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经》读书笔记二

溪风萃骛

<p>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本书由曲黎敏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u>《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u></b></p><p><br></p><p><br></p> <p>  华夏民族,从远古起,就文明灿烂,就优雅从容。华者,花也,光灿也。夏者,大也。在《诗经》青灰色的天光下和阡陌相连的桑田里,我们远古的男男女女,就已经明晓:宁静,从来不会凭空而降,而是基于生活沉甸甸的富足,基于精神的成熟和自在的、懂得节制的禀赋。</p><p>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被尊为万代帝王师,只有唐代李世明家族拜老子,因为从山西出来的李世明家族不是望族,他没有办法,只好依傍一个望族,所以他只好把李姓的老子称为“太上老君”。虽然李世明把道教放在第一位,但是他启用的人还是儒生。</p><p> 为了更好利用古籍,大规模以政府行为整理古籍曾经出现过<b style="font-size: 20px;">四次</b>。第一次是汉代,收集的书,汇编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第二次是在唐代,出现了全世界第一本由国家编订的药典《唐本草》;第三次是宋代大面积地整理古书;第四次整理就是清代。</p> <p>  清朝做了一个很大的工作——修了《四库全书》。把中国当时所有的书籍以经、史、子、集四部分门别类。当时编写的体制是以儒学为基础的。《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帧,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按春夏秋冬来排序,是中国人对古籍内涵的独特感受。</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经部,意味着文化的生发和开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史部,是人类历史的铺陈和恢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子部,如金秋般沉淀着人类精神的营养和多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集部,敛藏着文学艺术冬日般的精粹与对心灵的激荡。</span></p> <p>  什么是“经”呢?“经”这个字包括两个基本的含义。其一,“经”字的“纟”部代表脐带。中国造字的第一原则是“近取诸身”,没有比婴儿出生时的脐带更让古人惊异的了,后来人民认识到它是连接人先天和后天的根本,于是人们把脐带剪断后留下的肚脐称作“神阙”,即先天神明自此缺失。所以“经”的第一个意义是“根本”。其二,“经”就是织布过程中“经线”之意。“经线”一旦固定,便不能变动,而纬线是可以变动的,所以,“经”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永恒不变。</p> <p>  在<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汉代以前</span>,“经”指<u>六经</u>:《诗》《书》《礼》《乐》《易》《春秋》,皆由孔子删定。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u>五经</u>。<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至东汉时</span>,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u>“七经”</u>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到了唐朝</span>,在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又加入了《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和《尔雅》,<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宋代</span>,理学家们又把《孟子》提高到经书的地位。所以就出现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种儒家经典,统称为<u>“十三经”</u>。</p> <p>  现世茫茫中,很多中国人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普世价值,殊不知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简单诗意的生活——尊崇自然、不过度开发、尊重天地宇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于是,针对中华民族这个奇特的群族及这个群族人性的复杂性,圣人开出的药方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不是政治,而是——<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诗教</b>。</p> <p>  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在《诗经》中屡屡可见,比如《魏风·十亩之间》:</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b></p><p>&nbsp;</p><p> 回家还是远去,入世还是出世,是中国人永远的话题。十亩之间的温馨与十亩之外的超脱,纠结于国人的心灵。“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我们中国人追求的,就是有土地、有良田、有桑可采、有丝可织的闲适生活。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疏淡的、恬静的。人生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也不需要那么多借口,我们只需要一种安安静静的、稳定的、风调雨顺的闲适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有人陪伴的生活。</p><p> 在这样的诗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人的普世价值从《诗经》年代就已经确定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有诗意的生活,如此而已。</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造化运乎一心,诗情润于笔下,智慧而宁静致远,浑厚而不离不弃,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span></p> <p>作者简介:</p><p>温永亮,笔名溪风萃骛,男,汉族,1979年出生,甘肃天水人,军转干部、法院干警。喜好格律诗词,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业余爱好打篮球,作品散见于网络、杂志、诗苑论坛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