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

聆溪

<p>  前几天和礼叔小女儿礼彤聊天,得知今年是礼叔诞辰一百周年,告诉我她与姐姐在写双亲的回忆录,搜集写作资料时,在父亲的写字台抽屉里,发现了我四十年前写给老人家的几封信,扫描发给了我。之后又把原件用挂号信邮给了我。看到四十年前我写给老人家的信,心中很感动,我掉泪了,礼叔那时刚到省社科院任职,工作那么忙还抽出时间给我回信,一个小毛孩子写的几封信,老人家一直精心地保存着,可惜礼叔给我的回信,由于几次住宅搬迁已找不到了,惭愧!</p><p><br></p><p> 惭愧感动之余,我开始酝酿撰写一篇与老人家一起工作生活的回忆文章,作为对礼叔百年诞辰的纪念!</p><p><br></p><p> 我翻开了泛黄的旧相册,找出了当年的照片,开启了尘封已久的记忆,穿越四十三年的时空隧道,回到了与礼叔一起工作生活的一九七七年,去寻找那段已走远的岁月,再抚摸一下那个时代的脉搏……</p><p><br></p><p> 虽然礼叔没有教授过我学业,没做过我的老师,但在我的心中,始终当老人家是我的老师,是一位让我发自内心敬佩的老师。</p><p><br></p><p> 、一九七七年在兴城县曹庄公社王屯学大寨工作组与礼叔相识,我做资料员,礼叔是小组成员。</p><p><br></p><p> 当时,我并不知道礼叔原来的职位和阅历,也没刻意去了解这些,只是从礼叔日常处事方式和对一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上,直觉老人家不一般,与众不同。</p><p><br></p><p> 礼叔知识渊博,谈吐风趣幽默,出口成章,平易近人,如慈父般和霭可亲,闲暇时间我和组里的红霞总是缠着他讲故事,直觉老人家阅历丰富,见多识广。</p><p><br></p><p> 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礼叔不急不躁,总能有办法春风化雨,协助组领导妥善解决。</p><p><br></p><p> 礼叔出身滿族镶黄旗,小时候生长在小康农户人家,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十四岁毅然离家出走参加革命,直到全国解放才回到家与亲人团聚。</p><p><br></p><p> 解放后,礼叔转入地方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宣传部城市宣传处副处长,老人家工作认真,競競业业,对党忠心耿耿,性格直爽,心直口快。工作业绩优秀,也因此遭遇一些小人的妒忌,有人趁大鸣大放时机,模仿他的笔体写反动标语,字迹模仿得十分相像,老人家百口莫辨,在有现行反革命重大嫌疑的情况下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党籍,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到边远农场劳动改造,只保留工职没有工资待遇。</p><p><br></p><p> 由于是子虚乌有,礼叔背负着天大的冤枉和委屈,但他初衷不改,坚信党不会让他永远沉冤,坚信自己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他边劳动边写申述材料,经过组织的反复调查,最终认定现行反革命证据不足,一九六一年组织为礼叔摘掉了极右分子的帽子,但极右分子的身份没变,只是不戴帽了,恢复了工职,安排到省实验中学(省重点中学)教书。</p><p><br></p><p> 礼叔从此有了工资待遇,生活总算有了保障,此后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老人家干一行精一行,他执教严谨,工作成绩一如即往的出色显著。他教出来的学生都很优秀,很多都成了国家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直到六八年走五七道路,才放下了教鞭。</p><p><br></p><p>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为礼叔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和职务,辽宁省委安排他就地任职兴城县委书记兼县长。他无意仕途,不想担任领导职务,只想做些实际工作。最后省委安排礼叔到省社会科学院任常务副院长。老人家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全身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直至离休。</p><p><br></p><p> 兴城县委一九七六年开始组织学大寨工作队,抽调各大机关和企事业的主要领导任工作组领导,抽调各公社优秀青年充实工作队员,我从学校民办教师岗位上抽调到工作队工作,到曹庄王屯大队工作组已是第二年。</p><p><br></p><p> 工作组领导由兴城水产公司派出,礼叔当时在组里年岁最大。生活中礼叔是这个临时组建小家庭的家长,而工作上又是这个组没有任命书的顾问,组长是部队转业老干部,文化基础薄弱,我进组几天后,心里就把礼叔当作了组里的主心骨。</p><p><br></p><p>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各项工作还没有彻底放开手脚,工作队的工作也是即怕左又怕右,都是在看着中央文件读着党报,摸索着往前走。</p><p><br></p><p> 刚从文革时期走出来的农村,派系斗争仍然很激烈,还在明争暗斗,两派斗争的余灰还有火星,还在不时地发出热量,这个气氛一进村我便感受到了。</p><p><br></p><p> 每天晚上社员收工吃饭后,大队部都坐满了人,工作组每天都组织社员学习,我和组里的杨红霞小妹妹俩人轮流读人民日报和中央文件,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发言。</p><p><br></p><p> 一次学习之后,大家照例进行讨论发言,刚开始大家发言正常,内容无非是紧跟党中央,团结一心,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话,但讨论讨论着,我发现有些人话头儿不对,方向开始跑偏,两派之间怼了起来,我一看形势不好,便赶紧站出来阻止,告诫大家冷静发言,别放横枪。</p><p><br></p><p> 我说了几句话之后,双方不怼了,有些本就心术不正的“地头蛇”这时就不失时机的跳出来指责我拉偏架,说我屁股坐歪了,有倾向性。涉世不深的我,知道什么是”拉偏架“ ,什么是屁股坐歪了。当时又懵懂又委屈,气得说不出话,眼泪强含在眼眶里没掉下来。</p><p><br></p><p> 那天晚上,组长付组长有事都回兴城了,原本只安排我和组里另一个小姑娘红霞带领大家学习,没让礼叔参加。但礼叔怕我俩个晚上回去太黑不安全,便陪着我俩一起去了。</p><p><br></p><p> 此时看到有些居心不良的人把矛头指向了我,老人家不让了,不顾自己当时还是摘帽右派的身份,从大队部炕头儿下到地上,指着那个发言的人严肃地说:“请你这位同志冷静一些,我觉得我们小王同志说的话没毛病,咱们在学习中央精神,研究春耕生产,谁都不应该转移今晚开会的主题,更不应该涉及那些与春耕生产无关的陈年旧事,小王阻止你们放横枪是对的,她还是个孩子,刚到这里不久,哪会有什么倾向性?”</p><p><br></p><p> 礼叔的一番义正词严之后,那个情绪很激动的社员不再言语。</p><p><br></p><p> 礼叔虽然出身富裕家庭,解放后又担任领导职务多年,并且和老伴都是高工资,但生活勤俭朴素,日常生活中和家长一样,以身示范,以身做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我们。</p><p><br></p><p> 王屯大队是水稻之乡,是曹庄公社的富裕村,那个年代家家就已经很富足,人人戴手表家家有自行车,争比品牌,餐桌无粗粮。社员去地里干活都骑自行车。在当时的农村是一道很靓丽的风景。</p><p><br></p><p> 大队书记在我们进村时就告诉我们,大队部的仓库有的是大米,不差你们这几位吃的,你们可以随便用。但我们工作组从不动一粒,这是纪律也是原则。</p><p><br></p><p> 那时候没有电饭锅,平时焖饭和烙大饼子用的都是大队部的大铁锅,焖高粱米饭时总是有大块的锅巴,玉米面大饼子火大了也有锅巴,不管是糊的还是硬的,礼叔都不许我们扔掉,让我们留着他吃,他当时身体状况并不好,右侧的下颚骨已手术切掉,牙齿不能正常咬合,吃正常的饭菜都不是太方便,这么硬的东西怎么吃?我们心疼他不让他吃,他说:“孩子们,粮食不能浪费,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说扔就扔。”他自己下厨,用水把锅巴泡软加热煮成粥,总是乐呵呵地说:“凤兰红霞你们都来尝尝,这粥糊香糊香的多好吃。”</p><p><br></p><p> 礼叔个子不高偏瘦,精神矍铄,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一件褪了色的灰布中山装,总是洗得清清爽爽,干层底布鞋刷得干干净净。每次从外面回来,总是先用小条帚把自己由上到下拍打一遍再进屋。</p><p><br></p><p> 礼叔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磨炼和锤打,对老一辈革命家感情深厚。老人家多才多艺,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大众文学的最后一页上有一首纪念周总理的歌,他拿过来轻轻哼了几遍,便眼含热泪教组里同志们一起唱,“……我们的周总理啊!难道您真的一去永不回……” 一遍又一遍,直到大家都会唱为止。</p><p><br></p><p> 人的一生中,幸运的是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有人能为你指点迷津,礼叔就是我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人之一。</p><p><br></p><p> 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我在工作队工作,沒能回本公社领取复习大纲,也没有资料和时间复习,虽然上学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已近四年,学过的知识已经遗忘得所剩无几,没有参加考试的信心和打算。</p><p><br></p><p> 虽然嘴上说不去参加考试,可还是心有不甘,每天王屯大队的播音室播放招生简章时,我总是认真地收听,之后便貌合神离。</p><p><br></p><p> 一天,大队播音室又开始播送招生简章,我正在工作组办公室扫地,边扫边杵着扫帚驻足收听。当时坐在炕上的工作组长吴叔和礼叔看出了我的心思,一齐招呼我说:“凤兰别扫了,来,坐炕上和和吴叔礼叔谈谈,这几天看你越是临近高考越走神儿,你是不是想去参加考试啊?”</p><p>“是,但我没复习咋去呀?就剩几天就开考了,别的还都好说,数学公式和定理都忘得差不多了,我手中又没有复习资料,我……我还是明年去参加考试吧。”</p><p><br></p><p>“孩子,咱们国家政策是经常变化的,今年招生明年可能就不一定招了,再说你年龄一年比一年大,还是别等明年了。”组长吴叔说。</p><p>“凤兰,我看你行,基础还是满好的,平时遇见一件事,你能立刻给大家讲个小寓言故事。你综合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很强,去参加今年的考试吧!机会难得,礼叔对你还是有信心的,觉得你有希望,志愿别报太高。”</p><p>“去吧,工作组这边,我给你请假,还有三天,回家看看书,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吴叔又加上一句。</p><p><br></p><p> 俩位老人家的鼓励和期望,让我捡回了自信,第二天动身回家准备参加高试。</p><p><br></p><p> 说到工作组资料的整理,礼叔是我的老师和顾问。我每次写完工作总结汇报资料,都先交给礼叔过目后再往上送。老人家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并且也经常告诉我,写材料字迹一定要工整,不管字写得咋样,首先是让看的人能够看懂,文章写得再好,如果字迹潦草,文章的质量会大打折扣。惭愧的是,我的字直至今天写得也不规范。</p><p><br></p><p> 一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礼叔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受益匪浅。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革命老前辈身上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光明磊落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看到了老人家对工作兢兢业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作风,也体会到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教诲和关怀。</p><p><br></p><p> 四十三年彈指一挥间,高考之后和上学工作期间与老人家通过几封信,礼叔总是叮嘱我好好学习踏实工作,并且鼓励我说:“礼叔知道你是好孩子,礼叔相信你到哪儿都是好样的!”</p><p><br></p><p> 时光荏苒,如今我也从当年的毛孩子步入晚年。四十多年来,礼叔的音容笑貌我一直没忘,与老人家一起工作生活的过往总是温馨地萦绕在心头,仿佛就在昨天,好像谁都没有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