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贞节牌坊</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给女人的是荣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亦是枷锁与哀伤</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一一题记</span></p> <p>古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纪念性门洞式建筑物,乃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侵蚀,这些封建礼教的产物如今大多已毁圯湮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p> <p>在浙南一个充满水乡韵味的小乡村——林南村,迄今还保存着两座较为完好的牌坊,这是为褒扬两个女人遵从礼教,对丈夫坚贞不渝,一生守寡不嫁,恪守贞节,上孝父母,下慈儿女所立的节孝牌坊。它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守望着乡坊的前世今生,诉说着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哀伤。</p> <p>村东的林氏节孝牌坊,立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牌坊四柱三间,石质,高约7米,宽约5米,正面朝西。</p> <p>明间上额枋刻“为乙酉科举人柯梦其妻林氏立”,上面的裙板刻有“圣旨”,两侧书有对联:“纶音垂奕叶,台范勒贞珉”,下面裙板正面刻“节孝”和“嘉庆丙寅年”。</p> <p>下额枋正面浮雕为双龙抢珠,次间额枋正面浮雕为双狮戏球。明次各间脊梁上有石刻的吻兽。裙板有浮雕,有人物、花卉和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牌坊四柱的抱鼓石保存完整。</p> <p>村西的陈氏节孝牌坊,立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牌坊四柱三间,石质,通面宽6.94米,明间宽3.25米,高5米,次间宽1.7米,高4.5米。</p> <p>牌坊正背面各有雕刻,明间上额枋刻“为故儒谢正礼妻陈氏立”,两面相同。下方裙板正面刻“节孝”和“嘉庆二十二年岁次”,北面刻“节孝”二字。下额枋正面浮雕为双龙抢珠,北面浮雕为夔龙纹饰。次间额枋正面浮雕为双狮戏球,背面浮雕为缠枝花卉。明次各间脊梁上有石刻的吻兽。裙板有浮雕和镂雕,浮雕有人物图案,镂雕有如意和缠枝花卉。相传此牌坊初建时为单面,朝南,背面向北朝路。后有人质疑圣旨牌坊背面朝路有“违背圣旨”之嫌,于是便在其背面刻上与正面相似的文字图案。</p> <p>凝望牌坊,不由深为感叹,这个地处僻远的小乡村,11年间竟立了两座节孝牌坊。古时立牌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立忠孝节义类牌坊,必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才可建立。一个人若能获得皇帝降旨建立牌坊,对于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地方,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幸。</p> <p>然而,每座节孝牌坊殊荣的背后,都深藏着凄楚感人的故事。据《谢氏宗谱》记载,陈氏节孝牌坊褒扬的陈氏,嫁与谢正礼做三房,25岁那年,其夫因病去世,年轻的陈氏遵循“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恪守妇道,拒绝改嫁,从此与青灯为伴,居夫家守寡,侍奉公婆,抚养后嗣,用一生的孤独和艰辛,赢得了宗族间的良好口碑。浙江巡抚为陈氏事迹所感动,证实后奏报皇帝,皇帝即下旨为谢陈氏建立节孝牌坊,树之为乡里楷模。</p> <p>林氏牌坊同样也是旌表节孝的牌坊,系柯梦其的儿子为其母所立。柯梦其早亡,其妻年轻守寡,含辛茹苦培育儿子长大。其子在母亲悉心照顾下,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朝廷命官,但是母亲却积劳成疾溘然去世。为铭谢母亲在孤苦中将自己养育成人,儿子奏准皇帝回乡为母亲立此牌坊。</p> <p>伫立在由一块块冰冷石料构筑的节孝牌坊前,聆听村民娓娓而谈有关牌坊的故事,那蒙在牌坊上的神秘面纱悄然褪去,慢慢地我似乎明白了,由封建妇道打造而成的节孝牌坊,承载的不仅仅是这些女人催人泪下的贞节经历,更多的是她们“红颜伴孤灯、白发熬余岁”的孤独凄凉命运。</p> <p>在封建家长制和夫权制的古代社会,以“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礼教,夫为妻纲,大肆宣扬“烈女不更二夫”,打造了许许多多的节女烈女偶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节女烈女。这种对妇女“从一而终”的褒奖,无异是对人性的无端摧残,是强加给无数妇女极不公正的待遇,由此酿成了她们人生的悲剧。</p> <p>贞节,是坚贞不移的节操,是和爱人的长相厮守,也是爱情的最终升华。女子的自尊自重,和对性爱的专一,这是传统的美德,应该弘扬光大。但是在封建礼教下,贞节被曲解为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行为,这无疑是套在女人颈上的枷锁。尤其是一个青春女子在痛失丈夫之后,情感上无依无托,面对荧荧青灯,几十年的孤独寡居,这种痛苦的身心折磨,无疑是让女人极难承受。</p> <p>“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这出自唐代孟郊《烈女操》的诗句,所宣扬赞颂的就是: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p> <p>然而,一座座耸立的贞节牌坊,虽然华丽而厚重,它却如一道道沉重的精神枷锁,锁住了女人的希望,耗尽了女人的青春,剥夺了女人的未来;节孝牌坊为贞节女人博得了喝彩,为家族赢得了荣誉,但有谁能听到牌坊下女人的呻吟哭泣,有谁知道那女人的痛苦残生……</p> <p>好在封建社会已被砸烂,封建礼教已寿终正寝。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所说,“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p> <p>历史在进步,观念在改变。今天我们观赏节孝牌坊,只是作为历史遗存的人文景观看待,腐朽封建的妇道标准“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早已为人们所不齿,在现代社会,谁也不会羡慕“贞女节妇”的虚名,而去葬送自己未来的幸福。</p> <p>特别赞赏著名诗人舒婷《神女峰》中的名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为爱而哭,为爱而笑,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女人最好最美的归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木鱼原创 图: 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