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记忆

玩遍中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一直对古建筑有着特殊的喜爱,在我眼里这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它会跟我讲述那过去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p class="ql-block"><b></b></p> <p><br></p><p>那年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出于对古建筑的喜爱,去宁波时特意用了大半天时间游览了慈城,刚下车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城就赫然出现在眼前,再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古城深处……</p><p><br></p><p>古城没有游人的喧闹声,走在宁静的小街巷,听着纯真的乡音,目睹连绵而完整的古建筑群,眼前的慈城散发着淡淡的古木清香,难以想像这座距宁波不足20公里的都市边镇,竟经受住了旧城改造的考验,默默地守住了这片宁静,这里俨然孕育着中国古建筑"实物博物馆"。</p><p><br></p> <p>慈城古县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面积约2.17平方公里。古县城内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p><p><br></p><p>景区采用四景点联票制,票价75元。(包含县衙、孔庙、校士馆、清道观 ) ,四景点散落在古城各处,相隔距离较远,脚力差的只能坐当地的三轮车了。</p><p><br></p> <p><br></p><p>“北有山西平遥,南有宁波慈城”。宁波老三区之一的江北区的慈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置慈溪县,首任县令房琯从句章故地迁慈溪县治到慈城,直至1954年,慈溪县城被迁到浒山镇。</p><p><br></p> <p><br></p><p>古镇给人的感觉比较幽静,干干净净的石板路,确实让人有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挺不错的。</p><p><br></p> <p><br></p><p>眼前的慈城和江南 大部分的古镇不太一样,它基本还原了一个古代县城的模样,城内小巷星罗棋布,感觉非常古朴。</p><p><br></p> <p><br></p><p>慈城古县衙,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第一任县令所建。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的图纸重建。进入古县衙,除了了解县衙内的各主体建筑之外,最珍贵的是一段唐代的砖砌甬道,这一些一千多年前的砖头,深灰色、方形、一指宽,一层层排列整齐,堆砌成一条倾斜的1米宽的狭长甬道,是盛唐时期县衙大堂的遗迹。</p><p><br></p> <p><br></p><p>不同于历史剧里县衙只是小小的一个公堂,现实中的县衙面积非常大,公堂、钱房、户房、刑房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办公室”。</p><p><br></p> <p><br></p><p>县衙西侧就是慈城城皇庙,建自唐代立县之初,宋咸淳四年(1268年)重建,历朝都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后毁。现重建的建筑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此景免票)</p><p><br></p> <p><br></p><p>一口老井,几块石板,几位洗衣的老人……</p><p>这场景让我好像回到了儿时,拍这张照片时,其中一老人告诉我电视台刚来拍过,看来我也有记者的潜质了。</p><p><br></p> <p><br></p><p>孔庙,在城内中心位置,始建于宋雍熙年间,最初修建在县西城隍庙的地方,宋庆八年(1048)迁移到现址。比北京国子监早318年。现在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由南至北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梯云亭;东轴线为魁星阁、文昌阁、土地祠、学圣祠。西轴线为节孝祠、广文祠、尊经阁、忠义教悌祠、乡贤名宦祠。东西两轴线上各有一条长廊。</p><p><br></p> <p><br></p><p>在孔庙的“明伦堂”内偶遇了一场父母为爱子举行18岁成人礼的仪式,听着母亲抑扬顿挫对儿子朗诵的祝福语,我握相机的手似乎有些颤抖,感动的细胞在我心中涌动……</p><p><br></p> <p><br></p><p>慈湖俗称牛角楠埤、埤尾,位于大溪镇(校士馆就座落在其边上),是一座人工水库,分前后两湖,前湖较大,后湖略小,壮若新月。</p><p><br></p> <p><br></p><p>校士馆,原来就是学生考试的地方,原先封建科举制的场所,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设而成,占地8000平方米,现在主要是一些陈列展示为主,介绍古时的科举制,考场又用天地玄黄分列开来,考试时,无论白天黑夜考生都要呆在考场里面,后院是监考的官员住宿和审核考卷的场所,一应俱全非常的方便。士馆,原来就是学生考试的地方,原先封建科举制的场所,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设而成,占地8000平方米,现在主要是一些陈列展示为主,介绍古时的科举制,考场又用天地玄黄分列开来,考试时,无论白天黑夜考生都要呆在考场里面,后院是监考的官员住宿和审核考卷的场所,一应俱全非常的方便。</p><p><br></p> <p><br></p><p>城内保留着当年县城的布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漫步其中,随布可见古朴院落,偶尔也可见大宅深院。</p><p><br></p> <p><br></p><p>慈城的景点散落在古城各处,相隔距离较远,脚力差的只能坐当地的三轮车了。</p><p><br></p> <p><br></p><p>贞节坊是明万历时翰林冯有经为其母刘氏所立,坊单开间,用高浮雕、透雕工艺手法,层次分明,艺术性较强。</p><p><br></p> <p><br></p><p>清道观,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据县志载,清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后废。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道士叶景虚重建,时在道观右侧建东岳行宫,请尚书楼钥题匾额,观名为“列仙游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道士王智静将邻近“至道”“崇寿”两宫并入,改称“清道观”。</p><p><br></p> <p><br></p><p>老君台上的青铜老子像,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院首任院长吴为山教授的代表作品,采用抽象的造像手法,表现老子作为人类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深邃、高远的神韵。</p><p><br></p><p>老子像周围所配大地景观,以最简洁纯粹的现代材料黑色钢管为基本元素,排列组合成类似迷宫效果的蜿蜒路径,地面配以纯净的白色石子,黑白二色组成整个景观,寓意“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难求”,同时又暗合老子所崇尚的“水之德”的意境,大气磅礴,意境深远。</p><p><br></p> <p><br></p><p>古城宁静祥和,大半天也没碰到几个游人,连喜欢游人少的我也竟然觉得寂寞了……</p><p>(史料部分来自网络)</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