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花退了残红但青杏新生,潮流虽然易逝但经典永恒。当五四青年节与国学经典相遇,当千年传承的底蕴与意气风发的少年携手,当前浪与后浪一起鼎立的时代的潮头,我们必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开学季,一个别样的关于青春的洗礼!</p><p> 二道区初中语文学科于5月7日开展了八年级第三次线上集体备课活动,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国学经典中的教与学,希望让国学焕发生机,用经典滋润心田,让语文丰盈生命,将“春天”注入心间。希望用我们教师的智慧发掘智慧的源头,放飞新一代思想的星空。</p> <p> 本次教研活动在初中语文教研员刘葆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由兼职教研员迟明珠老师组织进行,五十三中学孙畅老师和五十七中学邵嘉老师主备,全体八年级语文教师积极参与。</p> <p>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首先由孙畅老师主备“文言文里的春天”—《庄子》二则和《礼记》二则。提醒我们,如果说儒家思想如同一面旗帜,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那么道家思想就是清流之水,洗涤着中国人的灵魂。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用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什么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p> <p>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托孔子之名告诉我们只要秉持公平、公心、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大同世界虽不能马上实现,但何尝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此心安处,即是大同。经典从未走远,只是换一种形式来到我们身边。</p> <p>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接下来,由邵嘉老师主备八下第六单元“以和为贵”。“这节课的目标我定位于:探究“和”的内涵和作用,共分为三部分:探“和”之义、寻“和”之用、享“和”之乐。而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在保证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味”的基础上,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来参与与呈现,值得老师们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也是今后教学工作中,重点思考与探索的方向。</p><p> </p><p> </p> <p> 邵嘉老师认为,本节课应该做到:1、着眼“综合”:在经典古籍中读“和”、在历史故事中悟“和”、在现实生活中论“和”。2、注重实践:打通文本与生活、就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激活,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3.落实语言:在探“和”之义那一个环节中反复诵读、体会经典。意图能通过最贴近语文的方式来展开语文学习活动。</p><p> </p> <p>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老师的集体备课,其价值与魅力在于老师们不断地在思维的相互碰撞当中,不断地自我激发,自我否定,相互否定,也相互吸引!那冰与火碰撞出的激情,才是疫路教研长盛不衰的火焰!</p> <p>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爱上语文,更应该是“超越语文”。而讨论经典国学教与学的意义,就是要让孩子们重新看见语文背后的文化,让语文丰盈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成全生命!让流传千年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永远散发激励人心的光芒!</p> <p> “以研促教重引领,以教促学谱新篇”,兼职教研员迟明珠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备课进行总结:两位老师的备课,让我们看到她们丰厚的学养和不凡的谈吐。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位老师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情绪是会感染的,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真心热爱,一定会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熟悉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才能以情激情,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p> <p>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最后,教研员刘葆春老师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文言文的教学应该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情感,使读者收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以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p> <p>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经典诗文生动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儒家入世的人生哲学、担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如果说经典是海,那青春就是浪,共同簇拥新一代鼎立潮头;如果说经典是歌,那青春就是曲,共同谱写生如夏花的绚丽乐章。</p><p> 人间四月芳菲尽,最美人间五月天!</p><p> 相信我们在春天里的千百次思念,终会化做在夏日里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再见!</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