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防护知识综合培训</p><p> 要佩戴口罩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接触车上物品,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路上尽量保持和他人距离,不与陌生人接触。到学校后马上用流动水洗手;恪守“1米原则”,与他人尽量时刻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尽量减少面对面讲话,不要进行握手等身体的直接接触,尽量少接触楼梯扶手等他物;随身携带手绢、纸巾,有防护地触碰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区域物品;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保持手清洁;手不干净时不要触碰脸和口眼鼻;在校注意饭前便后、接触外物后要及时洗手;不随地吐痰,擤完的鼻涕纸放在自备塑料袋内并及时投放垃圾桶内;在办公室尽量保持距离、分开就坐;无特殊工作、学习需要教职员工不得串岗和楼层;批阅作业时必须佩戴口罩,批阅后及时洗手(建议常备含醇>60%(v/v)的快速免洗手消毒剂);做好楼道开窗通风工作,每个课间教室均要开窗通风;回到家中摘掉口罩立即洗手消毒,用75%酒精或消毒纸巾擦拭手机、钥匙等物品,把外套放到通风处。</p><p> 疫情防控期间,一律戴口罩上班、上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职工上下班路上注意事项</p><p> (1)每日上班离家出发前自测体温,体温正常者方可出门。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不得到校,要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2)每日上下班,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乘私家车时:要适当增加开窗通风次数;如果多人乘坐私家车,建议全程佩戴口罩;私家车内部及门把手建议每日用75%的酒精或消毒湿巾擦拭一次。②乘坐公交、地铁、网约车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并随身携带纸巾、一次性消毒湿巾或手消毒液等物品;途中尽量减少用手触摸座位、扶手、车门、扶杆等公共物品,触摸后可使用手消毒液或一次性消毒湿巾清洁手部;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口鼻眼;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条件时至少1米),应尽量开窗通风;注意咳嗽和喷嚏礼仪。(3)进校前,应主动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进校;体温异常者经学校登记备案后离校到发热门诊就医,并向学校报告病情诊治情况。(4)每日应尽量维持“家—学校”两点一线的轨迹,如果去过其他场所,记录好行程,以便配合可能发生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5)下班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并立即洗手消毒,把外套放到通风处。(6)每日居家期间,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外出,减少与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接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在校期间的防护知识</p><p>1、办公</p><p>(1)教师应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如果有可疑症状,不得进入教学区域,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2)保持办公环境整洁,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对办公室常接触到的设施如桌椅、电脑、电话,应做好消毒工作。注意多饮水,勤洗手,勿久坐。办公区域内,多人办公时应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办公尽量采用电子资料,减少传递纸质文件或资料。(3)教师上课前应留意班级学生是否存在缺勤、生病情况,并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4)进教室教师应佩戴口罩,教师发放纸质材料前应进行手消毒,避免学生互相传递。(5)重视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心理状态。对疫情防护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给予关爱,及时做好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p><p>2、开会</p><p>(1)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提倡以视频会议形式取代传统会议。(2)确需召开会议,则选择空间较大、座位充足、通风良好的会场,严格控制参会人数,压缩会议时间,提倡开短会。(3)参会人员应佩戴口罩参会,在会议室入口检测体温,会场人员保持1米以上距离就坐,全程佩戴口罩,除主讲人外禁止交谈。主讲人若不唯一,则话筒个人专用,用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4)每天对会议场所和物品及时进行预防性消毒。</p><p>3.用餐</p><p>(1)取餐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进餐前要洗手。(2)就餐时减少不必要的交谈。用餐前最后一刻摘下口罩,就餐时低头吃、不聊天。</p><p>4、体育锻炼</p><p> 鼓励教职工和学生在课间有序进行户外体育锻炼,鼓励户外跑步、广播操等运动形式,避免篮球、排球等间接接触运动形式。时刻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禁止室内体育锻炼。</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口罩佩戴</p><p>(一)口罩种类口罩有很多种,比如工业用、医用等。目前我们常见的口罩主要有4类:</p><p>1.普通脱脂纱布口罩。</p><p>2.一次性医用口罩。</p><p>3.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中层有过滤作用;内层有吸湿作用。</p><p>4.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通常执行美国N95、中国KN95、欧洲FFP2、日本DS2等标准,不仅满足对非油性颗粒物至少95%过滤效率要求,还具有阻隔血液或传染性体液喷溅的能力,更适合医务人员临床使用。</p><p>(二)选择合适的口罩</p><p>1.工作场所的工作者、户外工作者均应佩戴口罩。</p><p>2.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封闭室内办公区域等人员密集场所可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p><p>3.普通门诊、病房的医护人员,密闭场所工作人员、经常与人接触职业如保安、快递等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p><p>4.可能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人员、终末消毒人员、隔离病区工作人员等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p><p>(三)正确佩戴口罩</p><p>1.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p><p>(1)佩戴口罩时,深色面(正面)朝外,浅色面(反面)朝内,金属鼻夹朝上,佩戴前洗手。</p><p>(2)将口罩折面完全展开,紧贴面部,依次覆盖鼻、口、下颌。若为系带式,口罩上方系带于头顶中部,下方系带于颈后。</p><p>(3)将双手指尖沿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p><p>(4)调整口罩,使周边充分贴合面部。</p><p>2.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p><p>(1)一手托口罩,有鼻夹一面超向外,鼻夹朝上,罩住鼻、口及下巴。</p><p>(2)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p><p>(3)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内按压鼻夹,并向两侧边移动边按压,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p><p>(4)做气密性检查。双手捂住口罩,快速呼气吸气,感受口罩周围是否漏气,口罩中间应略有鼓起或塌陷。若感到漏气则重新调整鼻夹及头带。</p><p>(四)正确脱摘口罩</p><p>1.不要用手接触口罩外表面(污染面)及口罩内表面。</p><p>2.若为系带式和医用防护口罩(上下位置头带),则先解开下系带(摘下下头带),再解开上系带(摘下上头带)。动作轻柔防止产生气溶胶,手部碰触脑、颈后方系带摘下,摘下同时闭眼。</p><p>3.摘掉口罩后立即进行手卫生。</p><p>(五)戴口罩注意事项</p><p>1.医用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能重复使用。应每4小时更换一次,遇污染、潮湿时随时更换。若将口罩带入污染区,出污染区后应摘除后更换。</p><p>2.为避免浪费,日常户外短暂活动归家后,若口罩使用时间不长且未被污染,可以悬挂晾干存放,下次继续使用。若遇污染或前往区域人员密集、时间较长,则需更换。</p><p>3.健康人群使用口罩后可密封后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也可用喷壶兑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后密封按照生活垃圾处理。病例和医务人员等佩戴的口罩应作为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流程规范处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确洗手</p><p>1.洗手时机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护理儿童和老人前;准备食物前;接触过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各种开关、快递等);接触过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后;咳嗽或打喷嚏用手遮掩后等情况,均需及时进行手卫生。</p><p>2.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及皂液/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清洗双手,揉搓至少20秒(采用快乐洗手法,可唱2遍生日快乐歌),然后用纸巾擦干或自然晾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测量体温</p><p>1.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临床上经常以腋窝温度代表体温,正常人腋窝温度36.0~37.0℃(平均36.5℃)。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需在室温条件下,以快速红外体温探测仪等设备进行体温检测,测量时可以选择被衣物覆盖的脖子或者手腕。</p><p>2.推荐使用玻璃汞柱式体温计,以腋下测温为主。提前将温度计甩至36℃以下,将其放置于腋窝正下方夹紧,5分钟后拿出读取结果。若不能做到个人专用,则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擦拭表面,放于专用洁净器皿中干燥备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