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杀虎口”上没老虎。</p><p>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也称西口,历代叫法不同。</p><p>唐称白狼关,宋名牙狼关,明称杀胡口,清改杀虎口,民国叫杀虎关。明代为什么称为“杀胡口”呢?这得从康熙年间说起,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就此出发,杀向关外。战后,皇帝为安抚胡人民族大团结,将“杀胡口”改为“杀虎口”,杀虎口作为一代雄关,就此闻名遐迩。</p> <p>站在城墙脚下,承载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感觉踏上这片历史的热土,心潮澎湃……</p> <p>手扶着城墙,放眼望去,历史的画卷浮现在脑海,一个具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 一代雄关便展现在眼前!</p> <p>“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首民歌经历百年沧桑后依旧能够撩拨起那份心酸的情怀,只有这首柔肠悲凉的绝唱流传至今,而且越唱越红火!</p> <p>踏在长城上,放飞自我,放飞心情,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丝毫没有占据我任何遐想的空间。</p> <p>粮仓到此一游!</p><p>杀虎口见证了太多的金戈铁马,周征猃狁,汉伐匈奴,隋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讨蒙古,清康熙玄烨帝亲自率兵出征蒙古葛尔丹,均经此地。杀虎口见证了商贸往来的繁荣,有“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之称。历来山西商人“走西口”走的就是杀虎口,杀虎口成为晋商孕育地之一,走西口成就了晋商的辉煌。伴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这个繁荣了五百年的古税关也渐渐停止了运转。昌盛百年的杀虎堡和平集堡随之走向衰落,仅存的残垣破屋,古道土墙向后来者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杀虎堡的古老记忆也随着岁月渐渐消失。金戈碰击声没了,悠悠驼铃远去了。长城睡了、商号睡了、古堡也睡了。</p> <p>凝望着古老的城墙,残缺不齐的砖砾,经久失色的城墙,依稀可见的绿苔,依然保存着历史浓厚的记忆!</p> <p>此刻的我驻守在粮仓洞内,据说从1690年开始,随着康熙皇帝西征,杀虎口已成为运送粮草的大本营,从康熙、雍正、乾隆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便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p> <p>带着婆婆妈,回顾过去,感受曾经……过了杀虎口,便是内蒙清水河……</p> <p>不管远近,没有什么比一家人一起出游更开心,更快乐的了!</p> <p>当年山西七年大旱,人们纷纷走西口,也就是当年无数的山西人通过“走西口”而有了活路,生活有了盼头,晋商精神如是,走西口如是,但总有一种精神不会散去,那就是一个个先辈们的开拓精神永远散发着不朽的故事与传奇。</p> <p>这段城墙记录了最激烈的历史,古代中国🇨🇳,最坚强的防御工事,如今变成了岁月的尘埃,静静地定格在黄土地上!</p> <p>朴实的右玉人家,每一个菜都是碟满,钵满,炖家鸡,猪肉排骨大烩菜,色泽金黄的韭菜炒鸡蛋……那股子香,至今想起来还得巴啧巴啧着嘴,然后收回即将流出的口水……</p> <p>如今,作为抵御外敌的雄关险隘,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效,掩映在一片绿洲之中,历经岁月洗礼,斑驳破旧,但仍可见其雄伟的气势,瑰丽之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