,书香世家,贤人辈出。</p><p><br></p><p>  古村雅韵,远离尘嚣,漫步其中,心境自然平静。</p> <p> 潮汕传统格局的祠堂</p> <p>  下底古村,最出名的要数黄武贤提督府了。</p><p><br></p><p>  黄武贤(1821-1898年),潮阳关埠下底村人,晚清时期著名将领,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北战,官至一品云南提督。</p><p><br></p><p> 黄武贤“提督府”,原称“建威第”,又称“泰崇公祠”,俗称“厦林老府”,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黄武贤的府第。</p> <p> “提督府”门楼肚</p> <p>  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府”建成,匾名“建威第”。 提督府坐东北向西南,占地833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驷马拖车”建筑。它是以一座三厅两天井的宗祠为中心,两旁各并联两座规模小一点的“四点金”,成为中间大、两边小的五座“四点金”相连(称“五壁连”),两边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和后包。祠堂前有阳埕1000多平方米,阳埕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五间过的书斋;前面照壁塑有麒麟配松鹤延寿图,边有旗杆夹座,附近还有马房。“提督府”是潮汕最豪华的建筑格局,可与皇宫相媲美。</p> <p>  潮汕最豪华格局“驷马拖车”建筑风格</p> <p>  提督府两旁为“建威第”“四点金”</p> <p> 正中宗祠大门</p> <p> 正中宗祠上的牌匾</p> <p>正中宗祠两旁的石狮,雕刻精美。听一位仍在建威第居住老妇人说,两只石狮曾经被盗,后寻回并用钢筋锁死。所以变黑成“死狮”。听后有点遗憾!</p> <p> 正中祠堂内部大厅</p> <p> 小巷深深</p> <p>  府祠堂正上方挂有匾额“光耀堂”,原系清末戊戌科状元夏同和所书,现匾是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手迹。匾额下挂有黄武贤画像,此画像原先存放在泰国的潮州会馆,1979年,黄武贤后人旅泰华侨黄树猷听说宗亲都不知黄武贤的容貌,想起海外有一张他的画像,第二年便把画像带回乡。</p> <p>  祠堂正上方挂有匾额“光耀堂”</p> <p>  祠堂内还保存有三块清代的牌匾,分别是“旨赏换花翎”、“钦命提督军门”、“钦命挂印总镇府”。这三块牌匾在“破四旧”时期幸好被当地的一个农民藏在草堆里才幸免于难。</p> <p> 祠堂正上方悬挂的清代牌匾</p> <p>祠堂精美的潮州木雕、嵌瓷、石刻等,是传统潮式建筑的精华</p> <p>  黄武贤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曾是一位出身贫寒的箍桶木工。道光30年(1850)应募从戎,驰骋沙场20多年,横枪跃马,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从一个兵勇升为千总、总兵,直至云南提督,受封“建威将军”,官居一品。他官风清正,一品当朝,两袖清风,忠于社稷,公而忘私;他大义灭亲,惩恶扬善;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他一生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黄武贤六十大寿时,慈禧太后特亲笔书写一个“寿”字以示祝贺。光绪皇帝也为他撰联贺寿,上联是:“年年平安福,下联是:岁岁如意春”。</p><p>  黄武贤是潮汕一位深受后人敬仰的先贤,其传奇一生,在潮阳及榕江两岸广为传颂,令人敬仰。</p> <p>  1997年,提督府被列为原潮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成为潮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p><p> --07--</p><p> 石井岩: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p><p><br></p><p> 石井岩位于关埠镇玉一村石井山,背山面榕江。唐贞元六年(790年),名僧大颠曾居于此,称峰梅洞。据《潮州先贤录传》记载:“梅峰寺建于唐代中后期(789~824年),因满山梅林而得名”。可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p><p><br></p><p>  宋政和元年(1111年)有僧人依石室筑寺舍,石室为大雄宝殿,称“三峰寺”。</p><p><br></p><p> 明崇祯年间(1628~1644),进士成庵至此为僧,修葺三峰寺,并于其上拓建寺舍,称“梅峰寺”。</p><p><br></p><p> 相传峰梅洞侧有一石孔,孔下有一石舂,每晨自石孔流出白米于舂内,可供住僧一日之炊。凡舟楫过榕江双溪嘴必投米于江中,方能通航,否则船受风阻不能行,故有“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的传说。</p><p> 据说后来住僧人口日益增多,做饭的和尚观其出米洞口太小,恐流米不足其炊,因而凿大其洞口,意想增加米流量,不料峰梅洞从此就出不了米。</p><p><br></p> <p> 新建的梅峰古寺的外山门</p> <p>  梅峰古寺的内大门,据说大门上“人天福地、“青山”、“绿水”这三块石匾是老的,其它都是新的,正中有圣旨石,有“神宗帝御赐”,据说是明神宗即万历帝赐给成庵的。 </p> <p>  梅峰古寺内大门背面《海國蓮邦》匾</p> <p>  梅峰古寺内景,传统佛寺格局</p> <p> 梅峰古寺正殿</p> <p>  梅峰古寺大殿后面有明代圣僧成庵的舍利塔,民间称进士塔。墓塔高3米,最大直径2米,成六角形,造型独特,塔端为葫芦形,正面刻着“明圆寂比丘紫衣成庵佩公塔”“崇祯庚午岁(即1630年)春三月吉旦立,当代徒海贤、海寿、海圣、海度、海白等奉祀”。据说碑文是揭阳县令冯元飚所书。</p> <p>  梅峰古寺后面的进士塔。进士成庵为什么无意功名而削发为僧呢?</p> <p> 传说曾会出米的峰梅洞石室</p> <p>  梅峰古寺,晨钟暮鼓,实为修炼道场</p> <p>  梅峰古寺有多块古代石刻,如《高峰入雲》刻石、《政和元年岁辛卯初三日开记》、《梅峰寺重建华表》、《梅峰寺香燈田记》等,可惜大多已很难辨认,有的碑文已一片空白,有的残缺难辨,几块现代书画名家的石刻孤零零的,格格不入,总体文化氛围不浓。</p> <p> 缺下款的《高峰入雲》刻石</p> <p>  只剩碑题的《梅峰寺香燈田記》</p> <p>潮汕著名书法家黄文凤书高祖王均诗《癸酉九月重游三峰寺》</p> <p>  据说石井岩古时有所谓八景:玉兔望月、金鸡报晓、莲花献佛、仙缘软渡、石龟出米、飞凤听经、夕阳点香、接竹引泉。名字很诗意,景色应该很美,可惜我们现在只能凭想象了。</p> <p>  梅峰寺上远眺:岩前榕水隐隐流,满江远景望中收。</p> <p> </p><p> --08--</p><p> 关埠特色美食之石井跳鱼饭</p><p><br></p><p> 滩涂鱼,又称跳跳鱼,俗称花跳鱼。它是盛产在我国南方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沿海一带滩涂里的一种小鱼。</p><p><br></p><p>  滩涂鱼是一种古老的物种,称为“活化石”,为躲避天敌,这种鱼花了3亿年才爬上岸。它做梦都想不到,在岸上竟又遇到另一强敌人类。</p><p><br></p><p> 石井乡濒临榕江,江边滩涂就有这种别处少见滩涂鱼。自古村民就到滩涂捕鱼谋生,滩涂鱼就被人们端上了餐桌。</p> <p> 跳鱼</p> <p>  石井跳鱼饭主要是用油炸过的“跳鱼”,加上略煎金黄的五花肉、豆干,外加包菜或芥蓝菜及其他配料,一起加入米饭翻炒。有点像扬州炒饭,只是配料更有特色,跳鱼罕见,味道更香,所以是颇有地方特色的美食。</p> <p> 石井跳鱼饭餐馆</p> <p> </p><p> --09--</p><p> 后记</p><p><br></p><p>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惜无钱无时间,所以只能在家门口悠转,远一点的就得“神游”了。</p><p><br></p><p>  关埠故乡小镇,面积50平方多,从京北渡口到石井岩南北10多公里,不到一天就能让你看个够。细数家珍,有几个地方还是值得一看的。美不美,家乡水,故乡在每个人心中,就是最美的了。 </p><p><br></p><p> 永和堂林君是我四十年的老同学,心照不宣,情同手足。闲暇时候,约上一起走走,颇感闲情逸致,心中快乐。既然有此快乐故乡一游,怎能无记?</p><p> 于是,把此行手机随手拍的图片连同一些随行随想文字,抄抄摘摘,东拼西凑,杂乱成文,故有此《关埠故乡行》。其中一些图文资料,来自信息极为便利的度娘、还有“潮阳旅游”等微信公众号、“冼书阁”等诸位微信朋友圈。盗图又窃文,天下文章一大抄,读后又感内心惶惶,须坦白交代。不过,此文如能加深你对故乡的了解,增进你对故乡的感情,那就感到莫大的荣幸了。</p><p><br></p><p> 但愿我们都常回故乡看看。</p><p><br></p><p> </p><p> 因为那是我们的家!</p><p><br></p><p> </p><p> 作者:许旭光,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汕头市潮阳区灶浦中学副校长。</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