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导语〕</b></p><p> 你心中是否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极乐世界,那里有山有水,燕雀相争。更有一片一片金黄的麦浪,一潭一潭碧蓝的湖泊,一个一个朴实的村民。村里村外,不时地传来老大爷们的笑声,孩童的哭声,牛马的嘶声。没错,这里就是桃花源。</p><p> 古诗文中的美,不止存在于桃花源,还有小石潭。竹林,游鱼,树木,藤蔓,一分一毫都让人向往。</p><p>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同学的笔墨中体会桃花源和小石潭不一样的美</p><p> </p> <p><b>1 桃花源外负年少</b></p><p><b>作者:初二九班 胡皓然</b></p><p> 老师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你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吗?”</p><p>平坦开阔的土地上,一座座小茅屋,整齐地坐落于平原之上,附近是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边是桑树竹林。伴随着温暖的微风夹杂着桃花的香气,拂来片片花瓣,美轮美奂。成年男子在土地上辛勤的耕作,女子在家纺布,交错纵横的小路上是孩子们在嬉戏打闹,树荫之下是白发老人在那里乘凉闲聊,时不时会传来忽远忽近的鸡鸣犬吠,为这个如诗一般的缥缈仙境增添了一份烟火气。傍晚,家家户户会飘出饭菜的香气,街坊邻居三五成群有的谈天说地,有开怀大笑,好不热闹。月光倾洒而下,为这个村庄又笼上了一份神秘。</p><p> 我细细的想,如此悠闲的地方我会不会愿意每天过那样平静的生活。很快我给出了自己答案,那就是不会,我想去闯荡世界,想去看看自己的梦想究竟能否实现,想去试试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豪言壮志究竟是否可以成真。而这正是那份悠闲,轻松无法带给我的。</p><p> 但许多人说,这里无忧无虑,没有压力,如仙境一般,谁会不喜欢?可我们却忘了,这话的背后是他付出过无尽的汗水却没有得到回报,是他一事无成,早已不似少年。那时的自命不凡,那时的年少轻狂,早已被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人的本性,一次又一次刷新他三观的认知,打败了。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只是将它交给了一方净土,去守护,去安抚,或许未来,他们将再次拾起。</p><p> 陶渊明又何尝不是,他五次为官,又五次辞官,不就是因为无法完成自己年少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壮志吗?他想一展宏图,却败给了现实,最终看透了官场生活,也实在对当时社会的现况,百姓的民不聊生感到不满,他希望那些百姓的生活可以如桃花源里的人们一样无忧无虑。他希望和平安宁,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现实是社会黑暗,老百姓日子艰苦。他没有办法,只能寄托情感于桃花源。</p><p> 或许当陶渊明遇到几十年前初出茅庐的自己时,会对自己说一声:“抱歉,我辜负了你对自己的信心,辜负了你年少立下的壮志,这个世界终究没像你想的那样运转,我,尽力了,却一事无成,不过,你放心,我没有放弃,也没有忘记一切,只是搁置。但,我想却有很多人如我们一般,都负了少年的自己吧。”</p><p> 不细论过往,不细究未来,于桃花源而言,这里是静,这里是纯,这里是美好。于陶渊明而言这里是梦想的样子,是年少壮志的寄托。即使现实中他桃花源外负了少年,但“桃花源内”他依然是那个没有放弃梦想,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少年。</p> <p><b style="font-size: 20px;">2 景中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仲芸</b></p><p> 我是作者笔下桃花源中“在场者”,我是渔夫身上的一粒尘埃,我伴着他,乘小舟几多里,来到了这绝世仙境桃花源,我有多久没有这么被阳光沐浴了,我不知道,但这里,真是太美了。</p><p> 我知道我是个虚拟的纸上物品,当然,谁会注意到尘埃呢,我只不过是个特别的角色罢了,我陪着渔夫入桃花源,陪着作者看他的一笔一划,看他大肆挥墨写下这桃花源记,我看着那文章,便进入了那个世界。</p><p> 我看着那桃花万亩,缤纷的洒下花瓣入水,可谓落花流水天上人间!随着水波的荡漾,随着渔夫的不断前行,我终于来到了桃花源,这里有着平阔的沃土,鲜嫩美丽的多许花草,村民见我们的到来纷纷惊讶无比,急着抢着请我们到他们家做客,真是热情!这一排排整齐的屋舍,一片片平坦的良田,这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不对,是仙境!我竟然有机会来到这么美的地方呀!村民们拿出酒肉招待我们,热情的围着我们问来问去,这样持续了几天后,渔民准备离开此处,我依依不舍地望着那沃土,那花草,那屋舍,那村民的告别,那桃花盛开万亩,那小溪流水纷纷。我在小舟上回想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忧愁,大家那样平和单纯,没有名誉之争,没有税赋征乱,没有勾心斗角,只剩美好。</p><p> 恍惚间,我回到了陶渊明身边,看他眼角噙着泪,嘴里不知嘟囔着什么,听说他最近还在关心那朝廷之事,他说:“我恨呀,这朝廷腐败,这国家交给这样慌乱的统治者们,什么时候能让百姓真正幸福呢?我恨呀,我这社会黑暗,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去改变呢?可我又怎么去改变呢?”他擦了擦眼角,拂袖而去,留下了那一纸桃花源记。</p><p> 我望着他的背影,默默地叹息,要是世界真的如桃花源一般就好了,我随着风又回到了陶渊明的身边,看他攥着那一纸桃花源记入睡,嘴角还藏着笑意,我也笑了,默默地对他安慰道:“你期望的世界啊会到来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3 渡</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翟一诺</b></p><p> 刚刚发现小潭的时候,它充满了神秘感,只是远远地听到如佩环般悦耳的水声,让人循着声音赶去。砍了竹子费尽努力终于见到了小潭。小潭周围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摇曳牵连,随着山外吹来的微风飘拂着。</p><p>走进观望小潭发现无数的鱼都好像没有什么依靠般在空中游动,有的时候呆呆地不动,有的时候轻快敏捷。无数的鱼来来往往,无尽的繁华。</p><p> 欣赏到美景的愉快只是暂时的,凄凉却是永恒的。透过繁华的假象,是源头的不确定,前方是曲折的溪水,是参差不齐的河岸。四面是凄凉的气氛,幽静深远而弥满的忧伤。最后只能离去。</p><p> 小潭又何尝不像官场呢?从小就听着所有人对它狂热的追求,所有人都怀着一颗君子之心去追求。寒窗苦读费尽努力终于见到了它的全貌。丰厚的俸禄,复杂缠绕着的人际关系。无数的鱼就像无数追求官名的人一样,呆呆不动却突然轻快敏捷就像升迁一样,有的时候所谓的旁观者反而会渐渐的向高处。而所有在其中的人,就像是陷入深渊一样,毫无依靠的飘浮着,高堂之上来来往往的繁华。</p><p> 可是慢慢的看清前方的路是,隐隐约约般无法看清,再往前寻找就是如星系一般复杂又难以名状的那些无法触及的东西。就像有几个将军可以解甲归田这样的疑问一样。明明都明白事实,但谁也不愿意揭开它真实的样子。再待得久一点就会觉得凄凉和孤寂感慢慢的涌上心头。决心变革改变这一切,但是几百年的根深蒂固不会因为一时的想法而改变,所以只能记下这一切然后离去。</p><p>每个人就像一条小舟一样,信不信在你,渡不渡在我。</p> <p><b style="font-size: 20px;">4 写给五柳先生的一封信</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云杰</b></p><p> 五柳先生:</p><p> 您好!我是来自2020年的一个学生。</p><p> 我们最近刚刚学完您的《桃花源记》,我对此深有感触。</p><p> 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二段,那就是您所描述的渔夫刚刚进入桃花源时其中的景色。</p><p>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句话给我一种神秘感,让我感受到也许您要写的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也给了我无限的想象以及对于接下来情节的期待,更写出当事人渔夫与我相同的一种急切的心情。通过“才通人”的狭窄小路,突然间“豁然开朗”,不禁让我想起了陆游笔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给人一种眼前一亮,更加期待他所看到的是什么呢?</p><p> 我继续向下阅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幅画面:平坦宽广的大地,远处村落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向远处望去,有长着庄稼的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池塘边还不时传来几声蛙鸣,路边有桑树林、竹林,分外茂密,树荫下,还有老人在聊天、小孩在戏耍。渔夫恐怕也是眼前一惊的吧?这样的场景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但在当时您的心中却是最向往的地方把?,写出了您对于那样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从各个人家传出的鸡鸣狗叫声听得十分清晰,也许这样的生活在您的心中才叫真正的生活吧?也许您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连呼吸都是顺畅的吧,我体会不到您当时的感受,所以恐怕永远也懂不了您的感受吧?</p><p>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您内心的声音:我满腹才华,本想借此为国分忧,而真正步入仕途却是因为家里贫穷,入不敷出。五次当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大臣们不想着如何能让百姓生活的更好,反而贪污偷税,甚至还有想要谋权篡位的,我虽可以帮助他得到皇位,可这是大逆不道,即便得到了皇位也是不为民所臣服的。官场中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连我所辅佐的人和我的理念都大相径庭,我又怎能违心继续当这个官呢?“不为五斗米折腰”怕是我最后能留给世人的印象吧?这里虽与世隔绝,却很让人向往,男耕女织,不论何人,都很快乐,这才是我所向往的社会。</p><p> 您是想要借渔夫的经历,写出您自己所向往的一片天地,更借此写出了您对当时朝廷黑暗统治的不满,也写出了您怀才不遇的心情,可当您退隐后,便专心于山水之间,我在您的字里行间却再也看不出应有的愁苦之情。这更加写出了一种您对于这样美好社会的向往吧?</p><p> 来自2020年您《桃花源记》的一个读者</p><p>2020年4月22日</p> <p><b style="font-size: 20px;">5 无可奈何的悲凉</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嘉昕</b></p><p> 沿着一处小山坡向西走百十余步,眼前是一片竹林,隔着竹林听到了对面的阵阵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让人感到心情愉悦。伐开隔着水声的竹子,在青葱的竹林中得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来,猛然向下看见了一片小小的潭水,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潭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一座座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千姿百态的岩石。青秀的树林和翠绿的藤蔓互相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p><p> 其实哪有什么幽静凄清的美景,只不过是一片荒林野潭,想要掩盖心中郁积的苦闷,若无景,便自己造景吧。潭水仿佛就像官场一般,未见时只闻其声,世人皆道那是为国尽忠,报国平天下的路径,寒窗苦读终得以进入官场以实现报国之志。为官好似这小潭中的百许头鱼一般,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初时总想着干一番大事业,想着变法改革,可在潭中越游越远,想要寻出官场之路的源头,却总也看不到源头究竟是什么,就算看到了也无法改变罢了。在官场呆久了,便觉出官场上的凄凉,来往的鱼仿佛如升迁一样,忽而迅疾地做上高位,忽而突然落得贬嫡荒凉。想要变革,可早已根深蒂固的官场之道怎会因一时的想法而改变。纵使再乐观的态度也无法改变被贬的凄凉幽深,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拿起笔记下这一切,再怅然离开。</p> <p><b style="font-size: 20px;">6 “潭”</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心爱</b></p><p> “嗒嗒,嗒嗒”是什么声音?好似人们身上带的佩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响,十分清脆悦耳。想去一探究竟,却被茂密的竹子挡住了去路。我只好把竹子砍掉,随着倒下的竹子,一条小径被我开辟出来。伴随着鸟和虫儿的低鸣,我踏入竹林深处,阳光被竹叶挡在外面,只有几缕金色的光从叶片的缝隙中钻进来。竹林里刮来一丝风,我不禁颤抖了一下,感到些许寒意。</p><p> 继续向下走下去,我突然看到一个小潭,这小潭仅用一块大石头做潭底。原来那清脆的响声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啊。我不禁俯下身用手去触碰那潭水,格外清凉。周围的树木也十分美丽,让人看了,便身心愉悦。</p><p>我直起身子,想小潭的西南方望去,那小溪好似天上的北斗七星一般,蜿蜒曲折,时隐时现,一眼望不到它的源头。</p><p> 我默默地坐在小潭边,周围茂密的竹林包围着我,此刻时间好似静止了下来,四周就连鸟鸣声也没有了。我看着此时的情景,突然心里感到空空的,心情变得凄凉,寒气入骨,我的心情也随着环境低落下来。这里的景色虽然美,但是却使人心情低落,我只好在心里记住它的模样,然后默默离开了。</p><p>这里的一番景象,又让我想起了我当年我失意于官场时的遭遇,那时心中也有报国的志向,可却遇不到我命中的贵人。一次次被贬官,但我从未放弃过。我对国家、朝廷的抱负就向是我对那一潭清水一样,想去不断地向它靠近。但当我走近它时,它又告诉我这地方不适合我,把我阻挡在外。但仍对它充满向往。但一次次的贬官,让我觉得这条路好似那天我在潭边看到的溪水一样,若隐若现,看不到尽头。 </p> <p><b style="font-size: 20px;">7 梦中的桃花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仇浩宇</b></p><p>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被这迷人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住了,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p><p> 使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当读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是使我感受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p><p>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p><p> 《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p><p>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虽然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畅想空间……虚构的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b style="font-size: 20px;">8 和谐即为理想</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周孝先</b></p><p> 我顺溪水行船,一片桃花林突然映入了我的眼帘。它们都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一阵微风吹过,落花纷纷,一片一片,轻轻地落到了地上。顺着溪水,我来到了这片桃花林的尽头,也是溪水的源头,在这里前面就是一座高山,山上有一个闪光的小点,仔细看,那是一个洞口。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下了船走进去,一开始路很狭窄,走了几十步后,视野顿时明亮了起来。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呈现在我眼前,土地上,一座座房屋排着队。肥沃的土地,明镜般的池水,当然也有不少桑树、竹子这种养眼的绿植。田间的小路交错相同,蜿蜒曲折,鸡鸣狗叫不论在哪都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辛勤地耕作,老人小孩都安适愉快。</p><p> 这里难道是世外桃源吗?我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惊,村里的人见到我十分热情,请我到家里做客,并给我讲述了桃花源的历史,我也告知了他们现在外面的朝政更替情况。听着村人的诉说,看着这些良辰美景,我心头有一种忧伤荡漾了起来:我想起了我们的社会,战争接连不断,人们都痛不欲生,遭受到压迫与剥削。我也想过上桃花源这种生活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和平相处呢?为什么要有战争?我很想改变着一切,我真的很想过上这种和谐、悠闲、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我一个人,又怎么匹敌朝廷大军?</p><p> 带着对桃花源的不舍与留恋,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与无奈,我悻悻的离开了这里,并在离开的路上做了记号,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也爆发了战争,我也要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里避难。</p><p> 正当我这么想着的时候,我猛地惊醒,原来刚才那只是一场梦。是啊,梦能反映一个人内心里最迫切的愿望,我真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安稳一些啊!我想人们能过上和谐的幸福生活啊!</p> <p>9 一片极乐净土</p><p>作者:初二九班 杨梦欣</p><p>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个多么纯朴、自然的世界啊!</p><p> 这里环境优美宁静,有“良田”、“美池”、“桑竹”。人们的生活和平、安乐、幸福,无人打扰又可以自足。这样一个远离战场,没有苛捐杂税、欺压剥削的极乐世界,怎能不让人想来到这里,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呢?</p><p>平静而朴实,宁静而美好——这就是桃花源。即使像刘子骥那样志向高洁的隐士,也兴致勃勃的想去探访。所以对于“美”的向往,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追求。想必当时刚刚辞官回家,过着田园式隐居生活的五柳先生在作《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想到的是武陵郡太守、刘子骥等整个社会人民的幸福、憧憬。此刻,五柳先生对于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跃然眼前。</p><p> 可真正的现实又是怎样的呢?是靖节先生的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的东晋王朝;是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的黑暗社会。这与民风淳朴的桃花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五柳先生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在一字一句中显露。</p><p> 再次品读《桃花源记》,方悟。武陵人捕鱼为业,是众多渔人中的哪一个?沿溪行,又是哪条溪?便得一山,又是哪一座?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为何不复得路?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这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存在。无一不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只是作者心中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亦真亦幻、若虚若实的世界,一个神秘而不可寻的世界。所以啊,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p><p> 世外桃源就如一片极乐净土,尽管扑朔迷离,却美好和平,令人向往;现实世界就如豺狼当道,真真切切,却黑暗残酷,令人生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来说也许辞官归隐才是人生真谛。</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 梦境终破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吴欣宇</b></p><p> 朴素简雅的小木屋,池塘中跳动的鱼儿,竹林茂密,小路周边还有不知名的狗在奔跑,每个人都在辛勤劳作……一切就像动态的精美插画一样美丽得不真实,很快便消失殆尽。</p><p> 如同幻想的梦境,忽然支离破碎,桃花源就像一个诗人所期待的幻境,带着无限的吸引。那里“中无杂树”,大多是清一色的桃花树,瓣瓣桃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就像初生的少女般美好。那里“芳草鲜美”,嫩绿的小草些许还带着点露水,清新的景色与周围截然不同。那里还“落英缤纷”,嫩粉色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手心中,犹如晶莹的水滴落在心间。这样的美景怎能不吸引人呢?想必这就是幻境的开始吧,这个幻境也是诗人心中最大的期盼。</p><p> 叮叮咚咚的溪水伴随着渔人,咕噜咕噜的源头清澈见底,紧接着出现一座苍苍茫茫的山,山上想必一定云雾缭绕,空气沁人心脾吧。而桃花源这个世界也对作者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山下洞口里隐约的光亮,便是最好的诠释。洞口“初极狭,才通人。”而后便“豁然开朗”,如同山重水复疑无路一般,桃花源和外界就是两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明亮而美好,一个黑暗而腐败,这是从洞口到桃花源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同时,这种忽然顿悟般的变化更加突出了作者的幻想世界的美好和无限的期盼。</p><p> 桃花源的景色怎样呢?有平坦的土地,有整齐的房屋,还有茂林修竹,池塘小湖,沼泽湿地,小路虽不平却温馨,不知名的狗狗正在不断奔跑……这种小桥流水的农家生活不正是作者想要的吗?不仅环境是作者所期盼的,这里的生活也是作者喜爱的,纯朴而热情慷慨。人们平常的生活就是“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农耕的生活充实而使人满足,这样的美好谁不想体会呢?还有便是那里的人们憨厚,朴实无华。渔人是才来的外人,他们却很热情的邀请了渔人来做客,他们一点也不关心渔人的好坏。直接为渔人“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见作者十分喜爱和这样的邻居一起生活。文中,桃花源的村民从秦朝,到魏晋时期,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美好充实,可见这样的世界作者是多么期盼啊!所以,这里的人才会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p><p> 而渔人肯定已经爱上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突显出了渔人的急切,说明了渔人也期盼着这样的美好生活。太守也立刻派人前往,这也表明太守也很盼望这样的世界。但是,现实从来不会尊崇幻想,这一切的梦境在这里就终结了。即便是高尚士刘子骥也无处可寻。而这,不就是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吗?陶渊明期盼着这样的美好的和平的农耕生活,人人和谐相处,风俗文化人情如同熟悉的邻居一样,但是东晋时期国家安于江左一隅,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他的政治抱负也无法实现,这样腐败黑暗的生活使陶渊明的幻想寄托在了桃花源记中。</p><p> 梦境终破碎,人离曲终散。他期盼美好和平的劳动生活,厌恶战争和黑暗的现实,他想人人和谐的生活,这样的急切的期待和情感早已流露在桃花源记的各个地方,但终迷失了方向,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和幻想…</p> <p><b style="font-size: 20px;">11 心中的桃花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方翌晨</b></p><p> 从结局达官显贵和高洁君子都寻桃花源而不得来看,桃花源似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又那么美好,让人神往。</p><p> 第一段讲渔夫发现桃花源,路上是树林与小溪。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但是渔人没有就此满足,他“欲穷其林”。这种对未知的探索,可能是写陶渊明自己二十岁开始的出游,那些年间他为生计做的小官小吏已经很难考证了。他时候学过道学,那种自由思想影响了他很久。</p><p> 第二段讲渔夫进入桃花源,路上“初极狭”,后面“豁然开朗”。平坦的土地与整齐的屋舍,搭配上勤劳的人们与几处美景,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平淡且美好的。但我们知道陶渊明命途多舛,所以这只是他的想象,想象自己在经历磨难后找到“桃花源”。</p><p> 第三段讲了桃花源人的来历,是为了“避秦时乱”,后来就“不复出焉”,过着与世隔绝,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听到朝代更替,他们又“皆叹惋”。感叹什么呢?感叹世事无常;惋惜什么呢?惋惜人民痛苦。他们因为不堪乱世躲进桃花源,是亲身经历过痛苦生活的。然而几百年过去,朝代更替,人民还是遭受苦难,真是应了那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陶渊明自己经受人生起落,感受到世事无常自不必说。他写《桃花源记》是他归隐田园十六年之后的事,也是晋朝灭亡的第二年。东晋王朝腐败无能,南北朝时期更是连年征战,百姓遭受的苦难难以估量。陶渊明——上面提过——曾修习儒道两门学问,他这一篇《桃花源记》,可能不止写给自己吧。</p><p> 最后两段写两种人寻访桃花源皆无果的故事,直接写桃花源的神秘,也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算是给自己的想象与自我安慰画上了句号。不过,上天还是分得出清与浊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而刘子骥是“欣然规往”。虽然最后刘子骥病逝,但他的心中,应该是和陶渊明一样,有一片桃花源吧。</p> <p><b style="font-size: 20px;">12 浮云之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贾彧娈</b></p><p> 我想,这也许就是美景吧。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静静地听水流的声音,安逸舒适漫卷在我的心间。珮环被风吹动,发出悦耳的乐声,我心中不由得欢喜。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参差不齐的在空中飞扬。小溪更是清澈见底,自然古朴。如此之美的景色在我眼前浮现,简直是让人忘却了烦恼。</p><p> 潭中的鱼生动自然,无忧无虑的在水中嬉戏,它们仿佛如孩童一般,甚至还在与游者玩耍。但我却在小潭的西南方看到了孤独。这好像一个开关,顷刻之间心中的所有浮云美景,崩塌了。</p><p> 社会的动荡,朝廷的黑暗腐败,甚至自己被贬官之后,我仍不知自己应往何处而去。潭中的鱼儿是自由,而我却是迷茫。何处是我所向往的光明大路?我经历过起起落落,曾位于浮云之上,也曾被贬于乡野之间,有人不愿拨开层层梦境,有人迟迟不愿醒来。是因为这个梦境一旦被拨开,眼前就只剩黑暗与腐朽了吗?鱼儿还是在漫无目的的游,翠绿的藤蔓还在飞扬,我的心中却有一丝寒冷。</p><p> 不知为何,而后看到的场景皆是凄清,寒风吹过,只觉刺骨。溪水曲折,两岸交错不齐,毫无人烟。甚多美景却也无心欣赏了,我究竟该向何处而去?刺骨的寒风依旧在刮,我心如沉落在冰窖之中,我知道无法再忽视了。被贬后的忧愁,人生的失意,我不想沉浸于此便游于山水之中。只是快乐是短暂的,而我的忧愁却是长久不能消散的。浮云遮住了许多人的眼睛,用那些美好来掩盖住本身的腐朽。但当那些浮云散开时,美好亦不在了。我不想再停留,记下后便走了。</p><p>我想在这浮云之上,驱散那些藏匿污垢的阴霾。必定会有与我志同道合之人,而阳光也终究会照进黑暗之中。</p> <p><b style="font-size: 20px;">13 世外桃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天尧</b></p><p> 我顺着一条曲折宛转的溪流划船,不知不觉间忘了路程远近的距离。忽然遇到一片茂盛的桃花林,因为对桃花林绮丽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再次向前行进,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一探究竟。 </p><p> 桃林在涓涓溪流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接着便出现一座巍峨大山,山边有一个隐秘的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似的,令人心生疑惑,好奇心更盛。于是我就大胆离开船上岸,小心翼翼地从洞口进入。开始很狭窄,仅仅只能让一个人通过。又缓慢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就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了。 </p><p>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良田亩亩,美丽的池塘中养了许多活泼的小鱼,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闪闪发光,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花草树木。田间中的羊肠小道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处处可以听到。那田中来来往往辛勤耕田劳作的人们,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与世隔绝、世风淳厚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所有人安居乐业。 </p><p> 那里面的人看见了我,竟然大吃一惊,问我从哪里来。我详细的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也没人再找到他们了。 </p><p>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所追求的世界,是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世界。而这种完美世界只是我虚构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我所向往的这种理想世界究竟会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这若有若无,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啊! </p> <p>14 潭水后的忧伤</p><p>作者:初二九班 王霄</p><p> 我来到柳州后,有一日和朋友们一起来到小丘附近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片竹林,竹林后隐隐约约有一点水声。我内心感到惊喜,便向着竹林的方向走去,水声十分悦耳,就好像我身上所佩戴的玉饰的敲打声。自从被贬官后,我很少听到如此纯净和好听的声音了,因此我十分开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水声的所在地,于是砍伐竹子,开辟了一条小路,终于看见了一个小石潭。这里的潭水清澈美丽,周围还有翠绿的树和藤蔓,映衬着整个小潭显得十分美丽。真没想到,在如今这种境况下,我还能见到如此单纯的美。我已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美景,顿时心中的不悦和忧郁都被抛之脑后,完全沉醉在这难得一见的美景中。</p><p> 看着那清澈的潭水,我突然眼前一亮。水中竟然有许许多多漂亮的鱼儿,多得几乎有一百来条。透着阳光,鱼儿们一会静静地待在水中,十分安静,突然又没有预兆地向前游去。一切都捉摸不定,就好像我此时的经历。本在朝廷中有一席之地,渴望借着改革来完成心中的远大理想,可下一秒便被贬官,前途一片迷茫。即使再美的景致,一人待久了,也会觉得十分孤寂。再回头看周围的景色,清幽的潭水、静止不动的石头以及周围的种种仿佛都已变了颜色,都被蒙上了一层凄凉的面纱,让我不禁又回到自己悲伤的心境中。现在的我,理想不得实现,家人们也相继离我而去,让我感到身心俱疲。我实在无法在这幽静的环境下继续待下去,于是便匆忙离开了。</p> <p><b style="font-size: 20px;">15 心中的世外桃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梽沣</b></p><p> 听着溪流流过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响声,心情安静了许多。突然河流中出现了几片粉红的桃花花瓣,真正当我惊讶时,一片流光溢彩向着我的眼睛就冲了过来。我被眼前景象惊呆了,放眼望去,虽然没有灯红酒绿,但是一片纯洁的粉色映照在我的眼前让我惊讶的哑口无言。渐渐地不知过了多久,沿着水流来到的这桃花林的尽头。</p><p> 一座巍峨的山下面一个极小的山洞口呈现在眼前,我弯下腰,好奇的走了进去。走了10几步黑暗中出现了一个光点,加快了脚步,当走出去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前面的桃林只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个是桃林这个就是世外桃源;前面是单一这里就是多得目不暇接。</p><p> 忽然,一个小孩跑过来问我:“叔叔,你是从哪里来的啊?我怎么没见过你?”我告诉了他我是怎么进来的。于是小孩邀请我去他家里玩。我跟他回了家,他的父母杀了一只鸡请我吃,并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秦始皇时的战乱,躲到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请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了?”他们一直与世隔绝,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还有魏晋南北朝,我于是将我知道的秦始皇之后的历史全部告诉了他们。我的到来很快就传便了整个村庄,我于是走门串巷去拜访了所有的村民,他们都用许多美味的食物来招待我。</p><p> 山洞里不仅让我在优美的环境中陶醉,从人心中散发的温暖让我如沐春风,感觉比四季如春还要舒服得多,人心散发的温暖让我更加迷恋此地,但是不得已离开,刚出洞口便在一路做记号,恨不得每隔一米就要做一个,对再访桃花源充满了期待。</p><p> 我站在一个简陋的山村小屋旁,放下了笔,闭上眼睛,努力的回想着那让我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可能这辈子再也找不到了,但是那里的环境,人们都让我依旧陶醉其中无法自拔。虽然现实不复存在但在我的心里已经种下了那个世外桃源的种子,每每在现实社会中累了的时候,都会闭上眼睛住进那心中的世外桃源,去追求那宁静的心境。</p> <p><b style="font-size: 20px;">16 希望与失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胡昀倩</b></p><p> 唐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说要改革,那时政治黑暗腐败,我自然支持。可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了,我也因此被贬到了永州。永州人烟稀少、荒凉偏僻,连个住处都没有,着实是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好在一位僧人收留我们住在了龙兴寺。</p><p> 这里的生活艰苦,还没过半载,母亲便不幸离开了人世,那些保守派没有适可而止,还对我进行造谣诽谤。我可能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从前的壮志也再没有机会实现了……</p><p> 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竟有如此静谧优雅的地方: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茂密的竹林便能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好像人身上的珮环相撞发出的声音,那人定跟我一样是个谦谦君子,冰清玉洁、温润如玉,真想看看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走过竹林,映入眼帘的是个小谭,潺潺细流、波光粼粼、沁人心脾,让人喜出望外。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似的,一会儿呆呆地不动,像是在打量着我们;突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带着我们参观它美丽的家园。看着这些可爱的鱼儿,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顺着小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进,时隐时现,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这清澈见底的潭水到底是从哪来的,让人迷惘。坐在潭边歇息一下,四面被茂密的竹树围绕着,寂静寥落,除了我们空无一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又想起了这几年所遭遇的种种不幸:政治上的失败、政敌的迫害、亲人的离去、生活的艰苦……官场就像这潭水一般,当初是多么令人向往,希望可以光宗耀祖。可是到最后却变成了最令人伤心失望的地方,心中的不平和愤怒都成为了忧伤凄苦伤害着自己。</p><p> 此地不宜久留,还是回去吧,继续面对生活。就算生活如此不易,也应恕己恕人,坚定目标,方能有成。</p> <p><b style="font-size: 20px;">〔结语〕</b></p><p> 无论是“人生在世,最得意不过手握山河剑”的逍遥, “既要今朝醉,也要万年长”的豪情满怀,“人闲车马慢,路遥星亦辞”的恬淡,还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凉。这些话始终不变的一点那就是,无论错过了多少年,无论时光奔流到何方,熟悉的景色早已物是人非,但景中淋漓的情感总是不变的,你会看到在桃花源美好的背后,或是小潭凄清的背后,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主编:刘俊言 翟一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