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同学们好,很高兴我们在音乐编创第三期云课堂见面了。上期中,我们熟练掌握的“变化重复”创作手法中的“同头换尾”,今天我们继续探索“换头合尾”。首先请同学们跟唱《弥渡山歌》片段,一边唱一边思考作品中体现出的创作手法。</p> <p> 你唱得真不错。《弥渡山歌》是一首来自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具有云南民歌典型的结构特点“起-平-落”。我们刚才跟唱的是“平”的部分。歌曲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音域广、曲调高亢嘹亮,歌曲旋律简单,便于老百姓传唱。我们来细看看《弥渡山歌》的乐谱,你一定发现了,旋律中有相同的素材,在每个乐句的尾部。这样的形态我们就称其为“换头合尾”了。</p> <p> 下面,北京汇文中学的刘翊宸同学将和他的音乐老师合作,表演民歌《澧水船夫号子》的片段,他和音乐老师一起合作,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展现号子的特点。请你听听这首民歌和《弥渡山歌》有什么异同?</p> <p> 有些同学马上就发现了,相同的是这首民歌也体现出了换头合尾的特点,但由于换头合尾是基于“一领众和”的两条旋律合并后所体现的,所以仅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换头合尾的思路,换头体现出的是领唱在召唤大家劳动时,为了削弱劳动的枯燥性,而将旋律不断的加以变化,愉悦劳动时的听觉感受,而合尾则体现出了劳动号子的核心,即劲儿往一处使。此外,这首作品是来自湖南的一首船夫劳作时的号子,而上一首则是云南地区的表达情感为主的一首隽永的山歌。两者都是民歌,源于民间、作用于民间、反映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看来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歌曲也不乏大量的换头合尾出现。</p><p> </p> <p> 我们都说,民歌是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根基、源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为电影《卧虎藏龙》所创的配乐片段《离别》中,寻找作曲家所使用的创作技法。请同学们听音乐,看谱例,划出创作技法所在。</p> <p><br></p><p> 非常好!同学们,你跟老师的理解是一致的。红线划出的部分为合尾的部分,音乐形象统一。而两个乐句的前半部素材则体现出对比变化。</p> <p> 学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脑海中哼唱起一些熟悉的旋律,让我们一起听听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吴承隆同学的演唱片段,看看他想起了哪首“换头合尾”的旋律呢?</p> <p> 唱的真不错!《半个月亮爬上来》是一首经典的换头合尾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有没有这样一首换头合尾的旋律呢,欢迎你把自己的演唱录下来发送到老师的邮箱。</p> <p> 通过这两期对“同头换尾”和“换头合尾”的学习, 有的同学不仅学会了听赏判断创作技法,更勇于实践,看——来自北京汇文中学高二年级的李芊同学在前不久抗击疫情期间创作的歌曲《你在我在》就充分运用了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看谱例,欣赏李芊同学的演唱,并尝试用笔划出你的小伙伴使用了哪些我们所学的创作技法?</p> <p> 你一定分析对了,那我们要公布答案喽!</p><p> 在李芊同学的这首作品中:</p><p><br></p> <p> 同学们,本期的内容你掌握了吗?扫描下面二维码看看自己掌握的情况吧。</p> <p> 大家都已经提交试卷了吧,我们要公布答案喽!</p> <p> 同学们,本期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尝试用已学习过的创作知识尝试作品写作。欢迎你把写作成果拍照发送至老师邮箱:musicteacherguo@163.com 老师将给予你专业的回复、指导。</p> <p>本期备课及编撰:</p><p>郭 远(北京汇文中学 区骨)</p><p>盛京华(北京景山学校 区骨)</p><p>张 媛(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区骨)</p><p>张 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 区骨)</p><p>王笑颖(北京汇文中学)</p><p>赵 锴(北京汇文中学)</p><p>刘莉艳(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p><p>指导监制:</p><p>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音乐、戏剧教研室</p><p>本期表扬:</p><p>北京汇文中学 刘翊宸 同学</p><p>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吴承隆 同学</p><p>北京汇文中学 李芊 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