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旧事》 第一章 城里十字

金帆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说起‘’十字‘’儿,生活中再熟悉的不过的字眼儿了!但凡有几条街,都会有‘’十字‘’路口,可我所说的这个‘’十字‘’,却承载着我半生的回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老家位于黄河北岸的新乡市,京广线上一大站,南邻郑州,北邻安阳,解放初期的老‘’平原省‘’省会。</p><p><br></p><p> 新乡老城地处市中心的人民路与劳动路交叉的方圆数里内。 时光流变,随着城市的发展,岁月的更迭,如今,老城已消逝的不见昔日的踪影,但每每回忆起,依旧那么亲切……</p> <p>  </p><p> 这要从50年代末,我记事儿说起,当时,老城的十字路口,是老城的正中心,东西南北四个走向,除了南街,其它都是并行的大,小两条街,分别是:大东街,小东街;大西街,小西街;大北街,小北街,连同南街,构成了热闹繁杂的‘’城里十字‘’。当地人简称‘’十字儿‘’!</p><p> &nbsp;</p><p> ‘’城里十字‘’,地处老城的至高点,几条街都顺坡儿而下,从空中俯视,就像一个趴着的大乌龟,因而,老辈儿称这里是‘’龟背‘’,是块儿‘’风水宝地‘’。记得63年那会儿发大水,几条街都淹了!最深的水,漫的几乎有一人高,只有‘’城里十字‘’,安然无恙,居民们纷纷卷起铺盖,备着干粮,蜂拥到城里十字街头,搭棚蜗居,躲过了大难一场。这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了‘’!</p><p> &nbsp;</p><p> 虽然祖辈上是南方的根,可我是这儿土生土长的,这儿自然也就成了我的籍贯,很喜欢那句广告词儿:‘’老家河南‘’。加之父母辈的至亲几乎都分布在老城内,小时候经常串门儿,因而,‘’城里十字‘’方圆几条街的旮里缝道儿,我都‘’门儿清‘’。</p><p> &nbsp;</p><p> 那就先从‘’十字街头‘’说起,它不是通常的十字交通口儿,是早年新乡老城的商贸中心。(当时的粮庄,布庄,银号,钱庄💰等各类商号,都设在十字周围的街上)。解放后,一并归了公,商铺基本上都改造成了民宅,经营范围也缩小了,但依旧是老城居民赖以生存的小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p><p> &nbsp;</p><p> ‘’十字儿‘’中心的‘’龟背‘’,约300多平米,呈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约30多米,宽约10米,长方形的东,西两边,分别是‘’大东街‘’,‘’大西街‘’。长方形北面的东头儿,是‘’大北街口‘’,占北面的三分之一。‘’大北街口‘’西侧,水泥铺了个小上坡儿,(就像是现在的小停车场),坡上是一家百货商店,解放初期的公私合营店,居民习惯叫它‘’合作社‘’,后来就成了百货公司下属的‘’十字门市部‘’,居家的生活用品,都会跑来这儿买;‘’十字门市部‘’下了坡儿往西走,正冲着南街口,是一家国营小理发店,‘’青年理发馆‘’,门脸儿不大,进深不小,二层小楼;理发馆的西侧,大西街口路北,三间大门脸儿,是烟酒副食品杂货店,早年间可能是姓李家开的,大家还习惯叫‘’老李铺‘’,做饭用的油盐酱醋等,一应俱全,小时候,经常来这儿买个点心,打个酱油醋什么的。</p><p> &nbsp;</p><p> 越过大西街的马路,长方形的南面西头儿,是‘’南街口‘’,同样也是占南面的三分之一。南街口西侧,石头台阶上是一家‘’国营饭店‘’,细长条儿,顺着大西街延伸,通常,早餐会在门口的台阶上搭一台板儿卖,油炸的糖糕,菜角儿,油条,麻团儿等,还有豆腐脑儿,胡辣汤,早上门口儿,经常排大队;南街口的东侧,是邮电局下属的‘’十字邮电所‘’,邮箱📮 就挂在外墙上。</p><p> 紧挨邮局东边,一溜儿出厦,厦檐儿下灰色的大门楼,斑驳的外墙,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一个典型的老式四合院,院里几颗粗壮的大树,树荫铺洒满院儿,踏上台阶走进去,这是个两进院儿,能看出,早年间,定是大户人家的宅院,解放后,住进了百姓人家,成了大杂院儿。时而能见到,院儿里的老人带着孩子,三三两两在门口儿的厦檐下,闲坐闲聊,看街景……</p><p><br></p><p>(下图是南街口的饭店,对面是邮局)。</p> <p>  这个大院儿的东邻,是‘’十字药铺‘’💊 ,屋里西边一面墙,是中药的柜格,西药在对面儿,铺里有坐诊的医生,有个头疼脑热的,来这就解决问题了!药铺紧邻大东街口。</p><p>&nbsp;&nbsp;&nbsp;&nbsp;&nbsp;</p><p> ‘’药铺‘’过去‘’大东街‘’的马路,‘’大东街口‘’与‘’大北街口‘’转角处,是一家‘’卤肉小酒馆‘’儿,卤肉的浓香,人没到‘’十字儿‘’,味儿已扑鼻而来了!偶尔从小酒馆路过,透过摆着热腾腾卤肉的玻璃橱窗,总能窥视到里面爱喝酒的主儿,切上二两猪头肉什么,配着小酒儿,美滋滋儿的小酌……。小时候,家里也隔三差五的到小馆儿里拉上一块儿,解解馋!尤其喜欢吃他家的牛舌头芝麻烧饼夹卤肉,外焦里酥,一层层的,咬一口,往下掉渣儿!记得每次我出远门儿,父亲都会特意买回来给我带上,家乡的味道连同父亲的爱,一并印在我的记忆里……。</p><p> &nbsp;</p><p> &nbsp; 那么‘’小东街‘’和‘’小西街‘’在哪呢?南街路口走进去100多米处,东西两条小街越过南街的马路对通,形成了小十字路口,居民叫它‘’小十字儿‘’。而大西街走进去不到200米处,路北的一条小街,便是‘’小北街‘’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城像个迷宫一样,大,小七条街,加上连接两条街之间的胡同巷子,纵横交错,且四通八达……</p><p> &nbsp;&nbsp;</p><p> &nbsp; ‘’城里十字‘’,除了龟背四周的店铺外,最热闹的要数十字街头变幻不定,行行色色的小摊儿,小贩儿了!走在十字的大街上,夏天,你能看见穿着白围裙儿,带着白帽儿的老人,推着盖着厚厚棉被的冰糕车,吆喝着‘’牛奶冰糕,五分一个‘’;能看到卖西瓜🍉 的台板儿上,玻璃罩儿里摆着切好的,一牙儿一牙儿的沙瓤西瓜。那时候,几乎没人买整个儿的!能切上四分之一的,就算‘’大买主‘’了!偶尔从摊儿前路过,总会眼巴巴瞅着那台板上的西瓜🍉 ,实在绷不住了,嚷着大人买上一牙儿尝尝,算是很奢侈的事儿了!你还能看见卖绿豆凉粉儿的,豆绿色盆儿状的凉粉坨,倒扣着,用铁抓挠,挠出来薄薄的长条,蒜滋儿凉拌;煎炒的,切成方片儿,两边煎至金黄,再洒上一把小葱,外焦里粘,好吃极了!</p><p> &nbsp;</p><p> &nbsp;初冬的街市,记忆最深的便是立在理发馆东墙外,那个大汽油桶做的烤地瓜炉,当地人叫‘’烧红薯‘’,炉里漂出来的焦甜味儿,半条街都能闻得到!伴着刚出炉热气的烧红薯,一口咬进去泛着金黄的糖心儿,咀嚼中,留下久久挥散不去的余香……,以至成年后,出差到外地,一闻到烧红薯的焦香味儿,就会嗅着熟悉的味道,跑过去买上一块儿,再重温一下童年的味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nbsp; 记忆深刻的,还有那个扛着大肚儿尖嘴儿壶卖‘’五香油茶‘’的老头儿(沧桑满目,其实也不过五十来岁),为了给壶里的热油茶保温,大壶外,油腻的布条儿缠的严严实实的。除了‘’十字‘’,他还常常扛着大油茶壶,转着几条街叫卖,别看这个不起眼儿的老头儿,他的油茶却远近闻名,大壶嘴儿里倒出来的油茶,漂着炒的焦香的花生瓣,黑白芝麻,喝一碗儿粘糊糊的五香油茶,香至心肺……,也成了我小时候的最爱,至今回味起来,仍唇齿留香……。</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十字大街,除了川流不息的人群,围着小摊儿转悠,嬉闹的孩子们,喧闹中,夹杂着不同的叫卖声,热闹非凡……人间美景活动起来,煞是好看,天天自然发生,一天一幕,是重复,又不是重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几百年,老城的‘’十字街头‘’,历尽沧桑,行人无数,石头路面儿都踩出亮光,地盘儿随不大,且‘’五脏俱全‘’。‘’十字儿‘’,用它极其普通的形式,滋养着百姓的温饱,丰盈着人们的生活……</p> <p>上图:当年的老城南街,石狮胡同口闲坐的老人和孩子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