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有心人 ——记东寺头乡人大代表、门楼村村委主任陈小亮

天趣

<p>  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经过一路打听一路颠簸后,敲开了陈小亮的家门。进屋后,我们不管不顾地尽情享受了一番屋里的温暖带来的舒坦后,才接受主人的热情招呼。客厅中央很大的茶几上那套讲究的茶具特别显眼。端起主人早已为我们斟满茶水的茶碗儿,矜持地呷了一口,便直接了当地问起了他创业的故事。</p><p>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陈小亮嘿嘿干笑了两声,有点不好意思地扭了扭头说:“我的故事并不怎样,或许会让你们大失所望的,你们既然问起来了,是好是坏,我就随便说说吧。”</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匠心独运劈蹊径</b></p><p><br></p><p> “上学时,我不是个好学生;长大出去打工了,又不是个好工人。”陈小亮的故事就这样从他的“不好”开始了。</p><p> 十八岁那年春节刚过,他还没顾上多想就和村里一群年轻人卷起了铺盖卷儿出门打工去了。“凡事都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呀!”他无不感慨地说:“出门后我们才体会到这些。”是啊,是真难!出门后,他们毫无目的地先上了太原,游荡了几天没什么结果,就又下到河南,身上的盘缠都花的差不多了,打工还没着落。后来经熟人介绍才在郑州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做小工的活儿,从那一刻起,他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吃饭,六点上工,一直到中午十二点下工,一大碗盐水煮菜加两个馒头下肚,就又准备上工了,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劳作,十一、二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累得连大气都懒得出,甚至大脑也停止运转了,因为连想问题的力气都没有了。开始几天,小亮和他们一样什么也不想,上工吃饭睡觉成了全部内容。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不是个出路”这个问题缠上了他,甩也甩不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一个月后,他还真的找到了一条排遣的好办法:每天傍晚下工后,他稍事休息,饭也不吃,脸也不洗就跑出去了,可真出去了他才发现不但没事可做,还没什么地方可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周围的市场转悠来转悠去,不时和一些小商小贩攀谈闲聊几句。转的多了,和别人聊得多了,他的心里仿佛明白了点什么,可真要静下心来细细想一想又什么也不清楚,就这样迷迷糊糊的过了大半年。工程结束了,看着同伴拿着领到的工资,满脸笑容的点来点去,高兴极了,他却拿着东算西算、扣来扣去仅剩的几百块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p><p> 天冷了,在外奔波了大半年的伙伴都陆续返回了家,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整天猜拳行令,单等来年再次出去。小亮虽也无事可做,但他并不这样,他想的最多的是“我该怎么办?”是呀,他该怎么办呢?没人能回答他。</p><p> 转眼就又到了春天,伙伴们开始蠢蠢欲动,三两一伙的开始背起铺盖卷儿出门了,他自己还没想明白自己该怎办,心里确实有些焦急。一晃又大半年过去了,一个养家糊口的大男人,总窝在家里无所事事,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想总得有事做才行呀。陈小良告诉我们说:“有一天,我正端着碗吃饭,突然觉得脑子亮了一下,想到什么就先做什么,来个‘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倒不失一个没办法中的好办法。”于是,他梳理了一下这半年来自己的想法,发现又一个想法还很不错,他觉得先从油条入手就很好,因为油条不但人人爱吃,在农村又经常买不到吃不上,更主要的是它简单易学,容易上手,最关键的投资少见效快,适合他这种一无所有的人来做。</p><p> “说干就干正是我陈小亮的处事风格”小亮把拇指和食指做成一个“八”字形,上下揉着下颌说。</p><p> 他在村上借了辆摩托车,一抬腿来县里拉了两袋面一大壶油,还特地去副食店买了两大包油条精,回家支起了大锅,自己独个边做边琢磨起炸油条来了。看似简单的炸油条,其实要做好并不那么简单,几天来,全家人一天三顿也吃不完他做的拿不出手的油条,最后不得不发动亲戚朋友都来吃油条,油条吃多了自然就会炸了。没想到的是一月下来,竟比他一年的打工收入还要多。</p><p> 小亮笑了,笑他这“骑驴看唱本”的好办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心孤诣求发展</b></p><p><br></p><p> 一年后,正当小亮重新审视他的油条生意时,他迎回了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的新娘。</p><p> 新婚后的第一春节刚过,妻子还沉浸在节日和新婚的双重喜悦之中,陈小亮突然不见了,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家人虽然急得团团转,但最想不通的还是他新过门的妻子,夜深人静时她思来想去的开始瞎琢磨起来。</p><p> 一个月后,小亮回来了,在家人的担心变成责备中,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去河南林县学磨豆腐了。”在他看来,油条生意再好,单靠它很难撑起他的梦想,因为他对他所生活的农村再熟悉不过了,农村居住分散,难以形成一个较集中的市场,更何况农村购买力低下,主动性差,如果送上门还有可能买点,让他们跑路来买那是绝不可能的,所以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回家后,经过紧张的筹备,豆腐正式开磨了。一到晚上,全家人一齐上阵,和面的和面,拐磨的拐磨,烧火的烧火,第二天早上,小亮挑起货担,一头豆腐一头油条,开始走村串巷的兜售他的豆腐和油条,开始还不好意思吆喝,没几天他就吆喝得山响。</p><p> 你还不要说,走村串巷的货郎担生意还真是意想不到的好,有时一担一会儿就完了,还得回来担好几回。小亮说:“做生意也是个感情活儿,遇到钱不够的我就有多少算多少,还有就是一些孤寡老人,我定时给他们送上门,开始他们都不要,还说不喜欢吃,我知道他们不是不喜欢吃,而是没钱吃不起,我就不用他们付钱,时间一长,我们就成了亲戚,隔三差五他们还会送我一些山货。”几年下来,还真为他挑回了可观的经济收益。</p><p> 生性就不安分的陈小亮,又开始思谋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了。</p><p> 2002年春暖花开时节,小亮的心情随着他的再次决定也像这春天一样明媚,他把家里仅有的5万元全部拿出来不说,还背了10多万元的债,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建起了容纳15000多只鸡的鸡舍,此时恰好又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政府支持了他10000只鸡苗,就这样他的养鸡场就算是办起来了。可从没背过债的他,现在可谓“压力山大”,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生怕有什么闪失,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女儿随他一起在鸡场安了家。他只有每天看着“咕咕”叫的小鸡,心里才踏实,如果那天有事听不见那片搅在一起的“咕咕”声,他的心里就发慌。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小鸡,别提他们一家心里多高兴了!</p><p> “想着容易办起来难呀!”他又这样说,在座的我们有同感的点着头,算是对他的回应。</p><p> 没高兴几天,突然有一天早上,他发现所有的小鸡都挤在鸡舍的角落,只是“咕咕”叫着,不吃不喝。此情此景让他一下子懵了,感觉自己也像小鸡一样食不甘味。他二话没说,急忙跑到县畜牧局寻求帮助,说来确实应该庆幸,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帮助下,总算熬过了这道难关。大字不识几个的陈小亮经过此劫,又学了一招,没过多久,他就抱回了一大摞关于养殖的书籍,闲暇后,就蹲在鸡舍旁,听着鸡鸣啃着技术。 生活不负有心人的,几年下来,小亮还真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吃不愁穿不愁的“疙瘩户”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诚心诚意助乡亲</b></p><p><br></p><p> 陈小亮停下呷了口茶水,缓缓地带着诸多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难言的心结。”</p><p> 他接着说:“我一看到乡亲们‘鸡刨食’似的辛苦一年,也没多少收获,心里就特别难受,总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p><p> 2006年一开春,陈小亮就做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人生的故有轨迹。他不顾家人反对,用养鸡攒下的6万元,一次性买下了乔家后1500亩荒山,开始做起了他的荒山梦。其实谁都明白他心里的那个小九九,可谁也没有点破。山买下了,这仅仅是个开始,他不得不再筹集8万多元,连赊带购回了连翘苗30000株、核桃树苗4000株、山桃苗10000株和化肥5吨,每天每人100元工资雇用了10位村民,念起了他的荒山生意经了。每到下工时,小亮不管多忙,都会准时站在门口,给收工回来的十位雇工发工资,他看到领到工资的村民满脸笑容,心里既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踏实,还有掩盖在踏实下拱动的不安,他知道踏实是来自于自己总算能为家乡淳朴而善良的村民尽一点微薄之力,不安是自己这债台高筑的荒山梦到底能做多久?</p><p> “嘿、嘿——嘿”故事到此小良笑了,笑声拉得很长,我们听出了笑声里的自豪,和自豪中掺杂的那份不安。他说:“我做的是林下经济生意。”听到这个陌生的词儿,自己确实感到了孤陋寡闻,打断小良的话好奇的问:“什么是林下经济?”他笑了笑说:“林下经济说白了就是山上种树,树下种中小药材等经济作物。”</p><p> 他抬起粗大厚实的手,扫了扫头上的短发继续说:“愁人的事总是不断,当下最愁人的是手里有了药材却没销路。”</p><p> 陈小亮知道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解决销路,他东凑西借的筹集了点路费,决定出去跑跑市场碰碰运气。他首先来到河北的安国,从没出过远门的他,突然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几乎分不出东南西北,但他有一个信念就是只要自己还有一张嘴或者有足够的钱就什么也不怕的。对他来说足够的钱谈不上,就只剩鼻子下这张能说会道的嘴了。出门在外店不敢住,他随便找个避风的地方一蹲一夜就过去了;饭不能不吃,可又不敢多吃,一碗热水泡两包方便面凑合过一顿算一顿,唯一让他上心的就是这药材市场了,他每天什么也不做,就是在市场里转,和人闲聊,但他从来不敢多说关于药材的事,一来二去还真认识了一个人,他叫胡万里。 十天半个月也没转出一点收获,小亮只好放弃安国,南下来到了安徽亳州,“故伎重演”,直到盘缠花尽,才悻悻而归。 回家后,他不敢和任何人提起跑市场这件事,家人看着他那张整日愁眉不展的脸,也不敢多问,这件事好像就这样不声不响的过去了。</p><p> 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河北安国的胡万里竟独自寻上门来,他什么也没说就住下了。小亮不知道这胡万里到底演的是哪一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万里没说,小良也没问,就这样一住就是一年多。</p><p> 2009年雪融春开,万物复苏,小亮就开始忙活起来,想找几个人把头年养下的党参苗下地,万没想到的是他跑遍了整个村庄,大多推脱有事不愿去,当时只有王增平、王志勤、王双贤和王支录四户村民勉强同意领苗栽种,父亲知道后说了句:“他们不是不愿意,是和你一样心里没底呀!”作为父亲他知道自己责任。党参苗种完的当天,小亮一分不欠地把工资发到了他们手中。</p><p> “再难,我也不会欠他们的工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中不知包含有多少辛酸。</p><p> 经历了这场变故,小亮认识到仅凭单打独斗是难成气候的。当年8月份,为了扩大经营规模,真正做到带动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成立了“平顺县天脊凤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当初栽种党参苗的那5户村民加入成了合作社社员。</p><p> “我很感激他们,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小亮的故事里出现最多的就是这种感恩。</p><p> 到了第二年春天境况就不一样了,参与的农户多了,种植的面积大了,不但种植有党参,还有连翘、黄芪、柴胡等中小药材。</p><p> 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占去了大量资金后,收购回的一车党参也压在了手里,资金成了一个大问题。屋漏偏遭连阴雨,住了一年多的胡万里,此时提出要要这车党参,还是先赊后付款,一年的情谊加上急于回收资金,他不顾妻子和家人的反对,就让他先拉去了,结果真的一去杳无音信。陈小亮的“林下经济”梦也因此按下了暂停键。</p><p> 坐在一旁的妻子再也忍不住了,说:“他就是个傻子。”胡万国杳无音信后,他的“林下经济”就做不下去了,当时恰好寺头在修路,小亮利用多年攒下的人脉,承包了全线的路沿石的铺装工程。泥里水里的一年多的铺路工程完工后,他手里又有了几个闲钱。</p><p> “他手里就不能有钱。”妻子秀玲笑着如此说。他又续起了他的“林下经济”梦了。</p><p> “说来也怪,自从胡万里一分没掏拉走一车党参后,四川蜀中中药厂、长治三宝制药厂等多家制药厂先后来我这里看货下单,我们有幸成了他们的原材料基地。”说这话时,小亮笑得合不拢嘴。</p><p> 秀玲也笑着说“你别说,小亮还真是傻人有傻福。”</p><p> 2009年正月十五,王秀玲和家人到东寺头村看社火表演,刚进村口,远远就看见一群孩子,一边起哄一边追赶着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半大孩子,王秀玲立即赶上去帮他解围。当他们看完表演返回时,那个半大孩子依然站在村口,寒风中呆头呆脑的瑟瑟发抖,王秀玲不忍心看下去,就随手把提的那捆准备送给父母的油条递给了他,他迟疑地伸出手,怯怯看着秀玲,慢慢的接了过去,呆滞的目光里含着的泪花,眉毛稍稍扬了一下,就蹲在路边大口地吃了起来。</p><p> 王秀玲一边笑,一边蹲下給我们续满茶,说:“我傻,小亮更傻,没过几天他去寺头办事,竟把那个半大孩子给我带回家来了。”她在说“那个半大孩子”时,迟疑了一下,想了想,我们心知肚明的相视笑了,秀玲不忍叫他“傻子”我们更不愿意。小亮把他一带进家,可就忙坏了正在吃饭的秀玲,她放下碗先去给他找来衣服,又给他盛洗漱的热水,还劝说丈夫帮洗了脸理了发,秀玲又跑出去收拾好隔壁一间小窑洞让他住下。至此,他们家就正式添了一名新成员,同吃同住,其乐融融。好长时间秀玲才知道那个可怜的半大孩子叫王志红,是个二级残障,家在东山上,常年没人管。他们知道的越多就越照顾的周全,他们两口子一有时间,教他一些简单的农活,好让他学会自理,以后能独自生活下去,一晃九年过去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忘初心担使命</b></p><p><br></p><p>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p><p> 2014年,门楼村村委选举现场,一片吵吵嚷嚷,陈小亮一言不发躲在人群后边。投票结束了,他竟高票当选门楼村村委主任,这似乎在情理之中,又好像在意料之外,不管怎么说村主任这顶“官帽”戴在了他头上。</p><p> “这是一个舞台,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小亮的话一语中的。自此,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他日思夜考的大问题。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时常让他不敢有丝毫喘息的机会,白天跑项目争取资金,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经营他的“林下经济”和中药材加工厂。2015年,在他和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修通并铺装了困绕几代村民出行的1.5公里进村路。2016年争取上级资金160万元,完成打坝造地80亩。2017年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扶贫优惠政策,争取资金1700余万元,经过可行性论证,实施整村移民搬迁,2019年,筹集资金70多万元,和西沟饮料厂联合建起800平方米的冷库。</p><p> 小亮还告诉我们说:“不要看我不识几个字,如今我也玩起了电商,就在今年的“双11”,我们一天卖出了2000多斤潞党参,销售收入达40000多元。”“我们的天脊凤种养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有88户社员,其中就有73户是贫困户,他们也像城里上班族一样上班领工资。”他停了停,喝了杯水,接着说:“就在你们来的今天下午,我这里还有寺头的杨李珍、李丑风、李有风、秦三毛等在上工,临走时我亲手把工资发到他们手里,看着他们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忙时,我这里有60多名村民上工,闲时也有20多名。”</p><p> 说到这里他真的有些激动了,声音不但高了八度,手势动作也多起来了“扶贫优惠政策文件没有温度,但我们要带着感情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让老百姓真正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个二传手,因为它太重要了。”</p><p> 我们听着小良如此真挚感人的话,连我们这些自认为有知识的人都感到了温暖和感动,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由千万扶贫干部用真情铺就的脱贫奔小康之路呢?我们眼前一片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