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旬阳县吕赤公路是新中国“三线建设”大背景下的产物,吕赤公路“胎儿”时期可追溯到1958年,历数半个多世纪,翻开她成长的足迹,也就是新中国建设的真实写照和缩影。</p><p class="ql-block"> 吕赤公路诞生的历史大背景</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在茶余饭后讲起“三线建设”的点点滴滴,懵懂的我们并不知道“三线”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对于“三线建设”的方方面面有了较多的了解。“三线”是国家在1964年根据全国经济发展程度,由相对发达的沿边沿海地区依次向内地划分为三道线。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急剧演变,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中美、中苏关系恶化,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等国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国家周边出现严峻局势。沿海工业密集,而内陆地区科技工业薄弱,甚至空虚,为加强战备,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1969年8月至1980年的16年中,国家在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即当时划分的三线地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旬阳县吕赤公路也在新中国这种三线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诞生了。</p> <p> 一</p><p> 通过历史追溯可以知道,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旬阳南区这块古老的土地繁衍生息。我们可以从祖祖辈辈的传承追忆中和现在老前辈的见证和口述中触摸历史。南区人的先辈大多是明代中叶和清康熙时期外省干旱和灾害,数以万计的灾民避难流落至此定居繁衍。战国纷乱时期,南区踞于秦楚争霸之地,常期处在朝秦暮楚的战乱之中。世代,这里多是官家争夺的军事重地,但经济发展却不被重视。高耸的秦岭和奔涌的汉江虽然孕育了一个气候温和的“北国之春”,但一条汉江也将南区与外面的世界凌江隔离,南区的发展总是在蹒跚前行。</p><p> 神河镇下街道90多岁的江照发老人说,1962年以前,贯通现在大半部分吕赤公路的神河,是一条船道,常年有上百条船只来往穿梭,而神河口也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码头。那时人们仰仗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与外面的世界演绎着那个时代昌盛的水道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个时代帆影如云,竹筏小舟穿梭碧波恬适的自然生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写照。</p><p> 1962年以后,船只渐渐绝迹。原因是河堤沙石淤积上升,河水变浅。这时人们在河水暴涨的时期,用“放竹排”来进行运输。神河镇袁仕季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竹筏是提前在河面上扎好,并把运往山外的木材、竹子等货物装好,一等河水下雨涨水,人们就撑着竹排顺水而下。第一个交易地点是吕河码头(原吕河渡口位置),100斤柴,山里收是一毛多,到了县城能卖到四毛,利润也是蛮厚的。但这生意也不是那么轻松赚钱的,有时候到了吕河货没有销完,就得继续沿江而下,到县城到蜀河,直到货销完为止。所以,人们往往要在竹排上起灶做饭,解决吃饭问题。一边是过秤论价的做生意,一边是炊烟袅袅的席排而餐。这“竹排”大小不一,20米到200米不等。小排往往是两人起驾,一人在排头撑杆掌舵,一人在后见机行事撑杆协助。长排需得3至4人不等,一般是两人撑头,两人撑尾。当排上货物沿路销完之后,这竹排也就无法再驾驶返回,人们就得徒步沿山道走回来,艰辛是自然的,这利润厚也就是情理之中事了。 现在在神河镇刘家园子居住的刘世兴老人回忆,他那时候在神河摆过“私渡”,那时,从现在的吕赤公路到现在的平安、石门镇没有桥,一条河隔断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刘世兴老人的私渡就成了承载人们过河的主要交通工具。他摆渡有两个固定地点,一是在现在刘家院到神河中学的下渡,另外一个航线就是现在的皂树碥至现在神河镇政府的上渡,这两个地方是人们等渡的站口。他每天要先摆下渡,再摆上渡。竹筏小舟也就成了那个年代先进的代步和运输工具。而这一切随着历史的沧桑变化,在南区人们的生活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下了那个年代坚实的印记。</p> <p> 二</p><p> 航道渐渐从南区消失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徒步跋涉的生活。其实,在1962年船只从神河航道绝迹之前的1958年左右,人民就几乎看不到船只航行的影子。我无法追溯前辈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辟了神河这条航道的,但至少我们知道他的确存在过,并且与1962年之后完全消失。其实在航道时期,也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一条船的,也并不是所有外出的人都能坐船的。那时的小舟就像今天的轿车一样,是“商者”们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运输工具。那时候,乃至更远的历史,人们只是过着自然式的封闭生活,走出山门的人寥寥无几。在封建地主阶级时期,有地主们的常年挑夫徒步到湖北过西安,为地主家族们运盐置办重要物品。在大集体时期,有的生产队也派人常到湖北西安运盐。1987年曾任旬阳县副书记的王家良曾经说过,过去到西安运盐,要徒步跋涉崇山峻岭,遍野丛林,走的时候背一背篓干粮,回来背一背篓盐,走到秦岭黄花岭干粮吃完,草鞋穿烂,光脚板往回走。可见,那时候生活之艰辛。小时候也常听老人们说过去的“背盐”之事,有的人在运盐途中,或因劳累或因饥饿,或因疾病和各种意外,常发生有去无回之事,于是这背盐也被人们用来在生活中作为调侃之词,背盐也即意味灾难和死亡,也是那个年代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人们用双脚书写了那个年代艰辛落后的历史。</p><p> 1958年之后,人们沿河用脚开辟出一条山道。大集体时期,神河航道萧条,神河区供销社大量的山货如构皮、野生火龙根、柴胡、杜蓓、杜仲等主要靠人工运输。主要工具是背篓,运输队主要成员是在神河街道居住的居民。各生产队的人一般是弄不到这份差事的。那时,有句顺口溜:任在街上背货,不在生产队干活。在生产队干活,一个工折价0.3到0.5元,而背货的标准是百里百斤三块六。“运输队”把货从神河徒步背到吕河码头,回来还要驮运布匹、火柴、煤油等基本生活日用商品。那年月,南区各个生产队,人们一般极少外出,大部分人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家生活的院子,这吕河渡口和县城更是没去过。哪家有人生病,最多也是送到神河卫生院诊治,实在无力救治,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不会再送到县城等其他地方治疗。那时候,阡陌纵横的山路是人们行走的主要路线。这病人病重一般是用竹竿或木材加上椅子,做成一个简易的担架,病人坐在上面,两人一班轮换将病人从高山上抬到卫生院。病重者,就直接睡在用葛藤编成的担架上,如此抬到卫生院。山道岁月,人民用脚板书写了一段勤劳与艰辛并存的岁月。</p> <p> 三</p><p> 1958年10月,地方政府投资4万元,吕赤公路(吕河至神河金河口段)24公里“公路”开始修建,而神河至赤岩段县政府于1965年准备修建,时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暂时停修。这条公路是继旬阳县第一条公路小河北至振坡段之后,最早开始修筑的一条通区政府的公路。这条公路严格讲,只是一条能过二轮车的便道,确切说,只是吕赤公路的孕育期。当时没有任何车辆从外开进来过,主要靠驴子(拉二轮车)运输东西。</p><p> 这条公路采取义务建勤工的形式投劳修建。原吕河区、神河区两区投劳,从吕河至观音堂由吕河区修建,观音堂至金河口由神河区修建。各区再将任务分到各生产队,每户最少投劳一个,采取记工分形式,兑付生产队任务。修路所用的工具和钢钎、大锤、洋镐以及火工材料如炸药、导火线等,都由国家统一配发。各区没有公路修建指挥部,区公所指挥协调进度,各生产队派一名安全员负责火工材料的保管等安全事宜。第一次打开通往山外的大门,人们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在那个人民开始当家作主的年代,人民建设家园的激情空前高涨。沿公路线边的人家,自觉将闲置空房腾出来,供各个生产队修路的民工居住,一百人一个大灶,有的直接睡在草垫上,携被带褥,背大灶运粮食。两千余人组成的修路大军,浩浩荡荡的撒满了阵地,人们挥汗如雨披星戴月的干,连续奋战了三个月。那时候没有任何先进的机械设备,先进的办法,就是打炮眼装炸药炸开沉睡千年的山石。一般是白天沿线打好炮眼装好炸药,晚上放工之后,统一指挥放炮,一声接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声,经久不息的在山谷回荡,打破了落日下的沉寂。人们心跳着,躲在隐蔽处或房子里,听着隆隆的划时代的炮声。第二天,一字排开的阵地上,山石林立,石头、土渣一垄一垄,人们一锄头一锄头,一篮子一篮子把这些土方移开。参加修路的,男女老少都有,到了种地大忙季节,各家弱劳力便回生产队收拾庄稼,准备种地。壮劳力就继续进行公路大会战。男女老少唱着山歌哼着调子,说着荤笑话,用调侃消除疲劳。在响彻云霄的号子声中,连续奋战三个月,凿开了沉睡千年的封闭大山。这条公路修好之后,宽约1.5米左右,直到1969年吕赤公路改造,从来没有汽车之类的车辆开进来过。那时候连自行车都没有,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大宗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如每个人凭票一年供应七尺五寸布。这条“公路”平时主要方便人民徒步通行和驴子运输货物。这时一些头脑灵活的人也开始走出山门,到吕河到县城上安康等地方去见世面。经常到吕河到县上买瓦盆瓦缸之类的东西。这原来的供销社靠人力运山货,也就进步到开始用驴子车把货从南区运到吕河码头,然后又把外面的商品用车运回来,驴子车一般是一人驾驶,且和驴子一同徒步前行。车由驴子拉行,人在架子车扶手中间,一同拉行,遇到上坡下坡路的,就得掌握方向,协助出力拉车。</p> <p> 四</p><p> 1964年8月,中国历史上持续16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全面打响。1969年11月27日旬阳县吕赤公路勘测方案出台,同年十二月中旬,吕赤公路加宽改造大会战正式拉开帷幕。也就是将1958年始修的便道(吕河至神河段)加宽改造并打通金河口至赤岩段公路。1969年12月9日,旬阳县革委会生产组起草下发了《关于整修吕赤公路的通知》,成立了“旬阳县吕赤公路基建兵团”,并于同年12月中旬正式施工。这次公路大会战,从原吕河区、神河区、赤岩区各抽调18至40岁的青壮年劳力500名,合计1500名民兵,由王天成任团长,赵学山任政委,民工一律按军事化编制,设营、连、排、班,由5849部队统一指挥,实行军事化管理。在报酬上按义务建勤工计算,每天每个民兵补助伙食费0.3元,粮食每月每人按45斤原粮计算。这次公路建设于1958年初建所不同的是,它是完全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治号召和战略统帅。修路所用的工具和火工材料统一由国家配发,在管理上实行军事化管理。在“要准备打仗”的统帅和指示下,正式开工前,部队首长都要作战略统帅式动员讲话,使民兵们从思想精神上高度统一。民兵们发扬多快好省,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工地当战场,人人有决心,把与敌人再决战的斗志化为拼命干的力量。在响彻天地的炮声中,在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中,民兵们挥舞钢钎,抡起大锤,又一次撼动钢铁般的山石。整条吕赤路修建耗时8个多月,民兵们历经了最寒冷的冬季和最炙热的炎夏,其中艰辛不言而喻。1970年5月1日正式通车神河,当日,5849部队开来了一辆东风牌汽车,镇上男女老少齐聚神河中学操场,一是为庆祝通车典礼,二来主要是瞧瞧祖祖辈辈都从未见过的“洋玩意”——大汽车。那阵势堪比如今大明星的演唱会。人们敲锣打鼓,扭起秧歌,庆祝这千年的梦想得以实现的日子。胆大的人爬上汽车,硬要司机开着汽车在操场里多转上几圈,好让人们一饱眼福。人们放着鞭炮,给车子披红挂彩,说说笑笑的像过年。紧接着又奋战2个月,于同年7月1日通车赤岩,8月底通车赤岩煤矿。届时,整条吕赤路全线贯通,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在旬阳南区诞生!</p><p> 同年年初,襄渝铁路正式开建,而吕赤公路就成了主要的物力运输线。铁路修建中所用的海量“天心柴”绝大多数由南区供应。人们一根一根把木柴从山上扛到公路边,再由车子运到铁路建设工地。一时间,山上数以万计的参天大树被一根根砍倒,那些好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的大树,没办法砍,就用炸药炸开,弄成一块一块再从山上往下运。在当时全力备战备荒的年代,一切为支援三线建设为要务,从现在环保的角度讲,它无疑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些日子,人们整天从山上砍树扛树,车子整天的运树,吕赤公路上是整日尘土飞扬,掀起了三线建设的另一个高潮。一直到1973年襄渝线修建结束,吕赤公路才算暂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从实质上讲,吕赤公路因“三线建设”而诞生,又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吕赤公路完全通车之后,除了支援襄渝铁路建设时期部队把大汽车开到南区运送木柴之外,当时整个南区没有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车辆。1970年,时任襄渝铁路建设部队通讯员的冯自乾(现在是神河镇供水站退休职工)和现在神河镇街道居住的刘仁义,各买有一辆自行车。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大宗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如每人每年只能供应布匹7尺5寸,所以自行车就像今天我们要想拥有一辆豪华轿车般难。每逢他们二人骑车飞一般往返于神河与吕河的路途中时,沿路总有些人误认为这自行车就是传说中的汽车。直到1975年,各乡成立拖拉机站之前,南区人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神河镇街道居民组建的“驴子运输队”。1975年之后,国家给各乡配发拖拉机一台,主要是用来给乡上供销社拉货运粮搞运输,往往是装上一车货,还要趴满一车箱人。那时,要想坐拖拉机搭个方便车十分难,和司机没有点“硬关系”是坐不上的。1970年前后,全旬阳县只有两辆汽车,一辆是日本产的电瓶汽车,形如大柜子,人们戏称“柜子车”,另一辆就是解放牌大汽车。</p><p> 1975年,南区成立了公路道班,吕赤路共设立三个道班,吕河区设在二道河,神河区设在太子垭,赤岩区设在七里。主要的任务是搞好吕赤公路路面的养护工作。1976年10月,中国历史上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时隔两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迎来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春天。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1980年,由神河区专业运输队承建的神河大桥(贯通原平安乡、白庙乡、石门乡、楼房乡必经之桥)和金河口大桥(神河至赤岩的必经之地)竣工。这里要说明的是,1970年8月,吕赤路主线贯通之后,金河口大桥没有修建之前,到赤岩区必须从金河口处下河道行走几百米再上公路。1980年,耗时16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全面结束。1982年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在中国打响,全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观念开始转变,经济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吕赤路上跑客运最早的一个就是现在在旬阳驾校任教练的金寨镇人陈和龙。而旬阳县交通局也从1982就开始用一辆大巴车在县域内跑起客运。</p><p> 从1958年一直到2012年,这56年之间,吕赤公路经历了便道修建、公路修筑、路面养护(土路填补养护、砂石铺垫)、沥青铺垫(先后两次铺设,后因各种原因造成路面严重损坏)。</p> <p> 五</p><p> 半个世纪以来,南区人的出行可以说都是在颠簸和尘土飞扬中度过的。2012年12月14日,旬阳县东吕路(吕河至神河段)公路改建工程施工招标开标。这是吕赤公路开始实现华丽转身的日子,也是南区10万余人交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日子,因为他们从此将真正踏上一条“幸福路”。</p> <p> 全线分为两个标段,分别由陕西安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陕西环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整个改建工程按照农村四级公路标准执行,要求路面宽度达到6米,并进行水泥混泥土铺设硬化。工程从路基填补、路面基层、路面面层、桥梁涵洞、路面铺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改建总投资3775万元,路长25.5公里。与前面的公路建设相比,这次投入的人力仅为以前的三分之一,以前修路靠的是人力,现在修路靠的是机械。整个工程从头至尾需要运用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自卸机、搅拌机、抹光机、振动机、混泥土摊铺整平机、路面切缝机、钢筋切割机等十几种机械设备,运输各种材料所用的车辆更是来来往往,多不胜举。从投入的机械种类就足以看出现代化公路建设在技术上的飞跃。要说以前修路听到的是人们响彻云霄的号子声,而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直到2013年底,整个改建工程竣工,一条整洁平坦的水泥公路终于“落嫁”南区。</p> <p> 紧接着于2014年4月正式启动东吕路(吕河至神河段)示范路建设项目,就是将该线路建设成“畅、洁、绿、美、安”的农村公路示范路,这也是安康市目前唯一一条农村公路示范工程。工程总投资1081.9万元。由安康市交通质监局负责质量监督,严格规范施工,规范操作,全力打造优质工程。在前期改造工程的基础上,要求整条道路附属设施达到精细化,安保工程实现全面化,全线路田分离明晰化,道路标志线健全并要求人文化,道路绿化立体化,公路卫生服务人文化、独特化(率先建成陕西省第一个农村公路卫生服务区)。在改建工程的基础上又完成硬化路肩21公里,设置钢筋混防撞护栏和波形护栏9000米,设置健全钢砼示警桩和交通标志牌以及路田(宅)分界桩,栽设凸面镜和养管责任牌,设置减速震荡标线和道路中心标线,道路沿线种草植树,达到绿化无缝隙,栽植绿化树9000余株,建起绿色长廊。截止2014年10月份,东吕路示范路建设(吕河至神河段)全面告捷。继而于2014年12月14日,东吕公路(神河至赤岩段)四级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发布招标。这将意味着整条吕赤路将实现全面改造升级,实现吕赤公路成长中的华丽转身。</p> <p> 六</p><p> 现在的吕赤公路不仅承载着旬阳南区十万人民的日常通行,更是一条促进现代化城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p><p> (本人经走访、整理并撰写供稿于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p><p> (文中部分经神河镇原水保站退休职工冯自乾等人口述,表示感谢!)</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