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马汝骥其人其事</p><p><br></p><p> 马 静 章</p><p><br></p><p> 马汝骥何许人也?因年代久远、史料湮没,详情细况难以知晓。仅就《绥德州志》中的有关记载得知:他生于公元1493年,卒于公元1543年,享年仅五十一岁,字仲房,祖籍绥德马家川。其父马骢,曾官至夏县训导,后弃官归里,在州城烟嘉山麓凿岩而居,名曰“自逸窝”。据传汝骥是其母“梦月坠怀”而生,“幼即善举子业”,既聪慧过人又好学上进,十八岁即举乡试,二十五岁又举进士。一生“洽览群籍,习识古典,博洽能诗”,著有诗集《西元集》行世,后被收入《四库全书》。他的诗“甲伏雄整,斥堠精严”,称著一时,曾被编入《明史·文学传》。他以“敏达之才,端介之操,甲科擢秀,翰苑蜚英“,不仅广得同僚称羡,也深受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赏识和器重,屡屡加官晋级,四十八岁时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五十一岁时“卒于官”,“上闻而悼之”,亲赐祭文,遣官致奠,营墓赐葬,加赠尚书谥号文简,嘉靖末又崇祀为乡贤。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恩宠之至。</p><p> 据有关史料记载,他尊君爱仕,秉性耿直,是一个“行肃威仪”不苟言笑的人,“平居恂恂若不能言,及遇可言则应答如响”,其立身哲学史“以尊天为宗主,以作圣为功夫。”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醉心游猎,不理朝政,曾有多人因谏而罪,故朝廷上下“皆嗫嚅不敢言”,他却抱着宁获罪也要为朝廷计的忠心,赴阙上书“极言巡游之祸”,结果罚跪阙下五日后被黜出京,贬任泽州知州,直至嘉靖即位才被召还。他既是封建王朝的忠臣又是封建家庭的孝子,其父母死后,他连哭至“呕心毁形”,长跪不起。他刚介不阿,不畏权贵,清正廉洁,官声较好。泽州地方有益王府,平时“依仗权势,听用邪小,横行乡里,暴侵民利“,百姓深受其害,但慑于淫威敢怒不敢言。他莅任知州不久,便因事稍惩王府不法者数人,群众拍手称快。后来王府派人投书请他宽囿,他把来书原封未动投入柜中,严厉指出:“法诚如是,吾岂敢低昴徇情乎!”自此以后,王府劣行稍敛。又如陵川县令葛某,一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正当他欲将其革职查办时,有一御史出面为葛某说情开脱,他也不理会,照样革了葛某之职。这种精神在当时那种“拿不出白布的染缸”社会里,的确难能可贵。</p><p> 他重视教育,治学严谨,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癸末(1523年)会考时,“主考发策”,授意考生立诋王守仁的学说。只有黄直和欧阳德二位考生,不阿主司之意,在答卷中赞扬和肯定了王守仁的学说。他看了这两份答卷后十分惊奇,竭力保荐二人中式。从此,王守仁的学说才得传绵不辍,发扬光大。</p><p> 他长期在教育部门任职,在他担任了国子祭酒这样高的职务后,还经常到太学亲自讲书授课;他“言辩而正”,一经进讲便“启沃勤诚,晋秩银台”,诸生稽德,“聚讲而议.”由此,太学之教”方殷设施”,“彬彬可观焉”。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确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位有有识之士。 </p><p> 他在晚年时期,怀乡心切,思里意笃,曾多次或公或私返乡回绥,和当地的官宦慕僚、乡绅名士,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感时叹世,赞美家乡的具有一定现实主义和浪漫色彩的美好诗篇,仅就《绥德州志•艺文类》收录的就有数十篇。</p><p> 马汝骥虽然德重才高,有识有志,但他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他本阶级的利益和对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对人民寄予同情作点好事,能对历史的发展有所贡献,理当应受到后人的缅怀和尊崇!</p> <p> 马静章,男,1940年7月出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绥德人,原任榆林市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 </p><p><br></p><p> 马静章生前是一位勤于学习,笔耕不辍的人;退休之后,曾在全国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篇达200多万字。2001年应邀主编了40多万字的《榆林市第一医院院志》;2002年至2003年,参加了大型文献《绥德文库》的编纂工作,并完成了其中的《政论卷》;2005年,为家乡编写了近30万字的《吉镇村志》;2010年,由他作词的歌曲《歌唱吉镇村》,参加了由农业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主题的全国村歌大赛,被评为“十大金曲”之一,获一等奖;2015年,参加丛书《绥德人文大观》的编写工作,并独立完成了“人物卷”中的《韩世忠》一书。另外,他还先后出版了《过高原》《逝水留痕》《大山的回声》等个人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