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为陪都或首都、累计延续500多年的“应天府南京”,同一个称谓出现在一北一南两座城市和相隔近百年的两个朝代——河南商丘与江苏南京这段旷古神奇的历史情缘,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请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应天府南京”双城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文/郭文剑</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引 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眼下正热播上线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剧情以北宋“仁宗盛治”为主要时代背景,主角主线是宋仁宗赵祯前朝后宫的传奇故事。因为剧中那个时期商丘正处在“南京应天府”的陪都辉煌期,应天府书院和范仲淹,“兄弟状元”宋庠、宋祁,“同乡状元探花”王尧臣、赵概等商丘历史名胜名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艺术呈现,这对过去很少看宫廷剧的我是一个诱惑。</p><p><br></p><p>追剧冗长的《清平乐》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江苏南京同行的“蹭热度”刺激。此剧刚开播,看到南京日报新媒体公众号发的一篇贴文,题目叫《这个“南京”不是南京》,里面写道,“如今提到南京,人们自然会想到江苏省南京市。但这部电视剧中的南京,其实和现在的南京并没有任何关系……彼时的南京竟是河南商丘”。一个“竟”字,让淹没在史海750年的商丘“南京”回到现代人的视野!但对我们商丘这个比现在江苏南京早叫了355年的“老南京”多少有些“不公平”。 </p><p><br></p><p>当然,中国历史上被称作“南京”的地方不止商丘和现在的南京。但是,先称“应天府”后立“南京”城,同用“应天府南京”名号的只有商丘和现在的南京。这样一想,倒要感谢南京同行的提醒,华夏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竟然出现两座城市相隔近百年而同叫“应天府南京”之奇观。</p><p><br></p><p>追剧之余,史海钩沉,特以“应天府南京”的名义说一说河南商丘与江苏南京那段旷古神奇的历史情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商丘“应天府南京”的渊源由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梳理一下商丘被称为“应天府南京”的来历。</p><p><br></p><p>商丘是远古三皇五帝的重要活动地、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玄鸟生商、商汤都商、王亥经商”的大量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奠定了商丘“殷商之源”的历史方位。商丘是个非常古老的名字,伴随着上古时期商族始祖契(阏伯)被分封商丘而得名。之后,夏商时期,商丘是商汤都亳的建都地,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是继承殷商祭祀的宋国都城所在地,秦朝时期隶属砀郡,两汉时期是梁国都城睢阳所在地,后魏时期成为粱郡,隋唐时期多称宋州。</p><p><br></p><p>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国故城遗址可以作证:商宋一脉,仁德文化千年传承,尤其是到了周朝曾一度跻身“春秋五霸”的宋国,作为孔子祖籍地的商丘成为百家争鸣、风云际会的中枢,诞生了庄子、墨子、惠子等一批圣人先贤,被称为“中华圣人文化圈现象”。</p> <p>战国七雄争霸将立国829年的宋国灭亡后,宋国故土曾成为昙花一现秦王朝的砀郡隶属,威名不再。但是,很快兵起商丘芒砀的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尤其是到了西汉“文景之治”时期,商丘睢阳城作为皇家御弟梁孝王刘武的梁国首府。</p><p><br></p><p>《史记》记载梁孝王主政下的梁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客居商丘留下的经典感叹,道尽了对商丘梁园繁华的万般不舍。</p><p><br></p><p>商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期七国之乱、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等,商丘都是重要的战略屏障。因此,接下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先是后梁于公元909年将宋州升为宣武军,继而后唐于公元923年将宣武军改称归德军。商丘与“归德”二字由此结缘,这是后话暂且不表。</p> <p>事情起变化由宋州升为归德军而来。五代后周时期,公元前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7岁,时任周世宗殿前都点检的后周大将赵匡胤被外放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p><p><br></p><p>也许是风雨飘摇的后周气数已尽,军权在握的赵匡胤顺势而为,第二年正月从宋州起兵北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继而与东京开封守军里应外合登基称帝。因为宋州是赵匡胤的“龙潜之地”,而且宋州沿袭的是源远流长的正统商宋文化,便改国号为“宋”。</p><p><br></p><p>转眼间,生前被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在位16年、享年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谢幕了;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接着干了21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被谥为“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也拜拜了。但是给大宋朝贡献国号的宋州还是那个宋州。</p> <p>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宋朝第三任领导人赵恒于公元997年继承皇位开启宋真宗时代,商丘的机会来了。</p><p><br></p><p>赵恒继位当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大概相当于现在说的十五个省吧,宋州摇身一变成为十五路之一的京东路首府,下辖16州2军。公元1004年宋真宗御驾亲征大败辽兵,一纸委曲求全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40多年的敌对状态,大宋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p><p><br></p><p>富而思源。公元1006年二月,宋真宗追思先帝,想起伯父赵匡胤的“龙潜之地”宋州,更想起宋太祖生前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百感交集,遂取太祖尊号中的前两个字,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过了8年,到了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赵恒又想起商丘,将应天府再次升格,建为南京,作为首都东京开封的陪都。</p><p><br></p> <p>升格南京绝对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宋真宗下旨建行宫正殿,以归德为名,称“归德殿”;以圣祖殿为鸿庆宫,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像,侍于圣祖殿之侧,名神御殿,又名三圣殿,成为赵宋的原庙。千年前的商丘一跃成为宋朝仅次于东京开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br></p><p>当然,作为宋朝首都东京开封府的陪都,除了商丘的应天府南京,还有洛阳府西京和后来的大名府北京,一度形成一个朝代“四京并立”的独有历史现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商丘“应天府南京”的兴衰演变</b></p> <p>在大宋结束了短暂而混乱的五代时期后,很快迎来了宋真宗时期的“咸平之治”和宋仁宗时期的“仁宗盛治”。恰在此时,隋唐时期的宋州被升格为应天府南京,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微子启分封宋国、西汉时期的梁孝王刘武职掌梁国一样,商丘又迎来一次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代。</p><p><br></p><p>2013年揭开神秘盖头的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也是唯一发现的城市河岸,专家考证是宋朝时期应天府南京城南汴河的“河市”区和码头区。从隋、唐至北宋,商丘是闻名全国的大城市。史载,唐朝时的宋州,人口近百万,为大唐“十望州”之一,“诗圣”杜甫笔下曾有“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的生动描绘。</p><p><br></p><p>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由繁华宋州上升为应天府南京之陪都地位,那时的商丘更加春风得意,其繁荣兴盛可以从应天书院和范仲淹的渊源窥斑见豹。</p> <p>电视剧《清平乐》从范仲淹请辞兴化县令到南京应天府为母亲丁忧守孝、应宋仁宗和南京留守晏殊聘请执教应天府书院说起,作为贯穿电视剧的一条暗线,展示了范公光明磊落、忧国忧民、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而要说起范仲淹与应天府南京及其应天府书院的深厚渊源,还要从头说起。</p><p><br></p><p>应天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后晋时期的商丘人杨悫及其学生戚同文创办的私学睢阳学舍。公元1009年,也就是宋真宗将商丘宋州升格为应天府的第三年,应天府宋城县邑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重建学堂,“博延众生,讲习甚盛”,宋真宗将其升格为省部级高校(府学)并赐匾“应天府书院”。这一年,21岁的范仲淹正在山东淄州长山,随改嫁到此的母亲谢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p><p>那时的范仲淹还不叫范仲淹而是叫朱说,他似乎还不知道自己傲骄而悲苦的身世。范仲淹祖籍邠州、后定居江苏吴县,先祖曾做过唐朝宰相,世代官宦。亲生父亲范墉在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任上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不到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改名朱说。范仲淹少有大志,中学课本《范仲淹苦读》所写“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就是发生在长山这个时期。</p><p><br></p><p>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再加上对应天府书院的向往,便毅然辞别母亲,慕名投奔“部属高校”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如鱼得水,更加发奋读书,“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驾临应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建应天府为陪都南京,应天府书院因此也称南京书院,成为当时大宋的“211”“985”高校。面对这一盛事,范仲淹依然在学院埋头苦读,自信“皇帝总是要见到的”,硬是没去追星凑热闹。</p><p><br></p><p>应天书院数年寒窗生涯,范仲淹博通儒家经典要义,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范仲淹应天书院毕业成为进士,当年就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有了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到南京应天府奉养,而且把职田安排在应天府宁陵县,34岁时迎娶了应天府楚丘人李氏为妻。因此,应天府南京成为少年孤苦、一生漂泊、心忧天下的范仲淹的真正精神和生活家园。</p> <p>应天书院成就了范仲淹作为北宋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奇人生,范仲淹也成就了应天府书院的鼎盛辉煌。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去兴化县令回到南京应天府丁忧守丧,第二年应南京留守晏殊之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执教应天书院生涯。范仲淹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丁忧守丧期满,范仲淹很快被征召入京任秘阁校理。</p><p><br></p><p>“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公从此开启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不改秉公直言、宠辱不惊、心忧天下的人生模式。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征召官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著名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虽然短短一年就以失败而告终,但南京应天府书院沐浴着科举改革的东风再上一层楼,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时期的“北大清华”,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p><p><br></p><p>应天府书院是北宋陪都南京的一个缩影,铸就了中国古代史思想和教育的一次文化高峰。应天府书院早期曾创造过“七榜五十六”的科举神话。范仲淹执教时期,应天府书院的商丘学生王尧臣、赵概分别考中状元和探花,创造了同乡同时入围进士榜三甲的神话。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求学和执教的经历奠定了他“宋学开山”地位和“先忧后乐”思想的基础,他与应天府书院为北宋举荐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这些人物在电视剧《清平乐》中都有出场表现。</p> <p>商丘被升为应天府南京持续繁荣兴盛113年后,迎来了由兴到衰的历史拐点,标志性事件是靖康之变。</p><p><br></p><p>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攻破东京汴梁城,宋徽宗、宋钦宗成为俘虏,饱尝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这年的五月初一,康王赵构从济州一路逃到应天府,在南京城南门外幸山新筑的中兴坛接受“大宋受命之宝”,登基即皇帝位,定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p> <p>然而,应天府南京作为南宋的建都地很短暂,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赶着很快就把首都南迁到了临安(杭州)。1132年,应天府南京沦陷于金国人之手,被降格为归德府。此后100多年间,在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拉锯战中,商丘的称谓在应天府与归德府之间几次反复。其中1232年甚至出现金世宗将金国首都迁到归德府的事件,只是好景不长,1234年南宋联蒙灭金,收复归德府继续称南京应天府。但接下来就是宋元战争,45年后南宋灭亡。著名的应天府书院与大宋王朝风雨同舟,早在靖康之变时毁于宋金战火,从此荒废长达250年。</p><p><br></p><p>无可奈何花落去。元朝初年,蒙古铁骑攻陷大宋南京,应天府改称归德府,治所宋城改称为睢阳,商丘的“应天府南京”称号寿终正寝。从此,商丘步入“归德府时代”,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归德府建制。归德府的后来表现也不错,特别是明清时期人才辈出,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之说和“八大家七大户”的繁华呈现。</p><p><br></p><p>现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商丘古城及其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明清归德府城墙、还有应天书院等正在大力度修复性保护开发,那段应天府南京的历史辉煌正在复兴,值得期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南京“应天府南京”的梳理比较</b></p> <p>1279年随着元朝攻占临安灭掉南宋,宋朝延续260多年的商丘“应天府南京”从此成了归德府。77年后的1356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攻占元朝集庆路(现江苏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又过了12年后的1368年,朱元璋平定南方称帝,在应天府登基建立大明王朝,称南京。</p><p><br></p><p>如梦似幻,大宋王朝的商丘“应天府南京”如同在大明王朝时期的南方金陵“满盘复活”!而且这一称谓一直陪伴大明王朝277年,直到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p><p><br></p><p>作为首都或陪都的“应天府南京”,同一个称谓出现在两个朝代,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让我们回过头捋捋明朝这个“年轻”应天府南京的演变脉络。</p> <p>现江苏南京,古称金陵、建康,与商丘一样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南京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8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此设棠邑,此后吴国、越国相继在这里建固城、治城、越城,距今2530年前楚灭越后在此筑金陵邑,南京金陵之名由此而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是东吴在此建都称建邺,西晋时改建邺称建康城,接着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的建康城人口超过百万,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隋唐大一统时期,建康城发展受到北方压抑,政区建制在唐代有长达130年降为润州的隶属县。唐朝灭亡后开启的五代十国混乱时代,南唐割据政权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改金陵府为江宁府。</p><p><br></p><p>巧合的是,与商丘宋州是宋国开国皇帝的龙潜之地一样,金陵江宁府后来也成了大宋第四位皇帝、电视剧《清平乐》主角宋仁宗赵祯的“龙兴之地”。史载,宋灭南唐,起初改江宁府为昇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又改昇州为江宁府,并封9岁的皇太子、寿春郡王赵祯为昇王,兼任江宁府尹。不久,宋仁宗赵祯继位,以江宁为其龙兴之地,对金陵很重视,常派亲信大臣来做府尹。江宁府在北宋时期是江南东路的首府,像当时的商丘应天府作为京东路首府一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举足轻重、空前繁华。</p><p><br></p><p>北宋靖康之变,赵构在商丘“应天府南京”匆忙登基建立南宋,之后很快南迁。南迁中,宋高宗赵构曾有过定都江宁府动议,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临安(杭州),但对江宁府厚爱有加,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先后作为南宋的行都、留都。这一点,似乎也与北宋初期将商丘宋州改称应天府继而升格陪都的经历类似。</p> <p>元朝灭宋后,又将建康府的规制改成集庆路。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化,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以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武装起义,且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反元复宋,引发各地强人纷纷响应,其中有濠州郭子兴一支。不久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北方红巾军革命政权,国号就叫“大宋”,年号“龙凤”。这时候,放牛娃、小和尚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团队,汇聚在“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下。由此推断,朱元璋从出道之日起,大宋情结的种子应该是深深埋在了心里。</p><p><br></p><p>朱元璋很快展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超强的组织能力,战功卓著,后来接管了郭子兴红巾军部队的军事指挥权。1356年,朱元璋听取谋士意见,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金陵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基础。朱元璋心里的大宋情结种子开始发芽,350年前宋真宗升格商丘宋州为应天府的一幕在金陵重现。后人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分析,丙申年(1356年)三月,壕州红巾军攻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应天之名,可以上溯到北宋的南京应天府,而嚎州红巾军隶属的龙凤政权,正以复宋为号召,集庆路又是位于龙凤南境的大都会,“应天”意指“上应天意”。</p><p><br></p><p>将金陵改称应天府后的朱元璋,牢记高参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又经历了12年的南征北战,将江南群雄依次消灭,打出了一片新天地。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府建为南京,并将曾作为北宋首府的开封府建为北京。不能不说,朱元璋那颗大宋情结的种子再次萌动,与宋真宗先定商丘应天府再升南京城的套路一样,大明朝开国定都连名字都是“复制粘贴”大宋的。</p> <p>其实,明太祖朱元璋虽在金陵登基,当初并没有铁定将这里当做首都,乃至登基12年后将南京改称京师,成为他心目中真正的首都名字。由此,更能说明当初他复制宋朝在应天府建南京陪都做法的用意。</p><p><br></p><p>接下来,燕王朱棣靠兵变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大帝,在应天府登基后的第二年即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又将京师改回“南京”,同时改北平府(今北京)名为顺天府,建为"北京",称为"行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顺天府,便开始全面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名为京师,将南京应天府设为留都,形成了南北“两京制”。</p><p><br></p><p> 开国皇帝明太祖为确立首都将南京改成京师,第三位皇帝明成祖迁都前把京师改回南京,之后又将北京改称京师,南京最终成为相当于陪都的留都。由此推断,“应天府南京”这个称谓在明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首都京师定位,而是皇帝心目中的陪都或留都名称。这显然符合明朝“应天府南京”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传承宋朝“应天府南京”的历史逻辑。</p><p><br></p><p>再后来,1645年满清入关,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留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南京和江宁的名字从此一路走进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见证了很多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今,简称宁的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结 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河南商丘和江苏南京,都有过一个共同值得骄傲的名字——“应天府南京”。这共同名字背后的文化传承、内在逻辑、历史启迪,值得两地有识之士携起手来总结借鉴、深入探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厚植文化自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