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时光》--4--(多彩贵州)

崔老太

贵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之一;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这里有美丽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是多民族的博物馆,虽然我们只看到很少的一部分,却也领略了她的多姿多彩。 2006年从云南进入黔西南州,之后到毕节、安顺地区,自贵阳向东去凯里、台江、镇远。 2007年再次到贵州:从凯里向南,去都匀、荔波、三都、榕江、黎平、从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div>  </div> 《兴义》 喀斯特地貌演化典型地区,三亿年前的滇黔古海,历经无数次造山运动,逐渐形成峰林、裂谷、天坑地貌,徐霞客游走此地有诗曰: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 《马岭河峡谷》 称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伤疤”,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峡谷,而是一道罕见的地缝。宽50~100米,深200~500米,雄奇、险峻。 飞瀑飘洒,溪水溯蚀,经年累月,碳酸钙附着在崖壁上,成为“天然钙华”。 两壁上像撑开一把把伞盖,又如一片片蘑菇倒挂山间。 河流在壁立千仞、飞崖陡峭的山中蜿蜒,唯有顶上一线天光。时有飞瀑跌落,如轻纱般飘荡,沿着悬崖上开凿的栈道,或登高、或临河,有惊无险。万山簇拥,千泉归壑,造就出幽深、秀美的奇观。 《黄果树》 闻名遐迩的大瀑布。虽然不在丰水期,仍显壮丽之姿,河水自断崖顶端凌空飞下,倾入山下犀牛潭中。 主瀑布后面隐藏着134米长的“水帘洞”有6个窗口,5个洞厅,可穿行而过,更可在洞窗内观看外面的飞流玉碎。 《天龙屯堡》 明洪武年,朱元璋派兵南征,之后屯军与家属就地立寨,并二次移民,形成了安顺一带独特的”屯堡“。<div>  这里的“凤阳汉装”已经延续了600年,“茶驿”更让人们难忘江南。</div> 《地戏》 源于明朝军旅文化,用以向神灵祭奠,即为祈求出师胜利,也借机振奋军威。有老者先行介绍,之后众将开打。 《傩面具》 古老戏剧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传统工艺的一种,民间寓意辟邪、除魔、纳祥。我们看了小伙子雕刻,并选购一具,至今挂在墙上。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我们辗转至新堡乡去看他们的风情节,并深入”香纸沟“虽偏僻简陋但以造纸闻名。 《织金洞》 国家地理选美“旅游洞穴”第一名。规模宏大、沉积物种丰富,亭亭玉立的花瓣状石笋已形成十五万年,那具“霸王盔”据说世界独有。 《百里杜鹃》跨越黔西、大方两县,绵延50公里的天然杜鹃林。每年春时,漫山遍野各色艳丽的杜鹃盛开,俨然一座大花园。 杜鹃花在全世界有850多个品种,我国有其中470多个,而此地约占1/4 ,有蝴蝶、青莲、长蕊、露珠等名贵品种,大树高达丈余,百年树龄随处可见。 《青岩》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曾为明代军事要塞,处处以石为基调,石板路、石板屋..... 乘班车去南花苗寨,途中山坡上绿树青田如画;岔路口下车,走过河上的廊桥,沿山路蜿蜒向上,就看见散落的吊脚楼,走进了村寨。 巧遇某旅行团,便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妇女们站在道路两边,坡上男人们吹奏芦笙,更有盛装的美女敬上拦门酒,村边广场中间有高大的图腾柱,于是环绕载歌载舞。 《三朝桥》 重安江上有三座不同的桥:始于清朝的“吊桥”;民国时期建造的“铁桥”;近年修筑的“公路桥”也是目前的交通要道。 江水流过小镇,居民分住两岸,所以走不远就会有渡口,摆渡人就在旁边,随时招呼便可行船,我们来往两次边走边看。 <h3>《水碾房》曾在杂志上看到它的身影,今日终于得见真容:残缺的堤坝、简陋的草棚,历经百年风雨,承载着多少沧桑!</h3> <h3>与干活的小伙儿打招呼,他摇小船把我们接过去,看到石块制成的大碾盘正在缓慢地转动,把木屑压碎再筛滤成粉,用来制香。自然力的运用早已有,但今天还在用的已少有。</h3> 《凯里体育场》抵牛的雕塑、矗立的铜鼓、看台上的鼓楼造型.....妥妥的民族风啊! 《苗族姊妹节》起源于台江、施洞一带的传统节日,已列国家非遗。引人瞩目的”选美比赛“在台江县城举行,苗族分支很多,服饰装束各不相同,但都有精美的银饰,一个比一个盛装。 《斗牛》 姊妹节的重头戏。不仅河道两边人满为患,桥上也拥挤不堪。裁判令下,两牛相对狂奔,霎时四角猛撞,获胜的还会披红挂彩,如果时间到不分胜负,要把它们分开,就出现人牛拔河的局面,比牛相斗还要热闹.... 《踩鼓》 天黑后人们开始向秀眉广场云集: 咚咚的鼓声使人振奋,燃烧的火焰更让人热烈,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吹起芦笙、引吭高歌、有民族盛装也有随意便服、有乡村农民也有县城干部...畅快欢乐,直至午夜。 《镇远》 因镇服住远道而来入侵的蒙古大军,南宋皇帝赵昀下诏,将舞阳河畔的“安夷县”晋升为州,赐名“镇远”。<div>  小镇四周皆山,青翠环绕,舞阳河水蜿蜒,怀抱碧波,古民居、古城垣、古码头,错落有致,古韵悠然,1986年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br><div>  </div></div> 舞阳河以S型穿城而过,老城门前古码头还在,依然有摆渡,上船时把三毛钱放在盒子里,即可入内坐下去往对岸,我们在住所与古城间来往,就省了绕行过桥的不便。 由青龙洞、中元禅院、万寿宫、紫阳洞...组成的古建筑群,背靠群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宛若山崖上一座大型浮雕,又好像挂在山前的一幅壁画。 七寺八阁九庙与山石古木融合,“飞岩”上藤蔓飘洒,入内则曲径蜿蜒,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可以临江眺望,亦能幽深恬静,真乃“圣境天开”。 圣人殿的回廊上,有很多隔窗,细看那些雕花图案,竟然是刻画出了一副对联:潕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选四个字在此) 《舞阳河》 可分为诸葛峡、龙王峡、小西峡,一峡一景,一湾一画,既有峡谷之险,又兼清秀之美。 乔羽有诗:“也曾舞阳泛轻舟,青山妩媚人温柔,照影时见风摆尾。临波又见龙抬头。” 河水随山势、光线变化,呈现不同颜色: 碧绿、墨绿、翠绿... 或浓或淡,或深或浅... 即便是“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名句,亦不足以表述其美意。 舞阳河上“平溪桥”清朝大修,时逢康熙做寿,改名《祝圣桥》至今。又因滇黔学子进京赶考必经此处,取魁星点斗之意,修建《魁星阁》,成为镇远标志性建筑。 离开镇远的早晨,飘着蒙蒙细雨,火车开过铁桥,还能看见老城区,再向前,断断续续还有舞阳河的绿波从窗前闪过...告别了镇远,仿佛合上了一本线装书籍,留下深悠的记忆。 2007年春,行走黔南桂北路线,从凯里出发沿巴拉河南行,春风已染绿群山,田里开着黄色的菜花、粉白的萝卜花还有漂亮的紫云英,层层叠叠的梯田,仿佛是山坡上刻画着美丽的图案。 《西江苗寨》 西氏族的田坝,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聚居地,生活着1800多户苗民,被冠以“千户苗寨”。 白水河东岸的山坡上有四个寨子,清一色的黑灰瓦,依山顺势,从山脚到山顶,连绵成片,比其他村寨数量多、面积大、密度高,蔚为壮观。 村中央的小广场,树立着木质的图腾柱,上部是牛头状,柱体则刻画村民的生活场景,没有任何色彩,粗犷古朴,充溢着原始魅力。 山坡上的旧木屋是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多以青石垒砌基础,再用粗大的杉木立柱,歇山顶覆盖小青瓦。已有改造后用砖替代了木板的围栏,更有正在新建的楼房,显出时尚的模样。 《都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一条剑河从中流过,小县城分在两边,于是就有旧桥、新桥,有长石连接,有町步过河..... 遇到一群衣着光鲜的小姑娘,(她们这种自染、自制的衣服,工艺很是复杂)与她们对话,笑的多说的少,还有些不好意思,原来是第一次走出山寨,满怀着新鲜的希望。 《小七孔》就是以这座桥命名的,横跨于响水河上的石砌七孔拱桥,始建于道光十五年,经历了160多年风雨冲刷,依然显示出造型优美的身躯。 绿荫环绕着石桥,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林木映照在湛蓝的水面上,又平添一叠翠色,岸上枯枝、老树、藤蔓,更显露一份悠远,虽看过照片,但依然“惊艳”! <h3>那时读诗“清泉石上流”,是想像其意,而今是身临其境。<br>响水河在山间奔走,岩石起伏交错,溪水洒脱盎然,一会儿是流水叮咚,一会儿又见跌宕如瀑,这里因深潭静若凝碧,那里因清澈白中泛蓝,更有层层跌水,舒缓流淌,犹如闲庭信步。</h3> 白色的瀑布,似乎无视游客的存在,尽情欢叫,肆意飘洒。这一段密集区被称为六十八级瀑布,高低不同,大小有异,这是最大的“拉亚瀑布” 《水上森林》 是景区里最有名气的,也是喀斯特地貌中独具特色的。这些树木透过顽石扎根河床,盘根错节,任由水流冲刷,生生不息的存活下来,成就了这奇特的地貌。(现在旱季,我们能从石墩上走过,雨季就得涉水,即便夏天也会凉到心里) 《鸳鸯湖》掩映在森林里中的两个天然湖泊,四周秀木挺立,浓荫遮蔽,环境清幽,水中青草如女子长发随波飘动,传说因情人眼泪汇成湖,草才有这般柔情。(印象虽深无法拍出) 《卧龙湖》 听到水声的轰鸣,振奋疾行,便看到这一湾蓝蓝的水,蓝的如此迷人、蓝的好像不大真实,仿佛把天空都融进了怀中。 旱季里水流缓慢,熔岩地貌中白云岩含镁,分解氧化融入水中,使相对静止的湖水呈现出宝蓝色。(返回北京不久,就播出新闻:小七孔与石林等地,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世界银行重金投入,自此悠静不再有。) 《三宝侗寨》 都柳江流经笔架山下,连接着沿河五个寨子,因河中有三块巨石而得名“三宝”。据说是侗族最大聚集地,最出名的是这个章鲁村~侗族语言标准的发源地。 沿江绵延数里,生长着巨大的榕树,犹如一把把绿伞,傲然支撑在河岸上,其根相互缠绕、盘结交错,牢牢的守护着河堤村寨,用顽强的生命造就了罕见的“古榕群”。 余秋雨写黔东南时,描述此处:一排大榕树遒劲、苍郁、繁茂,像稀世巨人般站在江边...这些榕树是力量和历史的扭结,要让世人第一眼就领悟什么叫“伟大”。 自古以来村民就崇拜树,认为人是树的子孙,先民栖于树,而后以树为材筑屋,树提供取暖的柴、工具的料、饱腹的果,老树就像先祖一样保佑着人们。 在寨中游走,看到休闲的老人、玩耍的孩童、生活中的情景,深感民风淳朴。 远方是连绵的山峦,近处是流淌的江水,青山碧水中,长长的木板上,村民正在忙碌,或洗菜或搓衣,一幅怡然的景象,恰好有两位盛装的少女走过,真是美不胜收啊! 大概距离县城比较近,又组织游览,村民都比较开化,还有专门的表演队伍。 对贵州“地无三尺平”很有感触,道路坑洼、颠簸,遇到塌方要下车,搬石头....但丝毫不影响沿途的美景。 《岜沙》 这里可能是保存最好的苗族远古部落,虽然很多村寨都已汉化,但这支蚩尤的后代,还坚守着自己的古老习俗。 走进村寨,破旧的木板楼、高大的晒谷架、狭窄的石板路;传来木纺车的吱呀声、看见有人奋力用石臼舂米、遇到村民漠然警惕的目光.....仿佛走进了原始部落。 寨中都是木制的吊脚楼,但比别处更加陈旧简陋,树皮覆盖的屋顶生长着青苔,粗树干砍出契形就当木梯,都是原生态。 村里没有任何对外的宣传和商品,村民过着与外人无关的日子:我们看着女孩旁若无人的扫院子,之后头也不抬的进屋去。 尽管没有了飞禽走兽可打,男人出门还是喜欢带枪,村里有个火枪队,队长“滚元亮”1.5米的个头,一撮黑亮的小辫子盘踞头顶,腰佩刀,肩扛枪,曾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成为岜沙的代表人物。 <h3>据说某人家中有喜事,把食物送给邻里分享。妇女大多穿百褶裙,领口、袖口、特别是绑腿都用彩锦装饰,头发则从一则扎起盘成髻,听不懂她们之间的对话,只能感受一下气氛。</h3> <h3>之前到过不少村寨,很少见到日常穿民族服装,而这里的小孩子依旧不改传统习俗。操场上男孩更是按照传统模式~用镰刀把周围剃光,仅留一撮头发在头顶。</h3> 一路沿都柳江行,时常看到放排的情景,山里砍伐的木材运到江边,长长的连接成串,顺流而下,很是壮观。 《肇兴侗寨》 从江的班车只能到洛香镇,还有十几里山路,费时费力又找私人摩的,终于到达。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但侗族风情浓郁,在背包客中早已闻名。 站在学校的高坡上,看寨子的全景:居功至伟的是五座鼓楼,分布在五个自然寨,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而命名。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两旁青色木楼。 鼓楼用粗大的杉木为柱,穿榫连接,不用铆钉,逐层内收的梁方金瓜柱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冲天柱代表年,四根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寓意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 侗族擅长修建鼓楼花桥,久负盛名,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桥楼往往与鼓楼邻比相接,站在鼓楼看花桥,立于桥上观村寨,难分彼此。 横于流水之上的风雨桥,清晰地印证了廊桥的含义,廊顶有瓦檐遮阳避雨,廊内有凳子能坐、有栏杆可倚,还能赏各色图案,故雅称“花桥”。 这里本是推广的景点,但道路崎岖难行,游客少有到达,恰好有些开发,还不过度。街中心开了商铺,有汉化的小姑娘,也有依然粗衣盘发的老人,还有人摇着古旧的纺车。 吊脚楼底下用石子铺成沿河的小路,成为全寨人的公共走廊,风霜雨雪时,人们仍可自由穿行于村中,而毫发不损,这种“上分下连”的结构,有氏族社会的影子,也映出侗民团结之风。 住进“桃园旅馆”的小木楼,不仅结构且隔板都是杉木,没有任何漆饰,散发出原木的清香,房间虽小但有独立卫生间,还能到露台观街景,住了三天房费不足百元(30元/晚)。 寨中依然保留着自己动手织布、染色做衣服的习惯。一家老少在分线,说是隔出经纬去上织机,问了捶布的妇女,才知道只有反复锤打面料才有光泽,还能增加防水的功能。 女孩子的服饰很费功夫,要用手工叠出上百个细细的摺,长时间的挤压下定型,成为百褶侗裙,从布料开始得三个多月才能完成,一件要卖数百元。 在花桥上几个孩子正在玩耍,见到我拿相机,欢叫着: 我给你表演.....于是有模有样的拿起”乐器“... 吹笙的孩子还熟练地左右摆动着,太可爱啦! <h3>侗歌主要分大歌、踩堂歌、琵琶歌。大歌~是多声部无伴奏的歌唱形式;踩堂歌~是边歌边舞,之后共跳“多耶”;琵琶歌~老年人为叙事,青年人则谈情。乐器简易自制,随时随地表演。</h3> 在侗寨驻足的日子不多,内容可不少:过满月的提米、插钱、分猪肉;送定礼时大肥猪披红挂彩;生活里舂米、织布、编竹器;听大歌看表演..... 一段安逸的时光。 <h3>“饭养人、歌养心”这句话体现着侗家人与歌的关系,在村寨里,时时听到飞来的歌声,神秘旷远,伴随哗哗的溪水,还有凉爽的风,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吹散了上面的灰尘,让人明净。</h3> 清晨,大雾弥漫,班车盘山而上,梯田树木都仿佛泡在云海里,感觉人在画中游。 在路边的标志处下车,沿山路继续爬坡,又转过一座山包,才看见寨门:很简单,又很鲜明的侗族风格。 寨中的路都是石板铺砌,层层错落向上延伸,哗哗的溪水向下流淌,没有牛粪、没有稀泥,只有绿树青苔簇拥着木板房。<div>  央视探索节目曾介绍,这里称为中国与挪威合作的生态博物馆,意思是寨中各方面都保留了天然的生存状态吧。<br><div><br></div></div> <h3>寨子中间是全村的饮用水,石头筑成基座,上面兽头状的出水口,不间断地喷吐着“自来水”村民挑水不用弯腰,也不必卸担,只要转个身,两桶水皆满!</h3> 村中的水从山上引来,注入池中可洗菜,流过家门则洗衣,村民说:我们这儿没什么好东西,也就是水好、空气新鲜。 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高大精美超过所有建筑,这是全体族人向往团结齐心的寄托,密檐代表庄严,开放表示与大众相连,有事聚在此商议,闲来见面聊天打牌,还能行歌坐夜谈恋爱。 雾水化作雨滴,淅淅沥沥不停,等不来转晴,只好带着满心遗憾下山,田里波平如镜,山中满目青翠。 黔东南是一个不易到达的地方,也是神秘气息很浓的地方,这里有云遮雾绕的山峦阻隔,这里的民风民情在深闺隐藏,曾经的行走,留给我们古朴悠远的印象,十几年过去了,想必那里也已改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