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纪实文章:王道森</p><p>图片:自拍或网络</p><p>音乐:网络</p> <p> </p><p> " 沙石界“寄情</p><p><br></p><p> </p><p> 毛主席指示"农业学大寨"发表半个多世纪了,也许年轻人闻所未闻,也许有人早已遗忘。吾辈走出乡土来星城读大学、当干部已近半个世纪,不离不弃笃笃的恋乡情怀。大寨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跟着父辈垦荒种地的情形,都像昨天的事,记忆清晰。遵循毛主席倡导的"农业学大寨"精神,不忘乡情,珍惜乡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吾辈视为天职始终坚守。</p><p> 退休那年迁居长沙南郊九峰小区,发现这城乡结合部保留一片乡土。有的征用后多年闲置,有的尚未征用也成荒芜,深感痛惜!于是,毅然放弃休息、旅游和赚钱的美差,租赁了5分乡土(熟土和荒土各半),年复一年的下地种植环保蔬菜,自家享食少部分,大多送给朋友们分享。</p><p> 时至第八个年头深秋,又啃下了七厘硬骨头荒土。我叫它"沙石寨”,有两个由头:其一,这是前些年准备开发之地,几辆大型碴土车从别处运来大量沙石填成塬子,主要成分是卵石和沙子。其二,我开挖的地方是塬子南向边缘斜坡旮旯地,茅草丛生,座落偏僻高处。我视作拓展的"开发区“,八天牛劲垦挖,狠费了一番纠结。</p><p> 开垦的初衷,是考虑原有几分地都是黏土,不适合种植红薯、土豆和花生之类作物,希冀开辟一块沙壤(故乡是河畔沙壤)。孰料开工后发现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一地里大多为鹅卵石,抑或踫上几十斤重的巨石就够呛。三天垦挖,硬生生的卷废了两把锄头。犹豫了一阵子,想起了大寨人,也想起了儿时跟父辈垦荒的情形,又攒起劲头决心血战到底。遂往农资店买回一把大洋镐,继之挺挖了几天,终成一块斜坡上形如盾牌的七厘菜地。</p><p> 头两年下种红薯、土豆、花生、萝卜、大蒜,仍有许多拣不尽的石子,抑或一锄下去发出"哐当”钝响,还溅起火花。硬石头踫上硬性子,硬踫硬地一阵阵费劲,清除了不少潜伏的顽石。周边堆起的石头几乎码成墙垛,光着膀子仍全身流汗,心里头却生起一种惬意,一种久违的成就感。孰料种下的作物很难出头,即便长出来也是瘦骨嶙峋的小老头,收成无几。分析原因,是土里碎石太多,泥土太少,雨后板结成钢板一样,那些种芽抗争多难!</p><p> 第二年秋后,又开始实施土壤改良工程。 走到300米之外的山林侦察,发现有黄泥可挖。于是备好箢箕、扁担,先后挑来60多担黄泥与沙石拌和在沙石里。之后种的花生、红薯和萝卜才稍有收成。种的花生得水籽40来斤,红薯个重一斤许,萝卜个重两三斤。</p><p> 可是,土豆又给我开了个大玩笑。个头鹅蛋大,也收了三十来斤,回家切开一看,个个是黑心。经上网查看,是因土壤产生的生理性"黑心病"。哪能吃?只有忍心全部丢弃,这一季土豆白种了。询问一位行家老哥,道是茶枯能杀菌。于是又寻找到一家榨油厂,订购了一百多斤茶枯,挑到地里勻称地撒上,挖拌一遍,休耕一段,果然消灭了病菌。不过,去年在地边缘栽种的4株南瓜还算争气,一共摘了8个,个头硕大七八斤,自家吃了一个,又甜又香。将其他7个先后送人分享。</p><p> 去冬种下3厘面积土豆,今天趁雨后土湿润全都挖了,过秤有30斤,亩产仅1000斤,远低于正常产量。好在这土豆每蔸有3至5枚,多为鸡蛋大小,肥硕的大过鹅蛋。品质优良,肉色淡黄,味道纯正。</p><p> 吾辈生性慈善,操守公正公平,又心怀"大寨精神",决意不拉下这七厘沙石"贫困地区"。打算继续加大人力投入与"财政扶贫”力度,让这个贫脊之地尽快"脱贫“,赶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实现吾辈菜园一盘棋共同发展、繁荣。以示吾辈不改初心,让夕暮如朝晖同辉。</p><p> (写于2020年5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