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4月28日,我们一行四人早7:00从西安出发,下午3:40到达山西忻州,游览了忻州古城。</p> <p>古城墙遗址</p> <p>忻州古城正在恢复修建中,由陕西省的袁家村在实施打造。</p> <p>4月29日上午去了五台山,五台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道场,山上寺庙林立,僧侣若云。因疫情影响,五台山景区只开山不开庙。</p> <p>这是站在菩萨顶上远眺山下的女子佛学院。菩萨顶上有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庙,雄伟壮观,殿宇云集,布局严谨,号称“小布达拉宫”,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所以是典型的皇家特色。遗憾的是寺庙还在封闭期。</p> <p>前方是五爷庙,东海龙王五太子被文殊菩萨收服后在此为百姓做善事,这里就成了有求必应的地方,疫情期间仍香火旺盛。</p> <p>塔院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极富古刹风韵的大白塔成为了五台山的象征。</p> <p>大白塔即释迦摩尼舍利塔,通高75.3米,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寺庙内的藏经阁藏经书有二十层高。</p> <p>殊像寺</p> <p>供奉着文殊菩萨的最大塑像。</p> <p>虽然留了点遗憾,但毕竟是第二次来,对五台山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离开五台山原计划去悬空寺,由于疫情道路封闭,只好从原路返回忻州,前往雁门关景区。</p> <p>雁门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关隘文化、边贸文化为一体,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践地,昭君出塞的落雁地,隋炀帝“雁门之变”的见证地,克隋复唐的起兵地,杨家将戍守边关抗辽的镇守地,晋商走西口连接亚欧贸易的必经地,抗日战争“雁门关伏击战”的发生地。</p> <p>一进入广场,首先看到一面壮观的浮雕墙,称为“名人壁”。壁上镌刻有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与雁门关有密切关系的帝王、公主、将军、文人雅士等59人,除了杨家将外,如赵武灵王、刘邦、李贺、慈禧太后、光绪帝、顾炎武、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壁上的草书“雁门关”三字是毛泽东1948年题写。</p> <p>名人壁对面的两侧,有两组汉白玉石雕,一组是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巾帼女将,一组是以杨继业率领的杨家须眉男儿。</p> <p>明月楼</p> <p>穿过明月楼就是雁门寨边贸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p> <p>商贸街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虽在疫情期间,出售当地山野货的仍不少。</p> <p>路过御马泉,传说李自成当年带领农民起义军路过此地,士兵们所带水已用尽,这时李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啸,在地上刨出了一个大坑,中间涌出一股清泉,士兵们补足水源后,起义军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倒了明王朝。据说为了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写了“御马泉”。</p> <p>进到关城北侧一瓮城,瓮城门洞上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对联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均为傅山(明清之际山西籍著名思想家、书法家)所题。对联形象地描述了雁门关的险峻和军事地位。</p> <p>穿过翁城门,前面是地利门,门高11.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p> <p>门楼上建有杨六郎祠,两侧分别塑焦赞和孟良像,供设有杨六郎的大铁刀一把。</p> <p>城门上建有宁边楼</p> <p>和地利门对应的是天险门,天险门是关城主城门,门高12.5米。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门洞上方额有匾书“天险”二字,也为武则天所题,天险门上建有雁楼。</p> <p>雁楼,建于明代,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古时为兵丁巡寨、瞭望之处。毁于1937年,重建于1989年,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p> <p>雁门关是中国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北境著名的边关要塞,它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p> <p>仰望巍峨高耸的雁门关,似乎看到了杨家四代人镇守边关、英勇杀敌的身影。</p> <p>天险门外有一镇边祠,始建于1506年,初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p> <p>镇边祠原名武安君庙,后改为护国镇边祠,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重建,并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p> <p>武安堂供奉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六位名将。</p> <p>忠武堂供奉着北宋名将杨业,忠武是古代武将之最高谥号,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p> <p>文定堂供奉北宋名将张齐贤,公元987年张继任杨业为代州知府,屡败契丹,安定边关,后任兵部尚书、宰相,谥文定。同时供奉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牵招、唐裴行俭、明周遇吉等文武兼备之将五位。</p> <p>群英堂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林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十一位。</p> <p>武惠堂偏离其他几堂,位于大院的角落。武惠堂塑有北宋初名将潘美,公元979年开始常年在雁门关御敌,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而被削职三等,死后谥武惠。出于民间形象,让其孤立。</p> <p>偃公堂供奉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之最早大将(公元前1022年)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因其镇守雁门有功,被成王赐名为姓,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同时供奉镇守雁门关的幸氏将领。</p> <p>沿长城拾级而上,前往碑林和雁塔,那里是俯瞰雁门关景色最好的地方。</p> <p>碑林是代县县政府为纪念修复雁门关而建。</p> <p>雁塔始建于隋代,1937年被毁,1989年在原址重建,塔的基座低于城墙,为方形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p> <p>沿途可从不同高度和角度观赏雁门关长城的雄姿。</p> <p>西城门</p> <p>烽火台</p> <p>雁门关景区以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形质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向我们讲述着3000多年来的沧桑变迁和风云际会。雁门关,永远是中华儿女心中伟大的丰碑!</p> <p>游览完雁门关,前往代县夜宿,准备第二天(4月30日)游览代县。</p> <p>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雁门关扼其北咽,为古代幽燕入关之通衢,五台山为其南藩,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佛、道、儒文化漂染古城风物。我们一进城,闯入眼帘的就是街道上各具特色的牌坊。</p> <p>古城的中央有一座雄伟的鼓楼——边靖楼,取靖边安民之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南悬有巨匾“声闻四达”和“雁门第一楼”。</p> <p>靖边楼是古代守城望敌、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由吉安侯陆亨建。楼北悬巨匾一块,上书“威震三关”。“威震三关”和“声闻四达”两巨匾均长8米,宽3米,为亚洲第一巨匾;同时此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与应县木塔齐名。</p> <p>靖边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楼内设大鼓一面,存大刀一把。</p> <p>代州文庙,唐代初建,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州府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文庙的棂星门。</p> <p>棂星门两侧镶嵌的琉璃盘龙,为唐代遗留物。</p> <p>棂星门前两尊石狮,为元忽必烈时期雕刻。</p> <p>文庙分前中后三院,前院植唐槐两株,分别由薛仁贵和狄仁杰亲手栽种。</p> <p>唐槐前留影</p> <p>这是前院的大成门,砖木结构,琉璃瓦覆顶。</p> <p>穿过大成门,进入中院,正北是大成殿,大殿正中塑孔子像,左右塑曾子、孟子、颜子、子思四大弟子像。中院东西各建廊房,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场所。</p> <p>大殿内上方的八卦藻井,设计精巧、造型华丽,雕刻工艺十分考究。相传上面藏有避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尘埃,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我国稀有。</p> <p>八卦藻井</p> <p>大殿的门栅格窗雕刻精致,一扇一图案。</p> <p>大成殿外的石栏杆</p> <p>现在的东西廊房里展出的是代县的古代史和现代史。</p> <p>出了文庙,去看武庙。这是武庙前的牌坊。猜测值班人可能脱岗了,没法进入。</p> <p>阿育王塔,隋仁寿元年(601年)初建,时称“龙兴”为木塔,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高40米,13层。白塔造型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杰作。</p> <p>阿育王塔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寺已毁,塔独存,现在代县政府大院内,原来担心进不了县政府,没想到车子一到县政府门前,门卫保安直接指挥汽车开进了政府大院。山西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人也热情!</p> <p>离开代县县城,前去杨忠武祠。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后宋追赠太尉,并谥“忠武”,杨氏子孙以此题祠名来祭祀杨业夫妻及杨氏后代英烈。</p> <p>祠堂两旁的牌坊</p> <p>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门楣上一蟠龙蓝底竖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两边分别是“一堂忠义”和“三晋良将”。</p> <p>祠门内侧上方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p> <p>前院奉祀杨业后裔。</p> <p>后院中央竖着一块奇特的“鹿蹄石”,这块神石是杨忠武祠来历的象征,是杨家在此择址定居的见证,也是天赐福地。</p> <p>后院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殿内正中的木雕神龛里,供着杨业与佘太君的塑像,八子彩塑分列两侧,各个气宇轩昂。</p> <p>廊前双柱上一副木刻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寨,声威万代佩长城”。</p> <p>廊两厢有元以来石碑四通。</p> <p>祠堂内保存着杨家将当年曾用过的各种兵器,这是一件披挂上阵的皮护胄。</p> <p>须眉巾帼,几代英烈,杨家一堂忠烈的家史光照中华,永为世人颂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