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窗前望春风

静水

<p>文字:侯晓东</p><p>图片:来自网络</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 言</b></p><p> 这些天我的心掰成了两瓣,一瓣坚守,一瓣飞翔。坚守的一瓣闲坐窗前,飞翔的一瓣遥望远方。在飞翔中思考,在闲坐时写作,用带着个人体温的笔触记录下大疫情裹挟下的些许小花絮、小片段,其中有生与死,也有哀与乐。</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楚天风来人渐识</b></p><p> 2020年2月21日,岁次乙亥,农历腊月27日。我和往常一样,还是凌晨2时许从熟睡中骤然醒来,还是习惯性地握起床头柜上的手机,随手翻阅微信打发着难捱难眠的长夜。不经意间看到一则批示,方知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武汉疫情,让我想起17年前席卷全国的“非典”,也由那场“非典”,想起2016年11月17日《新京报》的一条快讯: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疫情信息从基层发现到国家疾控中心接报时间从5天缩短为4小时。想起2019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时,来自医卫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专访时的一段话:目前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进展顺利,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总体平稳,国家传染病监控网路运行平稳,与SARS类似病毒可能随时出现,但中国不会再出现当年的“SARS类似事件。也想起了老专家姜素椿先生。姜素椿先生曾在2003年率先采用恢复期患者血清在自己身上做治疗试验的抗非典英雄,先生一生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多次参加流行性出血热、霍乱、中毒性痢疾等多种传染病的防治和疫情处理,救治无数病人。他说:“传染病永远是人类的一个可怕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说:“我关心,但不担心,更不害怕。因为我们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有一个健全的疾病防控体系,有一个可依靠的负责任的政府。”一篇批示,几多回想,本就难眠的我更难入睡了。我披了件衣衫,走进书房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查询相关资料,来佐证自己模糊的记忆。一番查询,检验了我对文字的记忆没有太多的流失。在短暂的虚荣与满足中,我回到了卧室浅浅入梦。没有恐慌,没有忧愁,只觉得武汉离我们很远,疫情离我们很远。过后,才知道1月20号,适逢大寒,钟南山接受了白岩松采访,首次提出武汉人不要出来,外地人不要去武汉,拉响了严峻的疫情警报。早在此前的1月18日,钟南山从广州奔赴武汉前线,在金银潭医院了解情况后于次日进京。</p><p> 次日,微信中有关武汉疫情的信息骤然多了起来,但我与我所在的城市对来自武汉的疫情没有应有的警觉。下午5时许,文友来电,邀茶歇小坐。磨蹭片刻,按下电脑的关机键,便从从容容上了路。黄昏的街市上,一片繁忙与喧嚣,人流、车流川流不息,商场、超市、酒店门前流光溢彩,鳞次栉比的楼群披着新年的盛装,掩映在闪烁的霓虹灯下,逛大街的 、置年货的、访亲友的,一座城都沉浸在年的将至未至中。那晚,我们和这个城市更多的人都在预谋着新年与正月的狂欢,与昨夜一样,觉得武汉离我们很远、疫情离我们很远,武汉疫情只是我们聊天中的简短插叙,但就在这简短的插叙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武汉曾训诫过8位造谣者以及随后谣言成真的信息。也就是这一天,总书记明确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p><p> 又一日,来电相约,晚上赴信隆大酒店小聚,名曰为回汾老书记接风,实则是几个文友在一起打打牙祭、解解口馋。这样的宴席一年有N次,席间酒过三巡,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嬉笑怒骂随口而来,均无利益纷争。即使偶有无意识的言语伤痛,也都不入心,随哄堂大笑而去。今晚依然,交杯换盏中激情飞扬,无一人谈及武汉、无一言谈及疫情。是夜,在醉酒中入眠,一梦到天亮。</p><p> 农历腊月29日晨醒,躺在被窝里打开手机答题,在“学习强国”答题早已成为习惯。每日答题、每周答题、专项答题、挑战答题都在晨起前依次而过,而这一天的专项答题却出乎我的意料,超越我的认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治。一问一答中,我有了些许警觉。早饭过后,去参加一个会议,会前闲聊时无意扯到疫情与武汉,但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刚刚并拢的话题,很快就被一个更重要、更感兴趣的议题冲淡。那天,与会者人少心齐,气顺劲足,时而是穿越时空的畅想,时而是缜密严谨的分析,10余人都在为一件大事的实施而各抒己见,都在为年后为之大干一番而出谋划策。这一天的会如一阵暖风吹过,心中多日泛起的涟漪,不经意间涌动为思想的狂潮。这一天,我全身心沉醉于那个会议之中,没有看微信,也没有看新闻。</p><p> 过后几天,朋友圈看到武汉作家池莉的《隔离时期的爱与情》,文中写到:2020年1月22号夜,武汉三镇,这夜无人入睡,或者,很难入睡。这是一个非常的夜晚,在将近23点的时侯,单位突然来电,紧急通知:从明天起,武汉市民实施隔离,也就是说,市民们都将以自己家为空间单位,隔离在此,度过隔离期14天,也就是新冠病毒的最长潜伏期,已确定自己是否感染病,也可以由此暴露和甄别出其他感染者。</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别样年味别样年</b></p><p> 腊月二十九,春节放假第一天。我如梦初醒,一睁眼,微信群、朋友圈有关武汉疫情的信息如潮涌呼啸而至惊涛拍岸。从微信中获悉,武汉昨日封城。此时,我又想起17年前的“非典”,突然迸出一个词“隔离”,丝丝缕缕的恐慌从心底掠过,随叮嘱家人赶紧到超市多备些蔬菜等生活日用品。是时,我从昨日的沉醉、瞬间的惊恐,回到当下的厨房,开始剁肉馅、炸带鱼块,酱牛肉、簸绿豆芽、拼冷菜,展露一番百度上学来的厨艺,过一把家中暖男的瘾。稍事休闲,自编一段拜年语:感恩遇见,感谢有你。祝您及家人,鼠年大吉,快乐安康。编成点击推送给多位友人。晚8时,与家人围坐看春晚,一首白岩松等众主持人的诗朗诵,让我瞬间觉得忙活了半天匆忙推送的拜年词、祝福语时那么的不合时宜,是那么粉饰,那么矫情,悔意顿生。此刻,窗外零星的鞭炮声,恰似孤鸟的哀鸣,下午刚刚贴在家门口的春联是那么的虚情假意。朝着春天欢快奔跑的脚步,在除夕之夜、在万家灯火时不情愿地停了下来。</p><p>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干支纪年,庚子年,每隔60年轮回。本正常的 年轮更替,民间却流传有“庚子年是灾年”的说法。这样的说法虽然带有点迷信和神秘论色彩,然而历数近现代几个庚子年,确实并不是那么顺利。列数庚子年,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如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900年的“庚子赔款”以及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此说来,60年轮回,庚子年未到民间早有许多莫须有的恐慌。2020年1月25日,农历庚子年春节,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欢天喜地的中国年不得不放下岁月静好,放下面对面的新春祝福,放下相互走动式的寒暄与问候而禁足蜗居。闲坐窗前,看天上云卷云舒,看窗外偶尔走过的行人。很久了,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有属于我的大片大片的时间去读书、去写作,该有多好,可在这样的情境下赋闲窗前,大片大片时间虽然毫不吝啬地交给我时,心却比往年任何时候更焦躁、更纠结,更不知所措。迷茫、困惑、焦躁中,我点击百度查询,锁定央视一姐董卿主持的《故事里的中国》,像追剧男那样一节追着一节看,跟着剧中人流泪、追着访谈者激动,投入地凝视着显示器片刻忘了自己。</p><p> 大年初一,吃罢早饭,闲坐窗前,窗外传来稀疏的爆竹声,报道着一个春天的来临,窗前电脑手机上眼见信息如蚁,那些悲伤的、动情的、愤怒的、担忧的、恐惧的言语扑面而来,一时是非混淆真假难辨扑朔迷离。回望远在天边、近在耳边的武汉,追溯突然来袭气势汹汹的疫情以及阴霾笼罩的来路。每个人都想知道真情都在寻求着真相,我也如此,但怎样才能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呢,阎肃老先生一首《雾里看花》悠然在耳心隐隐作痛。此时,翻微信诗歌群,看到发自昨夜子时的这样一条印制精美的微信,通红底色右上方竖排四个黑色黑体大字“非常时期”,左移竖排一行白色行书“过不一样的春节”再往左上方为金黄色传统福字结,结下四行16个金色大字:坚守挺住、风雨同舟、彼此安康、唯一心愿,其下一行白色小字提示:戴口罩、勤洗手、公共筷、少集会。接着同一友人的又一微信,文字冷冷的,没有新春的祝福,只有字字千钧的警示:</p><p> 钟南山院士说:必要时要牺牲人情、交际和经济,所以不走亲访友,不要觉得人情浅薄,疫情面前,人命第一,春节来年有,年年有!</p><p>这个春节,不聚会,不被道德绑架,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一人感染,全家遭灾,一个家庭根本不能承受之重。就算侥幸不死,根据非典的前车之鉴,被治愈着都有大量的后遗症。</p><p> 放下手机我一阵惊悚。武汉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城市,最早的记忆是课本上的武昌起义和抗战剧中的“汉阳造”,是池莉的小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中酷热中武汉的市井风情以及汉正街和鸭脖。几次想去看看终未成行,16年前,从重庆沿江而下,却在宜昌转向湘西张家界。想你时你在远方,你想我时却携着病毒就在眼前。想调侃一句,放松一下紧绷的心弦,心却更重,弦却更紧了。</p><p> 晚7时,从央视《新闻联播》中知道:大年初一这一天,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并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这一夜,我咀嚼着这条新闻及其背后的故事入眠。</p><p> 正月初二,天阴沉沉的,我心闷闷的。闲坐窗前,翻阅手机,看着微信上几条迟来的新春祝福,漂浮窗闪过诗人李峰的信息,开启是一首诗《2020年的春节》。树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落在地上,有旷夜的回声。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响,比一只孤鸟的哀鸣,更让人心疼。读着,缘来一声笑,怎么我和李大诗人一个腔调,都把零星的鞭炮比作孤鸟的哀鸣。当然,这首诗依旧感染着我。如诗所言,我大声地对抗疫勇士说:向您们拜年。</p><p> 正在这时,我收到来自山西省汾阳医院的短视频。短视频上有血红为底色的会标,有吕梁市市长低沉而有力的讲话,但最醒目的是全体人员一个不拉的口罩。那天的送别有鲜花、有握手与叮嘱,但少了往日的欢笑,严密的口罩遮挡着也彰显着,此刻直抵我心灵的是“向逆行者致敬”和短视频上廖昌永的那首《非凡英勇》。 </p><p> 当未知的阴云笼罩苍穹/我们的前方依然是晴空/是你/是你/义无反顾仍带着从容/温情的天使显示英勇/使命有多神圣/责任就有多重/让一切从容度过/我们必胜/你平凡,/你非凡/你从容/天使的形象啊写满了感动/心相连/情相拥 /爱相通/生命的故事啊诉说着成功......</p><p>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这首歌是2003年上海台为抗击非典时候创作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短视频植入这首歌是非常贴切。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我送去这样的留言:我以我深情的目光为你壮行,我以我虔诚的守候等你凯旋,一路多保重。这一天,我记住了汾阳医院派出的首批支援武汉的两位白衣天使,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主管护理师王海婷,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白雪。这一天,按照汾阳年俗本该走亲戚、回娘家的日子,他们却和吕梁其他队员已编入山西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p><p> 这一天,我的心也随着他们抵达江城武汉。 在纷纷扰扰的信息中,我锁定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前主席、作家方方的微博,跟随着方方遥看龟蛇两山的行云,倾听长江滔滔的流水。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珍珠,长江便是那根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它在龟山脚下挟带着汉水一起,将武汉的地面切割成为三个大镇:汉口、武昌、汉阳。汉口在北岸,它是著名的商业大镇,大的商场都在汉口,当年武昌的人买件衣服都得搭着船到汉口来买;武昌是文化镇,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集中在武昌;汉阳则是工业镇,武汉最老的工厂都在汉阳。三大镇皆临江而立,随江流而曲折。我为武汉的大而美所惊叹,也为当下的武汉捏一把冷汗。</p><p> 晚6:30分我从《山西新闻》获悉:今天(1月26日)下午,山西首支援助湖北医疗队137名队员从太原出发,奔赴湖北疫情防控一线。这一晚,我牵挂着远在天边的那一座城和逆行千里的那些人缓缓入梦。</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几多愁绪在心头</b></p><p><br></p><p> 一觉醒来,已是正月初三凌晨。估摸着这个时候,我牵挂的山西援鄂医疗队137名医护人员早已抵达武汉。</p><p> 这一天,天依旧低沉沉、灰蒙蒙的。吃过早饭,泡一杯咖啡,坐在窗前。望一望窗外,不远处的十字街头设了路卡,过往行人与车辆正接受严格检查。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全市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部暂停营业。我的家乡已全民皆兵,看不见的硝烟已在家门口燃烧,因了一句不出门就是做贡献的话,闲坐窗前的我转眼间成为荷枪实弹的战士,为之我淡然一笑,这一笑有着连自己都说不出的味道。</p><p> 闲坐窗前,登录湖北省政府网站,一篇题为《湖北人没有原罪,请善待他们》的人民来论引起我的关注。近日,有地方出现了湖北人、武汉人在外地无法入住酒店,一些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泄露后遭到歧视的现象,更有人在网上对武汉人贴标签、冷嘲热讽。文章说:各地为了守住一方平安,严防死守并不为过,普通群众对高风险人群的担忧也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情绪不应该被扩大化,不应该成为差别对待和歧视疫区人民的理由。天虽寒,但武汉人也需要温暖!“武汉加油!”这句话,不能只停留在手指上,也应该体现在行动上。继续跟进,才知道这篇人民来论,源于各地传回武汉的消息,武汉人似乎成了瘟神,宾馆不接待,鄂A牌照的汽车被砸,人不能住店,汽车不能进村,天河机场被封,游子无法返汉。一些外地人一听是来自武汉或湖北的就歧视他们,有的地方张贴悬赏令,举报一个武汉人就奖励一千元。在这扭曲的状况下,有诗人津津乐道地写下这样的诗行:&nbsp;“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随时仰望天空\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p><p> 也就是这一天,在日本名古屋中部机场。70多名上海乘客与16名武汉乘客,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抗争:上海乘客拒绝与武汉乘客同机回沪!这一抗争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惊动了名古屋中部机场,惊动了警察署,惊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最后还惊动了整个日本社会,上了全国电视。南航客机终于载着16名武汉游客飞离名古屋中部机场,这一架飞机是飞往上海浦东机场,这16位武汉乘客将进入上海。于是,上海游客采取了两种打法:一是动员一切力量,呼吁上海市政府采取坚决措施,阻止武汉乘客进入上海;二是强烈要求机场检疫部门重新对武汉乘客实行体温检测。上海市政府、浦东机场、上海海关、上海市卫健委等,接到了上千个举报电话,强烈要求“绝对不能让武汉人出浦东机场”。站在生死线上拷问人性,武汉诗人解智伟写下这样的诗句:所有回家的路/都被冬天的雪查封/如今走到哪里/都踩着痛/假若能活到春天/我一定会还你万紫千红。</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逆行天使音讯来</b></p><p> 正月初四,我依旧凌晨醒来。醒来第一件事,是开机搜看关于疫情的全国动态,眼见去年底从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一条不断拉伸的毒蛇,逐渐蔓延至全国,雄鸡版图的深红颜色范围日渐扩大,我的心阵阵作痛。随后,在昵称“格格”的微信中看到王海婷和儿子聊天的视频及简短文字。 </p><p> 王海婷奔赴疫区的第二天,是大儿子的11岁生日。这天居家的儿子隔着手机视频对海婷说:“不给你留了,妈妈,我们自己吃了呀。”看到视频时,已是深夜22时许,考虑到儿子已经睡觉,海婷给儿子录了这么一段祝福:“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第一次不能陪你过生日,很遗憾,但是妈妈也是做着对妈妈来说有意义的诗情,祝翔哥生日快乐,学习进步,好好努力,将来也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本来还想说点儿什么,可我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也不想让孩子们看到我脆弱的一面。”22时20分,和山西晚报记者连线时,王海婷坦言,“可能是因为还没正式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吧,有点儿想家、想孩子们,也有些孤单。”</p><p> 1月26日晚,还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时,就被重新分了组,分别前往湖北的仙桃、天门和潜江。抵达武汉后,海婷所在的医疗组连夜乘坐汽车,到仙桃市时已是1月27日凌晨,而和王海婷同行的白雪,被派去了另外一个城市。</p><p> 从这一天起,我的眼睛跟随逆行者的脚步投向湖北,投向战疫最前沿的白衣战士。</p><p> 又一日,我在阳泉作家李解的微信中,读了一篇和王海婷同在仙桃的阳泉市一院陈芳的驰援札记:</p><p> 1月29日,大年初五上午11点,我正想下一步将面对什么。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原有的寂静。我并不熟悉电话那头是谁。接到指令后,匆匆吃过饭,在原大江主任、董瑛和温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p><p> 来到感染科重症区,护士长周琴与黄荣老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隔离区环境及收治病人情况。我们迅速将自己全副武装,相互检查、确认无误后进入隔离病房。</p><p> 当推开厚重大门的瞬间,我仿佛只能听到监护仪的滴答和自己的心跳。紧闭的窗帘盒晦暗的灯光,还没适应的我感觉眼前漆黑一片。每位患者都裹着厚厚的被子,静静地躺着,移动不动的口罩显得那么的不协调。没有人的言语,房间里异常安静,静的让人心里不安。我从他们面前经过,多数人醒着,但每位的眼眸里仿佛正透出凝固的光来。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一幕让我永生难忘。</p><p> 我准备给6床测量生命体征。他长期隔离治疗,情绪很不稳定。他用不屑一顾的余光看我一下,言辞犀利的开始挖苦,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向他平和友好地做了自我介绍。</p><p> 当听到我来自千里之外的山西时,寂静的病房嘈杂了起来。近旁的患者脸上发起了微笑,6床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没有人抛弃你们,祖国、家人。包括我们来自千里之外的山西医护工作者。不知被气氛还是我的语言所感染,他转过身来眼睛睁得大大的,仰起头正视着我,脸色不再难看,眼神中似乎多了些期许,开始主动配合我的工作。我几乎在跟他耳语:“请相信我们,相信你自己,一起努力挺过这难关。加油!”</p><p> 一番操作下来,短短十几米的距离,我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有点头晕目眩、恶心,缺氧了。同事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我为自己打气:加油,女汉子!就这样,我坚持完成了4个小时的工作。</p><p> 下班后,对镜理戎装,看着脸上被防护服压出的印记,被汗水浸白的皮肤,大家相视一笑。我想,相比于病人的痛苦,我们所承受的算得了什么呢?艰难脱下笨重的防护服,深吸了一口气,发现世界还是那么的美好。</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微信泪别吹哨人</b></p><p> 2020年2月7日凌晨2:58,医生李文亮被武汉新冠肺炎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李文亮是最早将疫情消息传出并被警方约谈训诫而被媒体称为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的“吹哨人”。李文亮走了,痛惜、致敬与哀悼纷至沓来,合成一曲充塞天地的挽歌。这一天是正月十四,我依旧在凌晨2时许骤然从熟睡中醒来。由此,第一时间收到李文亮医生的死讯,第一时段看到在手机微信上各种信息的推送,看见微信群里的蜡烛,听到千里之外武汉高楼里的呐喊。李文亮走了,武汉市民自发结成车队,8辆小车在空荡的街头缓缓驰行。武汉市民约定:第二天凌晨,在李文亮去世的时间关灯,用电筒或手机向天空射一束光,吹响口哨。也有武汉市民那天晚上吹奏《思念曲》,被邻居录下视频,上传到互联网。除了小号的悲鸣,视频中隐约可辨拍摄者的抽泣。一位网友在视频下留言:“普通人之间的悲喜相通,是黑暗里的光。”武汉作家方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么久了,武汉人能有什么办法化解自己心里的郁闷、悲伤和愤怒呢?或许,也只能这样。”视频中隐约可辨拍摄者的抽泣。一位网友在视频下留言:“普通人之间的悲喜相通,是黑暗里的光。”</p><p> 那天,情之所至,我在微信中送出一朵小白花,但没有一字留言。忽然想到民国学者胡适的故事。“七七抗战”前夕,蒋介石邀请一批社会名流共商抗战大计。谈话会中,胡适慷慨激昂地说了一通。时任&nbsp;《东南日报》的社长胡健中听了,感受颇深,当即在座位上,写了一首诗递给胡适:“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胡适看了,随手写了一首白话诗回赠:“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nbsp;</p><p>我不想重复李文亮医生的故事, 也不想辨析网上质疑的是是非非,只想记下送别时的场景,这些场景,不是全部,但也许能代表那时不完整的民声。</p><p> 随后,又找回2月6日有关媒体有关张继先医生是湖北省第一个为疫情拉响警报的人报道,去追寻张继先医生的事迹。</p><p> 2019年12月26日上午,张继先医生在专家门诊接诊了一对家住医院附近的老夫妇,因咳嗽、发热等原因来就医,经过综合观察后,发现夫妻二人的CT片中所呈现的病毒基本一致,且二人症状相同。因为当时送老人到医院的是他们的儿子,张继先就决定让儿子也接受检查。结果其肺部CT片也显示有特殊表现,但没有任何症状。就在同日,张继先又接诊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其症状表现仍为发烧、咳嗽。当时张继先觉得这4位患者应该不是普通的流感感冒,随后就对这些病人做了多项检查,结果排除了流感。并于12月27日,她坚持要把相关情况上报给医院领导,并由其所在医院领导将情况向江汉区疾控中心如实汇报。</p><p> 面对疫情,有医生拉响警报,有医生吹哨,更有那么多白衣天使在逆行。什么是逆行,逆行不就是向死而生吗。好多天的夜里,我枕着一串白衣战士的名字入眠。</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寒春忧思潜入夜</b></p><p> 不经意间,日历又翻到了二月。二月四日,农历正月十一是庚子年“立春”。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今年立春,残雪还在,北风尚吹,天气依旧一片寒凉。遥望窗外我一声长叹,面对今年不一样的立春,念着当下热词春回大雁归,心恰似当年在村里露天影场看电影《归心似箭》时的感觉,恰似那首经典民歌《雁南飞》的苍凉: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 已盼春来归/今日去/ 愿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 且等春来归。已经立春,心中却有随秋风凄凉而触动心头的那份酸痛、那份期盼和无奈。</p><p> 23年前,池莉写过一部以流行病突发为背景的小说《霍乱之乱》,写的是武汉爆发疫情后,医生、政府、普通群众作何反应,如何面对的故事。池莉说:“我曾经做了三年的流行病防治医生。当我不得不离开卫生防疫专业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的担忧写成一部小说: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p><p> 今天重读这部小说,我心生感慨如果小说仅仅是小说该有多好。</p><p> 面对疫情,身处武汉的作家池莉说:这一次我们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搏斗,你死我活,就是一场“战争”,疫情不允许我们延误作战时间。这个时刻,日常生活不再是常言所谓的日常生活了,直接就是保卫生命。这个时刻,当我们看见小女孩子追在后面哭嚎,这也不再是世间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去,搂过小孩子,为她戴上口罩,尽快哄住她,以免病毒趁机潜入她敞开的咽喉与肺脏;这个时刻,我们都是小女孩的母亲,而不仅仅只是拍视频的看客。这个时刻,唯有保卫生命是最高准则。这个时刻,真正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刻,我们得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力量汇集成人类的强大的意志,把我们的生命夺回来!我们死去的生命不可以白死。</p><p> 禁足宅家闲坐窗前,瞭望世界的窗口就剩下了电视上的新闻、电脑上的网站以及手机微信中推送的信息了。刷屏、点击,信息像雪片一样从我的眼前飘过,信息各种各样,让人感动的,让人难过的,让人生气的,让人惊叹的……</p><p> 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沉渣巨浪翻涌。各路妖魔鬼怪纷纷现形,各种温暖善良也频频显现。疫情之下,蜗居在家,到底该做些什么呢?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读诗:灾难降临/人就像一只风筝挂在烦恼里/无法上天飞翔/又不能返回大地/是你吹响了/我内心那遥远的风笛。</p><p> 春节以来,我是一个听话的市民,几乎没出过门。最远的地方,就是隔三差五走出家门在楼道里取一颗土豆两根葱。一家发一张出门卡,限定两天只需一个人出门,但我也很少用,把有限的出门机会让给家人。这些天,爱心涌动,企业家掀起的捐助浪潮汹涌,体制内也发出捐款的倡议,各类协会也不甘缺席,有捐赠疫区武汉的,也有捐助当地医院、社区、路卡的,爱心如潮扑面而来,置身其间,我敬慕财富创造者企业家的慷慨解囊,也由衷赞叹举国体制的无比优越,按照自己多重身份也通过不同渠道聊表一片心意。</p><p>武汉封城以来,方方一直坚持写封城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她说:“新冠肺炎还在肆虐,不知还有多少人正面临着生离死别,还有多少家庭没有明天。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苦难必将过去,但仅止于哀悼和忏悔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反省。”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正以作家的身份思考这次疫情中或者疫情过后,应该做些什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很多作家在写目前的灾难,但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冷静与理智。在严峻的异常时刻作家应该发声还是应该沉默?是付诸于行动还是诉诸于笔端?是该赞美还是该批判?是该说出真话还是用假嗓子表达?</p><p>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阿来正在成都,虽然身边没有亲人伤亡,但巨大的灾难还是让他透不过气。他开着自己的越野车深入灾区,参与救灾,完全忘记了写作。地震最初的伤痛过去,他身边的很多朋友开始在写作中提到这场灾难。阿来有意地回避了这种方式,他觉得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就灾难而写灾难,没什么意义。灾难带来的深切悲痛和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是中国文学书写灾难一贯以来的着力点,但是跟世界文学相比,在书写灾难、书写悲剧性方面,我觉得中国文学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需要我们跪下来去仰慕,一个个倒下去的生命,需要我们弯下腰去敬畏,而不是需要我们用绿油漆去涂刷山林,真正的绿色萌动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你看/县委书记、县长眼里的血丝/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你看,乡村社区的党员眼袋下的“黑晕”/陶醉了大别山头的云花/&nbsp;看得石碾流泪,林风儿销魂…&nbsp;与其这样的谄媚,倒不如耀杰小弟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每天来自一线的防控日记更真实、更动人,更值得咀嚼,也不如身边盲艺人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的居家宣传和文化馆弟兄们的自创自演的顺口溜和三句半更管用、更解渴,更接地气。也不如上传在微信上、张贴在街巷里的宣传标语更简单明了、更朗朗上口。当下我该做些什么呢,多情应笑我,怎能与大家论剑,怎么这样眼高手低呢?面对重大疫情,写什么作品都是苍白的,只有弥散在人世间的温情,才能增强我们灵魂的免疫力。</p><p> 萦绕着几多思绪我进入难眠的夜里,在难眠的夜里,我仿佛还在追问驰援武汉的滚滚铁流和不与武汉人同行的机场闹剧哪个更能真实反映人性呢?</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想为你写首歌</b></p><p> 1月22日早晨,汾阳医院护士郑美超对妈妈开玩笑:妈妈,我可能要进隔离区一段时间,妈妈停顿一会儿说:你要保护好自己。这天中午,1月22日,汾阳医院接收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患,郑美超进入了感染病区。1月25日,吕梁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入住汾阳医院后,郑美超随即在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投入紧张繁忙的护理工作。美超和爱人相约春节后结婚,已在2019年12月22日拍摄婚纱照,照片中的美超依偎着未婚夫含情脉脉、幸福温馨。在隔离区美超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与未婚夫视频上的相约相聚,都要等到每天脱去隔离服之后。2月12日,《掌上吕梁》新闻中披露了美超与未婚夫通话的视频,隔着视频未婚夫关切询问:累不累?怎不累呢,在病房穿着衣服。又闷又热的”说这话时,美超眼含热泪。“出去以后咱就结婚”未婚夫说;美超含笑含羞:嗯,出去以后,就结婚,到那时我就是最美的新娘。”</p><p> 第二天,我又在微信上看到惊人相似的一幕。2月13日下午,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前往全国抗疫战斗的最前线——武汉,在送别现场扬州苏北医院呼吸科的医生曹柳兆和护士滕为云依依惜别,12日领证 13日出征。2月12日,小曹和小滕两口子刚刚登记领了结婚证,13日凌晨,小曹就接到参加江苏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支援武汉的紧急任务,两人本计划着14日一起过节,商量筹备婚礼的事,现在却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抗击疫情是大事婚礼可以延期”小曹说,“抗击疫情是大事,刻不容缓,婚礼可以延期”同为医护人员的小滕,全力支持丈夫的选择,虽说两人心中早有准备,但一朝分别仍然是柔肠百转、难舍难分“待你凯旋时我就是最美的新娘”送别之时,两人含泪相拥小滕许诺:只待春暖花开,他从抗“疫”前线凯旋时,她便穿上婚纱成为最美的新娘。暂别是使命,思念亦是心声,感谢你的支持与守护,让我能义无反顾,等着我胜利的好消息,我第一时间脱下防护服,奔向你,拥抱你。</p><p> 一个家庭、两种职业,在抗击疫情面前,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2020年1月26日,他们义无返顾地做出了自己选择!赵美云,是汾阳医院护士,他的爱人侯锡涛,是汾阳市公安局南薰派出所民警。在疫情面前,夫妻二人,一个志愿参加了汾阳医院新冠肺炎病患的救治工作,一个临危受命在汾阳医院二部外隔离岗执勤;从正月初二这天起,夫妻二人就驻扎在这条以警戒带为界的医院,各自忙碌,没再见过面。一个早班、一个晚班,为了不互相打扰工作和休息,两人的通话加起来只有短短几分钟,或者掐着点,趁交接班时,在窗口眺望一下挥挥手,所有的言语和牵挂尽在远远的眺望里。</p><p> 由此,我还眼前又浮现出这样一个片段:武汉有位护士上夜班,她怕万一感染了病毒传染给家人,不让丈夫送她。但这位丈夫开着车,默默跟在步行的妻子身后,用车灯给她照亮。</p><p> 2月14日情人节的下午,山西第七批医疗队员共计110人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奔赴我省对口支援的仙桃、潜江、天门三个市。</p><p> 这么多的场景,在2020年的情人节一起在我的眼前浮现,我想该为他们写一首歌了。于是,把几个不同情境揉合在一起,写下这段歌词:</p><p>风乍起/汉水沧浪/ 出征号角声声急/吃一碗送行的饺子/你说走就走/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挥一挥手/送你离开/到千里之外/春回大雁归/是我真诚的期待/但愿风雨过后/你是我最美的新娘/但愿风雨过后/岁月静好真情依旧/但愿风雨过后/真爱相伴日月长。</p><p> 风乍起/大地苍茫/战斗号角声声急/理一理远征的行囊/我说走就走/望一望楚天的星斗/我留一段语音/和你离开/在千里之外/春回大雁归/是我真诚的期待/但愿到那时/你是我最帅的新郎/但愿风雨过后/岁月静好真情依旧/但愿风雨过后/真爱相伴日月长。</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草悠悠在歌唱</b></p><p> 过了立春,我就慢慢翻着日历,静静等待着雨水的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我和大家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期待,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按照过往雨水一到,风就软了许多,不再硬生生、冷飕飕地刺脸,雨水一过,就到了河开雁来的时候了。宅家已经20余天了,心痒痒的,好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天不亮,我与往日一样,但比往日更急切、更充满期待地打开我一扇遥望星空的窗口----作家方方来自武汉的微博。在方方的微博中,我透过黯淡的星光看到武汉向好渐变曙光:</p><p> 今天仍然是大好晴天。让人感觉处处生机。封城已近一月,当初看到封城通知时,完全没有想过会这么久。显然,近些天强有力的隔离措施,已让武汉已经走出它最阴暗的日子。</p><p> 网上呼喊救命的声音,已经完全没有了。倒是如何买菜和如何采购食品的信息,十分活跃。人们一旦全力关注生活,日子便如这天气,哪儿都呈现生机。</p><p> 看完方方的微博,我黯淡的心房荡漾起春的生机。望着蹒跚走来的春天,我想到了严冬里的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很难知道,平平无奇的人群中,原来藏着这么多闪亮的灵魂。国家有难,我们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扛起自己那份责任。事实上,绝大部分中国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医生冲上去治病,警察站出来值守,厨师给医生做饭,工人紧急建造医院。有菜的拿菜来,有口罩的捐口罩,做医疗物资的连夜加班,懂健康知识的不断宣传……只要我们齐心合力,灾难就一定能扛过去的。有冒着严寒迎战冬雪者的默默奋斗,才有春天的蓬勃生机。</p><p> 这些天,坐在窗前,看着电视、微信、微博中如潮汹涌像雪片飘飞的新闻信息,我采撷了几个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来自普通人的故事,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p><p> 大年三十,河南商丘。42岁的村支书王国辉载着5吨蔬菜,只身赶往火神山医院工地,免费送菜。他曾在武汉服役17年,在部队主管后勤。武汉疫情爆发,他最先想到的是:“吃的怎么办?”大年三十早上5点,他起床拍门叫醒本村村民,让他们起来收拾菜。20多口人应声而来,忙活了半天。5000多斤青菜、4100斤冬瓜……最后整整装了5吨蔬菜。王国辉马不停蹄开车上路,年三十儿晚上八点,把菜送到了武汉。他说,他是武汉老兵:“1998年抗洪,我在一线。2008年冰灾,我在一线。这次疫情,我理所当然也该去。”&nbsp;</p><p> 湖南常德90后小伙郝进,去年,他在一家口罩厂打工,因工厂效益不好他辞了职。厂里没钱,给了他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抵顶工资。春节前后,郝进听说疫情紧急,口罩紧缺,立刻想到把这批口罩捐给需要的人。村支书要给他钱,他说:“一分钱都不要,我不能发‘国难财。”</p><p> 大年三十中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的医生点了两份外卖。疫情当前,下单时医生备注:如果快递师傅介意医院环境,我可以到路边拿,不用送上楼。半小时后。快递小哥不仅把饭菜送上了二楼,店家还免费送了两个菜,并附了一张字条:“医生:辛苦了。送一份肉一份菜。新年快乐!”医生瞬间感动,拍照发了朋友圈。记者找到店家,店老板说,看到医生的备注留言,他很难过:“过年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上,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却有一些人介意他们的工作环境。”所以,他想做点什么。</p><p>&nbsp; 一架包机就要降落武汉了。机上乘客,全是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降落前,乘务长例行开始广播:“我们的飞机就要开始下降了……今天,你们不仅是天使,也是英雄,辛苦了……”说到最后,乘务长忽然哽咽:“待你们完成任务,我们接你们回家!”</p><p> 无论是灾难还是日常,许多行业、许多身居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是被淡忘和忽略的。比如用电,只有在停电的时候,我们才想到有这么多人维护着电网,给我们送来光明。我们可以宅在家,他们却和医护人员一样,是有家不能回的人!在大灾大疫面前,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善良与勇敢。</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穿越阴霾迎春风</b></p><p> 雨水过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走出去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是我来自耀杰日记里的讯息。耀杰是我的朋友,是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疫情袭来,他坚守在属于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哨卡,也把这份坚守和见闻写进了每天坚持的日记中。耀杰的日记不张扬、不谄媚、少粉饰,字里行间飘逸着泥土的芬芳。闲坐窗前,不经意间,耀杰的防控日记成了我瞭望和感受当下田野乡村的一扇窗。</p><p> 北方的春天,乍暖还寒,草木萌动,拔拉一下路边干萎的枯草,竟掩藏着丝丝绿意,这是生命的顽强与力量;不时随风飘来的水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春天来了……</p><p> 帐篷外谁家的鸽群在头顶盘旋,鸽哨嗡嗡的声音时远时近,蓝蓝的天上有朵朵白云飘过,几只麻雀落在了水边啄食着什么,不远的高速路上时有车辆驶过……</p><p>&nbsp; 一觉醒来,外面已是烟雨霏霏,微风拂过,空气中带着湿润与泥土的芬芳,几株未被秋收割掉的玉米枯杆,秃兀在泥水中随风摇曳着……</p><p>细雨时断时续,几只喜鹊在枝头上喳喳叫着,不时飞抵路边的枯草丛中觅食着什么……</p><p> 耀杰的日记一次又一次拨动着我走出去的心弦。2月25日早晨,我试着拨通耀杰的手机。耀杰热情回应,话语热乎乎的亲切感人。防控态势虽已向好,设在高速路口、县乡公路的哨卡早已撤离,但被誉为最后一道防线留在社区、街道和村口的哨卡和隔离带依旧森严壁垒。为了快速抵达,避开不必要的盘查,我们选择了绕行高速公路,来到了演武镇北上达村耀杰守候的哨卡。</p><p> 在哨卡前与党小组长高彦斌见面寒暄,与志愿者合影留念后,我走进简易帐篷。这帐篷虽是第一次走进,但并不陌生,在耀杰的日记里已亲近多次。走进帐篷,我想起10几天前耀杰日记中那段生动描写;夜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临,寒风像调皮的猴子肆无忌惮地从帐篷的各个缝隙中钻了进来,虽然军大衣裹身,两台电热扇拼命散发着热光,但仍敌不过凛冽的寒气。早几天便与村长商议买些煤来取暖,可找了几天也没找到个卖煤的,再加到处设卡抗疫防控,交通不便,也无他法。不曾想老高说他已联系到城内朋友设法去找些清洁煤,一会儿便取回,真是雪中送炭,令人感动!在帐篷里我盘腿而坐拉起家常,对这些天来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情况有了简单的了解。随后,乘兴与镇人大主席、磁窑河河长李建国同去巡河。我真想看看这条养育自己的母亲河——磁窑河。</p><p> 我敬畏水,敬畏每一条河流,更敬畏我心中紧紧依偎的母亲河---文峪河和磁窑河。文峪河和磁窑河同出自交城的大山里,同为汾河的支流。这两条河,很久很久以前,有如飘逸的彩带,时而开着很大的衩儿各自奔流,时而相依相随,时而与汾水相遇,在同一个河床里奔流。而今磁窑河成了吕梁与晋中的界河。站在河岸一眼望去,河的东岸就是这次疫情山西战场的重灾区---晋中市平遥县,那些被隔离的村庄就在咫尺之间。</p><p> 隔河而望,我心生敬畏与感动,是他们的日夜坚守,才有了眼前早春的生机。哨卡虽小,那是最前沿的阵地;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帐篷临风,那是一个村庄最温馨的守候,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信念和责任的坚守。</p><p> 早春二月的天气,时冷时热,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前几天还下了一场春雪,接着的日子里,又渐渐暖和起来了。随着耀杰在田野行走,尽管少了往年的欣喜,但星星点点的新绿,还是闻到了早春淡淡的气息。楚天风云已不像前些日子那么诡谲,看疫情动态雄鸡版图的深红颜色范围日渐缩小,复工复产的声浪逐日调高,南来的天鹅在河边短暂栖息后又向北飞去。正在河畔走,手机响起,友人来电相约明日到丰源,敲定由我撰稿的一个电视宣传片,我欣然应允。友人与我相处多年,自主创业后创办山西汾阳丰源网架钢结构公司,在国际国内钢结构市场驰骋纵横,干得风生水起、激情澎湃,而我却偏安一隅蹉跎多年。</p><p> 2月26日上午10时如约而至,看着大屏幕上气势恢宏的网架工程,听着节奏铿锵、激情飞扬的画外解说,我眼含热泪.暇思如泉涌。谈及驰援北京正在建设的小汤山工地,友人递来手机,微信是一位青年工人来自小汤山建设工地的打油诗: 手把焊枪一尺长/银光闪闪小汤山/丰源精神代吕梁/走出山西进京忙/元宵佳节大夜战/为了中国加油干/汾阳男儿当自强/蒋三蒋二唐兴庄/革命精神未间断/努力奋斗二十天/交给人民好答卷。这首诗出自一名初中毕业,不知诗韵意境是什么的产业工人,元宵节夜战后放下手中焊枪时的切身感受,再看那段银光闪闪的工地视频,那组风雪中的照片,我无语凝噎。这就是疫情肆虐时一声召唤便逆行千里驰援北京的汾阳丰源人。没有风花雪月,没有离愁别绪,没有平平仄仄的羁绊和束缚。又是一个无眠的夜晚,又一组微信照片,从小汤山工地传来。看着来自北京的微信,我心随之飞翔。</p><p> 2020年1月30日,北京市政府启动2003年SARS时期为有效控制疫情、治愈患者而新建的北京小汤山医院修缮扩建工程。2月6日上午,北京城建集团向远在山西汾阳的丰源公司发来了援建函。支援小汤山的消息刚刚发出,员工纷纷请缨参战。当晚,友人来电:接北京城建集团驰援建设小汤山医院的请求,选派70名员工组成突击队明日上午9时启程,市委、政府领导将举行出征仪式。在为友人危难时刻显身手而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发出一声叹息:国有难,我心何处放。激情难抑,给友人的微信中写了这么几句:丰源有大爱,京都防疫立战功,铁军出奇兵,重点工程展雄风。</p><p> 正欣喜于丰源驰援北京的话题,群中看到杏花村酒文旅概念性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刹那,魂牵梦萦10多年的杏花村又回到我的身边,带着情感与责任欣赏中有了近乎鸡蛋里挑骨头的严苛。第二天下午,走进了会议室参加同济大学、吕梁、汾阳三地三方远程视频会,听专家的阐述、领导的点评、同伴的发言后,我心敞亮起来,眼下我们现在所为,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通过旅游使自身的文化彰显于世界。走出会场,收拢飞扬的思绪,遥望夜幕下的远方,寒风习习中,涌动丝丝暖意。</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尾 声</b></p><p> 作品草成,惊蛰已到。没有想到这次带着自己体温的碎片式写作竟然拖了这么久。此时此刻,武汉珞珈山的樱花正在悄然绽放,春天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我再坐窗前,慢慢缝合曾掰开的心瓣,轻轻点击键盘,为一个来自不易姗姗来迟的春天作揖。</p><p><br></p> <p><b>作者简介:</b></p><p> 侯晓东,1963年11月生,山西汾阳人。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理事,汾阳市作家协会常务主席,市政协常委。2018年,被中共汾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汾阳人民作家”。198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著有人物传记《马淑玉》(与他人合著),文集《傲向苍穹》,短篇小说《泪珠子滚太阳》荣获1991年吕梁市文联建党70周年文学创作征文二等奖,短篇小说《寡居》在山西大型文学刊物《黄河》上发表。报告文学《“野心家”的狂想曲》荣获198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山西省总工会、《山西工人报》社“三创”征文三等奖。散文《问道凤山天贞观》荣获吕梁市文联《红色印记离石骨脊》三等奖。小说《寡居》散文《走进厦门》入选《吕梁作家文丛》2013年(散文卷和短篇小说卷)。</p><p>作者:汾阳侯晓东 </p><p>联系方式:13753836797</p><p>住址:汾阳市东正街冠宇六组团2号楼1401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