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精灵

大红

<p>拍鸟是我的一大爱好,不仅长知识,锻炼人的身体,磨练人的意志,拍鸟当中,还能一睹不同区域的美丽风景。包头鸟种多达200多种,我会继续拍下去,希望自己能多拍一些鸟种,把这些美丽的鸟儿图片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人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些大自然生灵,喜欢和爱护它们。</p> <p>从2016年开始拍鸟,现在已拍到一百多个品种的鸟了。拍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欣赏到鸟儿美丽的大千世界。拍鸟是一种享受,虽然有时很辛苦,但也快乐着。我把我拍摄的一些鸟类照片嗮出来,与朋友们交流共享,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p> <p>黑尾塍鹬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岛国家,往南到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为旅鸟。</p> <p>田鷚鸟雀属鹡鸰科,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河滩、林缘灌丛、林间空地以及农田和沼泽地带。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南方为冬候鸟或留鸟。通常在4月中下旬迁来北方繁殖地,10月中下旬开始南迁。</p> <p>粉红胸鷚常见于海拔2700-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多草的高原。越冬下至稻田。通常藏隐于近溪流处。比多数鹨姿势较平。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丛、草原、河谷地带。多成对或10几只小群活,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p> <p>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栖息在山地、 山麓 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p> <p>夜鹭分布于华东、华中及华南的低地,近年来在东北亦常见。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沿海及海南岛。夜鹭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灌丛或林间,常与白鹭、牛背鹭、池鹭等混淆。以小鱼、蛙、水生昆虫等为食,</p> <p>白顶鵖,黑喉白顶鵖、白头、白朵朵。中等体型而尾长,雄鸟上体全黑,仅腰、头顶及颈背白色,下体全白仅颏及喉黑色。雌鸟上体偏褐,眉纹皮黄,胸偏红,两胁皮黄,臀白。</p> <p>白顶鵖一般栖息于干旱而较贫瘠的荒漠多卵石的草地上、山地荒漠的多石地段、农田间荒地、山前缓坡、灌丛、矮树或岩石间。常栖于干旱而较贫瘠的荒漠多卵石的草地上、山地荒漠的多石地段、农田间荒地、山前缓坡、灌丛、矮树或岩石间。</p> <p>金翅雀,小型鸟类,嘴细直而尖,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p> <p>赤膀鸭,中型鸭类,个体较家鸭稍小些,春季于3月中旬至3月末见于华北地区,3月末至4月中旬见于东北地区,其中部分留在当地繁殖,繁殖期5-7月,迁到繁殖地时己成对。营巢于水边草丛或灌木丛中,巢很隐蔽,有时也在离水域较远的地方营巢。巢域面积较大,但在一些营巢条件好的小岛上,有时巢也很密集。每窝产卵8-12枚。</p> <p>白眼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 杂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中国分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蒙古和西北地区每窝产卵通常7-11枚,偶尔有多至14枚的</p> <p>虎斑地鸫是形态特征体大的鸫类,体长29~30厘米。上体金褐色,下体羽色较浅,周身遍布黑色鳞片状斑纹。生活习性栖息于阔叶林或混交林等林地灌丛中。喜在林下灌丛或地上觅食,起飞时常发出单声鸣叫。在地面行走觅食,常低头奔走一段之后停下直立,似其他鸫类。主要食物为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也食植物果实、种子及嫩叶等。迁徙会在夜间进行。</p> <p>太平鸟,太平鸟科小型鸣禽,属冬候鸟和旅鸟。全身呈灰褐色,头部栗褐色,头顶有一细长簇状羽冠。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多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嫩芽等为食。体态优美、鸣声清柔,为冬季园林观赏鸟类。</p> <p>达乌里寒鸦,小型鸦类,体长30-35cm。全身羽毛主要为黑色,仅后颈有一宽阔的白色颈圈向两侧延伸至胸和腹部,在黑色体羽衬托下极为醒目。栖息于山地、丘陵、平原、农田、旷野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河边悬岩和河岸森林地带较常见。常在林缘、农田、河谷、牧场处活动,晚上多栖于附近树上和悬岩岩石上,喜成群,有时也和其他鸦混群活动。主要以蝼蛄、甲虫、金龟子等昆虫为食。</p> <p>三道眉草鹀体长约16厘米。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喜欢在开阔地环境中活动,见于丘陵地带和半山区地稀疏阔叶林地,山麓平原或山沟的灌丛和草丛中以及远离村庄的树丛和农田。</p> <p>赤颈鸫为鶲科鸫属的鸟类,俗名红脖鸫、红脖子穿草鸫。分布于前苏联、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缅甸、西欧、阿拉伯、叶门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河北、北京、陕西、四川、湖北、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繁殖在西伯利亚的开阔针叶林间、较少在阔叶林或灌丛中、迁徙时大都栖息于平原及山坡的灌木疏林中、也见于果园、田间高大乔木上以及或在水边的草坪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达乌尔地区。</p> <p>白鹭,白鹭,又名小白鹭,是白鹭属的一种鸟类。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中型涉禽。与其它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p> <p>苍鹭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p> <p>.白骨顶,是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体长约40cm。全身黑色,仅嘴巴和额甲为白色。比黑水鸡体大。骨顶鸡为深圳常见的冬候鸟,经常成群聚集在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外的水面上,常潜入水中寻找水草食用。繁殖期雄鸟会相互争斗追打。起飞前必须在水面上长距离的助跑。国内广泛分布。</p> <p>.大天鹅,体长120~160cm,体重6500~12000公克。身体丰满,双脚短粗,趾间有蹼。脖子很长,几乎与身体一样长。全身披白色羽毛,在水中游动时伸着脖子与身体稍呈直角,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态。天鹅是一种候鸟,主要生活在多芦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栖息于西伯利亚的白天鹅为了避寒,在气候转冷之际,迁徙至中国河南三门峡、山东以及南方各地越冬,等到第二年年春暖花开的4月才陆续返回故乡,夏季多在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等一带繁殖。</p><p><br></p> <p>红脚鹬(yù),为水滨鸟类,全世界共有218种,中国有77种。为中小型涉禽,是涉禽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类。他们的嘴有长有短,形态各异。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或混群活动于湖泊,沼泽,沙洲和沙滩等地.具有较强的迁移飞行能力,是世界各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p> <p>黄头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虫,秋季兼食些草籽;为地栖鸟类,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p> <p>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p> <p>灰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p> <p> 稀树草鹀属小型鸣禽,体羽和麻雀非常相似,像暗条褐色的背部,下体棕色或黑色的胸部,白色的腹部及侧面条纹。顶冠白色,眼眉具条纹,双颊棕色,喉咙白色,飞羽黑褐色,有浅棕色或白色边框。眼睛黑色。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通常栖息于半开放的地区的灌木丛。主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p> <p>灰山鹑。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中国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阿尔泰山山麓,为不常见留鸟。栖息在底山丘陵、山脚平原和高山等各类生境。多为群体活动。性活泼,善于奔跑和隐蔽亦善飞行。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叶、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蚱蜢、蝗虫、蟋蟀等小型无脊椎动物。</p> <p>蛎鹬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嘴通常是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p> <p>沼泽大尾莺。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上体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和棕白色眉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干纹细弱而不明显,尤其是繁殖季节,腰和尾上覆羽几为纯棕色而无黑褐色纵纹。 繁殖期常有的鸣叫声为单调、规则。飞行或停栖小草枝头时,均会鸣唱,在飞行时每叫一单音正好配合一次振翅的波状起伏。 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栖于开阔草地、稻田及甘蔗地,一般较金头扇尾莺更喜湿润地区。求偶飞行时雄鸟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并盘旋鸣叫。非繁殖期惧生而不易见到。</p> <p>山鸡,雉鸡,是分布非常广的鸡形目鸟类,雄性个体颈部有一圈白环,因此也被叫做“环颈雉”。它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几乎能适应各种生境。雉鸡雄鸟非常漂亮,有鲜红的肉冠、墨绿色的头颈、亮色的羽毛和长长的尾羽;而雌鸟则黯淡无光,周身黄褐。这大概和它们的繁殖方式有关,雄鸟长得美丽,是为了繁殖期吸引雌性;而雌鸟则要独自完成筑巢、生蛋、孵化、育雏的重任,朴素的外表能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避免被天敌发现。雉鸡雌性,暗淡朴素。</p> <p>海鸥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体长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体重300-500克,寿命24年。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海鸥是候鸟,分布于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各省。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及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p> <p>百灵鸟,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百灵鸟生活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由于叫声清脆,"小百灵"也成为声音甜美好听的代名词</p> <p>灰纹鹟体长14厘米,体重22克。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鸣禽。体羽为褐灰色,眼圈白,下体白,胸及两胁满布深灰色纵纹。额具一狭窄的白色横带,并具狭窄的白色翼斑。翼长,几至尾端。较乌鹟而无半颈环,较斑鹟体小且胸部多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2200米的山地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亚高山岳桦矮曲林中。不常见,性惧生,栖于密林、开阔森林及林缘。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枝叶间,在树冠之间飞来飞去或停息在侧枝上,向空中捕食飞来的昆虫,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于中国极东北部的落叶林。</p> <p>灰椋鸟,属椋鸟科丝光椋鸟属,俗名有杜丽雀、高粱头、管莲子、假画眉、竹雀。是适应能力非常强的鸟。因为它除喙与足呈橙红色外,全身都是灰褐色,所以叫它灰椋鸟。体长约23-25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p> <p>八哥,体长23-28cm。通体黑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八哥在中国南方的种群数量较普遍,既是重要的农林益鸟,也是颇受欢迎的笼养鸟。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在国内广被人们笼养。</p> <p>凤头麦鸡是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头顶的角,甚为醒目。鼻孔线形,位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p><p><br></p> <p>麻雀是文鸟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麻雀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其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都是不相同的颜色。</p><p><br></p> <p>翠鸟,翠鸟属中型水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共15种,48个亚种。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p> <p>灰头麦鸡。全长约35cm。夏羽上体棕褐色,头颈部灰色,眼周及眼先黄色。两翼翼尖黑色,内侧飞羽白色。尾白色,具一阔的黑色端斑。喉及上胸部灰色,胸部具黑色宽带,下腹及腹部白色。冬羽似夏羽,但头及胸带褐色。活动于近水的开阔地带,以蚯蚓、昆虫、螺类等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太平洋诸岛屿。</p> <p>俗称:红脚鹤鹬,旅鸟, 全长约30cm嘴细长且直,下嘴基部橙红色,其余部分黑色。繁殖期全身以黑色为主,具白色点斑。非繁殖期上体灰褐色,具白色眉纹。下体灰白色。脚橙红色。鹤鹬可以游泳。栖息于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常结群活动。能在水中游泳。主要以各种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虾等为食。</p> <p>大纬莺。为鹟科苇莺属的鸟类。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在繁殖时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芦苇顶端及树枝上,高声鸣叫。鸣声富于音韵,颇为动听。性十分机警。主食昆虫。该物种分布在从欧洲到中亚的广大地区,</p> <p>小䴙p䴘t是䴙䴘目 䴙䴘科中国分布状况:留鸟及部分候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及海南岛。中国有3个亚种。最常见的为普通亚种分布于中国各地、北起东北,南至台湾和海南岛,西达甘肃、四川及云南西部。夏时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属于日间活动性的鸟类。夜晚通常停栖于隐密的水塘或湖泊边的草丛中。营巢于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多在山地小型水面。如果住地冬季结冰,会搬到较暖和的海边或者较大不结冰的湖。食物:以捕捉的小鱼为主,偶尔也会捕捉小虾子或水中的小型节肢动物。</p> <p>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p><p>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p> <p>穗鵖为鹟科鵖属的鸟类,俗名石栖鸟、麦穗。体小,呈沙褐色,两翼色深而腰白。甚常见于荒漠、高原及多岩石草地。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包括中国大陆的内蒙古、新疆、山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2400-3000米或更高的山地草原多石地段以及曾偶见于长白山海拔800-1800米间针阔混交林带路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p> <p>常栖息于海拔2400-3000米或更高的山地草原多石地段,曾偶见于长白山海拔800-1800米间针阔混交林带路旁。国内分布: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到东部、东北部)、新疆(阿勒泰、喀什、天山、吐鲁番)、山西(北部)习性:栖于开阔原野。领域性强。站势高,机警自信。常点头和扑翼。行走及并足跳均可。飞行快而低,落地前扑翼。</p> <p>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是白俄罗斯的国鸟。2019年8月,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现身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这是我在2020年8月昆都仑水库湿地发现了4只。</p> <p>红尾水鸲是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雌鸟上体灰褐色;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p> <p>红尾水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拍摄亮点),并左右来回摆动。喜欢在固定的区域觅食,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会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常边飞边发出’吱-吱’的鸣叫声,声音单调清脆。</p> <p>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成鸟身高可达2 .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行,也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后肢粗壮有力,适于奔走。大多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p> <p>黑天鹅,是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大型游禽,体长110-140厘米。原产于澳洲,是天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著名观赏珍禽。黑天鹅栖息于海岸、海湾、湖泊等水域,成对或结群活动,食物几乎完全是植物,各种水生植物和藻类。具有较强游牧性,迁移模式不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迁徙时会组成成千上万的大团体。</p><p><br></p> <p>红嘴山鸦,大型鸦类,通体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纯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两主要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地,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500米。常见在河谷岩石、高山草地、稀树草坡、草甸灌丛、高山裸岩、半荒漠、海边悬岩等开阔地带活动。主要以金针虫、天牛、金龟子、蝗虫、蚱蜢、螽斯、蝽象、蚊子、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p> <p>大斑啄木鸟,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p> <p>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又叫布谷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它能够消灭很多害虫,所以它们一直都有“森林卫士”的美称。杜鹃在动物王国中臭名远扬,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鸟是一个自私的妈妈,因为它们喜欢在其它鸟儿的巢中产卵,迫使它们把小杜鹃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喂养。杜鹃小宝宝会比其它鸟类的宝宝早出生,它只要一出生就会把其它鸟蛋推出鸟巢,小杜鹃的“养父母”会任劳任怨地照顾小宝宝,但是它们却不知道那其实不是自己的孩子。</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池鹭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span></p> <p>鸸鹋 :是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体高150-185厘米,体重30-45千克,寿命10年。以擅长奔跑而著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鸸鹋形似非洲鸵鸟而较小,属于平胸类,没有龙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长而卷曲自颈部向身体的两侧覆盖。翅膀退化,完全无法飞翔。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栖息于澳洲森林和开阔地带,吃树叶和野果。鸸鶓终生配对。每窝产7-10枚暗绿色卵,卵长13厘米。在地面上筑巢。雄鸟孵卵约60天。体上有条纹的幼雏出壳后很快就能跟着成鸟跑。特别的气管结构在繁殖期可发出巨大的隆隆声。鸸鹋是澳大利亚的国鸟。</p> <p>黑水鸡,又名红冠水鸡,是中型涉禽。全体大致黑色。嘴黄绿色,上嘴基至额甲鲜红色,额甲端部圆形。尾下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色,游泳时尾向上翘露出尾下两块白斑,十分明显。胫跗关节上方具红色环带。黑水鸡,中等体形,黑白色,额甲亮红,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肋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时有“嘎嘎”的叫声,遍及全世界,在北纬32度以南越冬。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栖水性强,常在水中漫漫游动,从水面蜉蝣植物间翻拣找食。也取食于开阔草地,于陆地或水中尾部不停上翘。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中助跑很长距离。</p> <p>柳莺属于雀形目莺科(Sylviidae)鸟类,鸣禽类,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柳莺种类很多,常见有黄眉柳莺、黄腰柳莺和极北柳莺三种。繁殖于东北、内蒙古及西北等地,冬季迁徙至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越冬。体型纤巧,比麻雀更小些。上体皆为黄绿色,偶也有暗褐色;腹羽白色,略显黄绿色斑;具黄色、黄绿色或淡黄色眉纹。</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麻鳽属大型鹭类,体长59-77厘米。身较粗胖,嘴粗而尖;颈、脚较粗短;头黑褐色;背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点;下体淡黄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纵纹;嘴黄褐色;脚黄绿色。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span></p> <p>红尾伯劳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分布于西西伯利亚,从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往东到太平洋边阿纳德尔盆地和堪察加半岛、朝鲜、蒙古、日本,冬季也见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p> <p>赤麻鸭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普通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span></p> <p>北红尾鸲: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多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p> <p>北红尾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p> <p>小蝗莺中等体型(1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眼纹皮黄,尾棕色而端白。上体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纵纹;两翼及尾红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体近白,胸及两胁皮黄。</p><p>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及过境鸟。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越冬于中国南方。繁殖于中国东北,栖于芦苇地、沼泽、稻田、近水的草丛和蕨丛以及林边地带。隐匿于浓密的植被下,即使被惊起,飞行仅几米远就又扎入覆盖中。</p> <p>泽鹬,该物种的原始产地在德国。全长约23厘米。上体灰褐色,腰及下背白色,尾羽上有黑褐色横斑。前颈和胸有黑褐色细纵纹,额白。下体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长,相当纤细,直而尖。颜色为黑色,基部绿灰色,脚细长,暗灰绿色或黄绿色。冬季常闻重复的kiu声,似青鹬,但调高。主要栖息于河流岸边河滩或沼泽草地,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在中国为旅鸟,部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春季于4月初-5月初迁到东北繁殖,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p> <p>巨嘴沙雀为雀科沙雀属的鸟类。体重21-30克,体长132-162毫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多栖息于地面、常生活于平原、旷野、果园和溪旁的地上以及或高原、山麓、山谷等的柳丛、灌丛、小树和人工林中。留鸟,但冬季常进行大范围游荡。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飞行迅速而有起伏。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p> <p>苇鹀为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体型和羽色颇似红颈苇鹀,但雄鸟后颈有白领;前颊黑;腰和尾上覆羽均灰,肩羽黑而外翈白;雌鸟有眉纹,前颊白色。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p> <p>赤嘴潜鸭,俗称大红头,是大型鸭类,个体比绿头鸭小,体长45-55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雄鸟头浓栗色,具淡棕黄色羽冠。上体暗褐色,翼镜白色,嘴赤红色。下体黑色,两胁白色,特征极明显,野外容易辨别。雌鸟通体褐色,头的两侧、颈侧以及颏和喉灰白色,中国主要繁殖在内蒙古 乌梁素海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青海 柴达木盆地 等,越冬在中国西藏南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春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从南方越冬地迁往西北和内蒙等繁殖地,亦有迟至4月末5月初才到达的。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迁徙时常集成群。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地时即已成对,4月中旬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多 芦苇 和蒲草的湖心岛上、水边草丛和无水的芦苇丛中,有时也在湖边干芦苇堆里。</p> <p>黑头长尾山雀:是一种体型小的山雀。头侧黑色,顶纹、髭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背、两翼及尾全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黑色纵纹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差的的胸兜。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主要生活于常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或高山竹林与杜鹃等灌丛间。结群取食于小树和林下植被层。分布于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p><p>基本信息</p> <p>黄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9.5-16克;体长106-122毫米。雄鸟头顶与颏色,上体黄绿色,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两侧鲜黄色;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具浓重的灰绿色斑纹;上体赤绿色具暗色纵纹,下体暗淡黄,有浅黑色斑纹;雄鸟飞翔时可显示出鲜黄的翼斑、腰和尾基两侧。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暗褐色。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常集结成几十只的群,春秋季迁徙时见有集成大群的现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隐蔽。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p> <p>西黄鹡鸰属鹡鸰科鹡鸰属。体长15-16厘米,尾长。西黄鹡鸰在欧洲和亚洲大部分温带都有分布,在较温暖的地区如西欧为留鸟,但在北部和东部的种群则迁徙至非洲和南亚。形态分布西黄鹡鸰属鹡鸰科鹡鸰属。体长15-16厘米,尾长。西黄鹡鸰在欧洲和亚洲大部分温带都有分布,在较温暖的地区如西欧为留鸟,但在北部和东部的种群则迁徙至非洲和南亚。黄鹡鸰亚种繁多,分类复杂。目前划分为西黄鹡鸰和东黄鹡鸰两个独立鸟种,均包含若干亚种。西黄鹡鸰l亚种在中国西北有分布。</p> <p>白琵鹭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p> <p>文须雀,小型鸟类,体长15-18cm。嘴黄色、较直而尖,脚黑色。上体棕黄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侧尾羽白色。雄鸟头灰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并向下与黑色髭纹连在一起,形成一粗著的黑斑,在淡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体白色,腹皮黄白色,雄鸟尾下覆羽黑色。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和芦苇种子与草子等。通常营巢于芦苇或灌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芦苇堆上或旧的芦苇茬上面营巢。</p> <p>黑头蜡嘴雀:体长17-20厘米,全身羽毛灰褐色,头部、翅膀尖、尾部黑色。由于嘴巴呈黄色的粗大圆锥型,顾得名“蜡嘴”。是一种体大而圆墩的雀鸟,雌雄同色,主要区别在于头部,头部黑色呈杏仁状的为雄鸟,头部黑色呈鸡蛋状圆润的为雌鸟。雌鸟似雄鸟;但翼羽稍暗些;腰灰褐色。嘴蜡黄色,雄鸟头顶和头侧黑色;体羽淡灰而上体渲染褐色;腰带白色;初级飞羽具白斑;以野生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繁殖期外多集群活动,在春秋季节结群飞行,在各种地形环境都可见到。由于飞行速度快,在飞过时可听到翅膀振颤的声音。鸣叫似哨音,求偶期更高昂。</p> <p>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每产3∼7卵。</p> <p>红脚隼,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隼科、隼属动物,又叫青燕子、青鹰、红腿鹞子、蚂蚱鹰 等,是小型猛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 000-16 000。体长26-30厘米,体重124-190克。主要栖息于低山疏林、林缘、山脚平原、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河流、山谷和农田耕地等开阔地区,尤其喜欢具有稀疏树木的平原、低山。主要以蝗虫、蚱蜢、蝼蛄、蠡斯、金龟子、蟋蟀、叩头虫等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鸟类、蜥蜴、石龙子、蛙、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其中害虫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灭害虫方面功绩卓著。</p> <p>金眶鸻,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cm,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单个或成对活动,活动时行走速度甚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p> <p>斑嘴鸭,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p> <p>黑领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8-30cm。上体棕褐色。后颈栗棕色,形成半领环状。眼先棕白色,白色眉纹长而显著,耳羽黑色而杂有白纹。下体几全为白色,胸有一黑色环带,两端多与黑色颧纹相接。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小黑领噪鹛或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茂密的灌丛或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时而在灌丛枝叶间跳跃,时而在地上灌丛间窜来窜去,一般较少飞翔。性机警。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p> <p>布氏鹨所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p> <p>红喉姬鹟: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雄鸟上体灰黄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颏、喉繁殖期间橙红色,胸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颏、喉变为白色。雌鸟颏、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鸟。栖于林缘及河流两岸的较小树上。有险情时冲至隐蔽处。尾展开显露基部的白色。相似种鸲姬鹟。雄鸟上体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鸟上体灰褐沾绿,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淡棕黄色。区别均甚明显。</p> <p>燕雀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p> <p>石鸡:是中型雉类,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p> <p>戴胜鸟,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等,头顶有醒目的羽冠,平时褶叠倒伏不显,直竖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随同鸣叫时起时伏。嘴细长往下弯曲。栖息在开阔的田园、园林、郊野的树干上,是有名的食虫鸟,大量捕食金针虫,蝼蛄、行军虫、步行虫和天牛幼虫等害虫,大约占到它总食量的88%。在保护森林和农田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p><p>基本信息</p> <p>白头鹎又名白头翁 、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p> <p>牛背鹭主要栖息于近水低山、平原稻田以及牧场、湖泊和沼泽地带,成对或小群活动,常和其他鹭鸟混群栖息,以苍蝇等昆虫为食。牛背鹭属中等体型涉禽,体长约51厘米,颈较短而头圆,嘴较短而厚。繁殖期羽毛以白色为主,仅头、颈、喉、背部中央饰羽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橙黄色;冬季全身羽毛白色,饰羽脱落。虹膜、嘴为黄色,脚暗黄至近黑色。夏候鸟。牛背鹭繁殖期在5-6月,常营巢于树上、灌丛、芦苇、沼泽中或岛屿岩石上,巢的形状为浅杯状。每巢产卵3-6枚,淡蓝绿色。雌雄亲鸟轮流孵化,孵化期为18-22天。</p> <p>灰喜鹊:属雀形目、鸦科的中型鸟类。外形酷似喜鹊,但稍小。体长33-40cm。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栖息于开阔的松林及阔叶林,公园和城镇居民区。杂食性,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植物果实及种子。分布于西班牙半岛,法国,蒙古北部,阿穆尔河流域至朝鲜半岛,日本。中国东北至华北,西至内蒙古,山西,甘肃,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直至福建。</p><p><br></p> <p>反嘴鹬是一种腿特别长的涉水鸟。东西两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湿地和靠近海湾碱性的湖里。背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标志,腹部灰白色,体长约38~45厘米。它在沼泽中行走,嘴晃动镰刀一样向上弯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虫、小鱼、贝类和两栖动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上体白色部分大多缀有暗褐色、灰褐色或皮黄色斑点和羽缘。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细长,显著地向上翘。脚蓝灰色,少数个体呈粉红色或橙色。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外</p> <p>树鹨:是小型鸣禽,外形和林鹨相似,体长15-16厘米。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性机警,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边飞边发出‘chi-chi-chi’的叫声,声音尖细。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杂草种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所吃的昆虫有蝗虫、蝽象、金针虫、蝇、蚊、蚁等。</p> <p>《瞧这一家子》</p><p>拍摄于黄河湿地</p> <p><b>《我是领头者》</b></p><p><b>拍摄于黄河湿地</b></p> <p><b>《群英荟萃》</b></p><p><b>拍摄于黄河湿地</b></p> <p>《带着孩子看世界</p><p>拍摄于黄河湿地》</p> <p>《午憩》</p><p>拍摄于黄河湿地</p> <p class="ql-block">《飞》</p><p class="ql-block">拍摄于八一公园</p> <p>《捕鱼本领》</p><p>拍摄于地台公园</p> <p class="ql-block">《异性兄弟》</p> <p class="ql-block">《领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守护者》</p> <p>我之所以喜欢拍鸟鸟。是因为鸟儿灵动的眼神、鲜亮的羽毛、优美的飞行动作,都令我心驰神往。鸟儿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人类一样繁衍生息于这个蓝色的星球。这些快乐的精灵,用矫健的身姿和动听的歌喉,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增添了无限生机。拍鸟的时候,置身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项特别有益的户外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