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多前,在一次外出中突发脑出血,险些就离开这个世界。而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死亡会离我如此之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种意识清楚但肢体和语言却不受控制的无力感;那种被急救时而亲人却不在身边的无助感;那种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会死去的恐惧感;那种急迫想让自己好转起来的求生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死亡濒临,人才会真正去思考活着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当时,我所认为活着的全部意义,仅仅只是能够活着。</p> <p>从劫后余生直到康复的这些日子里,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人生轨迹;开始探求“生”与“死”的意义;开始追问自己“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开始关注和阅读宗教及哲学方面的书籍;开始重新审视生命和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p><p><br></p><p>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p> <p>通常来看,只有在生活中正遭遇不幸或正处在某种困境状态下的人才会关心“人为什么活着?”这类问题,而那些生活状态优良的人根本无暇思考这些,或者说他当前的状态就已经是答案了。</p><p><br></p><p>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p><p><br></p><p>比如饥饿的人会一直关注着食物,而吃饱的人则对食物没有太多兴趣。“食物”仿佛就是活着的意义。但事实上,“食物”并不能真正解决活着的终极问题,因为吃饱的人还会再次饥饿,甚至还想吃得更多、吃得更好。“食物”的需求层级被无限的提高。于是,关于活着的终极答案就变成了没有答案。</p><p><br></p><p>所以,阿尔贝·加缪说:我们渴望得到意义,但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它。</p><p><br></p><p>但是,人类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真相的探索。并试图揭示其存在的终极意义。</p><p><br></p><p>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p> <p>我们把时间回溯到两千多年前,那个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p><p><br></p><p>位于西亚的犹大山地南部高原的耶路撒冷,耶稣基督在罗马统治者和信徒的注视中,淡然的走上死亡的十字架,迎着高原的冷风,用自己的血来救赎世人的罪。又以自己复活的神迹向世人昭示神的存在。</p><p><br></p><p>复活事件的真实性似乎并不重要,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善念可以永存,并且寄望于得到神的庇护和救赎。</p><p><br></p><p>向死而生的耶稣,最终让耶路撒冷成为了全世界基督教的圣地。而他也成为了全世界基督教徒心中的救世主。</p><p><br></p> <p>只有囚徒才明白自由的可贵,只有罪犯才更渴望被救赎,而上帝只接纳纯净的灵魂。</p><p><br></p><p>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就是带有原罪的瑕疵之身,需要在主的指引下洗清这些罪恶才能进入纯净的天国。但是,这个世界上的罪恶却一直都存在着,除了耶稣——这个上帝唯一的儿子。几乎没有人可以在另一人或是神那里得到彻底的救赎,除非他自己能够根除掉内心所有的恶念。</p> <p>还有晚于基督教700年却与之极其相似的伊斯兰教。这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世界级宗教,也是典型的一神论教派,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坚定的信奉他们独一无二的真主——安拉,并认为只有真主安拉才能让他们避免末日审判的惩罚。</p><p><br></p><p>从神学的观点来讲,神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神创造了自然世界和人,并主宰着这一切。</p><p><br></p><p>而从另一观点来说:自然世界创造了人,人创造了神,神又主宰了人。</p><p><br></p><p>没有谁是谁非的观点,只有各取所需信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p><p><br></p><p>信仰的力量源自于灵魂属性的回归。</p><p><br></p><p>它就像一个西红柿,有人喜欢的是它的味道,有人热衷于它的营养成分,而有人仅仅只是喜欢它的颜色,各取所需。</p> <p>一直以来,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已深入骨髓。而西方宗教信徒似乎更愿意接受“神授使命”的方式,或者说更愿意相信超自然能力的存在。无论是耶稣基督还是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都是作为其各自“一神论”体系的使者深受膜拜。</p><p><br></p><p>那么关于人为什么活着?从上述神学的角度来看,也许就是对“神”的无比信仰,洗涤自己灵魂的恶,由此而进入理想国。</p> <p>而在南亚次大陆恒河北岸的大舍卫城,释迦摩尼赤足行走在人群之中,这个曾是古印度最大国家的王子和王位继承人。当他看到世间诸多的生老病死后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人如何才能脱离这些痛苦?”于是在一个月夜,29岁的他悄然离开王宫,舍弃了王位继承权以及妻子和儿子,遍寻解脱的方法。6年后的一个黎明,经过各种方法却无结果的他,终于在菩提树下自己参悟到了人生的终极答案,成为了无上智慧的佛陀。</p><p><br></p><p>那么他悟到的答案是什么呢?</p><p><br></p><p>简单来说:就是他了解了痛苦的种类,知道了痛苦的根源,掌握了消除痛苦的方法,明白了脱离苦的意义。</p><p>生命的真相,就是痛苦。这不是悲观主义,这是最真的事实。</p><p>世人总是深陷在二元对立的境地中无法自拔:爱与恨、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有与无...造就了无数的纷争和苦难。而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心里还有一个“痛苦”的概念,当把这个“痛苦”的概念放空了,“痛苦”也就不存在了。佛陀认为“放空”的状态,才是生命最好的状态。</p> <p>佛陀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在一次对话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佛陀本身是反对偶像崇拜的。</p><p><br></p><p>他认为:主宰万物的并不是神,而是人自己。自然世界中每个众生都具有佛一样的智慧,只是被外部环境的幻象所迷惑了,不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而已。</p><p><br></p><p>佛教在印度兴盛了整个阿育王时代,它的平等去阶级化,让低种姓人群看到了希望,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意义。</p> <p>可是后来的佛教被后面的佛教徒们自己给玩坏了,最终在一场公开辩论中被以商羯罗为代表的印度教所击溃,从此佛教在印度一蹶不振,几乎灭绝。好在佛陀的思想早已传入其他国度,并在世界各地重新融合后又兴盛起来。</p><p><br></p><p>在佛教的世界观中,天地万物一切皆是虚无的,原本就一无所有。因此,最好的境界就是“一无所得”。</p><p>所以,一切兴盛也好,一切衰亡也罢,一切的变故都是常态,这样的状态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忽然望见庭院里的李树又开了很多雪白的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嗯,人活着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开的时候,看花。</p><p class="ql-block">叶落的时候,赏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刻,看花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