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入诗来——毛泽东诗词

MG

<p>  近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单元的诗词部分。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俯拾皆是。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面让我们通过同学们制作的小报进入毛泽东诗词的世界中,感受毛诗中的经典意象叭~</p><p><br></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八班 张黄依</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七班 许婧瑶</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未知</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八班 王翰为</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未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七班——唐霏霖</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七班——王晓丹</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八班——南蒙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七班——梁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八班——李诗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七班——韩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八班——赖斯</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八班 崔思涵</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八班 白泽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继欣赏完同学们的小报创作后,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杨雨橦同学对毛诗的见解🇨🇳</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凉好个秋</p><p style="text-align: right;">杨雨橦</p><p>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提起秋日,第一反应总该是“悲秋”,也有诗人总结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觉得十分准确。</p><p>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秋的描写自《楚辞·九章·抽思》重的“悲夫秋风之动容”等辞句已初现端倪。战国时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使得“宋玉悲”成为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的代名词。</p><p> 宋玉之后,古代文坛咏秋的诗赋词作不计其数。王勃《秋日饯别序》:“悲哉秋之为气”;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李益《上汝州郡楼》:“伤心不独为悲秋”。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意象,生计消逝,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p><p> 但古代文坛也绝非没有不同的声音与格调。文章开头写到的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一扫低迷悲凉之气,充满乐观昂扬的主体意识,变悲叹秋意为盛赞秋景。南宋杨万里对秋景的态度与刘禹锡如出一辙,他的《秋凉晚步》写道:“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p><p> 同样,主席毛泽东对秋天情有独钟。他有多首诗词写于秋天,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p> <p><b>沁园春-</b> 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8月,湖南省长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他从韶山到了长沙。9月上旬,毛泽东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如诗如画的秋色和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他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沁园春·长沙》。</p><p>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的一篇作品,是一篇重游故地,抒发豪情的壮美诗词,诗中的秋景极尽美丽。</p><p>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四周枫林如火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p><p>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p><p>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p><p>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p> <p><b>《采桑子·重阳》</b>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6月,中共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由于领导人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毛泽东被严重警告。1929年9月下旬,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召开中共红四军八大,毛泽东提出“红四军党的是非不解决,我不能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我就不参加会议了”。前委给毛泽东以“党内警告”处分,毛泽东只得坐担架赶到上杭,但已错过会期。适逢农历重阳节,毛泽东倚楼远眺,面对黄菊盛开,江天寥廓的万里秋色,他感到心境格外开朗起来,挥笔写下了富有乐观主义精神的《采桑子·重阳》。这是毛泽东处在人生逆境时写的作品,同样,也是吟咏秋天的作品。</p><p> 上阕从时令入手,着重写重阳菊花,从小处落墨,写得亲切有味。感天时,叹流年,托景物,抒胸怀,赋新意,寄深情,歌颂战地黄花,歌颂革命战争。</p><p> 词的下阕是对秋景的描写,但又不是单纯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而是更多地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洋溢着一种豪迈。毛泽东以热情洋溢的笔触描写革命根据地的壮丽秋色。他和刘禹锡一般,打破那些感秋而伤愁的陈词滥调,创造出崭新的诗情画意,写出了革命家无比旷达的胸怀,显示出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和自信。</p><p>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秋季不会像春天那样万紫千红,这是客观规律。但毛泽东于“秋风”之后异乎寻常地用充满感情色彩的“劲”字,极写秋风扫荡酷暑的炎热,带来清凉的巨大威力。秋风吹得很猛烈,全然不像春风那样”吹面不寒杨柳风,只能“吹皱一池春水”。“劲”字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毛泽东不像古人那样面对重阳秋光叹惋秋风萧瑟,感慨人生悲凉,而是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艺术眼光,深刻感悟人生有限,宇宙无穷。</p><p> “胜似春光”,秋景比春光更美好。秋天具有双重特性,一边是成熟与丰收,一边是萧条与衰落。取前者,则志得意满;取后者则凄凉悲切。古代诗人也有将春秋相提并论的,如宋代韩琦《重九会光化二园》“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宋代秦观《处州闲题》“莫夸春光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这种格调与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和杨万里“轻寒正是可人天”格调接近、异曲同工。毛泽东认为秋天胜似春光,和古代赞秋的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毛泽东不是悠闲自适的文人,而是豪情万丈的革命家,他看到的是革命的美好前景。按自然规律,秋天之后接踵而至的应该是冰冻三尺的严冬,诗人跳过这个季节,从思维逻辑上讲,比雪莱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格调更加激越,更显得乐观豁达。</p><p>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显胸襟宽广,大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之感。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寥廓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的“霜”字,不是冷若冰霜的“霜”,而是秋色的代名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青霜”等提法,这就说明古人用的“霜”字并非指“霜”本身,而是指经“霜”变成各种颜色的草树之类,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秋天画景。如此看来,“万里霜”也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出于押韵考虑,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这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作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愤然不平、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热情、阳光、积极、乐观、豁达、昂扬、奋进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在表达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方面,《采桑子·重阳》一词独具神韵,别开生面,极富艺术魅力。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旷古绝伦的人生颂歌和人民战争的赞歌。</p>