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br></b></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人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对此我要举双手赞同。母亲节将至,我在想该送母亲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像家里的兄弟姐妹那样,包个大红包? 买几件漂亮衣服?买个生日蛋糕全家人一起吃顿大餐?还是像去年一样送妈妈一本影集记录老妈这一年来的幸福?这些虽有仪式感,但仍觉得有些老套,没有新意。想起母亲一辈子对整个家族,上至爷爷奶奶,父亲,下到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的辛苦付出和她的不容易,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泪水湿润了眼眶。也许我可以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作为母亲节的礼物。</b></h3> <h1><b><br></b></h1><h1><b>母亲的童年是悲苦和快乐相混杂的。<br>母亲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镇,是李氏家中长房的次女,她的姐姐长她3岁。外公头脑灵活,勤劳能干,外婆聪慧贤良。母亲和姨妈活泼可爱,姣好的容颜据说是遗传自外婆。一家人的幸福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母亲仅三个月大时,一场不明瘟疫蔓延至缺医少药的西集镇,很多人被感染,外婆就是这些不幸的人中的一位。对于突如其来的瘟疫,人们束手无策。能想到的只是些民间土方子,但根本无法从瘟疫魔鬼的手中夺回外婆的生命。外婆在两个年幼孩子哇哇大哭声中离开的人世,想必她心中有多么的不舍和无奈。。。<br></b></h1> <h1><b><br></b></h1><h1><b>望着襁褓中饿得已经哭哑了嗓子的爱女,外公想,一定让这孩子活下去,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痛心又不得已的决定。去给孩子找个好人家,找个有奶水的人家。</b></h1><h1><b>无独有偶,就在西集镇上有一户韩姓屠户人家,生了个男婴不满月就夭折了,韩妻(我后来的外婆)整天以泪洗面。经人介绍,两家人碰面一商量,一拍即合。母亲便成了韩家的次女。上面有一个年满20的哥哥,和16岁的姐姐。韩家外公外婆从老来得子,变成老来得女,欢喜的不得了。耿直善良的韩家外公和天主教教会孤儿院长大的外婆,都有一副慈悲博爱心肠,对母亲视如己出。哥哥姐姐对这位小妹妹也是疼爱有加。在这一家人的爱和呵护中,母亲度过了单纯快乐的幼年和童年时光。</b></h1> <h1><b><br></b></h1><h1><b>在母亲五六岁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耿直的韩外公得罪了权贵,被打成地富反坏,下放到小兴安岭一个偏远的林场进行劳动改造。举家迁徙到人迹罕至和陌生的林场居住生活。</b></h1><h1><b>正是身处在黑龙江省北部的神经末梢,伊春市下辖林业局的一个较偏远的林场,幸运的韩外公和家人没有受到任何政治迫害与打击。这让母亲享受到一个天真快乐的童年。这也为她日后成为刚正不阿、吃苦耐劳的二代林业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h1><h1><b>那时正值林业局和各个林场刚刚建立,一大批来自黑龙江省各市县和山东省的难民涌入到小兴安岭,与为数不多的本地人一道在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繁衍生息。这些人成了后来的第一代林业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林业人之歌。</b></h1> <h1><b><br></b></h1><h1><b>母亲童年时代是简单快乐的。每当她对我们忆起她童年时代的那些美好时,她的眼睛里总是泛着光,语气也也变得明朗兴奋。那时小兴安岭的山真高啊!百米、几百米高的山是比比皆是,再平常不过的。那些山真多呀,层层叠叠,让人根本看不到山的尽头,树林的尽头。小兴安岭的树木真是茂密呀!没有阳光的日子,如果走在山中,会经常迷路的。冬季小兴安岭的雪真厚呀!盖住了山峰、树木和大路小路。一夜的暴雪往往会将各家各户的门给封住了。</b></h1><h1><b>母亲常说,在林区,勤快人家门前的积雪总是在清晨被及时打扫干净的。若是遇到天上下雪不停,地上就要多次扫雪不停。</b></h1> <h1><b><br></b></h1><h1><b>父母经常说起,第一代林业人,是务实的一代人,不管从哪里来的人,什么政治背景的人,什么文化层次的人,大家绝对的是心往一处想,集中精力开展林业采伐,为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红松和落叶松,用于国家基本建设。有统计说自建国初期开始,经多个世纪连续运送木材的列车,串联起来总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60多年来,伊春为国家总共提供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这些原木连接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绕六圈半。让我这个林三代至今都感慨于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老一辈。</b></h1> <h1><b><br></b></h1><h1><b>在我的印象里,韩外公是个个子不高,却体格健壮,走路飞快的老人。母亲曾告诉我说韩外公力气很大,能担起几百斤重的担子。他方脸盘,头发稀疏。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总是闪着光,特别是在他思考问题的时候,那光更加亮。记忆中他能很快地心算出某年某月是星期几,这让孩童的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羡慕他的神奇能力,于是认定他是最聪明的老人,并以有这样一位超能力的外公而自豪。</b></h1> <h1><b><br></b></h1><h1><b>韩外公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他有庖丁一样解牛的手艺,让他成为林场领导们眼里的香饽饽。那些拉套运送原木的老牛受伤后,特别是腿部受伤不能行走的话,就必须退役。这些牛宰杀的任务就落到韩外公的肩上。宰杀后的牛肉成了林场工人打牙祭恢复体力的稀罕物,牛骨架就成了给韩外公的奖励。韩外公背回家来的骨架被外婆烹煮后,剔下的肉用干红辣椒爆炒后,是母亲记忆中最难得的美味。熬煮牛骨的汤汁冷却后上面漂浮一层厚厚的牛油,被外婆用瓦罐封存起来置于阴凉处。这便是炒制美味油茶面的顶顶好的原料。在寒冬腊月睡前坐在小火炕上,剥开一个用火灶残灰温热煨熟的马铃薯,就着一碗油茶吃下去,简直是神仙般的享受。这也许是有些人一辈子也尝不到的美味吧!</b></h1> <h1><b><br></b></h1><h1><b>韩外公的另外一项专长是编制铁艺。那些从废品堆里拾来的锈迹斑斑的,粗细软硬不同的铁丝铝丝,经砂纸打磨拉直后,在他的手里会幻化出花样繁多、大小不一的背篓、筐篮、鱼篓、笼屉、笊篱。他的作品各个样式图案都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讲,每一件都是孤品。加上这些铁艺要比藤编柳编的更上档次,于是成了当地每家每户争相约购的热门货。笊篱和笼屉更是主妇们的心头好。</b></h1><h1><b>在母亲八九岁的样子时,与她年纪相差悬殊的她的哥哥和姐姐已经相继结婚生子,离开家过起自己的小日子了。从此母亲更是成了韩外公和外婆手心里的宝贝,愈加被宠爱。</b></h1> <h1><b><br></b></h1><h1><b>开明的韩外公决定送母亲到林场小学去读小学。这让平日里喜欢逗留山林中与男孩子一起爬树爬山的母亲收心不少,慢慢地变成了淑女。她的音乐天赋让她在学校里崭露头角。加上俊俏的容貌,很快被选为班级里的文艺委员。学习成绩也总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这让韩外公外婆觉得很有面子呢。</b></h1> <h1><b><br></b></h1><h1><b>韩外公和外婆对母亲虽然宠爱有加,但从不溺爱。平日里会让母亲帮助料理些家务。懂事的母亲深知韩外公一人养家糊口不易,便在放学后或假期时间去山里采集些蘑菇、木耳、灵芝、野菜、药材等山货,也会用林区人家特有的手拉铁锯伐木截短劈开,磊成横平竖直且有均匀缝隙的柴垛。堆满院子的一排排柴垛,经两个季节后便风干成适合煮饭和取暖的柴禾。用母亲的话讲,每当她看到灶膛或炉膛里木柴噼啪作响燃烧的火焰时,她便会想起在大山深处的旧时光。</b></h1> <h1><b><br></b></h1><h1><b>韩外公和外婆对母亲的教育是那种自然的,和风细雨的,不说教的。用最普通的方式将正直、善良、孝悌、勤劳灌输到母亲的心灵里,成为她日后最优秀的品质。</b></h1> <h1><b><br></b></h1><h1><b>三口之家的日子平淡的像小溪一样缓缓地流淌着。在母亲13岁那年的一个冬日的傍晚,这种宁静被打破了。小兴安岭的冬天是特别寒冷的,五六点钟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三口人正坐在火炕上有滋有味儿地喝着油茶面汤,这时院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韩外公拨亮了油灯,大声问道:“是谁呀?”,就听一位女孩子的声音答道:“是我,韩大爷,我是巴彦西集镇李家的大姑娘呀,我来看您来啦”。韩外公的心猛地一缩,不禁张大了嘴巴。隔了几秒钟,他整理好了情绪,披上外衣,打开院门后,将姑娘引到屋内。</b></h1> <h1><b><br></b></h1><h1><b>一个满身满头是雪,眼睛睫毛结满长长的密密的霜条,绕在脖子上的围巾在口鼻处变得硬邦邦的。韩外婆摘下女孩儿的围巾,看着她那冻得通红的脸蛋疼爱的说:姑娘,炕上坐暖一暖。女孩跺了跺,抖了抖鞋上和身上的雪,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布袋子。从里面掏出她用一个月薪水准备的礼物。给韩外公的两瓶高粱白酒,给外婆的一包点心,和送给母亲的一块平纹花布。一阵寒暄之后,望着楞楞地、似乎有一百个问题的母亲,韩外公冷静地说道:“二丫,这是你大姐”。母亲急忙反问道:“我大姐不是刚刚带着孩子回家了吗,怎么又来个大姐呢?到底咋回事啊?”。</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b>韩外公将母亲的身世和盘端出,毫不隐瞒。大姨妈也将她去年招工来到南岔木材水解场工作,如何千打听万打听母亲的下落,如何下了火车,步行20多里找到林场,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母亲也是听得明明白白。姐妹两个抱头痛哭。哭到死去的母亲,姐妹的分离,妹妹的杳无音讯。哭累了,姐妹俩慢慢睡着了。</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b>第二天清晨,睁开眼,火炉上茶壶里的水已经烧开了,滋滋冒着热气。吃罢了早饭,韩外公递给母亲二十块钱,郑重地对母亲说:“二丫,你和你姐姐一块回趟巴彦西集吧,看一看你的生父,爷爷奶奶,也去你母亲的坟上看看,二丫,你也该认祖归宗了。接下来想在哪里生活,爸妈都尊重你的决定”。母亲自然是不愿意去的,但是拗不过韩外公的权威决定和他眼里殷殷的父爱,母亲屈服了,同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她不会离开这个家。不会离开抚养她的爸爸妈妈。</b></h1> <h1><b><br></b></h1><h1><b>巴彦探亲认祖后,母亲又回到了她小兴安岭林场的家,一切都恢复如昨。慢慢地母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十八妙龄少女。韩外公此时已经退休了,便举家迁到林业局(区)所在地。韩外公想法是,一方面给母亲觅得一位好女婿,另一方面老两口也可以常常见到女儿。可怜天下父母心啊!</b></h1><h1><b>机缘巧合,也是缘分天注定。爷爷因患肺结核(旧时称肺痨),很想父亲早点成家,早生孙辈。高中毕业忍痛放弃考大学,早早挑起养家担子的父亲,自是不愿意找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的女子为妻的。这样,经媒人介绍,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匀称,美丽端庄的母亲完全符合父亲心中未来另一半的标准。立刻对母亲产生了好感,爷爷奶奶对母亲也是十分中意。</b></h1><h1><b>紧接着在奶奶紧锣密鼓的张罗下,十九岁的母亲和二十一岁的父亲便结婚了。</b></h1> <h1><b><br></b></h1><h1><b>婚后父母与爷爷奶奶及家里人同住一处。母亲自此开始了孝敬公婆,侍奉丈夫,照顾小叔子小姑子辛苦劳累的生活。</b></h1><h1><b>旧时的婆婆和现在的婆婆不同,是很有权威、派头和威仪的,特别是地主家二小姐出身的奶奶,本身自己持家是很有一套的。当然,教导起儿媳妇也是也有板有眼,不一般的。</b></h1><h1><b>所谓严师出高徒。勤劳好强的母亲,自过门之日起,就没让奶奶再洗过一次衣,做过一餐饭。也不让家务牵扯到二叔三叔和小姑的学习。母亲一人承担所有家务,每天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亮亮堂堂。淘气三叔和厨师爷爷的油腻衣服也总是被母亲浆洗得一尘不染,透透亮亮。除了将每月的工资全数上交给奶奶以外,母亲还在家里养起了鸡鸭鹅猪,生蛋产肉补贴家用。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起来,渐渐有了积蓄,爷爷的肺病也出奇地好转起来。肺大泡也钙化吸收了。(爷爷后来高寿94岁)奶奶脸上的愁容被笑容取代了。</b></h1> <h3><br></h3><h1><b>母亲婚后的成长和成熟,韩外公是看在眼里,喜在眉梢的。同时也疼在心里。昔日宝贝疙瘩,现在整天忙里忙外,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歇。<br>韩外公,每次来看望母亲,都会带上她爱吃的糖果点心,偷偷的塞进枕头下面,叮嘱道:“家里人口多,你留着慢慢吃啊”。<br>眼尖鼻子尖的小姑,总会第一时间发现,大把大把的揣进口袋里,飞也似的跑出去,吃个干干净净,痛痛快快!</b></h1> <h1><b><br></b></h1><h1><b>在父母结婚后第六年,弟弟出生后不久,这时大学毕业的二叔就要结婚了。三叔也参加了工作。父母开始带着我们姐弟三人租房单过了,真正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小家的日子。</b></h1><h1><b>父母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随着家中继续添丁进口,最后我们兄弟姐妹一共是五朵金花(姐妹)一片绿叶(弟弟)。</b></h1><h1><b>七口之家,在六、七时年代算是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可以想像得到父母为哺育儿女所付出的艰辛!</b></h1> <h1><b><br></b></h1><h1><b>从六十年代起,小兴安岭林区就开始了为祖国源源不断提供优质木材。这期间凝聚了几代林业人的辛勤与汗水。光阴荏苒,征途如虹。老一代务林人员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镶嵌在我的脑海中。作为土生土长的林业二代三代人。至今仍以父辈们在伊春小兴安岭这片热土上创造的奇迹与辉煌引以为傲。</b></h1><h1><b>从事森工行业,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注定与吃苦和艰辛分不开。</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在寒冬季节里,父亲和其他卡车司机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吃了比他起得更早的母亲做的热呼呼的饭菜,便迎着凛冽的寒风,骑着自行车出发去汽车运输大队,启动已经冰冻一夜的汽车。清晨两三点钟,在人们仍沉浸在酣睡和美梦时,爸爸已经载着满满一卡车的原木行驶在冰雪路上了。</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夜里八九点钟才回到家更是家常便饭。那些年,母亲每晚都会将早已做好的饭菜温在锅中热了一遍又一遍,惶恐不安等候他的归来。担心雪天路滑他是否安全?下雪没有?有没有刮大烟炮?懂事的姐姐和我会一直陪着母亲等候父亲,不肯先睡。</b></h3> <h1><b><br></b></h1><h1><b>记得有一次天色已晚,大概八九点钟的样子。此时,母亲不许孩子们说话打闹,免得听不到父亲的敲门声。于是大家早早地躺在被窝里安静地等着父亲回来。调皮的我竟然用手敲着墙面并放粗嗓音叫道:喂,开门啊!开门啊!全神贯注的母亲以为是父亲回来了,开了灯,天下炕,披上衣服准备出去开门。这时姐姐喝住我道“不许胡闹”,母亲这才缓过神来,生气地看了我一眼。。。</b></h1> <h1><b><br></b></h1><h1><b>三年自然灾害后,60、70年代时期,国家只能向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定量的的粮食。 成人35斤, 小孩上学后每月30-32斤。幼儿18斤。在当年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没有一点油水的肚子,单靠这些定量供应的粮食是远远不够人们吃饱肚子的。记得那时揣着咕咕叫的肚子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母亲有没有把饭做好。第一句话就是“快开饭吧,饿死了”。</b></h1> <h1><b><br></b></h1><h1><b>父母又开动了脑筯,带着全家到山边去开垦荒地,种下许多马铃薯,白菜,萝卜,豆角,玉米,南瓜和黄豆。要知道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那个时期是能救命的。是可以晒干或腌制后储存上好几个月,并且在冬天里掺在粮食中渡日的。这些辅助食物和主粮一起在心灵手巧的妈妈手里像变戏法一样,时常以各种花样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母亲粗饭细作的手艺,推陈出新的菜品,色诱着我们儿时的味蕾。至今记忆里的饕餮仍然是儿时妈妈自制的无名美味。</b></h1> <h1><b><br></b></h1><h1><b>有了初次荒地种菜的经验,我家菜地种得更大,品种也更多了。接着父亲又和母亲商量着养猪的事儿。于是决定每年开春买两只仔猪开始喂养。菜地的蔬豆和采集的山野菜就像“激素”一样催生着猪儿们,撒着欢儿地生长。临到腊月时,猪儿便会长到3,400斤的样子。淘气的我会骑到胖乎乎的猪身上,不时回手拍打着猪屁股,嘴里吆喝着,并振振有词。引得姐弟们乐的前仰后合哈哈大笑,左右邻居隔着木栅栏伸着脖子羡慕观看。</b></h1> <h1><b><br></b></h1><h1><b>母亲依经验判断,猪脊背处脂肪厚度可以达到四五指厚时,父亲便卖掉一头猪为家里增加些收入,将另个一头猪请人屠宰后分成小块冰冻起来,放入北方积存酸白菜用的大瓦缸中。将肥肉和肥油炼成大油和油渣,猪油单独放在瓦坛中。接下来半年中家中的油水全靠这些肉和大油了。除了猪,家中又饲养了许多鸡、鸭和鹅。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全家人粮食,肉和蛋等副食问题。</b></h1> <h1><b><br></b></h1><h1><b>母亲上班工作之余从不闲着,带姐姐和我春天去山上采山野菜和蘑菇, 夏天采木耳,秋天摘榛子和各种药材。回到家里或晒干,或腌制,卖钱补贴家用。每年我们姐妺新学期的学费大多是这样解决的。用母亲的话讲,要想改善生活, 必须付出辛苦, 全家齐心协力才行。好吃懒惰,是过不上好日子的。</b></h1> <h3><br></h3><h1><b>父亲还自制了一个类似于木工用的刨子,不同的是多了一片竖着的刀片。用这个特制的工具,可以将椴木段做成冰棍杆。在我上初中的三年中,母亲就是用它推出了几十, 上百万根冰棍杆(每捆1000根,每捆7角钱),为我们挣来了学费的。从小时候起我就目睹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至今想起来仍是心存感激。</b></h1> <h1><b><br></b></h1><h1><b>母亲和父亲一样,都十分热爱生活。他们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也带给了我们美好的童年。</b></h1><h1><b>父亲和母亲都天生有副好嗓子。记得少年时家里经常开唱歌比赛会。父亲唱的《五十岁的老司机》和《临行喝妈一碗酒,混身是胆雄赳赳》, 母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和(南泥湾》,姐姐的《南屏晚钟》, 弟弟的《水手》, 还有我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可都是保留节目呢。最难忘的是一次, 身为一年级小学生的我和父亲竟同时参加区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的文艺汇演, 双双捧回了毛主席像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那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啊!</b></h1> <h1><b><br></b></h1><h1><b>父亲有辆二八永久牌自行车,平日里总是被父亲擦拭得光光亮亮的。我会乘父母不在时,肆无忌惮地跳到停撑了的自行车上狂蹬一阵子。在那种飞一样感觉里,想象着自己变成了飞天的仙女。</b></h1><h1><b>多少次,父亲也会用这辆自行车载着我们兄妹做“杂技表演”。我总是抢先跳到前边大梁上,姐姐座在后座上搂着父亲的腰,弟弟会淘气座在父亲的肩上,我们还会不停的叫着,唱着。一圈又一圈,身后传来母亲的叮嘱“慢一点儿,别摔着”。</b></h1><h1><b>这辆二八座驾承载着我们兄弟姐妹儿时太多的幸福和快乐。几十年后的今天,有些片段仍时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b></h1> <h1><b><br></b></h1><h1><b>借着这辆自行车,夏季里每天清晨起床后早饭前,采割回满满一篮子野菜水麦草,为家里鸡鸭鹅备足一天的食用是我每天必做之事。在儿时我和姐姐以懂事、手脚勤快、帮父母分担生计,常常被左右邻居大娘阿婶的夸赞。有的同龄邻家小姐妹,还常因贪玩回家后,遭到父母以我们姐妹为样板的对比,数落,甚至责骂。</b></h1><h1><b>这辆二八自行车还是母亲带着我一起去野外赚外快的交通工具。是我们娘俩采蘑菇、木耳、药材、菜地摘菜、秋收捡秋,都离不开的“功臣”。</b></h1> <h1><b><br></b></h1><h1><b>记得儿时,家中并不富裕,但是春节总是被父母张罗得红红火火,过的热热闹闹。用现在的话讲,很有仪式感。</b></h1><h1><b>每到春节,父亲的拿手好戏是自制红灯笼。父亲将大块红纸剪裁后一瓣儿一瓣儿的粘贴到灯的骨架上。然后在灯笼靠近上下灯口的位置,分别贴上一片黄色的祥云剪纸,再在灯的下口缀上几层五彩的穗摆。最后在灯芯处插上一支蜡烛,用细绳将灯笼沿着滑轮升起到旗杆的顶部。那已用小松树树冠和五色小彩旗装饰的高高的灯杆与红红的灯笼是春节时山区小镇一道靓丽的风景。此时的我总会寸步不离的跟在父亲的左右,看着,学着, 乐着,跳着,乐此不疲。</b></h1> <h1><b><br></b></h1><h1><b>父亲还会用橡胶水桶做模子制作出不同颜色的圆台形的冰灯,依次摆在院子里。</b></h1><h1><b>除夕到正月十五的夜晚,那点亮蜡烛后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随风摇荡,穗摆则有节奏的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摆在院子里高低错落的冰灯, 漫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煞是好看。</b></h1> <h1><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span></b></h1><h1><b>在缝纫机嗡嗡的转动声里,一件件新衣在心灵手巧的母亲手中诞生。穿上新衣的我们在屋子、院子里里蹦来跳去,三妹和小妹扎着蝴蝶结的小辫子也在她们的两耳边荡来荡去。</b></h1><h1><b>母亲会取出积攒数月的山货坚果,榛子,松籽,花生,南瓜籽,逐样炒熟炒脆炒香。</b></h1><h1><b>除夕一大早,父亲会带着弟弟忙乎着张贴对联和福字。母亲则把早早备下了的冻梨,冻柿子,橘子瓣水果糖,冰糖糖葫芦,以及各种炒货悉数放到盘中,摆在茶几上。</b></h1><h1><b>春节总是在我们对年夜饭和新衣服的盼望中一步一步不慌不忙地走来。</b></h1> <h1><b><br></b></h1><h1><b>每当年三十第一挂鞭炮开始在院子里劈啪炸响时,妈妈会分秒不差的,将热气腾腾的饺子盛出端上饭桌。在全家老少的心目中,这顿饺子就是标签,它标志着年~到了。</b></h1><h1><b>吃罢饺子,妈妈又会使出浑身解数烹制一桌丰盛味美的年夜饭。那是我记忆中吃上一顿,香上一年的年夜饭。她是母亲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也是多年后我回家过年的路标。。。</b></h1> <h1><b><br></b></h1><h1><b>母亲是十分贤惠和孝顺的。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吃点儿好吃的,母亲总是让爷爷奶奶吃上第一口。捞起一碗刚出锅的饺子,催促孩子跑着送给爷爷奶奶。每当家里杀猪,总会先给爷爷奶奶送上第一碗肉。而母亲自己却专门吃一些剩饭和咸菜,称不喜欢吃饺子。</b></h1><h1><b>长大成人后,我才知道母亲的苦心。哪里有什么不喜欢吃好吃的,分明是把有限的美味让给公婆、丈夫和孩子们吃。现在我们兄弟姐妹经常会刻意地换着花样为母亲包饺子吃,算是弥补当年的遗憾吧!</b></h1> <h1><b><br></b></h1><h1><b>记得爷爷奶奶换季冬衣,母亲总会在夏季就拆洗缝制备好,薄、中、厚各一套,随着冬季气温,爷爷奶奶便可以随意更换。对女红做工十分挑剔的奶奶,老年时只穿母亲缝制的棉衣。我想这该是对母亲手艺最大的肯定吧!</b></h1> <h1><b><br></b></h1><h1><b>奶奶去世后,母亲侍奉爷爷的日子里,总是把爷爷的衣服鞋袜洗刷的干干净净,让爷爷穿的清清爽爽。每当经过门槛和台阶时,母亲总会搀扶着爷爷,生怕腿脚不灵便的爷爷摔倒磕碰。每餐饭前先问问爷爷想吃什么,再决定煮什么饭菜,全家人都顺遂爷爷的口味和喜好。晚上临睡前会为爷爷端上温热的洗脚水。出门时会在爷爷的口袋里装上些零花钱。</b></h1> <h1><b><br></b></h1><h1><b>受母亲和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也学着他们的样子照顾爷爷和奶奶。比如耐心的倾听奶奶的唠叨,陪着听力欠佳的爷爷聊天,与他们互动,给他们买喜欢的稀罕物件和美食。<br>爷爷有一次对母亲说:“你不用羡慕别人多有钱多有地位,你这五个好孩子就是你的财富。你享福的日子长着呢”。现在想起来,觉得爷爷真是眼光独到和睿智啊!也许爷爷深信的是因果吧!</b></h1> <h3><br></h3><h3><br></h3><h1><b>母亲是好强又大气的女人。</b></h1><h1><b>母亲靠着和父亲一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把我们兄弟姐妹抚养长大成人。先后供养我和小妹读大学,弟弟当兵服役,资助我们结婚成家,历尽了千辛万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母亲也从没有向外人借过一分钱。相反,母亲会经常接济左邻右舍,孤寡老人。大家都称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b></h1><h1><b>母亲是个节俭、有智慧、会计划的人。父母从白手起家,到置办了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后来又购买了收音机和电视机。要知道,这在七、八十年代绝对是属于凤毛麟角。</b></h1> <h3><br></h3><h1><b>所有女人都喜欢漂亮衣服和鞋子,没有人甘愿一辈子穿粗衣布履,母亲也不例外。她花了两年积蓄买了两块心仪的布料,准备为自己和父亲各做条毛料裤子,买了一双很时兴的短皮靴,也为父亲买了件皮夹克。本想着以后有重要场合,穿出去也气派气派。</b></h1><h1><b>可是,马上要结婚的二叔因手头拮据,问母亲要那两块布料解燃眉之急。母亲爽快的答应了。</b></h1><h1><b>一年后,三叔说出差外地没有像样的衣服,想借父亲那件皮夹克穿几天。母亲也爽快的答应了。但那件夹克从此不见了踪影。哈哈。</b></h1><h1><b>年方十八岁的小姑,正值自恋爱打扮的年纪。她老早就瞄准了母亲那双新皮靴,便使出浑身解数,软磨硬泡,最终如愿以偿。</b></h1><h1><b>母亲就是这样一位</b><b style="font-size: 20px;">对弟弟妹妹们,倾其所有,倾其最好的长嫂。</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b><b>人生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吝啬”这两个字的人。</b></h1> <h1><b><br></b></h1><h1><b>母亲对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无私奉献,还体现在她对我们的子女的呵护。五个第三代孩子的幼儿时代,都是在我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度过的。这样算下来,母亲这辈子一共带过十个孩子。</b></h1><h1><b>每每想到母亲对家族的贡献,我都会觉得用任劳任怨、正直善良、吃苦耐劳、贤惠孝顺,形容我的母亲是既合适又嫌不够。</b></h1> <h1><b><br></b></h1><h1><b>四十、五十年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真是凤毛麟角。母亲则十分关注我们的学习。不管生活有多么苦,他都始终鼓励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记得母亲对我和姐姐的数学启蒙是在每天睡前被窝里进行的。她别出心裁地让我们以肚皮为纸,食指为笔,边算边写,然后说出答案。这为我日后的快速心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h1> <h1><b><br></b></h1><h1><b>由于深知母亲和父亲养育我们五个子女的艰辛和不易,学习上我是很自觉的,努力的,从小到大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想这也是我那个时候唯一能报答母亲的方式吧。看到母亲从学校参加家长会回来时挂在脸上的笑容,我能体会到她是很欣慰的。</b></h1> <h1><b><br></b></h1><h1><b>母亲的思维很超前。她知道我肯定会考上大学的,便早早地做了打算。在我读高一那一年起,母亲便和姐姐拜爷爷奶奶为师,学会了李氏肉食制作的独门绝技。开始加工烧鸡、香肠、熏酱肉食等。母亲和姐姐,一干就是三年,直到姐姐出嫁前,</b><b>提前为我挣得大学四年的学费和花销。</b></h1> <h1><b><br></b></h1><h1><b>母亲很有主见,和父亲一样是我的主心骨。每当我走到十字路口, 面临人生重大决择的时候, 重要机会到来的时候,我往往会因孩子无人照顾而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取得雅思好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机会时,国有企业面临效益下滑丢掉铁饭碗去南方前沿城市发展时,从民营企业跳槽到世界五百强外资企业独当一面时,是母亲毅然决然支持我。帮我照顾孩子,免除我的后顾之忧,从而使我专心于事业和工作!</b></h1> <h1><b><br></b></h1><h1><b>记得当我在公司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刚被提拔为副处级后回家探亲时,父母便给我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教育课。父亲说现在社会干部素质大不如前。腐败堕落,受经济诱惑的很多。过去大家在年终会为没评上先进工作者或劳模而自责, 认为自己工作没干好。 现在却因为没搞到大钱, 没占到便宜而懊恼。母亲顺势教育我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搛钱。不要做损人利已的事,更不能损公肥私。母亲说的一句话很有分量,也让我至今不忘。“不要想着贪占国家的钱,拿了共产党和人民的钱,那早晚是要被剁手的”。我们兄弟姐妹日后都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把正能量灌输给年幼的我们是密不可分的。</b></h1> <h1><b><br></b></h1><h1><b>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期,在父母支持下,我义无反顾地离开病入膏荒的国有企业,不再有丝毫留恋。也更加洁身自好, 从此靠自己的专业和技术,谋求发展,与时俱进,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b>父亲是在18年前因患肺癌离开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天崩地裂,失去了支柱。每每想起老爸赋予我生命,辛苦培育我长大成人,深感父爱如山,父恩难报。尽管参加工作以后,自己尽力分担父母的经济负担,支持弟妹的完成学业,成家立业。但父亲过早离开我们,无法多享受几年晚年幸福生活,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深深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b>父亲离开的这些年里,母亲是用她的坚强和坚毅带着我们兄弟姐妹撑过来的。如今我们都事业有成,捷报频传,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这些是母亲最大的欣慰。</b></h1> <h1><b><br></b></h1><h1><b>母亲有过不幸的身世,但她又是幸运的。有巴彦外公外婆姨妈舅舅们的关爱,有韩外公外婆的悉心养育和疼爱,有爷爷奶奶人生路上的教授和指引,有父亲的数十年的陪伴,有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如今又有伊春、上海、海南随意切换的候鸟生活。有城市现代生活与乡间田园生活的惬意链接。</b></h1><h1><b>母亲晚年的幸福生活丰富多彩,成了被浓浓的亲情和爱包围着的人,被儿孙们宠爱着、娇惯着的人,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哈哈有点儿夸张啦!</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b>有專職主任醫師女兒和護士孫女為她制定身體健康規劃;有留學歸國高學歷女兒侍奉左右照顧起居;有週末兒女悉數到場的陪吃陪樂陪玩陪開心;有每日雷打不動微信視頻聊天;有生日和佳節襲來的紅包雨;有換季時的五顏六色美衣美鞋;有貼身棉襖女兒和教練兒子陪散步看美麗風景;有御用攝影師製作精美相冊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有偉大的祖國每月按時發放養老鼓勵金;有每日電視平板手機玩轉新聞網絡熱門話題。</b></h1><h1><b>辛苦一輩子的老媽,苦盡甘來王般的生活。</b><br></h1> <h1><b>亲爱的母亲,所有这一切,您都值得拥有!请相信,</b><b>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b></h1><h3><b><br></b></h3> <h1><b><br></b></h1><h1><b>生活如此精彩,如此绚烂,愿老妈保重身体,尽情享受这一切美好!</b></h1><h1><b>母亲,您和父亲为我们树立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与您相伴的幸福和欢乐时光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您是儿女们永远的心灵家园!</b></h1> <h1><b><br></b></h1><h1><b>感恩您,亲爱的母亲,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衷心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愿幸福和吉祥永远陪伴在您的左右!</b></h1><h1><b>愿母亲永远保持那颗不服输、不服老的心、年轻的心。愿岁月一如既往的眷顾您,对您温柔以待。让儿孙们伴您共享这盛世繁华与岁月静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