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序言</h1> “沙磨石”(现称纱帽石)是我们每一个“求精人”皆知的“巨石”;亲者常与之零距离接触、疏者也不免常在其附近戏游;最不济者也常在视野中驻留,求精中学就临江而傍纱帽石。<div> 求精人往往在三年、六年乃至数十年间与“沙帽石”为伴,嘉陵江平静而清凉的江水极大地诱惑学子们毫无顾忌地投入其怀抱;成就了不少的泳者高手、也无情地吞噬了多条同窗学子年轻的生命……“纱帽石”默默地注视见证了这一切。<br> 历史变迁、世事多变:炮火中焚毁了男生宿舍(吸食几代莘莘学子血汗的臭虫也在烈火中灭绝)、教学长楼没了踪迹、“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区司令部”遗址不在、宋美龄“战时儿童保育会”无丝毫痕迹……满眼皆是“现代、时尚”。不变乃为“价值”;如今人人趋之若鹜的目的地不就是“不变之地”的原生态吗!<br> 大千世界,环视巨变的市容市貌在求精人的眼中唯有屹立于嘉陵江畔的“纱帽石”怡然独善其身、毫不受扰于闹市的喧哗、浮躁的困扰,相貌依旧;不免悠然而生眷恋之情!<br> 千里之遥的三峡大坝高位储水使得嘉陵江水“50、100年难遇”的水位成为年年相遇,“纱帽石”如今岁岁承受“50、100年难遇”的巨大压力和灾难:没顶的巨大水流压力、浑浊湍流江水对“纱帽石”基础砂石的加速侵蚀、冲刷恐“纱帽石”有轰然坍塌之虞,有种“殃及鱼池”的感觉。难免相遇即有“挪挪”的冲动、努力……<br> 2014年,闲来无事重提旧事,静心查阅细观“纱帽石”方得原委,那远不是一块“巨石”而已,而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和有着满满故事的“老者”……<div> 原学校至江边的“胡志明小道”早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规划有序的多处规整的下江“旁道”,其中以(421路)上清寺汽车站沿途滨江路人行道下行数十米第一个下江路口为直达“纱帽石”(冬泳队驻地)的最佳路线,免去了江边的“乱石”之忧。<br> 后记:“动乱期间”学校试炮;目标纱帽石,幸炮手“稚嫩”,炮响后江中爆出冲天水柱……不然石破天惊,毁掉的将是一段历史,幸甚!</div></div> 纱帽石高约13米、宽约11米、厚约9米,很像明时官员戴的纱帽,所以称为纱帽石。纱帽石刻于明代,距今已近400年了,在其面向江水上部刻有“董公死难处”五个隶书大字。石头四周有多处题刻:碗口大小行书,一寸见方的小楷等,刻字内容多为亲友祈福。 其实,三百多年前,纱帽石见证了一场空前的抗暴与杀戮。题刻原来是纪念一位壮烈殉国的董将军。<br> 这姓董的是合川人,叫董尽伦,字明吾,明万历年间举人。先后当过安定(今甘肃定西)知县、巩昌(今甘肃陇西)府同知,主持办理军饷,后解职回到合川。<br> 明朝天启元(1621)年,永宁(今贵州关岭)宣抚使奢崇明造反,带兵攻入重庆,杀了明官。董尽伦知道奢崇明攻重庆以后,立马带着在合川紧急招募的乡兵往重庆增援。不幸的是,董尽伦的兵马到了重庆城外,准备过江攻城时,中了埋伏。乡兵不敌溃败,董尽伦也力战而死。死后,安葬在牛角沱河岸上。明军平叛成功后,明朝当时的吏部侍郎之子到纱帽石上,镌刻下“董公死难处”五个大字纪念他的功绩。 <p>与现在相伴的纱帽石</p> 从江北远眺 孤傲的纱帽石兀立江边 最佳滨江路抵达纱帽石路线 常年活跃的冬泳队之一 <p>冬泳队驻地</p> 男左女右潜规则哈 <p>每年2~5月三峡大坝成就的绝佳的泳场</p> 不愧为泳者的乐园 清、静、净~春来江水碧如蓝 <p>女泳者横渡归来</p> <p>贴心的狗狗替主人试水</p><p>“先拍后颈窝, 鬼都不敢摸”</p> <p>同泳一江水</p> <p>斜的有点令人紧张哈…</p> <p>鲜活、生动、靓丽~任性的泳者</p> 惬意 <p>遮风、蔽日、挡雨、小隐的绝佳地</p> 钓者的天堂 <p>涨水佳点:“浑水捞鱼”轮流每人15分钟!</p> <p>一条20余斤的鲤鱼不幸落网</p> 你不以为这里可以是打卡地吗 战战巍巍,忍不住努力---挪挪 滚滚洪水 见惯不惊 <p>“大坝”后:“百年难遇”如今岁岁如此---</p> 洪水来 闲人去 <p>漫漫洪水</p> <p>大坝高位储水…</p> <p>枯、涨同此一瞥</p> 巍巍屹立 <p>滚滚一江水</p> <p>岁岁纱帽石沉入江底</p> <p>不见纱帽石踪影</p> <p>滚滚洪水…</p> <p>水中桥</p> 江景房观洪 江景观洪 <p>一眼望见山城样</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